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在爱情的湖边写作(王晓玉文学作品精选)/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晓玉,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紫藤花园》、《凡尘·赛金花》,中篇小说集《上海女性》、《正宫娘娘》、《我要去远方》、《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房客》,散文集《晓玉随笔》、《人生百事》等。1998年获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个人创作奖,2003年因说集《水清和她的男人们》获全国第二届女性文学作品奖。本书收录了王晓玉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分为小说和随笔两类。

内容推荐

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的是王晓玉的一些精选作品。

目录

第一辑◎小说世界

阿花

正宫娘娘

鬼手百局,你在哪里?

田教授家的28个亲戚

第二辑◎随笔·说文谈剧

都市——文学的产销地

另一片艺术天地

读一点影视文学本

观众看的是电视剧

“家世影视”的走俏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激情

人生·写作·书

守在爱情的湖边写作

你认识上海人吗?

从《女儿难》谈起

关于“女权主义”

对都市居住者的描绘和探究

象棋大师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建构

金矿为勘探者存在

什么人在“玩”电视剧

第三辑◎随笔·家事琐忆

娘家情结

分享打架和甜果冻

一九七一年,对一个二十六岁女子的素描

过年的精髓是团聚

留存的富贵气派

记忆中的美味

我们俩愈长愈像了

附:相濡以沫三十年(黄源深)

立此存照也堪玩

化作春泥育百花

永远快乐的母亲

好老师

跋 谁养育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精气神

试读章节

永安弄还有两个人,生活中本来就少不了阿花,如今则是大树倾倒,没有依靠的了。

第一个自然是大块头。

大块头比阿花足足大二十岁。他有先天性疝气,卵泡有一只小钢精锅那么大,因此终年只能穿乡下老头子穿的那种大裤裆中式裤,裤腰做到四尺半,从后腰包到肚脐眼时交叉叠起来,以遮挡那畸形的下体。他年过三十都没结婚。三十五岁那年,又突然长胖了七八十磅,成了一个几乎长宽相等的“大块头”。他在浴室里给人擦背,在剃头店里扫地汰头,又做过跑堂、小贩、茶房,干的都是并不太重的活。他靠自学初识文字,能自己写信,会拉二胡,会吹笛,而最大的本事是能整本整本地背出许许多多连台本戏里的台词和唱词,哼起戏文来不管是京戏、申曲、宁波滩簧、绍兴戏,都是有板有眼的,一个人能唱生、旦、净、末、丑,一台戏从头到底唱下来。他与阿花的初次相遇,要是写成戏文倒也是蛮动人的:

那是三十多年前一个阴雨霏霏的夜晚。半夜三更了,大块头才从他当差做茶房的戏楼子里出来,准备回旅馆统铺上去睡觉。路过一条弄堂,发现垃圾桶的边上蹲着一个黑影子,而且那圆脑袋后赫然是垂着一根大辫子的。一个女的!大块头凑过去看个究竟。果真是一个姑娘,像条狗似的蹲着,居然还睡熟了,脸面深深地埋在她自己的两个膝盖之间。蓬乱的辫子,破烂的衣裤,光着的双脚,黑乌乌中还可以看出几道伤痕的颈脖,让大块头看了直心酸。“一定又是个受不了虐待的小丫头!”大块头想着,准备走开,但没走几步,又停住了。从那圆滚滚的肩头看,这姑娘恐怕已成年了。这样露宿街头,保不住要受坏人欺侮呢!大块头又想。他蹑手蹑脚走近,轻轻地呼唤起来:

“嗳,嗳,你醒醒!醒醒!”

