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阐释】
死亡的哲学:是终点也是起点
诗歌里的死亡不是死亡,而是带着芳香的咏叹,是永不熄灭的献祭。
诗人的死亡亦不是死亡,而是灵肉合一的永恒,是时光无奈的陷落。
所以,我们不能用看待一般人生命的结束来看待屈原。首先,屈原的死是自杀。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在他的名作《西西弗的神话》中第一句话就说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屈原也是自杀,而且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可考的自杀的诗人。如果说,一般的自杀往往源于对现实的绝望,那么诗人的自杀更昭示着对自我的珍视和对理想的追求。屈原的自杀,是中国古代诗人第一次用生命对一个混乱时代做出的拒绝,这个拒绝犹如手势,提示身后那些也将不满于世事和人生的诗人们:即使整个世界都在迫害你,你仍然可以选择死亡来做最后无声的抗议。
第二,如何来看待屈原之死呢?屈原的死,从此昭告万古,华夏的土地上绝对不能出现背叛自己故乡的人。一个人可以不爱惜自己,但不能不爱惜自己出生的土地。屈原是死在楚国的,楚国虽然灭亡,但楚地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将记得他,楚国的人民和后裔也将记得他。屈原的死,赋予了中华民族以骨气,不论对面站着的是神灵还是皇帝,是侵略者还是刽子手,屈原从不会有任何的屈服。一个诗人只能在思考的时候低头,他绝不会习惯向任何恶势力低头。屈原的死,也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加有了良知,而统治这良心的只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那句名言:“我所敬畏者,唯有天上之星空,与心中之道德律。”康德如此,屈原若地下有知,也将引以为知己的。
屈子说:当秋天来临后,第一片落叶悄然落到我脚下的时候,我便知道,我的死期近了;当黄昏落下帷幕,最后一缕夕光穿过我耸立的高冠,我便知道,我该作别此生了;当我不能与我的君主实行美好的政治,我便知道,我该追随的人不再是楚王,而是彭咸。
这将是一个凝固的时间,从此之后,我的爱死了,恨也死了;我的君王将会失去王位,我的王国将会并人敌国的领土;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还会诬蔑我的纯洁,也再也不必挂牵我亲手栽下的香花芳草。
这不是屈子的诅咒,亦不是遗言,只是哀愁走到了尽头,如飞蛾扑火,覆水难收。然而他将歆享世代的永恒,人们将会讲出他的名字如同神灵。人终有一死,或者像一个诗人那样子死去,或者不像一个诗人那样死去。
屈原之死,对于他而言是生命的终点,肉体的消散;
屈原之死,对我们来说是道德的起点,灵魂的凝聚。【国学故事】
屈原与宓妃的故事
在《离骚》中,屈原曾讲述了一段他与宓妃的故事: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缳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缅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这段描写虽然不长,却在历史上很有名。宓妃是谁?屈原为何要去追求她?而宓妃又是怎样对待屈原的追求?让我们来听一听宓妃身后的故事…… 如果说屈原是历史上一个亦真亦幻的美男子,那么宓妃亦堪称中国神话中的美女。为了她的美丽,不论是神还是人都无法抗拒般地去追求。宓妃,是上古之世人面蛇身之神伏羲的小女儿,传说她美丽异常,在洛水边玩耍嬉戏之时,被河伯所爱慕。于是河伯故意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没了宓妃,占有了她。
于是肉身死去的宓妃化作洛水之神,成为了河伯的女人。
但河伯只是垂涎宓妃的美貌,并不真的爱惜她。宓妃日夜在水府深宫里以泪洗面,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另一个半人半身的英雄——后羿来到了宓妃身边。后羿的妻子是嫦娥,却因为偷吃仙药而凌驾广寒宫,把后羿孤零零地撇在了人间。
后羿是孤独的,宓妃是痛苦的。
孤独的后羿听说宓妃的遭遇后,便仗义行事,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并且与宓妃相爱。河伯听说之后,恼羞成怒,再次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兴风作浪,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更扬言要把宓妃抢回去。而后羿挺身而出,拿出他当年射日的本领,一箭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把河伯赶走了。屈原曾在《天问》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河伯而妻彼洛滨?”
