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璆文集
内容
试读章节

一、唐璆史迹概略

唐璆的“自述”

手札之一(1907年农历九日三十日)

读大著者十余年,奉之为师久矣!去冬因杨君(即杨度——引者)始申一拜之忱,既而再晤于政闻社,三晤于锦辉馆,皆欲有所陈,因时促人众,不能久受教益,而感激时势,心中若结,实不能己于言者,敬为先生直陈之。

璆读迩年来先生之书,始而怒,既而疑,复思之以谅其心,更深思之以得其故。

璆尝将我国前途日夜深思。

能读先生书者皆能知之,而璆知之尤深者。

以愚度之,欲求政党之发达,以成他日有效力之国会,有四法焉。1.多开报馆;2.设私立法政大学;3.广交通;4.备武力。

故璆以为权利之所在,必人民有所挟而求,则政府有所惧而与。

璆自幼读书,十余岁即以国事为心。七八年前,先师贺金声,为国遭戮,吾湘数十万人流泪。璆欲死者数矣,为良友多方解劝,且家有老母,不得不留此身以有待,而仇视政府之心日益加切,更散尽祖遗之产,以蓄壮士,交豪杰。又读先生之《中国魂》与陈天华之《猛回头》等书。激昂慷慨,时歌时泣,实欲身为破坏之先锋,遂结联四府一州之秘密团体,欲审机而发。因一二人不慎,遂使数年心血付之流水!家不遭大累,身亦得逃亡于外,亦云幸矣。惟念团体四散,同志各方,清夜思之,不禁流泪。

游两广者年余,日读严子几道先生之书,始悟从前欲速见小之非。更读先生之《中国存亡一大问题》与《答飞生》一书,恍然于心,知吾国前途,只可用积极平和改革,为是始与杨君订交以见先生,而徐君佛苏亦深知我者。感先生爱国之诚,不能不披肝沥胆而一陈之。

倘先生以璆为有一得之见,一言之当,而可施教诲,恳函相召,璆当来横滨贵社面陈一切,不胜盼祷。率意直书,语无伦次,兼狂直自矢,毫无忌讳,以先生道德之高,又以身任天下之重,想勿罪也。(此件原文五千余言——引者)

手札之二(1907年农历十月二十三)

兹有恳者,惟自今后,伏冀先生视璆如及门弟子,以视蔡君锷者视之,多方教诲,不胜至愿。璆有疑难或有愚见,伏愿先生孔墨为怀,勿以愚狂而弃之也。

筹滇协会得杨、顾(杨度,顾为何人不详——引者)两君函,言先生力为提倡。至此会之设,璆虽不敢当原动力,实是首先发起之人。

璆又为政闻社一分子,实如先生之徒也,他日实行救国,愿效驰驱。

手札之四(西二十一日,缺月)

璆对于云南实有无穷思想,因法在云南根据已深。

特设一滇桂边防练兵大臣。遍观中国,惟庄公蕴宽(即庄思缄——引者)而已。若璆者亦可作一幕客或一委员也。

璆在此间求学(唐璆1906年因谋反遭缉,受庄思缄资助流亡日本,后转为留学——引者),原是第二事,求同志则真第一事也。欲以热血感热血,爱力吸爱力,欲组成一真国民志士之党。现除一班普通交际外,真同志者有四十余人,陆军士官生占多数(山西阎锡山、赵戴文是否其中,尚无文字佐证——引者)。璆一以血诚开导,将中外大势反复辩论,移其对内之心以对外。

璆以今日时局,以救亡图存为急,能对外自立,则对内不难。

璆观政闻社中人,奴隶人格居多数,真国民人格居少数之少数,真可痛哭者也。

璆胸中所怀者千万,即造民政府之法,下月当缕细条陈于左右也。

璆于中国事,日夜忧愤,前途茫茫,难以逆料。  前与杨君皙子(即杨度——引者)讲论数次,愚意改造政府,必先改良社会。杨君与璆意见不合。

璆则以为必造成桓文,方能组织内阁,改造政府,中国可焕然一新,精神百倍。璆之所以希望文明革命,最终之目的即是如此。

故璆对于中国,实抱无穷之耻,无穷之恨,又不能不有无穷之希望。

总之,璆乃心口如一之人,自信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心奉先生为师久矣!愿先生以弟子视之;惟戆直亦出于陛成,愿先生谅之也。

