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范曾(文章四家)(精)
内容
试读章节

风在哪里?在天边的云丝雾影,在陌上的柳絮蒿蓬;在春天偃伏的碧草,在秋天飘零的丹枫;在高樯的一叶帆,在骥尾的千条线;在寺院的幛幡,在心头的旌旗。风在哪里?禅家告诉你,看,如云离月;道家告诉你,听,爽籁在天。宋玉说,在青蕨之末,在腐余之灰。苏东坡说,在木叶尽脱的树梢,在明月徘徊的江上。风在哪里?风在高渐离易水的寒筑,在诸葛亮赤壁的草船;在汉高祖威加海内的战袍,在岳武穆声彻天外的霜蹄。

大气的流布,浩瀚无垠,聚散之间,风起云涌,顺应时序,汇而趋之,滂沛于天地苍冥。风为人类带来料峭的初春、熏蒸的炎夏、萧瑟的寒秋、肃杀的隆冬。习习然,南风也;浩浩然,东风也;瑟瑟然,西风也;凛凛然,北风也。那掀动天宇的是台风,吹立沧海的是飓风,摧毁崇楼大厦、卷走林莽乡镇的是龙卷风。风为人间描绘着多姿多彩的画图,演化着大自然的喜剧和悲剧。它无所不在,无隙不入。它遣云使水,命雷掣电。它吹绿江南岸,吹白北国山,吹蓝西域天,吹黑东海潮。风是造势设色的大手笔,大地穹吴是它无际崖的舞台。

风是什么?风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温情地、羞涩地在你身边掠过,忽焉睫在目前,忽焉远在天边。她使万物复苏。她悄然来临,在桃花的蓓蕾,在柳树的枝条,在池中春水,在清晨露珠。一切萌动着的、闪耀着的生命属于她。风是丰腴美奂的少妇,她热烈地、亲昵地把你拥抱。她千般柔顺、万般风情,那是万物繁衍化育的信号。她是花果的媒介,是鸟兽的信使。一切茁长着的、成熟着的生命属于她。风有时清绝,向人间播送九畹兰花、百亩蕙草的芳馨;风有时暴虐,一夜之间使“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句)。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圣者或使徒,魔怪或精灵。风可能是祥和的,也可能是凶险的。然而用人类的道德标准以判风之善恶,则冬烘甚矣。风的一切都天然合理。草木之凋零,人以为悲,而严冬蓄芳,正草木岁寒之心,人又安能代草木作无谓之忧思?风在永无休止的运动中造就平衡,在莫测高深的变幻中求得和谐。有了风,一切才有了生命。一个没有风的宇宙,万有归于沉寂,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宇宙,那是佛家永远不败的智慧所感悟。入静的高僧,不知道有风动、幡动,六祖慧能对辩说的僧人讲,你们是心在动啊!然而,慧能的无差别、无妄想的境界距离众生还十分遥远。佛家以为风、土、水、火四大皆空,万有假合,色即是空。风在佛家看来,只是人们感知的表象,相信,任什么风都不会使佛祖心旌微动。因此,生命的终极目标,佛家是证得涅巢寂静。而我们还在浮生中的人,则应在风中观测、思索、修炼;我们还会在喧闹熙攘的人群中散步;我们还会面对苍穹和人生一直研讨:风从哪里来,风到哪里去?

