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严经典/白话佛经图解佛经精华
内容
编辑推荐

《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入选本书的是《华严经》和《圆觉经》。两部佛经都置一前言,概述本经主要思想和内容大意,力求精当。两种佛经均以最善版本作底本,使今译、注释建立在可靠的原文基础上。每经的今译以直译为主,如确无法直译,则辅之意译。译注力求翔实,译文力求准确。

内容推荐

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一切法都从《华严经》而来,一切法都归入《华严经》里,《华严经》为法界之法。

全面解释佛教法界真谛,完美体现佛教义理之美,带领我们走入圆融无碍的无上境界。

目录

华严经

 前言

 十行品第一

 十行品第二

 十地品第一

 十地品第二

 十地品第三

 十地品第四

 十地品第五

 十地品第六

圆觉经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试读章节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违逆行?无违逆行是菩萨常修的一种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己伤害自己,也不为他人。他物所伤害,更不既自我伤害又受他害;不偏爱自己,也不偏爱外物,更不既偏爱自我又偏爱他物:不执着于自我,不执着于外物,更不既执着于自我又执着于外物,也不追逐名誉利益。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时时刻刻、持之以恒地为众生演说佛法,让众生远离任何恶行,断灭贪欲、嗔恚,愚痴等使人堕落的渊薮,抛弃自高凌物的骄慢,反复无常、文过饰非的恶习和悭吝、嫉妒、谄媚、欺诳等种种恶行,令众生永远保持忍辱柔和的精神风貌。佛子,菩萨修成这样的忍法,既使有百千亿无数的众生都一齐来到菩萨的住所,每一个众生又化作百千亿不可数的无数张口,每一张口吐出百千亿不可数的无数句言语,而这些言语都是些不可喜的、谬误的、不悦心意的,不可爱的话,尽是些非仁贤之人所说的话,非圣人明智的人所说的话,非圣贤所应说的话,非亲近圣贤的话,令人深深厌恶的话,不堪入耳的话,这无数张口用这样无数的恶言秽语毁谤污辱菩萨。更兼有如此不可数的众生每一个又各有百千亿不可数只手,每一只手又各持百千亿不可数件棍棒器械等一齐向菩萨袭来,如此迫害历经无数劫数不曾间歇。菩萨遭遇如此巨大的苦楚毒害,身上的毛发全都竖起来了,生命濒临于死亡的边缘。当此时,菩萨仍这样想,这样说:如果我因为这点痛苦,便动摇、散乱修行的心志,那便是自己不能调伏自己,自己不能守护自己,就是自己不明了,自己不修习,自己不正定、寂静,自己不爱惜自己,就是自生执着,那么又怎么能令他人心得清净佛果呢?菩萨当时又想:我从无始劫开始就住于生死界中,遭受种种苦恼。这样一思量,菩萨更加自我劝勉、鼓励自己,使心志坚定清净,从而得到了欢喜,更加自觉有效地调伏摄取心志,自然也就安然持住于佛法之中,同时也让众生得到了佛法。进一步,菩萨更认为:我的身体本来就是空寂的,既没有我,也没有外在于我的对象,没有什么真的实体存在,本性就是空,苦也好,乐也罢,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虚假的,因为所有的存在本质上就是空。我应当解悟了知,并广泛地向众生宣传,让所有的众生都除掉这个偏见。由于这个原因,我现在虽然遭受如此痛苦毒害,也应当忍受。之所以要忍受,是由于应慈念众生的缘故,饶益众生的缘故,安乐众生的缘故,怜悯众生的缘故,摄取受纳众生的缘故,不舍弃抛离众生的缘故,以及求自己觉悟,让他人觉悟,坚定心志、趋向佛法的缘故。这就是所谓的菩萨摩诃萨修行的第三行:无违逆行。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屈挠行?所谓的无屈挠行,就是菩萨摩诃萨修行种种精进。所谓种种精进就是称之为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遍精进等种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至大,至广的勇猛坚定、专注不杂的修行佛法。佛性本性中就没有贪、嗔,痴这三毒,没有自高凌物的劣根,没有隐覆过失的企图,没有悭吝、嫉妒、谄媚、欺诳、惭愧,菩萨终不会为了搅扰、恼害一众生而行精进。但只为断灭一切烦恼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拔掉一切惑乱的根柢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扫除一切习气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遍知一切众生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生于此而死于彼的无尽循环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了解一切众生的烦恼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明白一切众生心所乐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境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认识一切众生诸种能力、行为的根基优劣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的思想活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遍知一切存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掌握一切佛法的根本性体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通达一切佛法平等性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认识三世平等的性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得到一切佛法智慧的光明普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证悟一切佛法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探索一切佛法的本体、本原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明白一切佛法无边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获得一切佛法广大无边坚定不动、善良巧妙的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获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的句义的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佛子,当菩萨摩诃萨成就了这样的精进行后,假设有人问菩萨:你能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的缘故,在最低层的阿鼻地狱经历无数的劫数的漫长时间,备受种种痛苦的折磨,以此使每一众生都能生活在正值无数的佛都出兴在世,都能见到佛,具有、承受种种佛的快乐,乃至于证人断灭一切烦恼因、烦恼果的无余涅榘的境界,如此你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你能做得到吗?菩萨答道:我能。假设又有人对菩萨说:有无数个无边大海,你当以一毫毛尖似的水滴将这些海水吸尽,又有无数个无法计量的大世界都粉为灰尘,像这样的水滴和灰尘如果一一数之,那数之大之多是谁都知道的,为了众生,你将在许多劫中,在刹那刹那连续不断之中,受苦不断。菩萨并不因为听到这样的话,而产生一丝一毫的悔恨的念头,反而更加欢欣喜悦地去修行佛法,并感到深深的庆幸,庆幸得到了善妙的菩提利益,庆幸由于我的努力的缘故,使芸芸众生永远摆脱了万般苦难的折磨。菩萨以此采取种种适宜的方法、形式,修行、演说佛法,在一切世界中普度众生,让众生脱离烦恼乃至于使其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这就是所谓菩萨行的第四行:无屈挠行。

