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画家齐白石
内容
编辑推荐

齐白石的画,其最大的特色有“三化”:民族化、大众化、人性化。“三化”在齐白石所有的作品中,互相映照,互相烘托,达于妙造自然、巧夺天工之境。

本书即以“三化”为出发点,对齐白石的诗、书、画、印中的七八十件作品一一加以评点,包括“勤学”“似与不似”“怪”“四绝”等,尽力避免了与别人雷同、重复。

内容推荐

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成就最大、影响最广、最受人喜爱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印作品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融合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粹,注入深厚的思想感情,以其独特的个性作出形象的诠释,为人民留下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为祖国的美术史写下浓郁深厚的一笔。不妨说,他的作品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表达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内涵和人文精神,取得了前人未能达到的境界与成就,具有历史的厚度,值得后人永远记取。

目录

前言

一 勤学

二 爱憎

三 似与不似

四 衰年变法

五 怪

六 四绝

七 师·友

八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我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应该说在广袤无垠的农村土地上,孕育着多少富有聪明才智的各类人才呀!然而由于贫穷、落后,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家更饱受列强的侵略与欺凌,以致很多农家子弟受不到教育、得不到正常的发掘和培养,最终像一颗颗深埋在泥层里的珠宝一样,发射不出一丝光芒,显露不出无穷智慧,默默无闻地自生自灭。翻开我国的绘画史,不知出自于农村最底层的杰出画家,在画史上熠熠生辉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只能举出元代牧牛少年王冕,当然也还有不少出自农家的画家,但我们觉得王冕和齐白石的童年更加相似,最终都成为传世的大家,辉耀画史。

农家穷人的孩子,有一顿没一顿地艰辛长大,最后能崭露头角成名成家的,确实寥若晨星。齐白石之所以能出人头地,一是勤奋;二是天赋;三是机遇。也就是说,造就他的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条件,更有外界的推动力。

齐白石出生于清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864年1月1日)。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书中这样写道:自己出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的星斗塘。稍长,祖母常常背着他到田里干活,十分疼爱。再长大一些,他便参加一些轻便的农活了,如牧牛、挑水、扫地、砍柴。齐白石九十二岁追忆儿时情形时画了一幅《牧牛图》(图1),读之令人怦然心动。这是一幅写实的水墨画。画上是一个回眸牵牛晚归的孩子,沿路而行。路边除左侧有两簇丛草之类的黑色墨团外,别无他物。就画论画,它简约平实,无任何特异之处,是农村常见的景象人物,仅真切可信而已。然而引起人们注目的是画上的题诗:

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

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诗中夹注日:“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画家画这样的画无疑是“意在笔先”,且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故形诸成画后产生了无尽的艺术感染力。凡艺术创作皆发乎“情”。法国雕塑家罗丹径直说:“艺术就是感情。”我们说无病呻吟的作品令人厌恶,那是因为它缺乏真情实感。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说的都是一样的意思。我们说《牧牛图》之所以感人,正是由于它传达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齐白石在《自述》中接着写道:三九隆冬季节,祖父常常拾些松枝在炉子里烧火取暖,抱着他蹲在炉边烤火,拿起通炉子的铁钳,在松柴灰堆里比划着写个“芝”字,教他认识自己的名字。祖父认识的字不过三百,但他是教齐白石认字的第一位“老师”。从此,祖父每隔些日子就教他识一个字。齐白石聪明,教一个识一个。在三年里,齐白石把祖父教的字全能写出来了。齐白石的母亲常把烧饭的稻草上撸下来的稻谷集积下来,本想积了一些以后拿去换钱,请银匠打个饰物戴戴。但当她看见祖父盼望孙子上学缺少银钱而为难时,立即把稻谷卖了,买了笔墨纸砚,送儿子进外祖父的蒙馆上学读书。八岁时,齐白石到外祖父的蒙馆正式读书。齐白石有一段很动情的文字记其事:“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不少的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他老人家已是六十开外的人,真是难为他的。”

那时候的齐白石还常常和邻家的小朋友玩“打柴叉”。有一首诗回忆其事: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

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

看到这首饱含亲情的诗,使我们了解了齐白石一生对故土、对亲人的时刻思念,且离乡愈久、年岁愈长,情思更深更切。因而对他的不少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怀恋,有了恰切的答案。翻开任何一位画家的回忆或传记文字,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不断地在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亲身感受的乡情和亲情。其后才逐渐开拓出去,去拥抱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然后画在纸上。从爱乡、爱亲人拓展到爱人民、爱祖国!这在齐白石的绝大部分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突出,更加真切,更加深沉,因而也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儿时读书,齐白石既聪明又用功,深得祖父、外祖父的欢心。童年勤学,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齐白石天天在描红本上描字。描呀,描呀,描个没完。有时描得厌烦了,就在纸上画起画来。画画就是这样开始的:

有个同学的婶娘生孩子。家乡的风俗,新产妇家的房门上要挂雷公神像镇邪。同学跟齐白石商量,让齐白石在纸上画了起来。但画来画去画不像。于是,齐白石就搬了高脚凳子,取下挂在邻居家门上的雷公像,并找到一张包过东西的薄竹纸,覆在画像上,用笔勾描下来。画好一看还真有点模样。同学又叫他另画一张,他也照画了。从此,齐白石对画画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齐白石画画的起步。其时,那同学在蒙馆里一声张,别的同学也让齐白石画。于是,他把写字本裁开,半张半张地画。最先画他常见到的钓鱼老头。画了多次,越画越像,同学们见了啧啧称赞。后来,又画花卉、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等十分熟悉的常见东西。再后来题材越画越广,画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麻雀、青蛙、喜鹊、蜻蜒、蝴蝶……全是日常能见到的熟悉东西。倒是画雷公像、神仙时,因没有见过,画着画着心里觉得不踏实而没有把握。以后,齐白石坚守着一个信念:不画自己没有亲眼见过的东西。虽然做木匠时雕过龙,后来画过神仙妖怪,但那都是应客人的要求做的,不是他的本意。不画没见过的东西,看似简单,要坚守也非易事,尤其是以卖画为生,每每不能不应求者所请,否则“生意”就成泡影了。从这一守则而言,用现代的话说,齐白石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