凡璆读书之方,救国之术,恳先生多方指示,璆一一承教奉行,愿先生勿不可教而外视之也。

手札之五(1908年2月中旬)

璆作一长篇万三千字(迄未能追踪到此文,急切——引者),特录前节敬呈尊览,祈有以指教也。

璆自到东京,少有畅快之日。

璆来此半年矣,学界情形亦极留心,总之为我者多,为国者少,书生多而豪杰少;无论甚么团体,赞成者多,负责任者少。国事日坏,人心难挽,清夜思之,不禁流泪。

璆本政闻社员,何以前函中反言社中多奴隶之语。璆发此言,实实有因。前月中,璆至一友人处,谈及我国前途,在座者七八人,有三四人云:“皇太后崩驾,康梁两先生必回国,回国必掌重权。我等在政闻社,他日亦可占势力也。”璆心快口快,直答云:“皇太后死后,乃我国存亡一问题,此最难解决者。政闻社为救国而起,非徒为占势力也。君等不思研究救国之法,惟预知后来之势力,已失政闻社本意矣!”璆时声色俱厉,数人无以答。

比有湘人成君(何人不详——引者)亦在座,大多愤慨。成君慷慨士,与璆至交。后与成君言:“彼数人何以与我为此言?”成君云:“彼辈专以得利禄为事,以君头上有发,以为宦场办事人。其实政闻社员,不知平和改革之意,以为主张立宪,乃是附和政府。如此辈者约居多数。真知平和改革之精意者,实少数也。”后璆到处留心,益信成君之言为不璆,心中实愤慨不已。

而附和立宪者,又多不知立宪之精意。即自己所抱造桓文主义,此时疆臣中实无其人,亦徒劳想像,心中之苦,莫可言喻。

手札之六(缺日期)

因独任校对,兼湖南同乡会改选事,应接奔走,终日扰扰。

先生为国爱才,璆当竭力绍介,肖君立诚,去冬已介绍于政闻社,亦李君靖臣好友,与璆亦莫逆交。

筹滇之议,倡始于璆,倘于滇祸无所补救,不胜愧愤。

璆对于国事,心有余而才力不足,既无资望,又无根基,自愧自愤,而心之所至,又不能自已,惟祈训诲一切,千万拜祷。手札之七(宣统三年,1911年3月13日)

璆拜别四年矣。前年秋天在香港,得晤张君智若。

璆自南洋归国(唐璆1908年被梁启超荐往新加坡任《南洋总汇新报》主笔,与孙中山等之《中兴日报》就“宪政”问题展开论战,这批双方论战文章已录本集——引者),往蜀进藏,不果。至滇南后复奉委赴南洋(隔年第二次到新加坡——引者)招商,同陈君介叔等返滇,别无建白。惟倡议滇邕铁路,力排众议,幸得李仲帅许可,叠奏定议。

璆自前岁秋办理宝华锑矿公司,至去春二月,因病辞谢,入藩署襄理文牍,至八月奉委往迤西腾越,为彭友兰太尊襄理盐务。现居南甸土司中,职司转运一局,事颇简单,可以读书。

延至秋冬,立意将局事辞谢,由桂返湘。或家园守掘,或随地漫游,均在不定。

P1-4

后记

《唐璆文集》出版了。关于本书的编辑出版,还有一些情况需稍作说明:

关于编辑体例方面:(一)本书是一本资料集,所载文字都照用原文,即原意和古字词等一律不改,明显错漏字等,均按校正旧时文稿通例处理。(二)所用文章原文为旧时排版格式者,均按现代汉语规范格式排印。(三)“七件手札”原文为每篇手书原迹在前,“释文”随后,现分别集中排印,以供鉴赏和评析。(四)为表现真实历史,选用了当时部分对应文章,并辑录了收集到的评述唐璆历史的文字,以供研究者参照。 (五)本书遵例用简体汉字排印,唯唐璆别名“唐鑑”和“錬心”,仍保留用繁体字,敬希谅解。

