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书良说唐伯虎(风流才子的多面人生)/拍案说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唐伯虎一生主要意义,在于他敢于坦率地追求一种更为自由、更为真诚的生活,他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中只有很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达到的精神高度,至于他的功名是否大,著作是否多,诗画是否工,那都是次要的问题了。

《陈书良说唐伯虎(风流才子的多面人生)》所要勾划的正是民间激赏的一代士人对自由的狂热向往,是其灵魂的欣悦和心智的快意,这是其书画文章不可比拟的宝藏。这也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内容推荐

《陈书良说唐伯虎(风流才子的多面人生)》:唐伯虎是真正的异类。

他是文章巨擘,也是风流魁首,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大家,造谐全面的书画家,放言谠论的清谈家,足迹遍布江南的旅行家,同时又是放荡不羁的浪荡子,牡丹花下死的风流鬼。尤其风流韵事,漫传海内,所谓“慷慨激烈,悲歌风雅,眼底世情,腹中心事”,惹得四百年来,议论蜂起。民间捧他为情圣,正史对他却保持着矜持,好像多花了一点笔墨,就与“低俗”牵扯上了关系。因此,如何把握唐伯虎,成了考验后代艺术史家“文心”“诗眼”所在的焦点。

沧海桑田,岁月轮回。当年唐伯虎鄙夷的科举功名,礼教羁绊,又换了一个方式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潜隐血脉中冲撞奔流。翻读《陈书良说唐伯虎(风流才子的多面人生)》,青年朋友们定能从陈寅恪、陈书良辈们惨淡的文心法眼中,去感受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目录

法眼文心百世通 李湘树

第一章 唐解元

第二章 少年意气

第三章 乡试

第四章 科场冤狱

第五章 桃花坞

第六章 三笑传说

第七章 宁王府

第八章 六如居士

附录

 一、唐伯虎年谱

 二、唐伯虎诗文

试读章节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阊门即事》

如果沿长江顺流而下,由京口(镇江)再折入江南运河,东绕太湖,就来到了苏州府。这里春秋时即为名城,隋置苏州,宋升为平江府,元时改为平江路,在唐伯虎时代则叫苏州府了。此地素称水乡,河道纵横,密如蛛网。较远的太湖、阳澄湖、金鸡湖、黄天荡等,像颗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绿野;而环城的大运河和里城河,又如两条翠带,围裹着全城。城内河流纵横,桥梁栉比。据清《吴县志))记载,城厢内外共有桥310座,再加近郊的649座,合计有桥近千。桥下之水与太湖之水息息相通,因而都是富有生气的活水。民居则临河依水,粉墙照影,蠡窗映波,形成了“人家尽枕河”的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李绅诗云:“烟水吴都郡,阊门驾碧流。绿杨浅深巷,青翰往来舟。”诗中所说的阊门,是苏州城内最繁华的所在,堪称商业的“白金”地带。唐伯虎就出生在阊门内皋桥南吴趋里。后来,他曾有一首诗对故园作过描绘:“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9币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阊门即事》)使人可以想见伯虎故里的昔日繁华。

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国都。当时吴国和越国连年大战,越王勾践利用计谋卑怯称臣,把越国的美女西施进献,诱使吴王夫差日夜荒淫,自己则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后终于卷土重来,灭掉了吴国。这样一来,人们似乎又忘记了“春秋无义战”,褒越贬吴,勾践的首府会稽,一直被称颂为“报仇雪耻之乡”,而苏州则成了有名的“亡国亡君之地”了。于是在口诛笔伐之下,文弱宁静似乎成为了苏州的固性,绵绵千年,遭人鄙薄。余秋雨先生对此有过十分精彩的描写: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道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余秋雨《白发苏州》,知识出版社《文化苦旅》)

总之,苏州有的只是繁华。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苏州的这种繁华与丝织业是密不可分的,明人所辑《醒世恒言》中对嘉靖年间苏州府属吴江县盛泽镇的繁华面貌有如下的描绘:“镇上居民稠广,……俱以蚕丝为业,……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纳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绌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当时,苏州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也是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城市之一。唐伯虎曾作有《姑苏杂咏》四首,就是专咏苏州繁华的,其二云:

长洲茂苑古通津,风土清嘉百姓驯。

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

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

四百万粮充岁办,供输何处似吴民。

五六句写城市河汊中往来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大街小巷,热热闹闹,通宵不绝人行。末二句说,每年向朝廷进贡四百万担粮食,天下有哪个地方像吴民这样承负着沉重的赋税呢?

