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出生于湖南湘阴的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十四岁时考童子试即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但是造化弄人,左宗棠此后却屡试不第。其间结交当朝名臣,趁朝廷需才孔亟之时,先后两入湖南巡抚幕府,助其内清四境、外援五省,后襄办曾国藩军务。此后数年,转战南北,镇压太平军,官至闽浙总督。在调任陕甘总督后的十余年间,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后两入军机,又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南下督师,赴福建沿海抵抗法国侵略。本书讲述了晚清名臣左宗棠的戎马一生。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自幼家境贫寒,素有大志。早年饱读经世之书,中举后屡试不第,在家耕读或外出教书。其间结交当朝名臣,趁朝廷需才孔亟之时,先后两入湖南巡抚幕府,助其内清四境、外援五省,后襄办曾国藩军务。此后数年,转战南北,镇压太平军,官至闽浙总督。在调任陕甘总督后的十余年间,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后两入军机,又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南下督师,赴福建沿海抵抗法国侵略。左宗棠性情自负刚直,为官清廉好施,不避艰辛,敢担大任,对外强硬,抵抗侵略,“一生最恨是和戎”。
当左宗棠得知朝廷命自己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后,极为感激振奋。此时,曾国藩已任两江总督,驻扎皖南祁门,统率湘军进攻安庆,他函请左宗棠在湖南招募军队支援安徽。左宗棠回信表示一一遵行,并在全局上向曾国藩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先以偏师保越(浙江),为图吴(江苏)之地;二是大力整顿江西兵事、饷事。此后,即着手选聘营官,制定营制,挑募营勇。
左宗棠在所知的湘勇、楚勇旧将弁中,先后选聘崔大光、李世颜、罗近秋、黄有功、戴国泰、黄少春、张志超、朱明亮、张声恒等9人,让他们招募营勇。营勇以朴实勇敢为标准,不必只限一地,其兵源来自长沙、湘乡、郴州、沅州、湘阴等地,命名为“楚军”。全军建制,分4营、4总哨和8队亲兵,约3500人,另有王鑫“老湘营”旧部1400人,总计5000人。全军以左宗棠为统帅,由王鑫之堂弟王开化总理营务,刘典、杨昌溶副之,并以王鑫的另一个弟弟王开琳统领老湘营。
楚军虽也是湘军的一支,但却是独立于曾国藩湘军的另一支湖南部队。在招募营勇方面,楚军不像湘军那样限于一地,这一方面是因为一县兵勇难供数省之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一处有挫,士气均衰的弊端。在黄官的选用方面,曾国藩以儒生领军,左宗棠则强调营官多用武人,只取其能拼命打仗这一点。结果,楚军的战斗力较强,而且完全听命于左的指挥,但因营官文化低,功名浅,难以跻身督抚行列,在政治势力上不如曾国藩的湘军。
在左宗棠组建训练完军队,正准备出征之际,情况又有了变化。此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部太平军由广西北上贵州,并已进入四川。清廷拟派左宗棠入川督办四川军务,征询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意见。曾、胡将谕旨转告了左宗棠,他们以为,左宗棠会选择去四川,因为左在曾国藩营中只是襄办军务,而去四川则有督办之名。但左宗棠权衡利弊,宁愿随曾国藩东征,而不愿入川。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弟奉命襄办曾帅军务,募勇五千赴皖,所募之人均知为东征,若改赴蜀中,又多一番周折。并且,自己刚开始带兵打仗,就如同乡下的富人弃农学做生意,起手即开大店,生意虽是好做,恐不免折本亏损,更何敢独入蜀中,仰鼻息于他人。至于襄与督虽同有事而无权,而能办与不能办实不争此一字之轻重,并表示:“我志在平吴,不在入蜀矣。”左宗棠不愿去四川,曾国藩正求之不得,他立即与胡林翼联名上奏朝廷,请求仍令左宗棠来皖襄助。清政府接受了曾国藩的建议,改派骆秉章督办四川军务,左宗棠仍襄助曾国藩。
