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冯国璋/细说北洋
内容
编辑推荐

全书以细致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史评笔法,叙说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从发生发展到执掌政权和最终结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全书征引了大量难以见到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也有许多当代有关民国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独到见解,加之以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使得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

作者在本书创作中,注意到了趣味性、严肃性、通俗性的结合,着力于吸引读者,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杂官稗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味无穷。适合各年龄段愿意了解这一段历史和人物的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冯国璋,北洋军阀首领。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步科,后投淮军聂士成部当洋枪队教习。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冯国璋任督操营务办帮办,后任总办兼步兵随营学堂监督,协助袁世凯创建北洋陆军。1899年随袁世凯赴山东,协理山东督操事宜,助袁镇压义和团运动。1902年以后曾任直隶军政司教练处总办、陆军贵胄学堂督办、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南京审判长、军谘处正使、禁卫军军统、东军总统、第一军军统、禁卫军总统等,1912年民国成立后,任直隶都督兼民政长。1913年“二次革命”时,奉袁世凯令攻下南京,任江苏都督。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成为直系首领。同年10月当选副总统,次年代理大总统。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1919年12月28日在北京帽儿胡同私宅病逝,终年60岁。

本书为我们细说的就是他的传奇人生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坎坷青少时

第二章 投笔从戎

第三章 加入北洋系

第四章 编练北洋常备军

第五章 围剿革命军助袁当总统

第六章 绞杀“二次革命”拥兵江宁

第七章 反袁称帝——“五将军密电”

第八章 副总统任上

第九章 讨伐张勋维护共和

第十章 就任大总统

第十一章 冯段相争之一:冯占先手

第十二章 冯段相争之二:段终得胜

第十三章 下野退位宦海结束

第十四章 尾声

试读章节

冯国璋自经济困迫辍学归家后,正为科举屡试不第而苦恼,忽闻听叔祖冯士已投奔淮军的消息,深感这未尝不是一条出路。又听到清廷命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和电报学堂,加之自己对兵书战策素有兴趣,便决心在文人投军致仕的路上再尝试一番。1884年末,他告别父母妻子,只身去天津投军。从此冯国璋便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这也是他一生中时来运转的起点。

25岁的冯国璋只身来到津门大沽口,投奔淮军盛字营,因为冯国璋的族叔祖冯士在该营任文书。其营部首领为刘祺,与冯士相处甚洽,次年春就将国璋补入营内当兵吃粮。他最初做炊事兵,后因为人机灵做了一个管带的勤务兵,得以跟各级军官接触。因冯国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经常帮助士兵书写家信或帮伙房记账,人缘不错,亦取得了该营统领刘祺的信赖。冯国璋在营中一有空闲就到叔祖室中读书,尤为注重学习军事知识。冯国璋此次投军的机会赶得很好。就在这年6月,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武备学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专门的军事学校。

北洋武备学堂获准开办后,最初暂设于天津水师公所内,淮军各营奉李鸿章之命向学堂遴送学员。李鸿章原来开办学堂的目的,是要召一些淮军中的低级军官即弁目们入校学习,但淮军弁目多目不识丁,难以教学,后又添加规定:文员愿习武者亦一并录取。盛字营统领刘祺早已从冯士得知,冯国璋曾读书多年,虽未取得功名,但已略通文史。他后来又亲自与冯国璋交谈数次,印象甚佳,认为他不仅知书达理,而且为人勤恳。因此当刘祺接到选送武备学员的命令后,便援“文员愿习武者一并录取”规定,把冯国璋的名字报了上去。

1885年9月,冯国璋由盛字营学兵成为武备学堂一期步兵学员,同期同学有段祺瑞、梁华殿、王士珍、王占元等。冯国璋成为武备学堂的首批学员,为他日后立足于军界铺下了一块重要的阶石。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制,最初定为一年,后因教学时间过少,完不成所设课程,又延长年限。第一期学员自1885年9月至1886年初陆续入校,于1889年7月方毕业,为时约4年。备尝贫困和科举不第之苦的冯国璋特别珍惜在武备学堂的学习机会。因其在入武备学堂前已通晓文史,入校后他特别注重学习有关军事诸学,如天文、舆地、格致、测绘和西方的军事学理论。此外,对其他术业课程也都认真学习演练。由于其学习十分用功,各科成绩皆优,因而深受中外教员好评,与同期炮兵科学员段祺瑞并称“武备双秀”。

