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
这是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册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宗教建筑》。
图书 | 宗教建筑/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 这是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册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宗教建筑》。 内容推荐 宗教建筑是人类宗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建筑史、文化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宗教建筑具有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特点。本书以生动文字和精美图片展现我国宗教建筑之美。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佛敦建筑 第一节 寺院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佛教寺院建筑 (1)中国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 (2)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寺院——五台南禅寺 (3)中国现存第二早的木构建筑寺院——五台佛光寺 (4)中国现存典型的宋代建筑寺院——正定隆兴寺 (5)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代寺院——蓟县独乐寺 (6)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危崖建筑组群——浑源悬空寺 (7)中国藏式平川式寺院建筑的代表——西藏萨迦寺 (8)藏汉民族建筑艺术融合的典型——西藏夏鲁寺 (9)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拉萨大昭寺 (10)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式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 (11)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北京雍和宫 (12)云南小乘佛教建筑的代表——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第二节 佛塔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佛塔建筑 (1)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郑州嵩岳寺塔 (2)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铁塔——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 (3)楼阁式与密檐式砖塔的典型——西安大、小雁塔 (4)南诏都城大理的标志性建筑——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5)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石塔——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6)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7)中国最大的塔林一登封少林寺塔林 (8)中国现存最大的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 (9)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10)中国造型最精美的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11)中国花塔优美的代表——正定广惠寺花塔 (12)云南小乘佛教名塔——西双版纳曼飞龙白塔 第三节 石窟寺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石窟寺建筑 (1)山西石窟寺建筑的典型代表——云冈石窟 (2)河南石窟寺建筑的典型代表——龙门石窟 (3)中国规模最宏大的石窟寺——敦煌石窟 (4)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寺——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第二章 道教建筑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道教建筑 (1)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道宫——均县紫宵宫 (2)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灌县古常道观 (3)江苏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苏州玄妙观 (4)中国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 (5)四川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成都青羊宫 (6)湖北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武汉长春观 第三章 伊斯兰教建筑 1.概述 2.历史发展 3.经典伊斯兰教建筑 (1)新疆伊斯兰教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新疆吐虎鲁克玛扎 (2)我国现存最早伊斯兰教建筑——泉州清净寺 (3)中国早期建立的清真名寺——广州怀圣寺 (4)享有盛誉的伊斯兰教古寺——杭州凤凰寺 (5)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扬州仙鹤寺 (6)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 (7)青海规模最大的清真寺——青海东关清真大寺 (8)陕西规模最大的清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试读章节 佛塔是集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于一体的佛教建筑物。它与寺庙成为佛教建筑艺术园林中两枝并蒂竞放的奇葩。 佛塔在我国的传播过程同佛教一样可分为三个路线,第一条线是汉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佛塔建筑风格不断被汉文化所吸收融合,形成“汉式塔”。这类汉式塔数量最大,种类也最多,如亭阁式、密檐式、楼阁式、花塔等。第二条线是公元7世纪,印度佛教密宗在我国西藏地区融合发展后,形成的藏传佛教。而藏化后的佛塔即为喇嘛式塔,也很快在全国发展起来。第三条线是从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传入我国的小乘佛教和傣族塔,这种傣族塔也叫缅式塔,只限在云南西南地区流传,数量不多。佛塔之所以在中国佛教建筑中获得到如此重要和如此高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融化和改造的能力,这使其更具生命力。 佛塔,因其造型精美,有的用金银、玛瑙等加以装饰,里面藏有舍利(佛骨),故又美称为“宝塔”。塔的形式多样化,有十二边形、圆形、十字形及内圆外方、外方内圆等,材料则发展到石、土、铜、铁、琉璃等多种,佛塔显得更加多姿多彩,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建筑风格。 佛塔主要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的,有些较为重要的佛塔还有地宫供奉舍利等重要佛教纪念品。塔刹是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塔刹有着神圣的宗教象征意义的符号。“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塔刹作为塔显著的标志,一般用金属或砖石制成,一般塔刹本身也如一座小覆钵塔,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 塔身是塔中间部分,不同类型的塔有着不同高度、不同形状、不同构成、不同材料的塔身。亭阁式塔的塔身只有一层,小巧玲珑,比较古朴;楼阁式塔身有着中国高层的层层楼阁,重楼迭现,雄伟挺拔;密檐式塔身有着层层相接的密檐,有着较强的韵律感,形体则伟岸雄壮。喇嘛式塔身有着圆形的塔肚承托着十三层塔脖,塔身为白色,端庄圣洁。金刚宝座塔则由雄壮的塔身和五座小塔组成,体型在群组小塔的组合下,丰富神秘,神圣多彩;花塔式塔身由着丰富的雕饰,宛如多彩的花束,形成梦幻的境界。 塔身平面的形式多样化,通常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多为单数,含有传统的吉祥意思。塔身内部结构有中空和实心。中空多为楼阁式宝塔,可供攀登眺望。从材料构造上一般分木构式、砖壁木楼层、砖木混砌和砖石中心柱四种塔身。而实心塔有两种构造形式,一种用砖石或泥土填砌塔身;另一种塔身结构是由中心柱和塔壁之间的连接件构成,在其之间的空隙用土填实。实心塔身则不能登临。 塔基一般可以分为基台和基座两部分,承担着塔的基础部分。基台是承载塔的平台,位于塔在地面上的最下层,一般建筑简朴,有外围栏杆和上下用的台阶。基座在基台和塔身之间,是宝塔造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一般有着精细的雕饰,并且占得高度较大,比如密檐塔基座高度约能占全塔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喇嘛塔基座则能达到三分之一。一般基座形状多为须弥座,须弥座象征着神圣和坚固之意,也是佛祖和菩萨的基座。 地宫是为埋藏“舍利”(佛教高僧遗体火化后的遗存物)在塔基下建的地窖。早期的塔舍利放在塔刹,南北朝渐兴在塔下埋藏舍利。最初只是将放有舍利的宝函直接埋于地下,以后逐步发展为建地宫埋藏宝函。平面有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和圆形等,多为砖石砌筑。不少古塔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倒塌了,但地宫依然存在,地宫中依然记忆着古塔当年的真实故事,堪称古塔的“历史档案室”。P66-67 序言 为了共享而展示(代序) 白庚胜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叫空一网打尽; 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 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精冲家园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日益显现出“和谐万邦”的魅力。 这一切,昭示了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一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悄然开始,一个以大繁荣、大发展为标志的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正式开启。 越过高山,跨过险滩,蓦然回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慨叹先人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 保护遗产,反思历史,我们终于发现它们并非是前进的障碍、发展的负担,反而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与永久动力。 展望未来,拥抱世界,我们确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桥梁。我们与它相伴始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历时两年创意出版了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其目的是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承我们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对于这项工作,中国文联极为重视,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而且孙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亲任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具体表现在为其特批立项,并保障出版书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之确定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宋建民、奚耀华、朱辉军、王利明等社领导及张海君主任等堪称鞠躬尽瘁,编辑和作者们不计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令我感动。 庚胜不才,却参与和见证了世纪之交启动中华文明复兴及其遗产保护的全部过程,还非常荣幸地担任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的主编。这虽非我的能力与地位所及,却是我不可推辞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丛书,中国的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 如果因为这套丛书的问世而使国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由于这套丛书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准确、人文,我将感到非常愉悦。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这个时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陈出新”。 这个时空不拒绝外来文明,亦主张“中为洋用”。 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空所异化、吞没。 是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宗教建筑/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596433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9-09-01 |
首版时间 | 2009-09-01 |
印刷时间 | 200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885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