关于资料收集情况的说明:《前言》中说:本集介绍唐璆的经历,“是不完整的”。怎样“不完整”呢?要作一些说明。至今唯一比较完整记述先父唐璆历史全过程的文字,是唐大圆先生撰写的《衡永郴桂观察使竦心公传》。《晋阳唐氏五缮谱》刊载有多篇唐氏家族人物专篇传记,若干篇均出自唐大圆先生手笔。这篇关于先父唐璆的传记,是根据家母选送的先父历史资料撰著而成,是一篇最权威的文献。因此,我们把《衡永郴桂观察使錬心公传》作为收集先父历史资料的总纲,根据这个“总纲”编制收集题目。但是,到最后齐稿成书时,仍有下列唐璆主要历史经历,未能收集到直接可靠的文字记录。

(一)关于先父唐璆早年入世经历:即从7岁发蒙,22岁入泮,到1893年与刘正蒙等“结社讲宋学”,直到1906年去日本,这十多年的经历,有关唐璆的文字,除自撰“蓼湄中学”一篇为实录以外,其他均为传说记述,包括曾光炎先生写的“事略”。因此,本集记录唐璆这段历史的文字内容,一是缺失不连贯,二是个别史实互相错讹,无法核正。

(二)关于在日本的经历:唐璆在日本的历史记载,收入本集的就是致梁启超的“七件手札”和《救云南以救中国》一文,这几篇文字是唐璆在日本主要活动和思想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但是,唐璆“三年东海”(实际是1906年秋、1907年、1908年上半年,三个年头,两年多点时间),如何来去的,说法不一;最可惜的是“一万三千字”文稿的去向,无从跟踪;是否还有其他自撰文稿?梁启超给唐璆的信,唐璆在留学生团体,湖南同乡会、云南同乡会,以及在士官生同学中的活动,等等,尽管求托了五六个与日本有关的朋友,均未如愿得到答复,最终未能找到相关文字资料。 

(三)唐璆在新加坡参与“论战”这段经历,应该分两部分看:一是论战双方文字资料,这是主要的方面,现在已经齐全找到,是这次收集工作中最满意的收获之一。但另一方面,唐璆是怎么被梁启超“荐往”的,唐璆是直接从东京去新加坡的?还是唐璆先往四川欲“进藏未果”?又为何要去川进藏?而又是否被梁启超临时应急召之转往新加坡接替徐勤任《南洋总汇新报》主笔的?在论战中梁启超是否有所“指令”?论战文字都是唐璆自主写作的吗?为何唐璆不到一个月即突然中止“论战”离去?这些历史悬念都缺乏文字资料说明。

(四)衡阳秉政的经历:“錬心公传”说,唐璆1913年就任“衡永郴桂道尹。莅任伊始,……凡所除奸猾……兴实业诸端,行之不遗余力。”还有说曾修揖船山书院,巡行各府县。可以看出,唐璆在东京确立了“积极平和改革”的理念以后,执政衡阳是其试行“改良社会”的一次极好实践机会,所以“莅任伊始”即“不遗余力”施行各项社会改革。却不料遇到了赵春廷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真是“秀才遇到兵”了,不得不几个月即“去任旋里”。这是先父唐璆经历中一段精彩的历史,可惜除了唐大圆先生的这两行文字描述外,未能找到更多的文字记载。

(五)唐璆在山西的经历:“錬心公传”说,唐璆1920年去太原,因“闻山西阎锡山励精图治,思辅之以改造中邦,大行其志,所见不甚契,居二年旋湘。”(“居二年”不确,应为四年)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记述。传记作者唐大圆先生与先父唐璆生前至交知己,常作“竞日谈”,这段话是非常珍贵的真实历史记录。可不可以设想,在1920年中国政治形势大激变的年代,唐璆满怀希望,以为可以利用与阎锡山、赵戴文等在日本留学“有旧”的关系,借用他们的权力,在山西“改造中邦,大行其志”,即大干一番,为自己的“积极平和改革”理念,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实践。非常可惜,唐璆到山西后“所见不甚契”,“居四年”无法“行其志”,怅然返湘。也非常可惜,我们为求证唐璆历史的这段经历,以及当时山西本身历史的发展,曾五次致函山西有关方面,请求帮助查找有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文字,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以致本书对这段历史不得不付之阙如,以悬念记述在案。