能让两个男人为此大打出手的女子,其美貌何如,可想而知。
从此,宓妃的传说越传越远,宓妃的美貌也愈传愈佳,所谓“北方有佳人,绝世难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纵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后代的人们,无法面对宓妃的真身,却每每在来到洛水之时与她在梦中相会。宓妃身后留下了一串风流韵事……
那么,当屈原在现实中碰壁,被流放的时候,难免会觉得孤独。这是一种不被别人理解的孤独。屈原走到了洛水,也在梦中或曰想象中遇到了宓妃。
他差遣丰隆驾起五色祥云,寻找宓妃居住的地方。解下玉佩,想与她结为百年之好,于是拜托蹇修作媒人去见她,向她诉说倾慕。这位美女起初半推半就,但继而态度变幻、若即若离,最终对他不理不睬。
宓妃不知道什么原因拒绝了屈原的求爱。而屈原只得在夜晚默默地在洛水边看见她依靠着河边的石头休息,等黎明到来时又在洧盘边沐浴梳头。
爱而不得,屈原的男子之美没有被宓妃所欣赏。
于是屈原说:“她自恃美丽而骄傲,日日淫乐而邀游。这样美貌却又无礼。我只能放弃她求取别人。”
屈原与宓妃的故事,神秘却又引人入胜。一个是世间最纯洁的美男子,一个是传说中最美好的女子,为什么却产生了龃龉?是宓妃不理解屈子的高洁,还是屈子不理解宓妃的情欲?屈子愤怒地批评宓妃是“淫乐而遨游”,这种指责正确吗?
我想,这个故事只是说明了灵与肉的冲突。无疑,屈原是性灵的,而宓妃是情欲的。二者本应是阴阳相谐,灵肉统一的。然而这种统一只是一种奢望,在更多的时候,灵与肉是冲突的。正是这种冲突才造成了性灵的孤独和情欲的寂寞。
所以,宓妃在后来的故事,说明了她对性灵的若即若离的态度。
故事发生在历史上另一位诗人曹植身上。
据唐代的李善在《文选注》中的记载:曹植年少时,爱上甄家的小女儿。可是他父亲后来却把甄氏娶给了哥哥曹丕做夫人。曹植非常哀伤。又加上曹植与曹丕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失败,曹植更是被曹丕所不信任。曹丕后来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还要求曹植必须呆在自己的封地里,除了每隔几年的觐见,平时不许到首都洛阳来。 又一年,恰好是曹植到洛阳觐见的日子。一到洛阳,曹植听说甄妃死了。原来,曹丕听信了郭贵妃的谗言,逼甄妃自尽。曹植听说后,更是无比悲伤。而曹丕亦晓得甄妃与曹植之间的感情,不免动了恻隐之心,便把她的遗物如玉钱、金带、玉枕等都赐给了曹植。
物在人亡,睹物思人,曹植不胜愁苦。离京后,曹植需经过洛水回到东阿。在洛水河边曹植忽然觉得天地氤氲,恍惚其神,看见甄妃与洛神宓妃合二为一,从水中冉冉而来,是那样的美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裱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她并不言语,只是与曹植恍惚相见,自荐枕席,洛水苍茫。二人依依难舍,不知过了多久,天地云开,日出洛水,宓妃消失于水波之中。曹植悲喜交加,写出了千古名篇《洛神赋》。
这个故事虽然与屈原不同,但宓妃的形象却是一致的。美丽却也不乏情欲,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在这两个故事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P34-38
屈平词赋悬日月
木兰之牲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江上吟》
话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三十余岁的时候,仗剑远游,赴长安,下江南,好不风流。不久,顺着江水来到了今天湖北的江夏。这里千里长沙,万里江水,好一派泽国风光。李白很是畅快,舟行水上,人仿佛在梦中。随即,李白诗兴大发,他看到江水滔滔,想起了岁月的流逝永无止息;看到当年楚王修筑的亭台楼阁都变成了废墟,想起了人生的价值总显得那么虚妄;看到江边美丽的风景,想起了许多年前,同样像他一样在这江上踽踽独行的一个人:屈原。
李白对屈原,颇有些感同身受、惺惺相惜之感。屈原一生的抱负都没有施展,而他李白自己呢?也同样空怀一腔热情无处释放。相似的遭遇,让李白挥笔写下了上面这首著名的《江上吟》。在诗中,李白虽然再次感受到了时间的无限与人生有限之间巨大的悲剧性张方,但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是的,人生有限,人生无常。无论是怎样的英雄豪杰,还是才子佳人,都逃不过时间的宿命。但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拼其一生的力气,去努力让时间记住自己,在历史上刻下自己的些许痕迹。但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成功,不是一切的汗水都能凝结成宝石。李白感悟到,尽管世俗之人都把功名、富贵看得很重,但即使是富贵如王侯,江山千里如楚国,也逃不过时间的宿命。所以,反而唯有当年流浪四方、自杀身亡的屈原,凭借自己的文学作品留下了千古芳名。那么,人生价值何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李白内心明如镜鉴。
古人如此,今人又该怎样呢?
