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极富特色,值得一读。它不是历史书,也不是自传;它不是小说,也不是道德说教——尽管都有那么一点点。本书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欧洲犹太人命运为我们在困惑迷惘中留下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大屠杀这样的惨剧?这幕惨剧是如何发生的?这本小册子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所叙述的故事,而在于它所没有告诉我们的,在于它对读者良知的召唤。
图书 | 向日葵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极富特色,值得一读。它不是历史书,也不是自传;它不是小说,也不是道德说教——尽管都有那么一点点。本书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欧洲犹太人命运为我们在困惑迷惘中留下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大屠杀这样的惨剧?这幕惨剧是如何发生的?这本小册子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所叙述的故事,而在于它所没有告诉我们的,在于它对读者良知的召唤。 内容推荐 《向日葵》是西蒙·维森塔尔的代表作,已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它既在讲述历史和个人经历,又在探讨一些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大屠杀这样的惨剧,应该怎样对待双手沾满鲜血的罪犯们,如何使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大屠杀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又是什么。西蒙·维森塔尔强烈反对无原则的宽恕,更严厉批驳否定历史、抹杀历史的谬论和企图。他特别重视大屠杀这一反面教材在教育人民方面的作用。他认为:“学校如果保持沉默,就失去了其教育的意义;教堂如果宽恕,就失去了其教化的意义;父母如果对此否认或保持沉默,就失去了家庭养育的意义。年轻的一代应该听到老一代所发生的事情——无论后者多么不愿意讲述。”同时,他努力使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实施惨绝人寰暴行的罪犯得到公正的审判,而不是报复。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向日葵》 第二部分 评论集 撰稿人 试读章节 昨天晚上阿瑟说什么来着?我怎么想也记不起来了。好像事情还很重要。唉,要是当时我身子没那么乏就好了! 我站在阅兵场上,犯人们刚刚领到了他们的“早餐”,正在慢慢腾腾地列队集合。所谓“早餐”,就是一份又黑又苦的汤水,集中营的厨师们竟把这种东西称为“咖啡”,真亏他们说得出口。犯人们一边吞咽着那份黑色的汤水,一边赶过来集合点名,唯恐迟到了。 我没有去领我的那份“咖啡”,因为我不想在人堆里挤来挤去。对党卫军中的许多虐待狂来说,厨房前面的这块儿空地是个最中意的狩猎场。通常,他们总是藏在棚屋里面,只要心血来潮,就会像老鹰抓小鸡一样袭击那些可怜无助的囚犯。每天都有犯人因此而受到伤害,而这只是每日上演的“节目”的一部分。 大家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满脸愁苦,只等着集合的号令。在这种场合往往危机四伏,可我已经顾不上这些,只是一门心思地在回忆着昨晚的谈话。 哦,我想起来了。 昨晚夜深人静,四周黢黑。我们躺在床上,只听有人在低声呻吟,有人在悄悄低语;偶尔有人翻身,压得木板床吱嘎作响,有如游荡的幽灵。黑暗中虽然分不清彼此的面孔,但是,只要一听到声音就知道他是谁。白天的时候,我们同屋的两个人回了一趟犹太居住区。他们竟然得到了看守的许可。是看守心血来潮呢,还是收受了他们的贿赂,我琢磨不透。估计只是心血来潮,否则一个犯人能拿什么去贿赂看守呢? 序言 二战前,西蒙·维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是加利西亚的莱姆堡市一名小有成就的犹太建筑师。他曾在位于布拉格和莱姆堡市的大学就读并毕业,获得了两个工程学学位。直到1943年,他都是在相对较为安全的环境中从事着自己的职业。但是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他被捕了。想到盖世太保的残酷折磨,维森塔尔曾试图自杀。就在这次自杀事件后,他被从波兰押运到奥地利,横跨欧洲,在十几个集中营之间辗转穿梭,无数次死里逃生。1945年2月,他最终被解押到毛特豪森集中营,同年5月被攻打进来的美军解救。 维森塔尔的亲人中,有89人惨遭纳粹毒手。他曾无助地眼看着自己的母亲与几百名上了年纪的犹太妇女一起被塞进了一节货车。他的母亲后来死在贝乌热茨集中营。他的岳母被枪杀,惨死在自家的楼梯上。 自1945年被解救以来,西蒙·维森塔尔就全身心地致力于追踪纳粹战犯,并将他们绳之于法。正是这些偏执、狂热的罪犯将种族灭绝的概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了人类文明。维森塔尔成立的犹太人文献资料中心坐落于维也纳,成千上万的前纳粹分子就居住在这个城市,其中很多人现在成了政府雇员或者是警官。这座城市对任何耻辱的暗示都十分敏感,在这里追踪纳粹战犯,维森塔尔必须慎之又慎。 他不得不采取极为隐蔽的调查方法,不过,自从被解救以及达豪军事审判以来,他一直在收集整理信息和文件资料。30年来,在欧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维森塔尔一直在准备档案,收集卷宗,从知情者那里搜寻匿名线索。 维森塔尔目前的工作包括出版发行信息简报,在上面发表他近期的工作活动,列出他找出的纳粹分子的姓名、化名及其所在的位置,并且还有他得到的有关其他正在通缉中的罪犯的“秘密情报”。他仍在为获得有关纳粹驱逐犹太人出境的办法和用毒气杀人的步骤不断努力。 维森塔尔还在当地犹太人办的维也纳报纸上,与他的读者分享非机密资料。例如,他曾在某一期上刊出了一张图象有些模糊的照片,照片上的党卫军士兵正在摆着姿势照相,他身后的树上吊着三个男人。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写着:“凡认出照片上的男子者,请立即与文献资料中心联系”。 除了追踪战犯,维森塔尔同时也在寻找证人。他曾经写道,“找出证人与抓住罪犯一样重要”。如果找不到证人,纳粹分子往往就会被释放。证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指认纳粹施虐狂。 二战刚结束时,各国领袖纷纷表示要竭尽全力惩罚纳粹分子,为此他们发布宣言,许下诺言,报纸上还发表了社论。但是事实证明时间才是最好的医生。那段“苦难的岁月”令人困窘难当,不堪回首。然而,维森塔尔和犹太人都必须牢记这段历史,正如维森塔尔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所言,“学校如果保持沉默,就失去了其教育的意义;教堂如果宽恕,就失去了其教化的意义;父母如果对此否认或保持沉默,就失去了家庭养育的意义。年轻的一代应该听到老一代所发生的事情——无论后者多么不愿意讲述。” 维森塔尔的《向日葵》极富特色,值得一读。它不是历史书,也不是自传;它不是小说,也不是道德说教——尽管都有那么一点点。《向日葵》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欧洲犹太人命运为我们在困惑迷惘中留下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剧?这幕惨剧是如何发生的?这本小册子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所叙述的故事,而在于它所没有告诉我们的,在于它对读者良知的召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西蒙·维森塔尔的讲述始于内疚的恐惧,然而正是他成为了那些在苦痛与折磨中逝去的人们的黄色向日葵。他正在同与他有类似经历的人们一起,努力使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实施惨绝人寰暴行的罪犯得到公正的审判,而不是报复。 纽约洛克威尔中心 1976年1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向日葵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奥地利)西蒙·维森塔尔 |
译者 | 刘蕴秋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3076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51 |
丛书名 | |
印张 | 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