最后,我要说一下这次收集历史资料的几点体会,以供有兴趣者参考。

第一,是社会变革与保存文化。本来,先父唐璆的遗墨文物甚丰,虽不能确切地说“两间楼房”之多是多少,但如不被焚毁,而得以完整留存,那么,现在加以整理编辑出版,社会终归可以多保留一份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资料。

第二,是收集历史资料的艰难,尤其是收集“非名人”的资料不容易。先父唐璆是晚清民初人物,年代久远,找文字资料客观上很困难,求人口述历史更是无从设想;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历史研究都是以成败、地位、权势等立论,图书、资料、档案亦都依此思想指导设置课目;总之,如一位历史学者说的,一切研究都是为“胜利者的宣传”。因此,在大量的相关主流人物的图书资料中,找不到有关唐璆的记述,在某些相关档案馆中,连唐璆的立案“关键词”都没有,自然找不到应有的档案。

第三,我要感谢所有受我求助和求教的朋友。我没有统计,这几年为收集先父唐璆的历史资料,“在国内外,求教学者,打扰专家,冒昧致函”,上百封信函是有的。给我提供来资料的朋友,前面都分别各有致谢志记。这里我要特别摘录几位学者复函的鼓励和支持。《黄兴聚义》作者龚笃清先生复函说:“得知先生为尊翁搜求手泽遗作,不辞辛劳,竟访迹于山林僻野,心中不胜感佩。唐璆老先生系湖南先贤,于国有功,于民有恩,理应在历史上留下其足迹,这是为乡邦文献添光彩之事。作为后辈乡人(我与先生同属老宝庆府籍人士),若能尽绵薄之力,是我之光荣。”龚先生还提供了若干史实和线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学史专家方汉奇先生复函指导如何收集新加坡论战资料。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复信说:“学术专家为社会服务是应尽的责任。”以及还有两位九十岁以上老人来信鼓励。所有这些支持,都使我把这一工作坚持下来,有了今日这本文集的出版。我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当今读书时尚气氛下,本集绝不会是一本畅销书,但是,也绝不会是一本不可一读的书。读过此书的朋友,我希望有机会知道你们对本书的批评,或者某些赞同的意见;如果能提供有关记述唐璆历史的新文献,则更所企盼。我们将不定期在网上搜索,也可发邮件给我们,网址是:LLI_JIN@163.CIM。

最后,《唐璆文集》的得以出版,要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陈立旭先生等诸位的热心帮助。京西万华商贸中心经理李景祥先生和他们几位年轻人,给我提供了打字复印帮助,亦此致谢。

唐晋湘

2009年2月18日

目录

前言

致唐氏家族亲友暨黑石村父老

一、唐璆史迹概略

 唐璆的“自述”

 关于唐谬的文献记述

唐氏族谱载唐璆三代家系

唐氏族谱关于唐璆的记述

唐大圆:《衡永郴桂观察使觫心公传》

附:唐璆与蔡锷关系参考资料

《洞口县志》刊载唐璆传记

唐大圆:《与辣心宗兄书》

曾以鲁文章关于唐璆的记述

吕振羽诗文关于唐璆的记述

曾光炎:《唐璆先生事略》

《高沙文史资料集》关于唐璆的记述

《刘人熙日记》有关唐璆的记述

多种文献关于唐璆的记述摘录

《都梁文钞今编》重视转载唐璆诗文

唐晋源:《先父唐璆公义侠轶事》

唐晋源:先父唐璆公历史事迹述略

二、唐璆致梁启超手札七件

 唐璆致梁启超手札释文

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三十日函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函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函

光绪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函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中旬函