面对屈原与《楚辞》的隽美文字,李白心如明镜,我们何妨将心比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就让我们翻开《楚辞》,感受一下香草美人的美丽气息吧。
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屈原故事
屈原何许人也?这话一说,可就长了,要从楚国的起源说起才行。
话说,黄帝的后代有个叫做祝融的。他的后代在商朝的时候,改姓为芈,以熊为部落的图腾,所以也称熊氏。等到了周朝的时候,建立了楚国,但其实和周朝的天子本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当时周天子为天下的共主,所以楚国也接受了周天子子爵的册封。后来,楚国的国君还是觉得自己跟周是平起平坐的,而且,子爵是五等爵位中很小的爵位,就干脆抛弃了周天子的册封,自命为王。
这个自命为王的楚王叫楚武王,就是屈原的祖先了。
楚武王有个儿子,叫熊瑕,后来被封在“屈”这个地方。这一支王室就改姓为屈,代代相传,出了不少楚国的高官。到了屈原父亲这一代,就已经衰落了,但仍是楚国重要的皇亲国戚。
大约在公元前343年的正月21日,一代诗人屈原就在这个贵族家族中诞生。他的父亲伯庸很喜欢屈原,为他绞尽脑汁起名字。伯庸希望儿子能够做一个有德行、有正义感的人,所以就命名为“平”,意思是像天空一样公正无私;取字为“原”,意思是像大地一样胸怀坦荡。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屈原也深孚众望,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历史和文学,还对上古的传说、祭祀的礼仪等精熟于心,更重要的,他还很有政治头脑,对国际大势很有看法,并且善于外交。可以说,屈原简直是楚国朝廷里的一个德才兼备的全才啊。
所以,屈原二十岁就当了楚国的左徒。左徒可不是一个小官,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秘书长,仅次于楚国的令尹,令尹就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曾经在战国后期名噪一时的春申君黄歇也当过左徒。可见,屈原可谓少年得意。当时楚国的君主是楚怀王,对屈原也是十二分的信任。对内,他让屈原帮他制定国家法令,主持朝廷祭祀大典,撰写祭祀的诗歌和祭文;对外,他又让屈原接待外宾,出使其他诸侯国,有时还让屈原陪他坐一辆马车去打猎兜风。可见屈原当时的地位和权力都是相当令人瞩目的。屈原也非常珍重楚怀王的信任,对外出使则不辱使命;对内。施政则刚正不阿。
俗话说,树大招风,屈原的高官和高调就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他的刚正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他的诸侯国也都不愿意楚国任用屈原,怕屈原让楚国强大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安全。于是,那些既得利益的贵族们就想方设法陷害屈原,其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儿子子兰,他伙同上官大夫靳尚,勾结楚怀王的爱妃郑袖,每每遇到什么事情就都推到屈原身上。日久天长,就是圣人也会被这些人绕糊涂的。更何况一个手握大权,天天担心被别人算计的君王呢?于是,楚怀王渐渐起了疑心,慢慢地有意疏远屈原了。
此时,已经是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了,战国七雄里面,以秦国、楚国和齐国比较强大。其中秦国越来越强大,因为离齐国较远,势力暂时还伸不到。所以楚国成了秦国最忌惮的国家。此时,天下出了一个纵横家叫做苏秦,他主张“合纵”,就是通过游说,让六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而苏秦的好朋友兼同窗张仪则主张“连横”,就是和苏秦对着干,拆散合纵,让六国都跟秦国结盟,从而各个击破。这两位纵横家,以苏秦为早,所以早早地在六国之间建立了合纵。而楚怀王俨然是六国联盟的首领,屈原则成了联盟的大力鼓吹者和支持者。
所以,秦国对屈原也很讨厌。趁着楚怀王开始对屈原疏远的时机,就开始施行反间计。此时,张仪才刚刚登场,有意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本领,于是自告奋勇,亲自要帮秦王拆散六国联盟。
话说张仪离开了秦国,第一个到的国家就是楚国。张仪虽然是孤身前来,却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他首先暗地里贿赂子兰、靳尚和郑袖等一干讨厌屈原的人。上下打点完毕后、,就正式拜见楚怀王了。在朝廷上,张仪说:“齐国和楚国,风马牛不相及,联盟只是一种幌子罢了。我建议大王您跟秦国联盟,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多里土地给您。”
屈原马上反驳:“张仪小儿,齐楚是世代交好的国家,你代表秦国而来,恐懵是想渔翁得利吧!再说,即使真心想和楚国结盟,那也得先把土地献过来,我们才能和齐国断交。”
张仪笑而不答,只看着楚怀王等答案。怀王虽然也不是很有底,但一想到凭空能得到六百多里的土地,还是很心动¨0心动不如行动,楚怀王不顾屈原的苦谏,答应了张仪的条件,就派使者到了齐国和齐国断交了,还一怒之下罢黜了屈原。
张仪于是领着楚怀王的另一个使者到秦国去办理“土地过户手续”。结果一到秦国,张仪突然病倒了,躲在自己家里养病。这位使者等啊等,等到花儿也谢了,也不见张仪。只好硬着头皮报告给楚王。结果楚王一听,心想,“是不是我们和齐国断交断得不彻底?”就派了几个人到了临淄,把齐王骂了一通。这下,齐国怒了,齐王马上赶在楚国之前先跟秦国联盟,还让人带话给楚怀王:“以后再也别想和我们齐国交好了!”