……

P25-28

序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5世纪发源于古印度,其创始人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与我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在汉晋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二千年来的广泛传播,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原始佛教

约为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佛陀说教最初是口传,为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佛陀入灭后不久,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弟子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诵出后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和研究的论著,即经、律、论三藏。这次结集称为第一次结集。第一次结集的经典名“阿含” (即圣教的意思),“阿含部”的佛经就是原始佛教的经典。

二、部派佛教

佛陀入灭百年以后,佛教教内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形成了许多部派,进入到部派佛教时期,总共约五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佛学可以称之为部派佛学。最初分裂的部派主要是大众部和上座部两派,此后,大众部分为九部,上座部分为十一部,形成了二十个枝末部派。二十派中,唯有上座部系的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的遗产最丰富,大众部虽有本未九部,但论书极少。分裂的原因是基于对佛教戒律和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主张。

部派佛学是对佛学的发展,是从原始佛学到大乘佛学的过渡,其中大众部的思想就是大乘佛学的先驱。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珈行派(有宗)发展。

三、大乘佛教

公元1世纪,在印度南部从大众部系统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把以往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

印度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形成为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一般来说,中国佛教主要指汉地佛教。

佛教传入汉地后,一直流传发展,其发展历史可以大体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五百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时期,约五百年。这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历时千余年。这是中国佛教持续发展的时期。

从以上对印度佛教、佛学和中国佛教的概述中可以看到,由于在印度大乘佛学的盛行时期,佛教传入到了中国汉地。因此,中国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

本书《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总体看,大多是大乘经典《四十二章经》为早期佛教小乘经典,但也融入了大乘思想)。

本书对每部佛经都置一前言,概述本经主要思想和内容大意,力求精当。每种佛经均以最善版本作底本,使今译、注释建立在可靠的原文基础上。每经的今译以直译为主,如确无法直译,则辅之意译。译注力求翔实,译文力求准确。但佛经的甚深奥义,很难传译,而我们的学识不够、水平不高,因而,本书的编写肯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本书的编撰参阅和吸取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特作说明,并致谢意。

杨冬梅 金晶

李淼 郭俊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严经典/白话佛经图解佛经精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淼//郭俊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12070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9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5
16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