冯国璋虽身在军校,但由文童出身兼之又苦读诗书多年,亦不甘心完全放弃科举。因此,在武备期间他不废文事,利用课余之暇苦学,备考科举。此时清廷对岁试已进行了一些改革,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又加人算学一科。1888年2月,冯国璋乘学堂放年假之机回河间参加岁试,因为通晓数学而补取了特设的诸生名额,一试而捷,跃然榜首。武备学堂的学员多为行伍出身,在冯同璋之前还无人在文试中获得功名,因此连时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都高兴地连声赞叹:“不得了,武校出文生矣。”不由对冯另眼相看。但冯国璋对八股文终不得要领,年底应顺天乡试,又名落孙山。于是只好重返武备,从此不再作科举之想,一心埋头于军事。

1889年夏,冯国璋参加武备学堂毕业考试,名列前茅。学堂的中外籍教员早已相中了文史、术科各科成绩屡屡获得优等的冯国璋,认为他做事踏实干练,口才亦佳,学办荫昌遂将冯留校任教习。任教后,冯国璋早起晚睡,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主授步兵科课程,不仅讲授清楚,而且态度认真。他对上仍以学员自称,对下则深谙学员之急需,因此颇受师生好评。但冯国璋内心亦有苦恼。如前所述,入军校前,他已去淮军军营混迹,深知清军将领历来只倚军功升级发达,作教习难有前程,因而他一面认真执教,同时也留心寻找适当的出路和靠山。

由于冯国璋在武备学堂是个刚毕业的教习,因而与曹锟、李纯、陈光远等比他低几年级学员的关系也相当深厚。李纯和陈光远更被认为是冯国璋的嫡系。陈光远是天津武清人,生于1873年,19岁时加入天津“武备学堂”第二期,毕业后,在武卫右军任队官。王占元虽然是一期生,却也视冯如兄长,这些人组成了直系的中坚。冯国璋任总统后,任命李纯为江苏督军,陈光远为江西督军,加上王占元的湖北督军,并称“长江三督”,这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冯国璋去世后,曹锟在直皖战争中击败段祺瑞,跑到北京帽儿胡同冯宅,向着冯国璋的遗像行礼道:“四哥,我给你出了气了。在小站的时候,他就打不过我的。”鉴于直系内部的亲密关系,段祺瑞掌权时,需要曹、李等人采取一致行动时,都是委托冯国璋为其做说客的。

冯国璋在天津武备学堂任教习本是胜任有余的,而他已届而立之年,不甘安于现状,仅任教职终老,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他一心想大立军功,升官发达,出人投地,因而急于脱离军校。冯国璋耳闻淮军名将聂士成治军有方,驻兵芦台。冯遂经过一番活动,于1893年夏,转到聂士成帐下效力,充当幕僚。

冯国璋步入聂士成幕下不久,便逢一良好的机遇,使他自己的才干得以施展。1893年秋,聂士成奉李鸿章之命,率队考察东三省边境地区和朝鲜。此行除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外,还需测绘军事地图。冯国璋因在武备期间考取过秀才,有“武校文生”之誉,且又年纪相当,老成持重,故任命他专主“注说”。1893年10月21日,聂部考察队100余人从锦州开始勘察测绘。此行历时大半年,往返两万余里,登山涉水,风餐露宿,战雪斗霜,历尽艰辛,他们把所经山川、河流、口隘,尤其是兵家必争之地均以新法绘制成地图,从此清军对辽东地形地物了如指掌。由冯国璋附以文字说明,与其他勘测考究所得汇编整理,编成《东游纪程》一书。冯国璋在考察中任劳任怨,对所主注说之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编书工作中亦发挥了很大作用。及至第二年聂士成率部在朝鲜和东北等地抗击日军时,这部著作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聂士成对其甚是嘉许,回军后,遂把负责筹办军械与粮饷的重任委任于冯国璋,冯被任命为该军军械局督办。

P6-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冯国璋/细说北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建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4083213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