那姑娘纹丝不动。大块头伸手一拉,姑娘竟颓然倒下了。仔细一看,虽然还有气,却是已经昏死了过去。额头烧得如火炉般烫手。不摸那额头也罢,一摸,更引起了大块头的满腔怜悯:原来这姑娘满脸都是伤痕,横一道竖一道的,太阳穴上还裂开了一道很深的口子,血疤结得梆硬。“什么人下这样的毒手?”大块头愤恨地想,二话不说,把那姑娘背在背上,送到了仁济医院。

大块头把那姑娘送进了医院,作好了倾家荡产付医药费的准备,然而后来实际上却没有花几个大钱。那姑娘体格强壮,昏过去主要是饥饿及伤口发炎造成的高烧,只吃了几片阿司匹林就压下去了。大块头第二天从医院把她领出来,她一口气就吃了四大碗阳春面。知道是大块头在垃圾桶旁救了她,她就把自己的来龙去脉统统说了。

她叫阿花,今年十六岁,浙江百官人。一位同乡到乡下招工,她就出来了。结果却被送进了霞飞路东头一个下三烂堂子里。堂子里的老鸨逼着她接客,她就伸开十只指头朝自己的面孔抓去,横七竖八血淋嗒滴地成了个大花脸,把嫖客吓退了。老鸨、乌龟大怒,鸡毛掸子拖畚柄一起上,头颈里额角头上的伤就是这么来的。打完了又捆起来关进一只小阁楼,夜里她硬是用牙齿咬断了绳子,用手指甲挖松了墙板,沿着水落管子爬下了三层阁。她在南市一带兜了三天,昼伏夜行,但就是寻不到往火车站去的方向。她三天中没吃过一顿饭,本来是想夜里在垃圾桶旁闭闭眼打个瞌■的,啥人晓得一咽就睏过去,啥事也不晓得了!

“大阿哥,”阿花说,“侬索性好事做到底,借我一点钱买张回百官的票,好哦?”

大块头苦笑了:“你这小妹妹真是自说自话!像你这样的,一定是老家长辈已经领了一笔钞票的,讲讲是包工钿,实际上是卖身钿,就算跑回去,也要被人家追回来的。”

“那,那,那我怎么办?”阿花左右张望着来来去去的行人,两手紧紧地捂住自己的脸,“堂子里我死也不去!我就是跳黄浦江也不去!”

大块头想了想,问阿花:

“你吃得苦吗?龌里龌龊的生活肯做哦?……”

“吃得起吃得起,肯做肯做,”阿花一下子扑过去,紧紧地靠在大块头身旁,“大阿哥你救救我,随便什么生活都肯做,只要我不去堂子……”

大块头先领阿花到一个剃头摊上剪了辫子,让那浓密的黑发披下来遮挡点脸面,然后将阿花带到了永安弄。永安弄一个专门为人家倒马桶干杂务的孤老太婆刚刚被汽车轧死,阿花接替了她。孤老太原先住在3号天井靠门口搭出来的一间小披屋里,是不要房钿的,但要免费包洗3号二楼二房东的马桶和全家大小的衣裤,阿花尽数继承。大块头领了她一家一家地认马桶的主人,还说阿花是自己乡下的一个表妹。永安弄的人家晓得他的人品,如今来了个小大姐,手大脚大,一看就是个有力气肯做事的人,大户小户人家都高兴。阿花算是在上海滩上落了脚了。

大块头第二天带来了一瓶“面友”牌雪花膏,送给阿花,告诉她:

“天天擦一点。我听一个太太说,这种雪花膏会帮人生新肉,不会落疤。你这几天不要吃生酱油,吃了生酱油疤痕会变黑的。勿要去剥面孔上的硬盖,再痒也勿要剥。倒好了马桶要把自己的手汰清爽,”他压低了声音,“不要看有种太太干干净净,其实侬勿晓得,说不定有杨梅疮的!”