光绪三十四年函

宣统三年三月十三日函

唐璆致梁启超手札真迹影印件

三、南洋论战文存

 平实:《论今日时局止可立宪救国万无革命之理》

 平实:《革命党之真相》

 平实:《论革命不可强为主张》

附:《尔党专好恭维耶》

附:《广喻》

 平实:《驳巽言》

附:《广喻》

 平实:《汉雄莫猖狂且看尔党之行为》

 平实:《小子听之》

 平实:《正巽言》

 平实:《论革命党宜反己自修》

 平实:《论国民宜预备实力以救国》

 平实:《真爱国者必实行》

 平实:《政党之责任》

附一:论战对方文字

 精卫:《革命者国民之责任非英雄之事业》

 巽言:《规保皇党之欲为圣人英雄者》

 南洋小学生(孙中山):《平实开口便错》

 巽言:《规平实》

 汉雄:《(南洋总汇新报)记者平实孺子可教》

 巽言:《再规平实》

 南洋小学生(孙中山):《平实尚不肯认错》

 巽言:《规正平实之所谓时势观》

 宅仁:《致平实书》

 去非:《正告(南洋总汇新报)记者平实》

 汉雄:《平实可儿惩汪休矣》

附二:关于唐璆参与论战的研究文献

 彭剑博士论文记述唐璆参与论战

 李恩涵文章关于平实参与论战的记述

 彭剑评述唐璆与孙中山论战

 彭剑:《两个边缘人的论战》(摘要)

 彭剑:《唐璆与革命派论战述评》

 彭剑:《与孙中山论战的“平实”系唐璆考》

四、唐璆与云南

 唐璆:《云南土司问题》

附:关于滇西边区与土司制度

谢本书:《对云南有贡献的湖南人唐璆》

谢本书:《唐璆与(云南土司问题)》

 唐璆:《救云南以救中国》

 唐璆:《述云南情状敬告华侨》

 唐璆:《滇蜀铁路改道滇邕议》

吴强:《最先提出修筑南昆铁路的人》

对唐璆《滇蜀铁路改道滇邕议》的评述

关于唐璆任云南宝华锑矿公司总(经)理的文献

唐璆致梁启超函关于云南的记述

我们怀念妈妈李云鵰

记者谭江华热助寻找舅舅李炳生

五、学果并州

 唐璆:《錬心学果》

 关于唐璆赴晋的历史悬念

六、唐璆在湖南

地方文献关于唐璆衡阳秉政的记述

唐璆任湖南图书馆馆长的资料

 唐璆:《湖南省立图书馆目录序》

 唐鑑:《蓼湄中学续捐学款记》

七、其他

书法:曾光炎评价唐璆书法

唐璆的行楷笔力

碑帖二则

唐璆书许益生家楹联

唐璆錬心公年谱

后记

序言

这本名为《唐璆文集》的书,是一位清末民初历史“边缘人”的历史资料集,是一本家族纪念性出版物,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文集”。书的内容,主要是收集到的先父唐璆本人的文字,也随附刊载了别人有关唐璆的记述和评述文章。这里,我们对编辑出版这本书的由来,作一点不为多余的说明。我们把收集资料编辑这本书,当成为抢救历史,挖掘历史的工作。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近代史阶段。在这109年的历史年代里,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国家的独立富强,为社会的开明进步,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勤奋的工作,顽强的抗争。社会历史的发展,要由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来推动。追求思想认识进步的人,是国家社会前进的推动者。尤其到19世纪下半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探索国家社会进步的人物,他们思想大开放,自由求变革,不一成不变,不墨守成规,积极以各自的方式,寻救亡之法,求图存之路,不为名利,身体力行,不惜个人。对这一大批人,人们称他们为“仁人志士”。

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少数的人,头面出众,成为领袖人物,有权势,有名望,学者专家研究他们,图书报刊宣传他们,人们传颂他们,崇敬他们。另一类是其中多数的人,实实在在做事,默默无闻做人,名不见经传,地位不显赫,学者专家不屑一顾他们,图书报刊不说道他们,人们不知晓他们,当然谈不上崇敬他们。我们认为:对于这后一种默默无闻的人,人们也要知道他们,不要忘记他们,因为这些人爱国求新、改革社会的探索,也是社会思想财富的组成部分。而且,历史和新闻一样,事实是客观存在。有人写出来,记录下来,就是历史或新闻,为人传说;没有人去写,没有人记录,不为人所知,历史和新闻就好像没有,好像不存在,实际上是有的,是存在的。或者如137年前,1872年中国现代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报》在其创刊“告白”词中说的,“今天下可传之事甚多矣,而湮没不彰者比比皆是,其故何舆,盖无好事者为之记载……殊可叹哉!”我们也来做一个记载“可传之事”的“好事者”。正因为如此,我们主张,我们呼吁,应该把这后一种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言论,把他们的认识思维和勇敢探索,把他们有益于社会人群的作为,从被湮没的历史荒原中,抢救出来,挖掘出来,纳入到社会文化的万有文存中,珍藏在社会思想发展历史的宝库里。

