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色感叹号(南昌起义全景式记录)
内容
编辑推荐

《红色感叹号》是一部有内涵、有新意、有创见的作品,使走近南昌起义历史的读者有拨云见日之清朝与开阔,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根据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最新解密档案,以独特的视角触及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物对南昌起义研究中许多未曾关注的肓点,向读者全景式展示了中国红色武器非命的开篇巨卷。

内容推荐

谁第一个提出南昌起义?谁力举南吕为起义地点?谁使南昌起义差点天折?谁开小差拉走了南昌起义军四分之一的兵力?谁主持工农红军在南吕举行第一次纪念南昌起义活动?谁图谋“九九建军日”取代“八一建军日”?起义军撤离后的南昌城的血雨腥风;导致南昌起义最后失败的凝重嗟叹;参加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外国人、女兵等的来龙去脉;新中国成立后创军元勋谈笑凯歌还……

本书根据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最新解密档案,以独特的视角触及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物对南昌起义研究中许多未曾关注的肓点,向读者全景式展示了中国红色武器非命的开篇巨卷。

目录

序篇 毛泽东与南昌起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对八一建军节大造其反,要以“九九”取代“八一”

 绑架历史,被毛泽东另眼相看的林彪,竟一步成了南昌起义领导人

 1930年7月,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在南昌举行了首次“八一”纪念活动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1949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军委决定:在军旗、军徽上以“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

 毛泽东一锤定音。让真实的历史说话,争夺建军节闹剧画上句号

第一篇 浴血的太阳

 蒋介石左手高扬着联共的鲜花,右手却亮出了清共的屠刀

 张作霖专门从外国引进新式绞刑机,处决共盘党人使用了中国久已废除的中世纪酷刑

 李济深对共产党人大开杀戒,赢得了西方列强的齐声喝彩

 许克祥清共红了眼,派士兵专程杀到韶山冲,挖掉了毛泽东家的祖坟

 汪精卫摆出忍无可忍的架势。扬言要对共产党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陈独秀大开绿灯,李品仙不费吹灰之力缴了工八纠察队的枪

 朱培德清共表现了有限的宽容,抛出绝招:礼送共产党先生出江西

第二篇 共产党里的“菩萨”

 国共关系恶化,陈独秀反省工农运动太过火,告诫全党一个字:忍

 中共总书记突然下落不明,陈独秀三一六计走为上,与中央玩起了“捉迷藏”

 举足轻重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与蒋介石的温情犹如彩色皂泡

 两个神圣的“洋顾问”,很有点一山二虎的架势。中共中央弄不明白听谁的

 天大地大,没有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威信大。鲍罗廷成了替罪羊

 斯大林不相信蒋介石会反共。对中共的指示老是自己否定自己

第三篇 拉直淌血的“?”

 1927年7月20日。李立三第一个提出在南昌发动武装暴动

 用革命的枪杆子对付反革命的枪杆子。周恩来力举南昌为起义地点

 罗米纳兹毫不客气地宣布:我是共产国际的全权代表,奉命了纠正中共中央所犯错误

 共产国际一纸智者的电报,让摸不清头脑的中共中央自己押宝

 汪精卫邀请贺龙、叶挺上庐山。贺龙发出警告: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南昌不是死海,成千上万民众用传统方式欢迎铁军进城

 张国焘阻止干扰,使南昌起义推迟了一天,冲动的谭平山要把他杀掉

第四篇 暴动进入倒计时

 朱德告诉周恩来:南昌城敌情没什么变化,大官都上庐山了,暴动胜利有把握

 贺龙接过暴动指挥棒,他向弟兄们宣告:这次是革命暴动,不是反水兵变

 战前似乎很平静,枪口已顶脑壳,改军还昏昏然蒙在鼓里

 朱德宴请敌团长。接到密报的敌军官告诉朱德:今夜有人想缴我们的枪,搞暴动

 赵福生投敌告密,使南昌起义发起时刻提前了两小时。最后他成了被新军处决的第一个叛徒

第五篇 打响第一枪

 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战斗地点藩台衙门,由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的老兵打头阵

 南昌起义战斗打得鼓激烈的地点天主堂,一直恶战到天亮

 南昌起义战斗打得最轻松的地点小营房。睡梦中的敌人稀里糊涂被缴械

 南昌起义战斗打得最悲壮的地点贡院,新军第一位壮烈牺牲的勇士陈守礼,排列在共和国军队英烈榜首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用自己的枪杆子打下自的天下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李立三以司仪身份宣布中国吲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南昌起义把“土地革命”作为主要口号

第六篇 决策南征

 精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悔恨没有早早地把共产党一个个抓来枪毙

 张发奎飞车阻拦,没想到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恩来断言:南下广东定能取得苏联的外援。信心十足的起义领袖们选了个下策