苏州经济的繁荣也必然影响文艺的发展。并且自三国、东晋以来,江南就一直是文人荟萃之乡。要罗列自古及明与苏州有关的文人,那将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如果说到绘画,南宋时都城在临安(杭州),画院人才济济,临安距苏州也不远。元代的几位最著名的山水画家,如黄公望是常熟人,倪瓒是无锡人,王蒙是湖州人,吴镇是嘉兴人,朱德润先落籍在苏州,再迁居昆山,都生活在这山明水秀的太湖附近。到明代,苏州地区渐渐成了江南文艺的中心。明初活跃着以杨维桢、高启为首的一大批诗人,在中国近古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到15世纪中叶以后,画家以沈周为首,加上文徵明、唐寅、仇英,被后世称为“吴门四大家”。差不多同时生活在苏州的有成就的画家还有周臣、陈淳、钱谷、陆治、陆师道等。文学家和书法家有吴宽、祝允明、王宠、徐昌谷、都穆等,而唐寅、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被称为“吴中四子”,闻名遐迩。这时的苏州文人大多是诗、书、画的通才,他们经常在名园游艇或是在青楼酒馆中举行文艺性的集会,有时几个人合作一幅画,有时观摩佳作,互相题跋,有时限韵分题举行诗社,伴随着这些活动的往往是酣饮和丝竹,艺术家们或纵谈,或沉思,或狂放,或自语,寻求着艺术的灵感,有声有色地活动在古城苏州的艺坛。

这真是群星灿烂、辉映天宇的时代!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到了明代,苏州一改绵延千年的文弱宁静,开始躁动起来了。并且不躁动则已,一躁动则变得风骨坚挺,带有强烈的叛逆色彩。

P14-16

序言

唐伯虎是真正的异类。

他是文章巨擘,也是风流魁首,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大家,造谐全面的书画家,放言谠论的清谈家,足迹遍布江南的旅行家,同时又是放荡不羁的浪荡子,牡丹花下死的风流鬼。尤其风流韵事,漫传海内,所谓“慷慨激烈,悲歌风雅,眼底世情,腹中心事”,惹得四百年来,议论蜂起。民间捧他为情圣,正史对他却保持着矜持,好像多花了一点笔墨,就与“低俗”牵扯上了关系。因此,如何把握唐伯虎,成了考验后代艺术史家“文心”“诗眼”所在的焦点。

书良兄此著,在这里翻了一个大案。

“桃花坞,桃花坞,中有狂生唐伯虎”,敢于浓墨重彩极写唐伯虎行世不羁,才情浪漫,并对其风流潇洒作出正面评价,是陈著的最大特色。

“头插花枝手把杯,听罢歌童看舞女。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为之耻。乃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人没天理。”唐伯虎《焚香默坐歌》中这几句诗,是唐氏的人生宣言,也是才子的个性禀告。在这种宣言和禀告的正面宣示下,陈著把唐伯虎“绮罗队里挥金客,红粉丛中夺锦人”的生活写得摇曳生姿。在他人的避讳处着墨,这是法眼,是智慧,也是百世相通的文心。

作为叛逆传统的浪漫文人,唐伯虎桃花坞里放浪形骸的生活,无非两点:一是肆意畅饮,杯觥交错,长啸高谈,然后在酩酊大醉中,乘醺然醉意,作超尘脱俗的精神追求,吟诗作画。这种起源于兰亭的“一觞一咏”,正是江南文士特产。作为文史研究专家,作者从伯虎诗文笔记中勾稽出真实记载的画面:江南细雨,仆人着烟蓑雨笠,持请帖请客,然后主客蕉窗听雨,剥蟹饮酒,作诗论画,座中有村学究,有老和尚。筵散夜深,“夹堤灯火掉船回”……或是面对桃花坞千树万树红灼灼的桃花,或呼朋引类醉卧花下,或面对落英缤纷,引小僮细拾花瓣,对花流泪,感时惊心,葬于药栏之畔,然后大家醉写《落花诗》。“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鬓边旧白添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就在这样的对景生情、寻欢作乐中,他们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一群新型市民艺术家,前代文入画家在安静书斋画案作画环境与他们无缘,他们习惯在酒酣耳热、狂呼高啸之际乘兴挥毫,或几人合作,或互相题跋,醺然醉意有助于思想出格,腕指出奇,勾勒间令人神往。