张仪听到这个消息,病马上就好了。他大摇大摆地召见了楚国的使者,告诉他可以办理土地过户手续了,领他到了一个地方,说:“喏,这就是我说的那块土地,您瞧,长六里,宽也是六里。”使者一看,上当啦!赶紧回去报告楚王。楚王也大怒,先后两次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损兵八万,连汉中也被秦国占领了。
这下,楚王想起了屈原的好,把屈原官复原职,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张仪一看屈原又出动了,不免有些担心。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对秦王说:“汉中地要不要不打紧,我只要张仪这个骗子的脑袋!”秦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您放心吧。”
张仪再次来到楚国,表面上装出一副认罪伏法的样子,又是道歉又是假装帮楚王分析天下形势;暗地里却故伎重演,再次用重金贿赂郑袖和靳尚。于是,这两个小人一前一后,再次给楚怀王下了迷魂药,说得楚王不仅不想杀张仪,甚至还觉得张仪很厉害,最终竟然把屈原出使齐国的事情抛到了脑后,还跟秦王约定为儿女亲家,最后,厚礼相送把张仪送回了秦国。
张仪前脚走,屈原后脚从齐国回来。一听这个消息,赶紧对楚王说:“大王您糊涂啊,您忘了上次被骗的事儿了吗?”楚王一听,后悔不迭,派人去追,张仪连个影儿都没有啦。这下,屈原对齐国的出使等于黄了。后来,秦国果真来和楚国结亲,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不听,加上郑袖的谗言,楚王一怒把屈原流放到了汉北。这是屈原的第一次被流放。
此时,屈原还没有失去希望,他人在江湖心在庙堂,每日除了写写诗,还是整日担忧着楚国的安危。年复一年,坏消息不断传来:齐国攻打楚国以报复楚国背约啦;楚太子在秦国杀人,导致秦国发兵报复啦;以及最新的消息是,秦王邀请楚王到秦国去“开会”。
屈原赶紧回到郢都,极力向楚怀王建议:“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不能去赴会啊。”但是,子兰却说:“秦国这么强大,不去的话,恐怕面子上不好看吧。”楚怀王也被秦国这些年的攻打弄得头脑发昏,子兰这么一说,竟然同意了。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还被送往成阳,秦王说:“要想回去,就割让巫郡和黔中郡给秦国。”已经被秦国蹂躏得疲惫不堪的楚怀王,这次可算是真的清醒了,他坚决不同意。也就永远的被扣在了秦国,最后死在他乡。
楚怀王被扣留,楚国的大臣们立了新的国君,号称楚顷襄王,而子兰当了令尹。屈原更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楚顷襄王六年,秦国给楚国下了战书,楚王决定讲和,屈原坚决反对,子兰则反对屈原。深受子兰之害的屈原,百般无奈之下,就写写诗发发牢骚,顺便怀念一下死去的楚怀王。这下,惹恼了顷襄王,就把屈原流放到更为荒蛮的湖北。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他从此再也没能返回故乡。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消息传到屈原的耳中,他万念俱灰,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用生命做了他毕生信念的祭品。屈原的死,让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而殉道的诗人。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可以看做屈原毕生的写照: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二、哀怨托《离骚》,德行遗端午:屈原的文化影响
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说,屈原还活着。
他活在诗歌的历史里,自古至今,有无数的诗人骚客都是念着《离骚》而长大的,更有无数的读者通过《楚辞》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他也活在传统的风俗里,端午节的包粽子是为了他,龙舟赛、雄黄酒等都是为了他;他还活在华夏文化的精神世界里,每当国家遇到内忧外患,每当中国人民需要精神鼓励的时候,屈原的身影就会出现在舞台上、剧本里和电影屏幕上。
屈原的确还活着。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屈原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位诗人。他用楚辞的文采为华夏留下了璀璨的珠玉,这些文字在千载之下仍然闪闪发光,映照着一个又一个世纪的文学创作。在古代,人们往往把诗人称之为“骚人”、“骚客”,正是因为屈原的光辉作品《离骚》的缘故。无论是作诗的,还是填词的,还是写曲的,都离不丌屈原的影响。直到近代和现代,仍然有不少的文学大家用“楚辞体”来写作,如于右任先生著名的那首《国殇》,正是使用“兮”字结尾的“楚辞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可以说,屈原以自己一个人的诗人身份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诗人的群相:激情飞扬、关注现实、抒发内心,以及把真善美的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的判断。
著名的文学研究家陆侃如先生亦曾说过一段话:
二千年来,所谓“读书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读他的作品的,读了也没有一个不崇拜的。二千年来无数作家,没有一个不受屈原的影响的,没有一个不以屈原做模范的。所以扬雄以屈原比孔子,所以李白说屈原死了便“无堪与言”,所以苏轼说他终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只有一个屈原。