外祖父给齐白石用来写字的描红本,一转眼就被齐白石画光了,这很使外祖父生气。幸而外祖父见他读书用功,也就光嘴巴叫打,没有真的给他挨手心。那时,小小的齐白石画瘾已深,不让他画也已经无法停手了。

P1-5

序言

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成就最大、影响最广、最受人喜爱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印作品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融合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粹,注入深厚的思想感情,以其独特的个性作出形象的诠释,为人民留下一笔丰厚的艺术财富,为祖国的美术史写下浓郁深厚的一笔。不妨说,他的作品或明或暗、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表达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内涵和人文精神,取得了前人未能达到的境界与成就,具有历史的厚度,值得后人永远记取。

众所周知,齐白石不仅仅为国人所津津乐道,就像世界各地的京剧爱好者,谈起京剧艺术来离不开梅兰芳一样,在亚洲及欧美各国美术界对齐白石的作品也有极高的评价。信手拈来一个例子:有一位法国教师克利多就曾对齐白石说,他到了东方以后,接触过许多画家,无论中国、日本、印度或东南亚各国,画得使他满意的,“你是头一个”。其间更具代表性的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就曾悉心临摹过齐白石几十幅名画。他对张大千说:“中国画真神奇,齐白石先生画水中的鱼,没一点颜色,没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却包含着一切。”这就是说,齐白石的画同时也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宝库。

我们三人都喜爱书画,虽然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与书画无直接关系,但业余还是写过不少评论书画的文字,或发表于报刊,或出版成图书。最近两年,我们面对数以百计的书报杂志关于齐白石的介绍,使我们深受感染,虽然问世的专著已不少,但我们仍觉得余言未尽,于是不避浅陋,也想写一写齐白石,把我们对他作品的喜爱、感悟和评论记下,聊作引玉之砖而已。

齐白石的艺术理想与创作方法的形成,有个渐变的过程。我们初步认为,主要取决于三点:一、勤奋;二、天赋;三、机遇。

众所周知,齐白石出自农家,没有进过什么正规学堂,全靠超乎常人的勤奋,学文化,学绘画,终生不息。他一生作画不辍。自言:“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一生画作达四万余幅,诗三千余首,印三千余方。其中,齐白石画过的乌就有三十多种;花卉八九十种;树木、虫鱼、蔬果、人物、走兽、器什、山水每项也达数十种。仅这笔数字就能让人望尘莫及。而在这笔数字的另一面——质量,则是精品叠出、珍珠颗颗,更使人叹为观止。

他的天赋之高,也让人羡慕。自小读书识字,过目成诵。他的老师陈少蕃称赞他:“你的天分,真了不起!”年长后仍每日读书诵诗,均能牢记不忘。其对艺术的独特领悟与见解,亦非常人可及,天赋独具。

齐白石的机遇亦是令人羡慕的。他虽未进过正规学校,但得遇恩师胡沁园的悉心教导,又得王湘绮、樊樊山、陈散原、陈石遗、金松岑等当时一流学者、诗人的教诲。定居北京后,又遇到画家陈师曾、大画家徐悲鸿的赏识与提携,其机遇之难得,亦属罕见。还有一层,我们想说的是齐白石的高寿亦是可遇不可求的。常言道:“画人不可无年。”意思是说,书画家应该高寿。高寿意味着成熟,设若齐白石不是长寿而仙逝,他的成就绝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地步。齐白石的成就主要在晚年的艺术实践。反观其好友陈师曾,当年陈师曾的学识、画艺、见解均高于齐白石,在北京画名亦高于齐白石多多,但天不怜才,活了四十八岁,正值艺术创作黄金时段就去世了,因而他的画名在画史上终不显赫。齐白石则愈老画艺愈精,终达于化境,岂非拜长寿之赐?百岁画家朱屺瞻、刘海粟及书法家林散之亦是如此。诚然,这样说亦非绝对,西洋画家拉斐尔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活了三十七岁,凡。高也只活了三十七岁,我国画家年轻即成名家的—也很多,随时可以举出十几个名字来。故而画家是否非长寿不能成名,则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但写意画家、书法家则一般尤须长寿,那是因为书法家、写意画家更须有充实的学养、广博的知识以及洞察世事的阅历,而要臻此一步尤其需要有充裕的时间,短时间不能得其真谛之故。

齐白石的画,我们认为其最大的特色有“三化”:民族化、大众化、人性化。“三化”在齐白石所有的作品中,互相映照,互相烘托,达于妙造自然、巧夺天工之境。本书即以“三化”为出发点,对齐白石的诗、书、画、印中的七八十件作品一一加以评点,尽力避免与别人雷同、重复,或许说这就是本书的一个小小的特色吧。我们三人均非专家、学者,仅是普通的艺术爱好者,因此我们只能用普通人的眼光、普通人的笔墨去评价齐白石的作品,评述不及以及不当之处肯定不少,我们希望它成为一块引玉之砖,引起更多同好帮助我们更正。

著者

2009年1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画家齐白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代琇//庄辛//余耀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8124
开本 32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3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