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情的碎片(悲情散文精品)
内容
编辑推荐

古人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因为随着时光的过去,那悲哀的颜色就会日趋于黯淡了。正惟其如此,所怀念的四周的轮廊虽渐渐地有点模糊,而它的中心形象便会越发地鲜明;也惟其历久而动人思念,这才更值得追怀……

这是一部从特殊角度编选的散文集,它感时伤怀,饱含着回忆的怅惘、丧友的痛苦、逝去的悲哀。

内容推荐

一篇好的散文就如一杯浓浓的醇酒,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这是一部从特殊角度编选的散文集,它感时伤怀,饱含着回忆的怅惘、丧友的痛苦、逝去的悲哀。作者均是现代散文大家。徐志摩、粱实秋、丰子恺、萧红……文字凝重洗练,又优美细腻,字字珠玑,诉说着或浓或淡的悲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读者既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又有一种艺术的享受。对于文学爱好者.更是值得赏饕、收藏的佳品。

目录

忆旧编

 父亲的病

 梦中道路

 守岁烛

 我所知道的康桥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尺八夜

 鸡毛

 怀念胡适先生

 志摩在回忆里

 老王

 忆冰心

 晚年的周作人

 记杨必

 三访扬州

 故乡的野菜

 回忆鲁迅先生

 金岳霖先生

 范爱农

悲悼编

 曼殊斐儿

 追悼志摩

 哭一多

 梦苇的死

 半农纪念

 风雨中忆萧红

 我的祖母之死

 给亡妇

 祖父死了的时候

 我的母亲

 缀

 槐园梦忆

 亡人逸事

 怀念萧珊

 三松堂断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父亲的玳瑁

 春夜的幽灵

 伤时编

 感情的碎片

 光阴

 第二度的青春

 秋

 中年

 又是一年春草绿

 秃的梧桐

 憔悴的弦声

 忆儿时

 北京的茶食

 一草一木总关情

 匆匆

 回看血泪相和流

编后

试读章节

父亲的病

鲁迅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闹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厉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 “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引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匾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P12-14

序言

钱谷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陶谢李杜,直至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不少风华绮靡、清丽绝伦的佳作。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散文的国度,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庄子那样汪洋恣肆,如天马行空般的出神入化之作,以及像孟子那种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气势雄浑的宏文。后来则既有像司马迁的《史记》那样的鸿篇巨制,也有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那样的情味隽永的小品。自此以后,尽管王朝屡有更迭,国势时有兴衰,但“江山代有人才出”,历代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国的读书人可以说从小就浸染在这些诗文之中,朝夕讽诵,潜移默化,这些名篇的精华,几乎成了他们各自情性的一部分。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人文荟萃的礼仪之邦,以悠久的文明古国享誉全球,正是与这些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诗文传统密切相关的,令人遗憾的是, “五四”以后白话新诗,虽也出现过不少名篇佳作,但与我们祖先所创下的辉煌业绩相比,不但黯然失色,简直要令我们无地自容,自叹不肖。至于散文,在二、三十年代,尽管文人们已不再使用几千年来用惯了的典雅秀丽的文言,而改用被人讥为引车卖浆者之流所说的粗鄙的白话,却也写出了许多雍容舒徐、意味隽永的佳作,使一般对白话文不屑一顾的遗老遗少们,也不得不缄口结舌,不敢再行轻视了。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持续八年;继之以三年解放战争。十数年的战乱,文人们奔走救亡,流离失所,连摆一张书桌的地方都难得,哪还有从容为文的心情。而散文,恐怕是最需要一种从容自在的心情的。这种心情,即使在推翻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以后,由于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似乎始终没有得到恢复。因此,几十年中,可以一读的散文,数量十分有限。新时期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特别是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一切都走上了正常健康的道路,人们又开始能运用自己的头脑来思想,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情了。这就又逐渐出现了不少令人爱读的散文。由于政策的持续稳定,散文的繁荣势头,似乎正方兴未艾,实在令人高兴。