从他的作品里,产生出赋,产生出骈文,产生出七言诗,“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二千年来,他的作品几乎含有宗教的魔力,变成神圣不可侵犯的著作。到了端午节,竞渡角黍之风普遍了全国。这一个令节,几为他一人所独占。在长江流域一带,连穷乡僻壤都会有他的庙宇。这一种福气,是没有第二个文学家能够赶得上的。
这个评价,足以概括屈原在文学史和诗歌史上的影响。古人说,什么是名士?“能熟读《离骚》,会喝酒”,就是名士。足见屈原的影响有多大。古人如汉代的贾谊,写过著名的《吊屈原赋》;如宋代的辛弃疾写“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间”;如清代的李元度写“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写诗来纪念他。如郭沫若写“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汨罗”;毛泽东也通过对屈原的反思表达自己的壮志:“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涛。”
而屈原更为古今诗人所不及的,是他独自占据了一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端午节。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各种食物丢进江里,希望屈原在水中也不会饿到,人们看到后,纷纷仿效。一位老人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屈原托梦给当地人,说食物都被蛟龙吃了,以后可以把食物用树叶包起来。于是人们就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就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粽子。
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已经出现锥形、菱形的,甚至传到了邻国,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的时候,品种进一步增多,如“蜜饯粽”,即把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写过“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而现在,即使在中国最偏僻的地方,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会有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有条件的地方还会举行龙舟赛,来纪念屈原。唐代的文秀写诗《端午》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也为屈原与端午节的夙缘挥洒笔墨。至于长江流域常常可以看到的屈原祠、屈原庙,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建筑物上往往都有纪念屈原以及端午节的对联,可以说,光这些对联就能写一部书。如湖南长沙屈贾祠上的著名对联,就是把屈原和贾谊一齐来纪念的:“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现代著名的佛学专家,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作为佛教徒,也深为屈原所感动,在江西秭归的屈原祠写下:“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等等,可以说比比皆是。
至于今人对屈原的了解,恐怕最深的就是他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了,这尤其体现在爱家乡的风土、文化和人民等方面上。现代作家郭沫若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最残酷的岁月里,写下了著名的话剧《屈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敌热情。所以,屈原也是抗日一战士呢。虽然在两千多年之前,他没能帮助楚国抵御秦国的吞并,但在两千多年后,精神不死,继续帮助华夏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并最终实现了胜利。这恐怕也多少能够告慰屈原的芳魂吧。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词来结束这个序言。这是南宋词家吴文英的作品《莺啼序》中的最后一阕,其用心用意,表达的情绪情感,都与屈原在精神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最后一阕,则是对屈原的伟大致敬: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掸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张向荣
于2009年3月25日,时维谷雨
张向荣编著的《楚辞解读》对《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卜居》、《渔父》、《招魂》、《九辨》等楚辞作品进行了全面解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就让我们翻开《楚辞解读》,感受一下香草美人的美丽气息吧。
《楚辞》作为国学经典,是与《诗经》齐名的集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梁启超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可见。阅读欣赏《楚辞》是中国人基本的文化修养之一。张向荣编著的《楚辞解读》对楚辞作品作简明扼要的校勘、注释、分段及全文解读,意在为大学生和其他楚辞爱好者提供一种版本可靠、作品齐全、文意疏通的楚辞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