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默生随笔(世界名家哲理散文)
内容
编辑推荐

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作家、演说家和诗人,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赞喻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在19世纪美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爱默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近代“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

《爱默生随笔》是爱默生一生写作、思考的结晶。

内容推荐

《爱默生随笔》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作家、演说家和诗人爱默生一生写作、思考的结晶。一百多年来,这些优秀的随笔如《论自然》、《论自助》等都成为最脍炙人口的作品。

爱默生的随笔注重思想内容,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因而有人评价他“似乎只写警句”。

目录

论友谊

论修养

论性格

论谨慎

论英雄主义

论美

论爱情

论智能

论历史

论艺术

论心灵法则

论自然

论书籍

论圆、

论礼貌

论财富

论礼物

论命运

论自立

论政治

论补偿

试读章节

我们所拥有的爱要远远多于人类曾宣之于口的爱。尽管人性中的自私仍像劲吹的东风一样能使世界变得寒冷,但人类大家庭仍沐浴在一片像天空一样美好的爱的环境里。我们曾在屋檐下邂逅过许多人,虽然彼此很少讲话,但却互相尊敬;我们也在街道上与许多人相遇,或在教堂中与他们坐在一起,虽然大家都沉默不语,但我们却因能与他们在一起而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些游移的目光中所蕴含的话语,只有用心灵去体会才能领悟。

尽情释放这种人类的情感,就会产生兴奋和愉快的情绪。在动人的诗篇和寻常的话语里,我们感受到仁爱之心和满足感,这种情感的作用犹如火一般重要;这些美好的心灵之光传播起来比火光迅速得多,而且更加活跃,也更加令人振奋。无论是最浓烈的激情,还是最微弱的善意,都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朋友就是我可以与其坦诚相对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畅所欲言。终于,我来到了这样一个人面前,他是如此真诚、无私,以至于我竟然可以抛开遮掩、客套和深思熟虑等那些人们原本从来都不会脱下的贴身衣物;我们之间的相处那样简单、纯粹,仿如一个化学原子遇到了另一个化学原子。真诚就像王冠和权杖一样,是最高尚的情感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还是把钻石的生长期留给它自己去决定吧;不要急于去创造永恒。对待友谊的态度应该是虔诚的。我们经常谈论如何选择朋友,但友谊其实都是顺其自然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尊敬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把朋友当做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道风景。他的许多优点当然是你所不具备的,如果你偏要如影随形地依附于他,你就无法尊重那些优点;要站开一些,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能够得到升华与扩展。究竟你朋友的纽扣是你的朋友,还是他的思想是你的朋友呢?对一颗高尚的心灵来说,在许多特殊的方面,朋友仍然是个陌生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沿着神圣之路走近你。要让孩子们把朋友当做一种财富,让他们用心去感受那短暂而丰富的欢乐,而不是去追求浮华的利益。

让朋友成为我心中的一种精神吧。我需要的是他传来的一个讯息、一种思想、一份真诚,以及望向我的目光,而不是新闻,更不是肉汤。像政见、谈资和邻里间的便利这样的东西,我完全可以从粗鄙的同伴那里得到。难道我与真正的朋友之间的交往不应该像大自然本身一样充满诗意、纯洁、完整而伟大吗?难道与远处沉睡在地平线上的那片云霞或丛生在溪流两岸、随风起伏的碧草相比,我应该感到我们的关系是俗不可耐的吗?我们不该贬低友谊,而应使其升华到那样的高度。

如果你尊重友谊的神圣法则,那就不要因为友谊之花迟迟不肯开放而去伤害它。我们必须先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才有资格成为别人的朋友。“罪犯的心理状态,起初是厌恶,但逐渐就会习惯。”这句拉丁文谚语的意思是说,在罪犯的心里,至少有这种满足感——你可以以平等的身份来和你的同谋讲话。对那些我们钦佩和爱慕的人,我们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他们的。在我看来,自制方面的细小瑕疵,足以使友谊关系完全遭到破坏。在精神的对话中,只有双方都拥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它们之间才会存在深远的和平与相互的尊敬。