桃花坞生涯的第二件事就是和女人的过从交往。旧时代的文人士子常常在酒筵歌席与歌儿舞女檀板丝弦,酬酢过从,在放浪形骸中,满足醉生梦死的淫欲,排遣颓唐消沉的情绪。这曾被认为是色调偏灰的“时尚”。但作者认为它正当。作者力拨沉冗地指出:“明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出现了一股注重人的自然要求,并在某种程度上轻视有关封建道德的思潮,肯定情欲,追求个性的呼声如石破天惊,风靡全国,响应四方。在这种摧枯拉朽的性放纵的快感和满足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了人类的天性,一种无法阻止的天性;发现了人自身的价值,一种无可替代的价值。”于是,作者就敢于不为贤者讳,直写唐伯虎诸人的声色之乐,写得那么诗情画意,写得那么直白入魂。

如狎妓的“山塘竞渡”:画船箫鼓,云集纷来,观者倾城,鬓影衣香,雾迷十里,妓女购楼台于近水,整几案于窗边。春秋佳日,妆罢登舟,极富烟波容与之趣。一到天暮,则系缆登楼,灯烛饮宴,宛如闺阁,卧榻缠绵,回味悠长。“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作者还援引唐伯虎《排歌》中毫无顾忌直写三寸金莲在男女交欢时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头一对堪夸。新荷脱瓣月生苏,尖瘦纤柔满面花……”枕畔风情,描绘淋漓尽致。

一笑二笑连三笑,唐伯虎的灵魂上九霄。无独有偶,与唐伯虎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波堤切利,差不多同时绘出的油画《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以分外直白挑逗的肉感描绘,却预告了一个挑战中世纪禁欲主义神学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人类理性新世纪。两个对照,款曲暗通,可惜我们对唐伯虎的赞扬吝啬了一点。陈著在这里真有拨乱反正之效。

唐伯虎才高八斗,气冲斗牛,和妓女为伍,与和尚说禅,寻芳猎艳,叛道离经,自由自在,放浪不驯,封建卫道士自然要皱眉头吐舌头。探讨唐伯虎这一叛逆心性何所由来,是陈著另一特色。

唐伯虎为得风气之先者。明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在苏州地区迅速发展,儒教礼制逐渐被冷落,这种思想解放的局面带来了人的觉醒。唐伯虎出身小商人家庭,最早感受了这种流风的浸润植被。此外,传统士大夫阶层的狂士性格,从他之前“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的阮籍、嵇康,他之后狂悍自残的徐青藤,“归奇顾狂”的归庄、顾炎武,以至狂歌当哭的金圣叹,真可谓叛逆心性,一脉相承。

养成伯虎心性的还有他的个人遭际。唐伯虎才高气傲,本就“愚顽不读文章”,好古文而远经义,虽经不住“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的名利诱惑,读经赶考,且高中解元,名震天下,但迅即卷入科场舞弊案而身陷牢狱之灾,使他彻底断绝了功名仕进之想。

淡泊无心,天性使然是唐伯虎心性自在的源头。他有首诗:“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记录了他晚年真实的人生。唐伯虎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富足,晚境寂寞清贫。长期以来,人品、艺品的平衡木,让艺术家走得太累。唐伯虎的可贵在于遭受许多困苦坎坷而潇洒依旧。他留给后世的不是辛酸的眼泪,而是俊逸的微笑。一个索性从人品、艺品的平衡木上跳下来,醉卧在桃花坞中的真正的艺术家的微笑。唐伯虎的人生及其态度,渗透了佛门“四圣谛“之一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离苦而得乐,折射出洒脱睿智之光。这一唐伯虎风情充满了禅学的魅力,它与“乐圣”贝多芬情感的动人本质有相通之处。贝多芬一生磨难,双耳失聪,却创作出惊世经典,尽管他听不到那令人陶醉的音符和雷鸣般的知音掌声。他说:“在天堂,我能听到一切声音。”心灵分外平静。唐解元的微笑风流,就有这样一种醇实内涵。在他身上,禅学、美女、文章、丹青交织融合。文徵明有诗评他道:“居士高情点笔中,依然水墨见春风。前身应是无尘染,一笑能令色相空。”这是由土木形骸包裹的冰雪精神,是唐伯虎心性的厚度所在。舍此,惊世骇俗的风流就真是“轻薄桃花逐水流”了。

百代之后,地下的伯虎可曾听到人间文心融通的知音否?