 寻找远水解近渴,新生政权将错就错南下广东“大迁移”

 8月5日凌晨,最后一批起义军撤离南昌。成群结伙的俘虏兵摇身一变成凶神恶然

 黑手高悬霸主鞭。闷热的南昌,流出来的不是汗而是血

第七篇 绝地博弈

 走一路人倒一路。超越极限的行军,饥饿、疾病、疲劳……像一只只食人的饿狼

 起义军非战斗大量减员,周恩来痛惜:部队要轻装!背着大包袱不打仗也会被压垮压死

 南征路上,起义军第一次把“打土豪,土地革命”付诸实践

 树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会有。忍无可忍的贺龙“杀鸡儆猴”

 走一路兵逃一路。蔡廷锴脱逃开大差,拉走了起义军四分之一的兵力

 革命不是鲜花铺路。开小差逃跑的官兵犹如越滚越大的雪球

 走一路仗打一路。1927年8月25日,起义军在壬田打响了南征第一仗

 朱德断言瑞金无大仗。起义军苦战会昌,杀开了一条南下广东的血路

 再燃希望之火。起义领袖们不改初衷:立刻到广东去

 错误的情报,导致错误的判断,又导致错误的决心。起义军浴血汤坑

 红了七日的潮汕又陷敌手。黄绍弦乘虚而入拣了大便宜

第八篇 铁流滚滚竞风流

 南征途中不老的“八仙”

 乐天派恽代英,走到哪就把笑声带到哪

 被俘虏兵打了一顿的郭沫若拄着木棍,南征路上吟着他新作的诗

 起义军将士为活人李立三开追悼会

 新军第一批女兵,在艰苦卓绝的斗争面前,部队逃亡三分之一,硬没有一个女逃兵

 起义军聚集着一批外国人:列宁生前委派的苏联顾问和几个朝鲜、越南同志

第九篇 山穷水尽疑无路

 张太雷带来中共中央的命令:不再打国民党旗号,迅速亮起苏维埃旗帜

 不吉祥的流沙:起义军军心跌落低谷,悲观指数直线上升

 兵败如山倒。部队失控,指挥失灵,全盘溃散,起义领导人无力回天

 不光彩的选择,好汉也有走回头路的时候

第十篇 走向“朱毛时代”

 血战三河坝:起义军伤亡800,歼敌1300。祈中国成立后发现旧战场仍存有几百具尸骨

 朱德高扬起生命的旗:中国也会有一个“一九一七年”

 朱德告诉抓他的土匪:朱德在后屋

 天不转地转。范石生对朱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28年1月,起义军智取宜章城,朱德打起红旗大干一场的第一仗,旗开得胜

 许克祥自家吹破了自家的牛皮,被革命军打得七零八落

 井冈会师,改天换地的“朱毛时代”从此到来

第十一篇 南昌起义走出的将帅们

 周恩来:当年指挥南昌起义的前委书记,51岁被任命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政府首脑

 朱德:南昌起义失败后,挺起不屈的脊梁。成了天下流传的“朱毛红军”总司令

 刘伯承:24岁被打瞎右眼、不上麻药开74刀的南昌起义军参谋长

 贺龙:在共产党最危难时,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的起义军总指挥

 陈毅:星夜追赶起义军,在失败时挺身而出的大英雄

 聂荣臻:周恩来指定的前敌军委韦记,率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军

 叶剑英:未直接参加硅昌起义。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化解了敌人剿杀起义军的一次次阴谋

 叶挺:与“铁军”同享威名,南昌起义代前敌总指挥

 林彪:一个乡村少年,进了黄埔军校,参加了南昌起义看来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

 北京:共和国首次阅兵,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亲自为将帅们授勋授衔

尾篇 建军元勋谈笑凯歌还

 周恩来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说起起义失败的教训,才第一次谈到自己

 朱德笑道车昌起义的一幅油画,把恩来和我们几个都安排在这里宣布起义,这是艺外家的想象吧!

 贺龙旧地重游,兴味盎然地数着当年指挥部二楼窗口的弹痕

 陈毅没有兴师动众。仅带着一个秘书,兴致勃勃地来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附录南昌起义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绑架历史,被毛泽东另眼相看的林彪,竟一步成了南昌起义领导人

斯大林在世时曾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谁主宰了现在谁就能主宰过去?人心乱了,国家乱了,历史也乱了!所谓历史,已经遭到绑架,成为唯上、唯权威、唯定论、几乎谁都可以耍弄的玩偶。

如果说1967年是“文化大革命”最为动乱的一年,那也是苦撑危局的周恩来最苦最累最不平静的一年。9月9日,北京市工代会、农代会、红代会组织几万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大会,纪念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40周年。会议组织者特意邀请周恩来出席。

造反派醉翁之意不在酒。参加大会的周恩来的顾虑不是多余的;与其说来出席会议,倒不如说赶赴“华山论剑”。此刻坐在主席台上的周恩来体型明显消瘦,颧骨明显地凸了出来,方下巴因消瘦而显得轮廓分明,那双慧眼更敏锐,但却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显得深沉,含着深深的忧虑……

大会安排的发言者故弄玄虚,在歌颂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伟大意义之后,舌锋一转:

伟大领袖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打响了对国民党的第一枪,不

是南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八一南昌起义是大军阀贺龙他们领导的,

最后以失败告终。南昌起义不是工农武装起义,而是资产阶级旧军队

的一次兵变。“八一”不能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日,必须彻底砸

烂!