我的父亲唐璆,是一位坚定的爱国志士,一生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富强,不受外人欺侮,寻求社会进步,主张积极平和改革,热爱人民,不图名利,不惜个人一切。三年东海,两度南洋,改造中邦,身体力行。由于先父唐璆去世过早,又是病逝在古僻家乡,适逢匪盗蜂起,当年(1928年)是否有社会追悼,知交挽幛,文词抒怀,纪念留存,已无可考,自然也就名不见经传了!一代爱国志士之人生经历,就此湮没,是历史的必然,也就可以理解。

先父去世时,我们兄弟一个六岁,一个三岁。我们失去了先父耳提面命之恩。现在,我们均已年过八十,耄耋之年,历时数载,抢救到、挖掘到先父唐璆这样一批“百年资料”,我们这才对先父唐璆有上述这种认识。现在,我们把他作为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介绍给社会,以为关注社会进步者,社会发展历史研究者,提供一点资料。

唐璆,辈号通恕,名镒,字铼心。又名金山,曾用“平实”的化名发表报纸文章。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三月二十三日生。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二月二十二日,病逝故里,享年55岁。湖南省洞口县大水乡铁石村人。铁石村原名黑石村,又名硖石村,属武冈县高沙区。武冈旧时为州治,唐璆自撰文字的署名前,常用“湖南武冈州”字样。1952年,洞口从武冈县划分出来,另立为县。武冈和洞口过去和现在均属邵阳市管辖。

我们想,对于唐氏家族亲友来说,最想知道的,是先人唐璆的为人处事,是先人唐璆是怎样一个人。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最先想了解的,是唐璆的生平梗概。为此,我们从这次收集到的唐璆本人的自撰文章中,凡提到其自身经历和自我表述的文字,抽出来整合成一篇《唐璆的“自述”》,供大家阅读,了解唐璆,认识唐璆。

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写一篇介绍唐璆生平的文字呢?对此,我们不得不向社会坦率地说:本集介绍唐璆的历史经历,介绍唐璆的思想发展,介绍唐璆的认识思维,特别是唐璆从激进主义转变到“君主立宪”,再到接受和确立“积极平和改革”的社会进步理念,尤其是衡阳秉政实践,到太原欲为“改造中邦”“大行其志”,这些记述其身体力行经历的文字,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不连续的。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我们在这里,不得不说出一件我们不情愿说的“历史事件”。

先父唐璆生前善文字,好言词。本来,家藏先父唐璆遗墨文物甚丰,其中有给当时首要人物的函电底稿及条陈奏章等多件,而最为珍贵的是先父唐璆手写的日记、杂记、札记等共二三十本,以及大量图书画轴碑帖等,据说有旧时民屋“两楼房”之多。可惜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毁失殆尽。这也就是我们要抢救挖掘的根本原因。以致我们为此,不得不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用几年时间,在国内外,求教学者,打扰专家,冒昧致函,表示愿望,祈求理解,恳请帮助,片纸只字,收集先父唐璆的历史资料。不少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许多则未能如愿。而抢救挖掘历史资料的工作,不能无限期地进行下去,不得不到此为止。我们只得遗憾地对先父唐璆公表示:我们尽了努力了!

还在我们兄弟少年时,我们就有过整理先父唐璆公遗墨文稿的念头。但那只是一种幼稚的心愿。及至我们年事既长,还来不及认知如何担负起这一社会责任的时候,我们被迫获知:父亲遗墨文物尽被毁灭无余了。所幸仅存的,是先父生前仅有的两册亲身付梓成帙的遗著,因家兄在解放战争前后年代带在身边阅读,得以保留,这就是已收入本集的《錬心学果》和《云南土司问题》。就是这样两本各不足一万字的线装孤本书,也成了我们几十年来,如何处置的精神负担。我们当然不忍把先人的“眼目”之物,随意毁掉以“自保”,慎加珍藏至今,而不得不只要一有“政治运动”,就要“自觉如实交代”。

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社会大局,确实风患平静了。正当我们在考虑如何处理好这两本先人遗著的时候,黑石村老家传来了不确切的消息:省里有人到村子里调查唐鑑(当地人多叫“唐鳢”)的历史情况。接待的年轻人回答说:“我们不知道。”我在北京听到这种传说,非常疑惑,不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唐璆遗子现在就存我们兄弟二人:兄长唐晋源,定住长沙,离休教师;弟弟唐晋湘,长住北京,离休干部。为何不直接找我们了解调查,说明用意和目的呢?

