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是由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兆勇编写的一部文学研究著作。书中,作者试着把苏轼和陶看成是苏轼对话陶渊明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苏轼最关切者是陶渊明的人生困惑及解决的思路等问题。在此苏轼赞同陶渊明直面人生的态度,同时又摆脱了陶渊明直面之后的苍凉。
图书 | 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 |
内容 | 编辑推荐 《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是由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兆勇编写的一部文学研究著作。书中,作者试着把苏轼和陶看成是苏轼对话陶渊明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苏轼最关切者是陶渊明的人生困惑及解决的思路等问题。在此苏轼赞同陶渊明直面人生的态度,同时又摆脱了陶渊明直面之后的苍凉。 内容推荐 《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是由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兆勇编写的一部文学研究著作。《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上下编两部分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上编以追问苏轼和陶诗中所包蕴的蜀学特征为视角切人全面阐释苏轼和陶诗作。下编是放到宋学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北宋词的发展进程。上下编所阐述内容之间互为因果,它们共同呈现着北宋中后期的文化风貌。 目录 引子 感悟苏东坡与宋代文化 上编 追问和陶 第一章 苏轼和陶诗的蜀学阐释 第一节 和陶从“问陶”开始 第二节 “庶几渊明之心”的惠州和陶节奏 第三节 儋州、“止酒”境界的铺陈 第二章 苏轼和陶诗问题综述 第一节 和陶问题面面观 第二节 苏轼和陶在风格上的几个特征 第三节 短札二首 下编 聚焦侧艳 第一章 从乐工之词到士大夫词转移的三步骤 第一节 从柳永词的“俗”说起 第二节 从情的角度看欧阳修词与宋词进程 第三节 苏轼词对欧阳修的新跨越 第二章 文人词,词风新转变 第一节 关于文人词概念的提出及思考 第二节 以文人词为视角再读少游词 第三节 关于山谷词诸多问题之我见 结 语 回眸宋代文艺思潮的逻辑进程及陶论于其中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苏轼和陶诗与北宋文人词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兆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0763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0-11-01 |
首版时间 | 2010-11-01 |
印刷时间 | 2010-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