与之呼应的会场上,“砸烂八一!”“秋收起义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面对台上台下混沌不清的“作秀”和造反派咄咄逼人的攻势,主席台上的周恩来非常激动和气愤。然而,置身于万人之众的造反派面前,周恩来仅能用嘶哑和颤抖的声音辩驳:“八一”建军节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意的,不能砸……

显而易见,当时的周恩来就是有一千张嘴一万个理由也难说服喧嚣狂热的造反派。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时为中国第二号人物,被毛泽东另眼相看的林彪,竞一步成了南昌起义的统帅、共和国军队的创始人。理性眩晕的年月,造成了一些人扭曲的心态。他们把历史当做孩童玩耍的橡皮泥来捏,公然提出“不要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要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不能以当时职位高低来决定作用的大小,要看路线,林副主席是正确路线的代表……”等等奇谈怪论,一些顺风转舵的人则按照这些奇谈怪论,破天荒地捏造了一个南昌起义新提法:把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变成了林彪领导的;把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变成了林彪带南昌起义军会师。甚至连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一根小小扁担,也改名换姓成了林彪的。无怪乎江西老表讥讽说:“千军万马排长带,不知这是哪朝代。”

德高望重的朱德已是80多岁高龄,在那些日子里真是经历了此前无法想象的遭遇:昔日手下的小兵林彪,现在动辄用审贼的口气和手段来对付他的老上级。回到中南海后,被造反派天天勒令去看批判他的大字报,交待他反对毛泽东的罪行。被逼的朱德拄着拐杖去看了那些大字报,他边看边用手中的拐杖敲击着地面,愤愤地说:“大字报只有两个字是对的,那就是‘朱德’,其他内容不知是从什么地方造出来的。”夫人康克清多次被造反派揪去戴高帽批斗,要她老实交代“朱德反党反毛主席的罪行”,要她承认“是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井冈山会师的”。面对这些歪曲诬陷,朱德说:“由他们造谣吧!毛主席、恩来最了解我,只要他们在,事情总会搞清楚。”“历史就是历史,不是谁想改就改得了的,他们胡闹是不行的。”  深悉内情而又疾恶如仇的陈毅气不过,他拍案而起,愤怒地痛斥道:“伪造历史是一种犯罪行为。南昌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林彪起什么作用?他说穿了是一个逃跑分子!”“那时会师,他还不过是个营长!有什么资格与毛主席在一起?如果说我们解放军是在‘大军阀’的领导下打仗的,怎么能解释人民解放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历史真由胜利者书写吗?!

P6-8

后记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西汉】司马相如

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那年,还是唱“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年代。

很幸运,一穿上国防绿就迈进了南昌这座英雄的城市,扑进了共和国军队的母亲怀抱。从此,南昌成了我无限热爱的第二故乡;“八一”,这孩提时就知道的节日,又更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然而,当时的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更多的则是知道今天的“八一”:隆重热烈的盛会,威武雄壮的阅兵式,载歌载舞的军民联欢……昨天的“八一”呢?南昌起义的来龙去脉呢?我一知半解,不得不摇头。记得有次部队进行政治常识测验,其中有填写5名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这一道题,填写的结果,竞涌出了10余个,除了正确答案的: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外,还填出了: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聂荣臻、恽代英等人,甚至还有陈独秀、张国焘。

作为军人,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作为子弟,不熟识自己的故乡。这很是让人感到羞愧……

借助部队交给我编撰《南昌军事志》的极好机会,我开始执著地追寻。我一次次地穿街走巷,勘察当年起义所涉足到的一切现场;一次次地上门采访,尽可能地得到革命前辈和那些年迈的当事人、见证人及他们知情子女的帮助。更多的是泡在档案馆、图书馆,查阅着大量的、包括公开发表的和未公开发表的历史资料。

亲身实地的真情感受,热情洋溢的动人介绍……特别是档案馆里一些极为珍贵的文字图片记载,那无声的字画像注入了生命般在我心中鸣响……

南昌起义,那场开创共和国军史的艰难历程,那场让世界永远惊叹的革命,离人们越遥远,越能引发当代人更深的思考——

南昌起义是创世纪英雄史诗的开篇,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八一”这个光荣的日子,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盛大节日。

