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萨书场(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萨书场第二辑继承了第一辑原有的风格,分为几个大模块。第一部分是文史专辑,从甲午、红军、抗日、援朝、海峡对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各选择了一个专题,试图提供一段历史的切片;第二部分,是东瀛速递,继续给大家讲述一个中国工程师在日本看到的这个真实邻国,第三部分,则是老萨朋友们的文字,内容是陈悦先生的《履东日记》和余戈的考证等。

由萨苏编著的《萨书场》出到第二辑,思路却是和历史不一样。这里面没有阶梯的压力,只希望用这个系列展现给大家一点点生活和历史中闪光的碎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若是这册小书能够让大家在忙碌中得到一点点心灵的休憩,那,就是作者最大的满足了。

内容推荐

《萨书场(第2辑)》讲述了从太宰府旅游胜地天满宫的正门牌坊向南转,只要走几百步就可以看到一座带着院子的小房子。大多数人走过定远馆都会注意到它的大门,那是用定远号的舱壁装甲板制成,战斗中被炮弹洞穿的地方狰狞依旧。走进定远馆,几乎无处不可看到定远舰的影子,窗框上的支撑梁,赫然是定远号的两根桅杆横桁,头部还套着军舰上用的系缆桩作为保护;钢制的护壁原是定远舰的船底板,依然带着斑斑藤壶寄生的痕迹;放置垃圾袋的廊下,外面配着用长艇划桨制作的护栏。只有极富中国传统风格的格子窗,显然不是来自定远军舰。经过鉴定,那本是丁公府的遗物。战败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是在这里饮鸩自尽的。

《萨书场(第2辑)》由萨苏编著。

目录

卷首语

 写在前面的话

历史钩沉

 追寻北洋水师——寻访甲午战争在日遗物纪行

 国民党空军奇闻录——打红军打出灵异来

 中国水鬼奇袭出云舰之谜

 断后洪川江

 浙东最后一战——血染一江山

 日本记者的“中越战争之真相1979”

东瀛速递

 天皇这二十年过得不容易

 菅直人的太太是个猛妻

 小魔女遇鬼记

 狗拿猴子的日本政府

 日本狂躁女作家出书称中国正计划霸占世界

 和日本右翼的三次面对面交锋

 一个日本市长的幸福生活

 日本超市,白菜价钱买鲸鱼

 大唐买绿豆记

 东瀛的色与戒

 灯影下的神户美女

风语者

 履东日记

 戴安澜遗体入境问题考证——兼与章东磐先生商榷

试读章节

在这块墓碑的前面,又发现两块并排的墓碑。

一块上面刻的名字是“清国刘起得”,另一块则是“清国吕文凤”。在他们两人的对面,另有一块,文字已经斑驳,依稀可以辨认刻的是“故清国杨永宽”。三个人的墓碑形成了一个品字形,仿佛在谈天的样子。在他们后面侧方,则是“清国刘汉中”的墓。

当年的寻访中,我们就只找到了这五名清军官兵的墓。

墓碑,都是当地最普通的石灰岩,只有一米多高,有些部分已经酥化,看来从立在那里,就不曾有过更换。每块墓碑前都有一个二十厘米高的瓷管,用来插祭祀用的香花。我们在西方诊和吕文凤的墓前,看到有两束早已枯萎的花束。

在日本,已经发现的清军战俘墓地,一共有两处,另一处在广岛比治山陆军墓地,不过两处的墓地形制颇为不同。

广岛墓地位于比治山山巅,安葬着四名中国官兵的遗骨。他们的墓地位于墓园一角,独立于日军官兵。那里,集中埋葬着死于广岛的各国军人,包括在八国联军之役中送到当地医院后死去的法军伤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俘病死的德国水兵等,每一国的墓葬都集中在一起。四名中国士兵的墓环抱在一起,旁有一座铁塔,后方则竖立着原日本文部大臣濑尾弘吉所书的“慈恩塔”石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墓地中的一块“唐人街”。四人的墓碑比周围日军官兵相比,明显质量低劣了许多,是用斑驳的粗麻石或花岗岩制成,铭文也刻得非常粗糙,以至于今日已经极难辨认。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墓地在我们这次探访之前,始终不为中国人所知。

而真田山陆军墓地的清军官兵墓,采用了与日军官兵完全相同的方尖碑样式,这是日本习俗中曾英勇作战的军人专用的墓碑形式。他们的墓与日军官兵的墓相互间杂,几乎难以分辨。

只是,他们每个人的墓碑上,都有大约三十公分长一块斑白的痕迹,成为辨别他们的最主要特征。这白色的痕迹,原来是什么字,后来为何被凿去了?询问守墓人,情况似乎是这样的——碑上被凿去的是“捕俘”二字。日本战败前此墓地归日本陆军管辖,里面除了中国战俘的墓地以外,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俘的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德关系日渐融洽,当地的德国领事请求将德国士兵墓碑上“捕虏”样侮辱性的字样去掉。日方表示遵照办理,也考虑将清军战俘墓碑同样处理,但一直没有提上日程。日本战败,据说有一个中国将军来日本收集索还甲午战争时日军掠去的物品。墓地管理员连忙将清军官兵墓的情况造册上报。此时,因为担心“捕虏”这样侮辱性的字句引起中国方面的愤怒,故此火速将其凿去。不过,中国将军最终也没有来……

这件事听完让人不胜唏嘘。当时中国海军来日特使并非“将军”,而是一名叫做钟汉波的海军少校。他将日军掠夺走的定远、靖远两舰铁锚、锚链用同样在战争中曾被俘的飞星、隆顺两轮押送回国,是为中国海军一大盛举。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当时的政府行为,而是钟汉波自作主张,“利用”其身份私人所为。甚至,运回国内的定远、靖远的锚链,还被某些贪婪的部员当作废铁卖给了铁匠铺。至今留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定远铁锚上仍有一条砸断的痕迹,就是盗卖者所为。