只有美德才能成为美德的回报,也只有以真诚的友情待人,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你可以走进一个人的家里,但这并不等于你就能因此而与他更加亲近。如果彼此之间没有相似之处,他的灵魂只会更快地从你身边逃开,你也永远无法从他的眼中捕捉到一丝真诚。我们看到,有些遥不可及的高贵灵魂总是拒我们于千里之外;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行闯入别人的世界呢?往往是在一切都已经太迟了的时候,我们才明白,所有的安排、引荐、惯例和社会习俗,对于在我们与他们之间建立起那种我们所向往的关系,都毫无作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性,直至达到与他们同样高的境界之后,我们的相遇才会像水乳交融般和谐;到那时,即使遇不到他们,我们也将不再需要他们,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与他们一样的人了。归根到底,所谓爱,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得到的体现罢了。人们有时会跟他们的朋友互相交换名字,似乎是想以此来表明,他们的朋友爱他,如同他爱自己一般。

我们对友谊的格调要求越高,要想建立起符合现实的友谊,当然就越困难;因此,我们总是在世上孤独前行。我们所渴望的那种朋友,只存在于梦幻和传说之中。然而,一种崇高的希望总是在鼓舞、激励着忠诚的心,因此,在别处,在那种万能力量统治下的其他领域,那些爱着我们、也为我们所爱的灵魂正活跃、持久而勇敢地存在着。令我们感到庆幸的是,那些青涩的、愚蠢的、错误的和害羞的时期,都已经在孤独寂寞中成为了过眼云烟,当我们成长为卓越不凡的人之后,便会与那些英雄人物彼此惺惺相惜。知识和经验会给予我们警示,让我们远离那些卑贱粗鄙之人,因为在那种人身上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友谊的。急躁的性情有时会使我们冲动而愚蠢地与人建立连上帝都不期待发生的友谊。坚持自己的道路,尽管可能会在小的方面有所损失,但在大的方面却会收获颇丰。你要表明自己的心迹,这样就可以远离错误的关系,并将那些年高德劭之人吸引到自己身边——那样的人非常罕见,在他们面前,芸芸众生看上去只是许多幽魂和影子而已。

有些人担心我们会把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弄得过于神圣化,仿佛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爱,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对于我们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得到的普遍观点来说,无论怎样进行修正,大自然一定会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尽管这看起来似乎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欢乐,但我们所得到的回报将会更大。

朋友是具有两面性的:他既回顾过去,同时又展望未来。他是过去时光的结晶,也是未来时光的预言者,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加卓越的友人。

因而,我对待我的朋友就像对待我的书本一样;我可以在能够发现他们的地方拥有他们,但却很少用到他们。我们一定要按照我们自己的主张结交朋友,并且可以以最微小的理由来接纳或排斥对方。我不能与我的朋友进行太多的交谈。如果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会使我也变得同样了不起,这会让我无法纡尊降贵去与他人交谈。在那些不同寻常的日子里,种种预感在我面前的天空中盘旋;我应该将自己的全部心神用于探究这些预感。无论身陷其中,还是超然物外,把它们紧紧抓住是我唯一的目的;现在,它们只不过是天空中的一片耀眼夺目的光芒而已,我害怕它们会就此消失。因为害怕会失去自我,尽管我珍视我的朋友,但我却不能跟他们交谈,也不能探究他们的想象。尽管放弃这种崇高的追求、这种精神上的天文学或对星际的探索,并归结为对朋友的一种亲切的同情,的确会给我带来某种平凡的快乐,但我清楚地知道,到那时,我将会因心中那种神圣感的消失而永远忧伤。