诞生于南昌起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英雄的军队,从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开始,已经走过了80周年的历程。从尘烟挥散不去的往事到今天巍然屹立的铁骨脊梁,南昌起义第一枪铸就的“八一军旗”永远高扬在共和国。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中国革命的历史永远记载着这个真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推动下,国共两党合作曾经取得了很大胜利。然而,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却相继背叛了孙中山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大肆屠杀昔日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致使大革命遭到了惨重失败。但是,失败不是死亡的默念,而是再生的沉思。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在南昌领导起义。周恩来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艺术,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领导受我党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北伐革命军举行了南昌起义。正因为有了这场起义和继而举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才使我们党拥有了一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人民军队。

南昌起义的功勋在于它揭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方向。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精神,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起义前后,对革命政权、土地革命、军队工作、劳动保护政策、财政政策、党的策略、党的建设等的讨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在尔后的斗争中正确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南昌起义诞生的新军,虽在以后曾被称为国民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等,但其实质都一样,都是人民的军队。南昌起义还铸就了共和国一代军魂,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授衔的10位元帅中就有6位参加了南昌起义。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从南昌起义中走出来的中国革命的一代功臣们,他们是: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粟裕、陈赓、萧克、郭沫若、周士第、李立三、徐特立、恽代英、彭湃、林彪、周逸群、王尔琢、贺锦斋、黄鳌、周子昆、卢冬生、李硕勋、李鸣珂、贺文选、陶铸、彭干臣、李天柱、唐天际、袁也烈、洪水……

无疑,每个胜利都包含着三分之一的失败,每个失败也都包含着三分之一的胜利。失败是人们不向往而又是人们所需经历的,它和成功一样对人们有价值。假若没有失败做台阶,也就没有可能到达胜利的顶峰。换句话说,胜利是露出地面的丰碑,失败则是深埋地底的基石,没有基石就不会有丰碑。

南昌起义的教训是深刻的。周恩来曾把这个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没有“就地闹革命”。他说:“当时武装暴动的思想,不是马上就地深入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回首遥望历史:1927年秋至1929年冬,中国共产党在全国12个省先后领导发动了100余次武装起义,都是以攻打城市为目的。实际上,毫无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借鉴的完全是俄国式“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经验。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目标是攻打大城市;秋收起义目标也是会攻长沙;广州起义则原原本本照搬照套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暴动的路子。其结果,南昌起义军转战到广东尚未立足就被打散了;秋收起义队伍则连个浏阳县城也蹲不住就被迫撤退上山;最先竖起苏维埃政府大旗的广州起义仅仅生存了两天,就被疯狂反扑的反动军队用大炮摧毁了。

但是,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当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才6年,处在幼稚时期。走着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干着前人没有干过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书本上没有答案,实践中也无先例。就南昌起义来说,当时起义领导人都很年轻,周恩来29岁,李立三28岁,叶挺和贺龙同为31岁,朱德也才41岁……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有朝气蓬勃、无畏无惧的长处,也有斗争经验欠缺的短处。特别是缺乏武装斗争方面的经验,还没有认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更没有树立起农村包围城市那样明确的理念。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又是与强敌博弈,敌众我寡,终遭挫折。在今天,世人或许根本不会想到,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标志的南昌起义,其领导者起义后都背上了程度不同的处分。当时的中共中央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于1927年10月24日发出了关于南昌起义失败的通告;于1927年11月14日做出了政治纪律决议案,指责南昌起义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共产国际代表罗米纳兹以所谓“政治纪律”问题,给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警告处分;给谭平山开除党籍处分;给张国焘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的处分……

由此,在创作中,既有满腔热情的讴歌,又有深沉凝重的嗟叹;既写了起义军将士的骁勇,又写了遭遇挫折后的沉重。立足翔实的史料,将文学的激情浪漫与史学的冷静严谨有机结合,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持书中所写事件所写人物的真实性,寄希望作品具有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特别对起义领导人受历史条件限制发生的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当然,写作并不可能依样画葫芦,不差毫厘。作为纪实文学,有其纪实性,也有其文学性。因而,对于一切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必要而合理的剪裁和润色。运用这些艺术手段的目的是为了使既往的历史更加形象,更趋真实。这需向广大读者说明。同时,书中还沿用汲取了一些目前的研究成果,引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资料,在此,特致诚挚的歉意和谢意。特别是建军元勋们的子女对本书创作提供了宝贵素材和意见,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再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此书仅是自己对南昌起义的思考,一孔之见,特别在事实和观点方面的疏漏和不当是难免的,我竭诚欢迎读者品评、赐教。

罗政球

二〇〇八年建军节于南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色感叹号(南昌起义全景式记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政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41726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3.10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6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