年轻结实的阿花听从大块头的劝告,天天往脸上搽厚厚的“面友”,居然在两周之内,落尽了伤口上的硬盖。除了太阳穴上那一道,整张面孔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疤痕,而且没多久就养得油光光、红通通,青春焕发,跟昏倒在垃圾桶旁时全然成了两个人。

不多久,就常有油头小光棍来招惹阿花了。有一天天气热,阿花在天井里铺张席子睡觉,不料半夜里忽然感到不对头,睁眼一看,一个贼正在解自己的裤腰带。阿花懵里懵懂地大叫:“大块头阿哥快来呀,贼骨头要偷我的裤子!”贼被吓跑,3号上下三层房客们笑了足足一个礼拜。又过了几天,大块头来看看阿花,阿花就把这事告诉了大块头,并且还说:

“二房东太太叫我嫁给你算了。两家合一家,开销好省一点。再加有了你,啥人也不敢欺侮我了。”

大块头连忙声明自己有小肠气,不好结婚的。

“小肠气有啥关系?”阿花说,“我们乡下有个人也有小肠气,活到七十多岁呢!”

“活当然可以活下去。”大块头进一步说明,“就是那种夫妻之间的事是做不成功的。”

阿花这下子羞红了脸。低头想了一会,说,“我又不要做这种事。要做这种事那就去霞飞路东头了……”

十六岁的阿花之婚姻观及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实在是够混乱的了。但当时在她想来,在大块头听来,在周围各式人等评定起来,都十二万分地顺理成章,门当户对,而且有感情基础。于是十六岁的阿花与三十六岁的大块头于公元一九二六年成了婚。所谓成婚,即大块头从云南路天蟾舞台后的一家小客栈的统铺床位,搬进了永安弄3号门口天井旁边的披间。承蒙永安弄及附近几条弄堂的住户们照顾,他不久就承包了通阴沟扫垃圾冲小便池等清洁杂务,每户人家一个月给他几只角子的扫街钿,跟阿花的收入聚在一起,又不会生孩子,所以混了一年又一年,一直混到了解放。

P18-20

序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颙、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在这套丛书里增加了比沙叶新更年长的鲁光,增加了也是七七级的周佩红,增加了比七七级还要年轻些的李其纲和徐芳,一起编为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精选版,亦称第一辑,于2001年华东师大5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让人万分痛惜的是戴厚英数年前不幸被暴徒杀害,而唯一的亲人女儿远在国外,当时找不到版权代理人,仍无法加入她的作品。

现在,我们又编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去掉了“校友”两字,而算作第二辑。入选者不再限于校友,作品也不再限于散文。其中,戴厚英的一本,是通过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联系上了她女儿作为版权代理人,并请吴教授编选和作序。六二级的王晓玉是本校教授,八一级的格非毕业后留校任教至2001年,后赴清华大学任教授。前两次编选时因我们拘泥于校友范围,没有请他们参加,现在弥补了这个缺憾。先后毕业离校工作的戴舫、李洱、摩罗、殷健灵,是这次才请他们加入的;朱晓琳虽不是本校毕业,然1997年就到本校任教了。我们觉得这第二辑里的作品,由于不拘体裁,不问作者是否成了校友,更显得多姿多彩,可能更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按照规范的培养目标,是语言和文学的理论人才,而非作家。但我心里总是稍有疑问,觉得不能说得过死。现代社会的知识者分工很细,文学理论和批评,与文学创作,确有相对独立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可以各司其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也确实主要适合于作理论研究和相关的学术训练,而作家却要得力于社会实际生活的浸润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天赋,非课堂和书本可以造就。但是,从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人,与从事其他专业如历史、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有所不同。他既要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如理论思辨能力等,又不应只有那种素养;因为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饱含人的情感的、好多地方难以仅仅用逻辑思维和冷静的理性来解释的文学作品,所以他要同作家一样懂得人的心灵,一样善于感悟人的情感,一样敏于体验现实的人生,并且要略有一点情感抒发、形象描绘等文学表达能力和习性。如果一个文学理论人才,一生只知孜孜君乞石乞,皓首穷“经”,在理论概念和推理中打转,于实际人生、人情、人性,漠然无所感受,难有会心,甚至对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缺乏阅读的渴望和鉴赏的兴味,那是有点可悲的,他实际上还徘徊在文学的堂奥之外。朱光潜曾说:“现在有些人放弃亲自接触过和感受过的事物不管,而去追问什么是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说他们会永远抓不着‘美的本质’。”他不客气地嘲笑一位美学理论文章的作者,竟然会“丝毫不用一点具体形象,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研究美学不应如此,研究与美学关系极为密切的文学理论当然也不应如此。五四初期发表、出版了一系列影响甚大的文学批评文章和文学理论书籍的沈雁冰,到1927年下半年,同时进行小说和散文创作了,并逐渐成为小说巨匠。他后来之所以同时从事创作,其中一个原因,就因为他觉得如果只是评论别人,自己不创作,难免要遭人议论。我们今天或者会认为他大可不必有这种想法,但我感到这无意中反映出真正的文学家的心态和对于文学的真知。文学创作毕竟是文学的根本。鲁迅也是先写文学论文,尔后主要从事创作的。有些以文学的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闻名的学者,则在搞理论和研究之前,曾写过很出色的小说和诗,如我校已故的施蛰存老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我们过去听他的谈吐,现在看他留存的文字,都会深深感到理论和创作,在他那里几乎是分不开的。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和理论家,也相类似,只不过其中有的人过去的创作,现已不大为人知道罢了。高校的学生中能够出现作家,不必说是学校里教学的成功,却是很值得庆幸的好事。他们的存在,会给周围众多的致力于理论研究和批评的学生以生动的启示,启示他们不忘文学的根本,懂得文学的真谛,从而使他们写出来的理论文章,不至于与文学相隔离,真正能给读者和作家以启发。