P1-2

目录

风从哪里来

莽神州赋——《范曾·宋雨桂·冯大中香港联展》序

炎黄赋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序

水泊梁山记

趋近自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的讲话

大美不言

天地大美

画家精神的释放

诗雄千秋

墨点无多泪点多

后现代主义的没落——在金融海啸中的思考

大丈夫之词——论辛稼轩

王国维和他的审美裁判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谈战争与《诗经》

童心论

魂魄犹在江山图——可染恩师百年诞辰祭

大道昌明天下闻——就改革开放三十年答盈午问

黄宾虹论

八大山人论

附录 范曾年表

序言

文化艺术出版社约我与王蒙、范曾、贾平凹合出一套文集,各人一册,文章自选,还别出心裁地请我们各写一篇与其他三位交往的文章。我脑袋立时冒出这篇序文的题目:四君子图。为何?自我标榜为君子吗?非也。只是想到古人谓竹兰梅菊为四君子,而竹兰梅菊其形其色其味其神彼此不同,不过依此行文,寻些情趣而已。

在这里,竹是我,兰是范曾,梅是平凹,菊是王蒙。至于我与竹何干,放在篇尾再说。

先说兰,范曾。

初识范曾是在二十多年前。他由北京来南开大学捐楼办学,那时他已是书画名家。初次见面不免谈到他的画。他忽说:“我从来不送画给人。”他可能误以为我想向他索画吧,因笑道:“我屋里从来不挂别人的画,只挂自己的画。”谁想后来熟了,他却主动送画给我。他从旁人口中知我母亲喜欢他的字,便托人送来一幅,有字有画,而且是精心之作。一次我生日,关牧村来做客,手里拿着一卷画笑嘻嘻给我,说道:“我刚从范老师那儿来,他听说你今天生日,当即给你画了一匹马。”我属马,朋友有心,使我感动。

原来他不是不送人画,而是作画及赠画都信由一时的性情。就像兰叶,随意舒展,一任情怀。

再一次,在北京开会时,几位朋友晚问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儿。忽然推门进来一位瘦瘦的男人,手捧本子来找范曾签名,并说:“范先生你必签不可。”范曾说:“我为什么非得给你签?”那人说:“在四五天安门事件时,我为了抄你纪念总理的诗,脑袋挨了纠察队一棒子。现在脑顶上还有一个疤呢!”范曾听了,不禁动容,非要看。那人低下头,扒开头发果然有一条很深的疤。范曾问他:“你叫什么?”这人说:“李国清。国家的国,唐宋元明清的清。”范曾当即拿笔在他的本子上题了两句:“江山幸有国清日,不忘当年顶上花。”

其潇洒自如,乃兰草之气质。

后说梅,平凹。

去年去陕西考察,得机会在西安与平凹一聚。那天恰逢他获茅盾文学奖,笑容很多。抽着烟,龇着牙。我对他打趣说:“你在北京说过,叫我到你家挑个陶罐,今天我就为这事来的。”平凹收藏不少汉陶的精品,这是远近闻名的。没想到他人比传说中的大方得多,马上带我去。是不是正赶上他黄道吉日得了大奖了?当然,去他家更是想看看这位文笔诡谲的商州奇士到底怎么活着。

他家在市区一幢公寓房的顶楼。天色入夜,摸摸索索地爬上去。待灯一亮,好似站在一家古董储藏室里。里里外外贴墙摆了一圈的玻璃书柜里,不是书就是古物。使眼一扫,极合我的口味。没一件材质昂贵、制作精美、官家或皇家的物品,自然也很少拍卖行里的热拍品;却一概是原始的、草莽的、乡土的、粗砺的老东西,然件件皆有生命,有罕见的文化信息和沉重的文化分量。

内容推荐

作为一代书画大家,范曾大隐于市,却心挂世人。千金散尽,独享平淡生活,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范曾先生作为文化人群体的代表,和企业家们一同行善,在中国知识阶层中具有标杆的意义。本书是范曾文集,收录了大师的相关文集和书画作品。

编辑推荐

本书为画家、美学家、学者范曾先生的文选。他的这些文章,体裁不同,内容各异,笔法典雅,用词讲究,文采丰赡,体现了汉语言文字之美,反映了作者的修养与根基;思想锐利,观点鲜明,锋芒毕露,常有咄咄逼人之感,体现了范曾不流于世俗的思想、巧构、才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范曾(文章四家)(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1009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6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