于是,我们观望了一年多。2003年春节,我回湖南,与多年未曾团聚、定居长沙的家兄家,共同欢度佳节。这时,家兄告诉我,说省民政厅“湖南省革命烈士传编纂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三湘英烈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出版两辑。这个编委会一位负责人来与家兄联系过,说拟把先父唐璆列入《三湘英烈传》续编名单,希望我们提供情况,“配合收集资料”。还留下两册已出版的《三湘英烈传》,意在以之作为示范。这是一个确切的信息,提出了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先父唐璆要被立传,列入“英烈”名单了。一年多前听到的“传说”,就是这个事情。我为了证实这个看来有点简单的说法,以求有一个正式的根据,主动与这位负责先生电话联系,作了自我介绍。电话里的简单谈话,证实确有上述说法,虽未被约面谈,但说了“继续联系”。因此,我回北京后,曾主动与之有过两次联系,并附送既有相关资料。但是,此后未再得任何回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兄弟商定,不要等待被列为“英烈”了。我们自己正式开展工作,广泛收集先父唐璆的历史资料,编辑出版《唐璆文集》。我们这样做的想法,比较简单明白,就是两条:一、尽家族之责,崇敬先人;二、尽社会之责,提供历史资料。

在开始资料收集工作的头一年,2003年,就有两件令人鼓舞的收获,这就是下述“征集函”中提到的“两件惊喜的事”。这激励了我们把收集工作坚持下来。在2004年一开始,我们利用新春传统节日,拟定了《致唐氏家族亲友暨黑石村乡亲父老》征集函,发送数十位亲友,各家一份;也同时给家乡有关县、乡、村主要机关各寄一份,以求照应,得到协助。但是,多数没有回音,所得可用资料无几,实际上是没有收获。这是我们料到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先父过世已经七十多年,直接知道当年事情的人没有了,何况是经过多年的世事变迁,以致既未有人提供保存的文献资料,更难寻访到老年知情者“口说历史”。

令人高兴的是,三哥唐典礼之三子唐籍楚,受我的委托,在村里亲族中,访问了典和、籍均、籍清、籍跃、行坚等几位中青年人,他们都表示知道唐鑑其人,能讲述从先辈听到的有关唐鑑早年的个别历史传说,崇敬唐鑑为人清廉,平等待人,关心乡里,传颂唐鑑是个“好人”。五哥唐典信之三子唐籍定,曾去县档案馆等文史单位和山门蔡锷故居找过资料,但均无所获。唐典信之四子唐籍强和三哥唐典礼之孙唐行龙,分别写了纪念文章,引述相关个别故事,均以文字过长未能采用。另外,大哥唐典仁之三子唐籍道、六哥唐典权之子唐安国,对本集出版均表示关心。对于所有这些,我们深表感谢。

尽管如此,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还是获得了可观的有关唐璆的历史资料,可以撷集成现在这样一本书,堪可告慰先人。尤其要特别记录于此的是:我们衷心感谢社会诸多热心之士,慷慨赐教施助。理解我们的愿望,给我们提供帮助,使本书得以集成。各篇有关历史资料的获得,各有一段感人的经过,这些都记述在各篇相关文字之首或之末;对各热心有识人士给我们的善举,无论是提供资料,或是协助文字编辑加工,如邵阳杨式仁先生细心为《錬心学果》点校注释,除均以不同方式致谢致酬外,并在各篇慎重志记,以资永久纪念!我们还参考引用了诸多图书典籍,报刊文章,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们均在此致谢。