那么,为什么华东师大会出现作家群,尤其会在七七级比较集中地出现呢?以我的浅见,从共性上说,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从特殊性上说,是因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七七级,从一年级起就形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氛围。这“氛围”两个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个体来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学生的群体来说,氛围是最好的向导,最强大的推动力,最有魅力的“首席教授”。当时,赵丽宏、孙颞、王小鹰三人,实际上已可称为作家。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耳闻目睹他们的言谈、文章,不禁产生“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乃不能是”的争胜之心。何况他们三人,待人诚恳热情,乐于“指点”,而毫不自视特殊,拒人门外。这样,原来就热爱文学的许多同学的心里,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又从他们身上依稀体悟到在课堂上书本里得不到的某种创作的“门径”,同时发现了自己本有的创作的潜能,也写起东西来了。例如陈丹燕,就是在这种氛围里培育出来的后起之秀,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又如周佩红,是在这期间打下根基,而于毕业后起步,写出了许多相当优秀的散文。还有这次加入的戴舫,也是七七级学生,他本专注于黑格尔美学和一些文艺理论的研读,在这种氛围下,最后也写起小说来。毕业后,他赴美国求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比较文学和古汉语课程,但一直保持着在“七七级”形成的习性,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用中、英文写出了很多小说和电视剧本,至今乐此不疲,作品斐然可观。

现在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除戴舫外,都不是七七级的,比较分散。他们毕业有先后,成名有迟早,名声也有大小,但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在我们把他们另行集中在一起,是想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并觉得现在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我们期望也许有一天,在华东师大或其他高校的中文系,会形成一个新的作家群。

写于2008年4月

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付梓前

后记

揣着录取通知书,我去华东师大报到。那时的中文系就在进入大门不远处的右侧。我看到了宽阔的绿得耀眼的草地,看到了有着罗马式意蕴的文史楼。巨大的巍巍然的圆形庭柱展示了当年的“大夏大学”的不凡气度。我有了找不到北的感觉,于是就向迎面走来的一位老者问路。她很瘦小,清秀的脸上架着一副细细金丝边的眼镜。她和蔼地微笑着,开口回答我时让我惊异地发现,她的声音竟然极其清纯娇嫩。不久我知道,我进校第一天遇到的第一位老师,是亲历过五四文学革命的、曾经在那时的“文明戏”《孔雀东南飞》中扮演催人泪下的刘兰芝的,后来成为《诗经》研究专家的学界著名教授程俊英先生,她那时大约不过五十来岁。