粉墨皮簧敷演着唐伯虎的绝世传奇。作者在摩挲民族古籍的生涯中发现唐伯虎像苏东坡、徐青藤、郑板桥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人物,他们都才华盖世,是少见的诗、书、画通才,却都是未能见容于当世的狷介疏检之士。他们的感情和理智经常失去平衡,大都招致物议甚至牵陷灾狱,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中国民间顶礼膜拜的大才子真英雄。没有什么人有唐伯虎这样多的勾栏瓦舍的传奇弹唱,没有什么人有唐伯虎这样多的闾巷乐道的故事传说。放下穷研经史子集灰尘的千钧之笔,俯身于民间的评话、弹词、小说、杂剧、传说、故事、笔记中勾稽一个活脱脱的唐伯虎,是陈著的最大特色。就像书良兄顶礼膜拜的陈寅恪前辈,从弹词评话里写出一本煌煌大著《柳如是别传》一样,一个是从评弹曲艺里直接塑造震烁古今的名妓,一个是从故事传说里款款站立风流盖世的才子,眼光的惊人相似,显现了同样对民族古籍烂然于心的摩挲后,敢于直面糟粕与精华并作出抉择取舍的功力匠心。

沉吟聆听盛况空前的虎丘山曲会,徘徊月落乌啼渔火闪烁的枫桥,醉卧沥沥春雨轻敲篷舱的太湖画舫,狂呼豪饮市楼栉比的金间银胥……只能崛起这样属于民间的市民艺术家;同样,在一河脂粉、两岸笙歌,山温水软、风月撩人的秦淮河,在水波荡漾,游船数百,清曲丽词,十番锣鼓,浆声灯影,声光缭乱中,在豪迈者令人吐气扬眉,凄婉者足以销魂落魄,知音者酒阑倾慕再三的勾栏买醉画舫逐春里,也只能崛起这样鼓荡底层脉动的市民艺术家。这一环境中崛起的市民艺术家,也一定要靠带着历史信风腥气和当年吴侬软语声调的曲艺弹词,靠带着曲巷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来添枝加叶、溢彩流光,才能血肉丰满,风采卓然,神韵特出。正如书良兄在书中征引并赞同的邵毅平先生所指出的:“唐伯虎一生主要意义,在于他敢于坦率地追求一种更为自由、更为真诚的生活,他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中只有很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达到的精神高度,至于他的功名是否大,著作是否多,诗画是否工,那都是次要的问题了。”作者所要勾划的正是民间激赏的一代士人对自由的狂热向往,是其灵魂的欣悦和心智的快意,这是其书画文章不可比拟的宝藏。我以为,这才是陈著的最大价值。正由于此,读者诸君勿以休闲书视之,勿以狎邪书视之,则幸甚!

沧海桑田,岁月轮回。当年唐伯虎鄙夷的科举功名,礼教羁绊,又换了一个方式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潜隐血脉中冲撞奔流。翻读此书,青年朋友们定能从陈寅恪、陈书良辈们惨淡的文心法眼中,去感受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书评(媒体评论)

三十年前,余负笈武昌,与书良相识于珞珈山下。时书良与易中天同为吴林伯先生高足。书良以六朝为学问功底,于中国历史之畸人奇形,体悟甚透。其《说唐伯虎》《说郑板桥》为叙说艺术人物之姊妹篇,其目光之老到,文笔之细腻,钦佩感叹者再三!书良谨守家风,淡于名利,为今日长沙城里少见之读书种子。读其书,可想见其风概。

——唐浩明(代表作《曾国藩》,著名学者)

教授写书,当然不乏深度;书良挥毫,更是才情横溢。这是两本过瘾的书,快看慢嚼都适宜!

——何顿

我虽不才,但素来景仰有才之人;我虽性情拘谨,但素来膺服敢于袒露自己才情人生的侠士。所以书良教授《说唐伯虎》《说郑板桥》二书在手,自然喜不自禁。因为我可以在这两本书中过一小阵对于我来说是非现实的生活,过一小阵忘乎所以的才子瘾。

——何立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书良说唐伯虎(风流才子的多面人生)/拍案说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书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702245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6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