散文的范围、体式,最为广阔无边,门类之广,品种之繁,几乎历数不尽。中国的散文,一向是与韵文、骈文对称的,凡不属于诗、词、歌、赋以及曲子之类的篇什,都称为散文。但现在一般人所爱读的散文,则范围并不这样宽泛,指的只是关文,或者英国人称之为Essay的一类。二、三十年代的许多人,都把中国当时一些好的散文,溯源于英国的Charles Lamb,Thomas De Quincey,William Hazlitt等人的作品。其实,我觉得完全无需远攀异域,到海外去寻根认亲,咱们中国古代,也不乏这一类妙发性灵、独抒怀抱的名篇。不过,“五四”时代的新文人在当时为了向沉重地压在头上的古老传统开战,不得不求助于外力,而向异域去搬取救兵,这也是情理中事。特别是英国有一种所谓Familiar Essay的,有人译为“絮语散文”,因为文体的亲切、随便,侃侃而谈,无拘无束,对大家最有吸引力。我自己也是很欢喜这一类文字的人。记得在中央大学读书的时候,我是读的国文系,却也常常去旁听外文系的课程,像范存忠、俞大等先生的课,就都听过。听的最多的,是柳无忌先生的英国散文。柳先生最喜欢Lamb,我课余也常常把《Essays of Elia》拿来翻阅。今天执笔写此文的时候,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犹历历在目。柳先生今尚健在,但远处异国,他当然是并不记得我这个学生,尤其不会知道我正在怀着无限的温馨想念他呢。

由于散文是最广阔,甚至可说是漫无边际的一种文体,因此它是最自由,最容易写,也是人人能写,人人会写的一种文体。莫里哀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原先以为散文是一个十分堂皇的高不可攀的名字,后来知道原来自己每天所讲的就是散文,竞大为惊奇。然而,他当然不但不会写出好的散文来,就是说的话,也不但很少意味,甚至还常常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散文,看来是最容易写的,其实也是最难写的。十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本来,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要显示作者的性情和品格的,但在诗歌、小说和戏剧作品中,作者常常用韵律节奏、故事情节等把自己装裹起来,使读者不容易一下子看清他们本人的庐山真面目。散文则不然,作者毫无装扮,甚至不衫不履,径自走了出来。凡有所说,都是直抒胸臆,不假雕饰。他仿佛只是在喁喁独语,自吐心曲;或如面对久别的故人,正在快倾积愫。读者通过他的作品,一下子就看到了作者本人,看到了他的本色本相。所以散文是最见性情之作,既是最容易写的,也是最难写的。一切没有真性情的人,或者不是真有话要说的人,最好不要来写散文。”(《柯灵散文选》读后)

这意思就是说,散文要有真性情,它不受拘束,最忌造作,要自由自在,逞心而言。我以为散文的“散”字,下得很好。它不但不讲韵律,无需对偶,什么严整、匀称等等都可以在所不计,总之是无需刻意求工。但是,凡事总难免有一定之规,文章也得有章法,完全不守规矩,就有可能画虎类犬,刻鹄成鹜,不成文章。不过古人也说过“文无定法,神而明之”,或者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难就难在要能入“神”,要能成为“妙手”。这还是得靠功夫,就是说需要历练;要有修养,要使自己的学识品性能成为一个有滋有味的人。这些都是“功夫在诗外”,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我现在想讲的是,许多人都说散文要“形散神不散”,他们是从文章本身立论的。我却想从人的方面来讲这个“散”字。我以为这个“散”字,可以解为散淡的“散”。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直逼城下的时候,万般无奈,只得摆起空城计来。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京戏中诸葛亮的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听来不但回肠荡气,令人低徊流连,咏叹再三;而诸葛亮那种野云孤鹤般的襟怀,潇洒中难免有一点苍凉颓唐,更使人感到天地悠悠,世事沧桑,不由得平添不少感伤。而诸葛亮在这样的时会,能从容地自抒怀抱,说自己是个散淡的人,那是真够“散淡”的了。诸葛亮唯其是个散淡的人,所以后来尽管有违初衷,不得已做了刘备的谋臣,建立了不世的功勋,而他的文章,虽然为数不多,但流传下来的,也都是不乏真性情的好作品。这关键,我以为就在于诸葛亮是一个能够“散淡”的人。能够散淡,才能不失自我,保持自己的本真,任何时候都能不丧失理智的清明,做官能够不忘百姓,写文章能够直抒胸臆,绝无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之态,这就自然能够写出些别人爱看的好文章来。