程先生给我们上课时问我们道,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首诗吗?知道它是一首爱情诗吗?知道它只有一句诗句吗?知道它的作者应该是一位佚名的女性吗?我们屏息静听了。然后程先生就用她那如同小女孩般的嗓音向我们朗诵道:

“候……人……兮……”

我不记得当时我是否受到过震撼,但是,许多年后,当我提升了自己的文学鉴赏的品位,当我读懂了北岛的那首只有一个字的——“网”——的名诗《生活》,当我自己也站在华东师大的讲台上面对学生时,我才明白了我们的程俊英先生,是以怎样的扎实的功力和对文学本题的准确透视,充填着我们的精气神,把我们引入了文学的殿堂。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位程俊英先生,在她进入耄耋之年,高龄抵达九十之时,竟然还与后生蒋丽萍女士合作,捧出了一部四十余万字的长篇处女作《女生妇人》,完成了她的作家梦!

程俊英先生的文学经历在华东师大的老一辈先生中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比如中文系的许杰先生,早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就因其大量的创作实绩而被文学史家议评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徐中玉先生,八十年代后期出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七十多岁的他腰板笔直、步履坚挺地带领着上海的作家群体大步走过了建设世纪之交新文学的那一段路程,他刚正不阿的品格和热情率直的批评风格,赢得了上海作家们的真诚的尊重和拥戴。而教育系有一位专攻教育理论的老先生,名沈百英,在他九十多岁时竟发表了一篇儿童文学,题名是《七个矮小子》,一举击败众多竞争者,荣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那篇获奖的作品,后来被多种儿童文学教材选用,几乎成了“儿童故事”这一创作体裁的样本。

出色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宽泛的、久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记得钱谷融先生当时教我们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那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刚发表《论文学是入学》不久,风华正茂。他到我们的大教室里来上课,常常是西装革履,气宇轩昂,让我们一百多个十八九岁的傻妞呆小子们眼前蓦地一亮。他的西服是正规的套装:深色,笔挺,内里有马夹,露出鲜亮的领带和雪白的衬衣领子——在以“穿着草鞋进课堂”为革命榜样的当时,即便是装束,他也是够另类的。他极富口才,给我们分析曹禺剧作《雷雨》时,不由得我们不信服他对人物性格之复杂性的论述,尽管那时尊奉的“文学概论”告诉我们的并不是那样的道理。四十多岁时的钱先生嗓音响亮,讲课属于激情派,每每讲热了,就会先是脱下外套来,接着卸除紧身马夹,最后干脆扯去领带,于是我们就在一个洁白衬衣的滔滔不绝的老师那里,领受到了一种在那时极为珍稀的无拘无束的独特风采。

我曾经在十多年前召开的“‘华东师大作家群’文化现象研讨会上”发过一个言,称我们学校以丽娃河为中心,辐射组建了东西两大片样式各异的教学楼群,再加上参差糅合其间的水杉林、银杏角、樱花丛、荷莲池等“师大十景”,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气场”,地灵人杰,所以才一轮又一轮地造就出了这么一个“华东师大作家群”。我发这个言有点妖里妖气的,本意自然仅只是逗个乐子,活跃点会场气氛。但是,在华东师大的建校数十年的历史上,我们的确惊异地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走出校门的沙叶新、戴厚英、鲁光,七十年代跃上文坛的王小鹰、赵丽宏、沈善增,还有在八九十年代里有所建树的格非、陈丹燕、孙顒等等这么多的作家,这不能不说是教界、学界或者说是文坛的一大奇观。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固然复杂,但我以为,由供职于华东师大的一大批文学功底极其扎实、毕生投入于文学研究乃至于终身都保持着文学创作之欲之激情的先辈老师们所组建而成的文化“气场”,即当下通用说法的“人文氛围”,正是从精神的深处丰富了、潜移默化了、融合打造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而使其中的一部分不懈坚持者结成了一枚又一枚的硕果。

是身正学高、才华斐然的老师们,孕育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精气神。

王晓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在爱情的湖边写作(王晓玉文学作品精选)/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晓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7734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7
15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