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史学大家王炳照先生的口述历史,由其弟子记录整理,既全面展示了王炳照先生丰富的人生故事,又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某些侧影,更为重要的是,本书通过王炳照先生的口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诸多教授的逸闻趣事,在某种程度上描述了北师大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因此,本书既是王炳照先生个人一生的历史,又可说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段历史,还可以说是教育发展的一段历史。
图书 | 王炳照口述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教育史学大家王炳照先生的口述历史,由其弟子记录整理,既全面展示了王炳照先生丰富的人生故事,又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某些侧影,更为重要的是,本书通过王炳照先生的口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诸多教授的逸闻趣事,在某种程度上描述了北师大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因此,本书既是王炳照先生个人一生的历史,又可说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段历史,还可以说是教育发展的一段历史。 目录 一、我的出身 我的家乡 我的家庭 二、我的少年时代 有了正式的大号 半私塾的启蒙 接受新式教育 临村高小 洪水帮了忙 冀县中学 报考财经学校 短暂的出纳工作 又一次偶然 三、俄语学院求学 天安门转了向 初识俄院 学习俄语 礼仪实践课 舞盲 政治学习 俄院伙食 “亚疗”岁月 转学 四、在北师大的八年时光 “驻外大使” 学习班长 师大食宿 我们的课程 蹭课 班里摆满劳动工具 《窝窝头歌》 我的思想改造 业余生活 恋爱 毕业分配 教育史研究班 研究班的学习生活 璀璨的名师队伍 文科教材编写 图书馆抄书 同学关系 课外生活 生活待遇 救了母亲一命 西红柿婚宴 赶上了“四清” 生产队长 意外受伤 研究班毕业 毕业分配难 五、混乱岁月 筹建临汾分校 “小灾难”出世 奉命撤回 散淡逍遥 漏了两个字 小女儿探监 被下放工厂 泥瓦匠 工资和生活 向红成了小演员 六、学报编辑十七年 我与北师大文科学报 客串教育史教学 发表学术论文 奉师命研究书院 不考博士 第一届中教史博士生 带学生游学 我与《中国教育通史》 挖掘《吕氏春秋》教育思想 三十功名尘与土 不评高级编审 我与国务院学科评议组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启动 正式的副导师 我与《教育史研究》 我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 我与《教师教育研究》 七、重回教育系 “五无”院长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启动 海外教育见闻 应该加强新中国教育史研究 腰伤复发 我与《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 七十寄语 热爱教师工作 教学相长 我的业余爱好 家庭生活 我和地方史志办公室 我与《教育学报》 主编师大百年校史 后记 后记 附录 附录 王炳照年谱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王炳照口述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11501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0-09-01 |
首版时间 | 2010-09-01 |
印刷时间 | 2010-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46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71 |
高 | 18 |
整理 | 周慧梅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