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走过几千年,祖辈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是战乱,使人们流离失所,但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是文化,使人们摆脱无知,但也会禁锢人类的前行;
是宗教,使人们拥有向心力,但也使人们的双目迷惘;
是科技,使人们生活更加完美,但也助长人性的贪欲。
我们的未来不可知,但人类的历史是可以回味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世界的轮回。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
本书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将《史记》中一些帝王、臣相、名将、圣贤、名人的性格特征摘出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将他们一生的角角落落挖掘出来以作评判。
《史记》群星闪耀,博大精深,其中每个时代的典型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人生的真谛,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本书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将《史记》中一些帝王、臣相、名将、圣贤、名人的性格特征摘出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将他们一生的角角落落挖掘出来以作评判。
1.夏代的第一个君主——夏禹
人物简介
夏禹是史前华夏诸族的共同领袖,是富有神话色彩的传奇人物。因率众降洪有功,受舜帝禅让,为上古夏、商、周诸朝第一位天子。
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命。夏禹在位期间,勤政爱民,一秉大公,注重教化,仁爱为本。他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吃苦耐劳,为民谋利,是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吃苦耐劳,治水有功
尧在位期间,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那里的庄稼全部被淹了,房子全部被毁了,百姓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往高处搬。还有许多地方有害人的毒蛇猛兽,那时人们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他就是禹的父亲。
不过,尧对鲧存有一些怀疑。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你试一下吧!”尧这才勉强答应了。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伏。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更厉害了。所以,百姓就搬到地势较高的地区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于是就把鲧杀了,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接替了父亲的治水工作,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他改变了他父亲的治水方案,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大禹除了做指挥工作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锹),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不过,由于他常年在外,人也消瘦了,皮肤也晒黑了许多,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百姓见禹如此大公无私,无不流下感动的眼泪。
在禹治水期间,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很多土地都变成了沃田,所以,原来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大多数居民,都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当然,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后代的人为了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并且,传说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涂山女四天便离开家,在外十三年,没有回过一次家。而且,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成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史记·夏本纪》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也就是说,禹治水时,刚结婚没多久,为了治水四处奔波,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子因分娩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十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治水之所以会成功,除他采取正确的方法外,还有就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所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当然,直到现在,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信道。他顾不得回家,于是便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作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把山挖了一大半。正干得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有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跑,吓得她扭头就跑,大禹见到这样的情形,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向妻子,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深深地打动,下令要在这里修建一座启母庙。虽然启母庙现在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话色彩,但由此可以看出大禹为治洪水而付出的艰辛和做出的牺牲。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还注意百姓的生计,指导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治水患时就考虑到兴修水利,修筑沟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史记·五帝本纪》说:“(禹)令稷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组织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水稻。《尚书》中有“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不但疏通大江大河,还开通了田间沟渠。因此,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为农耕的始祖,并且,后稷是继承禹的事业。《诗经·闭宫》说:“(后稷)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柜。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论语·宪问》中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可见,大禹教民耕种与治理洪水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大禹的爱民之心。
后来,因为禹治水有功,使他拥有了极高的威望。舜死后,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P2-5
我们喜欢某个人,往往是因这个人的性格能够吸引我们,比如说他是一个外向的人,说话率直,做事通明透彻,开怀一笑,总是给人一种朗如晴空的舒阔;比如说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少言寡语,做事沉稳有余,与他交朋友,往往会有一种踏实豁然的感觉。
而我们讨厌某个人,也是因此人性格中有令我们难以接受的地方。比如说,他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说话时往往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做事非常莽撞,与这种人交往,无异于将友情放在烈火上炙烤,非烂即生,很难把握好尺度;比如说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三脚踢不出个痛快话,做事优柔寡断,与这种人共事,往往会使人无所适从,费尽心机。这是我们对别人的感觉,而别人对我们也是一样。
不过,人的性格并不只是这两种,性格本身也并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说得明白的。诚如我们所知道的,一个人性格的复杂和多变,并不是其他人所明了和掌控的,它往往是随着人的出生环境、成长氛围及其之后的生活经历而形成的,它是一个人为其人的特征与明证,更是一个人存其世、成其人、就其事的基本依据,甚至用“命悬于此”来形容也并没有什么。
如此,我们再来说《史记》。我们翻检《史记》中的朝代,总免不了被它浩如烟海的记录所迷惑,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游来荡去,这里看看,那里翻翻,合上书本时脑子里除了对一些人和一些事件的记忆外空空如也,即使通过博闻强记对所观之史书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但对其间的事和人也总会有一些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所以,我们便有了这样一个念头:要想透彻了解这个朝代,必须将其放在整部《史记》中去考究;要想知道一个历史事件的外延与内涵,不能离开其所处历史年代的思想政治与文化理念。那么,想要了解一个离我们几千年远的古人呢?当然,以上两者都不可缺少,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这样说,好像研究一个人要比研究一部《史记》更难,其实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就是说,你只要了解了那个人以后,他所处朝代的历史背景等你自然就会一清二楚,甚至还能帮你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问题。
所以,从研究一个人的角度向浩如烟海的历史进发,或许我们会像科学家一样,因为能够正确品出一滴水的味道,就可以掌握整条河流的渊源,为自己的知识层面和研究方向打开一个口。
本书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将《史记》中一些帝王、臣相、名将、圣贤、名人的性格特征摘出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将他们一生的角角落落挖掘出来以作评判,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人生的真谛。
今天的我们想要明辨是非,领悟昨天的精髓,就必须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