一方奉行着一种崇高的友谊,而另一方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这种情形最近似乎越来越多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意外。我为什么要为接受友谊者的胸怀不够宽广而感到遗憾,并为此折磨自己呢?普照四方的阳光,大部分都白白地落人不知感恩的宽广空间中,只有一小部分照射到反光的星体上,但太阳却从不为此而感到烦恼。用你的宽广胸怀来教育那些粗鄙、冷漠的朋友吧。如果他不配做你的朋友,他很快就会悄然远去;但你的形象却会因你放射出的光芒而变得高大。没有回报的爱被认为是一种耻辱;但伟大的人都明白,真正的爱是不会得不到回报的。真正的爱远胜于那些可鄙的对象,它思索的是永恒,也存在于永恒之中;当那些乏味无聊的面具破碎时,它并不悲伤,而是会因除去了如此多的尘污而感到如释重负,同时会对自己的独立更有把握。友谊的精髓就是它的完整性,是一种完全的宽容和信任。友谊中绝不能包含臆测和缺陷。P1-4

序言

在近代美国众多的文学和思想巨匠中,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首屈一指。他是文学家、演说家、诗人,更是一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对于美国而言,他的思想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激励了新的社会力量的崛起,并且成为了“美国精神”中不可剥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世界而言,他的思想则启发了无数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的人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追寻自我价值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美国文艺复兴领袖”、“美国精神先知”、“美国的孔子”等赞誉,爱默生当之无愧。

爱默生于1803年5月6日生于波士顿,他的父亲威廉·爱默生是一位有名的论派牧师。爱默生8岁时,父亲去世,隔年他就被送到波士顿拉丁学校读书。1817年,年仅14岁的爱默生进入哈佛大学。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爱默生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这使他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爱默生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后来进入哈佛神学院任教。1832年,爱默生辞职前往欧洲游历,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威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托马斯·卡莱尔等思想先驱,这对其思想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回国后,爱默生四处演讲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后来组织了“超验主义俱乐部”,并于1840年开始担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此时,他开始着手编纂自己的演讲稿。1841年,由《论友谊》、《论爱》、《论补偿)、《论自助》等12篇演讲稿汇编而成的《随笔集》第一辑出版:三年后又出版了第二辑,包括《诗人》等8篇。此后,爱默生再度游历英国,并出版了《诗集》、《代表人物》、《英国特征》、《生活的准则》等著作。

爱默生作品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自我认知和个性解放,鼓励人们打破一切权威、教条和束缚,超越感觉和理性,直面真理。他高度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从自身中发现万事万物都是美好而重要的”:他热情鼓舞人们”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正确的事物”;他鼓励每一个人都要“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用自己的双手劳作,大胆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他发自灵魂深处的号召——“奋发向上吧,悲伤的年轻人,要让自己发光”——让无数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投身于追求理想的事业之中。在爱默生的思想中,真理与自我意识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理性与激情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曾有人这样评价爱默生的作品:“他似乎只写瞽句。”的确,爱默生的随笔行文流畅,以朴质平实的文字承载着庄严深邃的内容和思想;说理深入浅出,修辞准确形象,言语铿锵有力,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涵上都足以成为人们传之于口、谨记于心的至理名言。谈到习惯时,他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谈到健康时,他说:“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谈到家庭时,他说:“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谈到时间时,他说:“你若是热爱永恒,你就应该热爱现在:昨日不可召回,明日虚无缥缈,你能确实把握的只有现在。”这些文字和思想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成为人类心灵最坚强的支柱和最珍贵的宝藏。

《爱默生选集》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翻译过的唯一一本美国作家的作品,她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思想先驱:“他并不希望有信徒,因为他的目的并非引导人们走向他,而是引导人们走向他们自己,发现他们自己。”我们选取爱默生的精华之作编辑出版,就是希望今日的读者能够沐浴在极具人生指导意义的思想光芒中,进而走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到达人生的至高境界。  译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默生随笔(世界名家哲理散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爱默生
译者 宏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865318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1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