左宗棠真不愧是极其聪明之人,他的这个选择事后看来极为正确。其理由在于:一、四川当时局势十分混乱,吏治、军政、人心全靠不住,内有起义军和土匪活动,外有太平军的进攻。左宗棠资望既浅,事权不属,想凭数千兵力,平定四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何异以寸胶而救黄河之浊乎’’?左宗棠平时似乎很狂,但办起事来却极为谨慎,不会不自量力地去冒险。二、而此时的曾国藩刚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其节制,镇压太平天国的成败系于一身,左宗棠与曾国藩私交不错,在其手下襄办军务自然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何愁没有出头之日?李鸿章后来不就是靠曾国藩的保举由幕僚一跃成为巡抚的吗?再者,当时长江中下游的皖苏赣浙一带是清军与太平军鏖战的主战场,建功立业的机会在此,湘军的主力在此,左宗棠的人脉资源也在此,他有把握在这一带发挥自己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事后证明,左宗棠不贪虚名,毅然东进的选择是明智的,对他以后事业的发展极为关键。
1860年9月22日,左宗棠率楚军从长沙出发,经醴陵进入江西,10月10日到南昌,11月2日到达景德镇,开始了在赣北皖南阻击太平军的军事行动。这是他第一次带兵出省作战,他极为重视和兴奋,在家书中对儿子说:“我此去要尽平生之心,轰烈做一场,未知能遂其志否?” 左宗棠为何要驻扎在景德镇?他在赣北皖南的军事行动对整个战局有何影响?这需要具体分析湘军和太平军双方的攻守态势。当时曾国藩统帅的湘军正围攻太平天国在江北的重要基地安庆,安庆若失,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就会瓦解,首都天京(今南京)就失去了西面的屏障,这直接关系到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太平天国集中重兵死保安庆,双方在此展开数月的激战。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采取了先东下再西取的战略方针。1860年5月,太平军开始东征,忠王李秀成率军连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太仓、常熟、松江等地,并进攻上海,建立了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开辟了苏南根据地。与此同时,英王陈玉成率军从江苏宜兴进入浙江,攻克临安、余杭等地,逼近省城杭州。清廷急命曾国藩救援浙江,但曾国藩不为所动,死攻安庆不放。太平军东征虽取得重大胜利,但安庆之围始终未解,于是,又决定进行西征,计划分南北两路沿长江西进,会师武昌,逼湘军回援武昌而放弃对安庆的围攻。结果,英王陈玉成所率北路军行动坚决,进军顺利,很快逼近武昌,但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辅王杨辅清、定南主将黄文金等所率的南路军在皖南赣北却遭到湘军顽强的抵抗,这支湘军就是左宗棠刚刚组建的楚军。
曾国藩为了在皖南阻止太平军由浙、赣进援安庆,确保长江以北的湘军全力进攻安庆,竟不顾众人劝说,将大营安在祁门。祁门属徽州府,南面与江西的景德镇、乐平、德兴为邻。湘军在南昌设立总粮台,军需物质均经景德镇转运至祁门大营,因此,景德镇作为祁门的后路及南昌与祁门运输的通道,位置十分重要。1860年9~10月间,李世贤、杨辅清等部太平军相继攻占皖南的宁国、绩溪、徽州、休宁等地,在祁门东线直逼曾国藩大营。12月1日,太平军又攻占了距祁门仅60里的黟县。此时,曾国藩的祁门大营非常空虚,仅有兵力3000人,如李秀成继续进攻,有望攻破大营,活捉曾国藩。曾国藩也自认难保,写好遗书,坐以待毙。但李秀成不知曾国藩的虚实,却在黟县调转进攻方向,南下改道浙江进入江西。曾国藩大难不死,躲过一劫。但此时,祁门的东、西、北三面都被太平军围困。12月15日,太平军攻占建德(今东至),切断了祁门大营与围困安庆的湘军的联系。这样,祁门大营只剩下南面景德镇这唯一的出气口了。
左宗棠率军进驻景德镇后,主动出击,于12月12日、14日,先后攻占德兴和婺源,25日,进占浮梁,以确保祁门后路。1861年1月5日,又在景德镇击退太平军的五路进攻。曾国藩上奏为左宗棠请功,称其“初立新军,骤当大敌,昼而跃马入阵,暮而治事达旦,实属勤劳异常”。1月27日,清廷发布谕旨,着左宗棠以三品京堂候补。
P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