做散淡的人,当然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荣利面前,有几个人真能漠然处之,抱“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态度?尤其在权势面前,谁又能依旧我行我素,昂然挺立,不稍低头?这真是谈何容易!但是,要写出好文章来,特别是要写出好的散文来,就必须先成为一个散淡的人。今天真能散淡的人,不说没有,但也真如凤毛麟角,着实稀罕。好散文之所以难得,其故多半正在于此。

散文是最自由的。大家都非常希慕自由的境界,都愿意能摆脱一切羁绊,特立独行,任情适性,过一种无往而不逍遥的生活。但这虽说不是绝无可能的世上少有之事,总也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只能企慕,而万难得到的东西。不过,说到底,最高的自由,是心智的自由。心智可以说是天生自由的,永远自由的。谁能禁锢、剥夺你的心智的自由呢?不许你这么想,只许你那么想,但思想在你心中、脑里,你偏要这么想,偏不那么想,谁又能奈何你呢?孔子说:“求仁得仁”,正如你想做一个仁者,那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忸止你的。何况,我们现在谈的是写文章,尤其谈的是抒发性灵的散文,又不是叫你去议论朝政,写作一些惹事生非、惑乱人心的东西,谁会来剥夺你这种自由呢?今天是一个开明的时代,散文家完全享有自由的广阔天地。不过,尽管如此,恕我直言,却也不是所有的散文作者,都是善于利用这个自由的气氛,充分发挥散文的自由自在的长处的。原因就在于许多人还有不少私心杂念,想利用散文来达到他某种个人的目的,就是说他还不能做一个“散淡”的人。做一个散淡的人,的确不太容易,尤其是如果想求之于人,那不但要求过高,甚至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散文要写得自由自在,除了人要散淡这个比较艰难的一条路以外,还有一个简便易行,人人能做,人人可走的一条路,那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尽量说自己的话,既不要人云亦云地一味跟随别人,专拣别人爱听的话说;也不要故意标新立异,与人争奇斗胜。当然,为了保护自己,你也大可不必有意触犯时忌,讲一些危言耸听而无补大局的话。但你无论如何决不要发违心之论,说一些自己本不想说而且也并不以为然的话。这一点总该是能够做到的吧?能够如此,那么,你的散文即便写得并不怎样好,总也有值得看的东西在,总还不失为一篇多少有些个性的东西。

所以,概括起来,我对散文,要求的是真诚、自由、散淡。能够成为一个散淡的人,真诚地写作,就可以达到自由的境界,写出真正令人爱读的散文来。果能如此,那么中国的散文,将会日渐辉煌,不但可以无愧于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如此绚丽灿烂、光彩夺目的优秀散文传统,而且可以在世界的散文园地里,独树一帜,使人仰慕,引人赞叹。

后记

古人早就说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西人也以为,最关之音乐亦不离忧郁(雪莱《诗辩》)。这么说,选辑悲情佳作该是轻松、简单的。然而痛彻心肺的嘶喊或柔肠寸断的呜咽并不就是艺术。痛苦出诗人,固然;但好诗却也往往写在痛定之时,以理化情之后的悲哀余韵同样令人回味吧。在绝对称不上从容的时间里,集成这部散文,不敢求关善具备,惟愿所选各篇皆值得一读,至少我们是这样感觉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情的碎片(悲情散文精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作人//朱自清//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00977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4
16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