我们在墓碑间寻觅。一直有记载,这片墓地中埋葬有一名叫做李金福的中国士兵,但几次来,都没有找到他的墓。

然而,就和以前几次一样,这名“河盛军步兵卒李金福”,始终踪影不见。

其他几名中国官兵的墓,比较集中。这片墓地的分区,在整个墓地的最北边,而他们的墓,又大多是在这片墓区最北面的地方。

为何在最北面呢?我们想起来逃亡北海道数十年的山东劳工刘连仁讲的一段话——我们小时候,一直听说日本的北面和中国是连着的,所以逃出来就往北面跑……

也许,这些清军战俘在最后的时刻,依然希望能够离故国近一点吧。

我继续寻找,在我的视野里,是一座标有“清国刘汉中”的墓,其名字旁还刻有“清军马队五品顶戴”的字样。他也是此地埋葬的清军官兵中,已知军职最高的一员。P4-5

序言

在这本书成书之际,很荣幸地告诉大家一件事——日前,老萨拜了单田芳先生为师,成了老先生“正式地记名弟子”,咱从此说书有了执照,萨书场名正而言顺也。

单先生给弟子们的三件宝——金丝楠木的惊堂木、手拭、扇子。

其实,拜单田芳先生为师,可算是儿时一个梦想。在《萨书场》第一辑的开篇,萨就描述过单先生的风采,不料,《萨书场》第二辑付梓的时候,这个梦想就实现了。也许,今年是个大家都容易实现梦想的年头吧。

如单先生新书所云,咱们《言归正传》。

萨书场第二辑继承了第一辑原有的风格,分为几个大模块。第一部分是文史专辑,从甲午、红军、抗日、援朝、海峡对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各选择了一个专题,试图提供一段历史的切片;第二部分,是东瀛速递,继续给大家讲述一个中国工程师在日本看到的这个真实邻国,第三部分,则是老萨朋友们的文字,内容是陈悦先生的《履东日记》和余戈的考证等。

在这片序言里,想重点说一说北洋水师。

2009年到2010年期间,作者与毛丹青、陈悦、娄林伟等友人,对在日本的北洋水师遗物进行了连续三次调查,行踪跨越日本的本州和九州,先后寻访相关地点二十余处,采访近百人,发现和考证北洋遗物一百余件,实现了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第一次对这一主题的大规模调查活动。本书第一部分中的《追寻北洋水师》和第三部分中陈悦先生的《履东日记》遥相呼应,试图通过我们考察北洋水师遗物的脚步,带大家回到一百一十五年前的海上硝烟。

北洋水师,可称是此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余年,在那场战争中,被视为中国近代海军图腾的北洋水师苦战后终于烟消云散,成为海军历史上的一大恨事。

2003年,我在日本偶然发现了一本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旧杂志,发现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的残骸,曾被一个叫做小野的日本人买下,改建为一座乡间别墅。2009年,我们惊讶地发现,这座已经几乎被人遗忘的建筑,依旧安然留存于日本福冈,却已经成了一座玩具仓库。

这一契机引发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北洋水师,这支当年的东亚第一大舰队,到底还有多少遗物留在世间?

在寻访中,每一件北洋水师的遗物,如同无言的证人,用自己的身躯展示着那个时代的军人和战舰不同的性格,风貌,常常让我们为之感动。

追寻行动带来了令人惊讶的结果——

首先,北洋水师的遗物虽然丰富,却几乎没有得到过人们的关注。

北洋水师的各大舰,从救生圈到机关炮,居然几乎都有遗物留下。北洋水师时代修建的铁码头,至今仍在使用。可是,很少有人注意过它们,造就了他们的神秘感。尤其是在日本,很多北洋水师的遗物湮没在佛寺、神社、墓地,已经几乎不为人知。

其次,每一件北洋遗物,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北洋水师军舰装甲板改装的大门上,留有海战中的弹痕。

几乎每件北洋水师的遗物,都带有独特的历史信息,从对这些遗物的分析,可以重现当时海战和北洋建设过程中的若干画面,甚至可以破解一些历史悬案。

第三,在寻访北洋水师遗物的过程中,使我们对北洋水师这支中国近代化海军舰队产生了新的认识。我们发现,北洋水师官兵在面对敌军时曾以真正的海军精神英勇奋战,他们的战斗和最后覆灭带有比想象中更加悲壮的色彩。

同时,我们也发现,北洋水师绝非仅仅是一支舰队,在更高的层面上,它是为中国打开近代化进程的阶梯——海军是一个全新的部门,所以有机会直接采用近代化的教育、体制和技术,从而使中国的近代化改革走上现实的轨道。

北洋水师不仅是一支舰队,海军的发展,为中国打开近代化进程的阶梯。从这个角度说,北洋水师虽然战败,但在历史上,却有着成功和积极的意义。在寻访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历史不是篮球,每次都落地后弹向新的高度。每一次向上的努力,即便失败,都拖动历史走上一个新的阶梯。让后来者,踩在前人用躯体建成的阶梯上,继续前进。历史没有一蹴而就,每一代前人都为后人贡献了踩踏的阶梯,才使中国走出今天的成就。

这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一代代中国人曾经的努力。

这或许是此次考察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迪吧。

《萨书场》出到第二辑,思路却是和历史不一样。这里面没有阶梯的压力,只希望用这个系列展现给大家一点点生活和历史中闪光的碎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若是这册小书能够让大家在忙碌中得到一点点心灵的休憩,那,就是作者最大的满足了。

萨苏2011年春节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萨书场(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萨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2450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0
15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