现在收入集子里的文字,无论是先父唐璆自撰的文章,抑或研究者的佳作,都有其相关的故事来历,各异其趣。而对于唐璆生前的认识思维,社会政治观点,治国理想主张,我们不在此作先入为主的概括,因为这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广阔空间。而且,既有文字本身已经昭示:唐璆是一个爱国求新,思想自由,主张认识随客观形势而变,不墨守陈规的人。而其不变的宗旨,是两个大写的中国字:爱国。这也就是我们的概括。翻阅本书的读者,看过这些记述文字,相信也会与我们有同感:具有这样一种心志的人,是一群真正对社会国家有强烈责任感,热心为人类理想、国家社会进步的求索者。抢救历史,挖掘历史,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可以让人增加希望。

有朋友认为:从唐璆致梁启超的“七件手札”和参与“两报论战”这两组文章中,可以明白看出唐璆思想发展的一个脉络,这就是:从反清激进主义,转变到相信“君主立宪”,再改变为接受和确立“积极平和改革”社会进步理念。人类在经历了早期的生存残杀,到形成国家后尤其是近现代争夺权势的战争,“和平改革”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和共同追求的理想。因此,唐璆的以“积极平和改革”的手段“改良社会”,进而“改造国家”的理念,.是不是可以作为百年前一位“积极平和改革探索者”加以研究呢?值得人们思考。这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现在来编辑出版这本书的一点实际现实意义。至于唐璆当年没有接受胡汉民、汪精卫等人的“劝告”,参加到孙中山的“革命”中去,这已经是非常明白的主流历史定论,似乎是勿须多加探究的问题了。因此,我们曾一度拟用《唐璆:积极平和改革探索者》作为书名,经一位图书工作者指出,这是一篇论文的题目,作为书名不妥,故弃用。

开始为这本书进行资料收集工作以后,我们一直用的是《唐璆集》这个名称。由于从一开始,我们就确定本书收录文字采取“有闻必录”的原则,即至今收集到的全部文字资料,无论是唐璆本人的文字,还是别人的记述和评述资料,一律按原貌收入,不加改动,编辑成帙。有朋友提醒,本“集”应定名为《唐璆文集》为好,这样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表明这个集子不是唐璆的全部文字,因为最终也没有收集到唐璆更多的文字,更不用说全部的文字,甚至也不知道先父生前都写过哪些文字,以及还有哪些记述唐璆的文字。

唐璆家族的后人们!你们看了这本书,看到我给你们抢救到的挖掘出来的这个“历史人物”,不是一个“大人物”,不是一个“大家”;而是一个“尽毁家资”,一个“一事无成”,一个“无名小卒”的普通人。你们是不是有点失望了呢?

我们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进步自有后来人。让我们大家就此不懈努力!也还是像先人唐璆那样:为国家富强,为社会进步,淡泊名利,不惜个人,热爱人民,不损他人。我们一定要作出比先人唐璆更为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业成就来!大家自勉吧!

唐晋湘

2008年4月28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先父唐璆诞生135周年纪念日) 于北京西郊依翠园

内容推荐

唐晋源、唐晋湘编写的《唐璆文集》是一位晚清“边缘人”的历史资料集。

唐璆(1873—1928),湖南省洞口县人,清末民初历史人物。唐璆“十余岁即以国事为重”,探求国家社会进步,寻救亡之法,求图存之路,从一个激进主义者转变为“积极平和改革”探索者。

唐璆原有“两楼房”的遗墨文存,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焚毁荡然无存。编者历时六年,挖掘到的唐璆百年前十余万字的自撰文字,《唐璆文集》反映了其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唐璆先是受义和团激进主义影响,“尽毁家资,访豪杰,结壮士”,组织武装反清。反清起义失败后,他自我反思,研读梁启超的著作,接受“君宪思想”,后逃亡日本。“三年东海”,他虽尊梁启超为师,但经过对当时东京留学志士各种思潮观察比较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主张、理念:积极、平和地改革,改良社会,改造政府,强国富民。

编辑推荐

唐晋源、唐晋湘编写的《唐璆文集》挖掘到的唐璆百年前十余万字的自撰文字,同时辑录了相关研究和评述文章,反映了其思想发展从激进,到反思,再到温和改良的三个阶段。本书展现了一个探求国家社会进步,寻救亡之法,求图存之路的民族英烈的思想发展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璆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8700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