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爱电影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最爱》剧组倾情讲述电影拍摄的台前幕后,顾长卫、章子怡、郭富城、蒋雯丽、濮存昕、孙海英、陶泽如、王宝强、李建华、蔡国庆、李丹阳浓情推荐!

《最爱》,2011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人付出心血和爱心最多的一部电影;《最爱》,展现一群看得见尽头的生命,瞬间绽放绚烂花火的可爱人们。当瘟疫蔓延,欲望蔓延,爱也在蔓延。《最爱》,演员们所要做的,不是装扮漂亮、无关咸淡的呻吟,他们每个人都进入最朴质的生存状态,等待死亡……《最爱》中的琴琴和得意,是章子怡和郭富城所扮演过的角色中最精彩的;《最爱》,寄托着艾滋病患者厚厚的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让病友少一点歧视;《最爱》姊妹作艾滋病反歧视公益纪录片《在一起》入围201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纪录片单元,感动柏林,震撼国际。《最爱》和本手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终极思考;《最爱》电影手记,记录了电影诞生的全过程,收藏了大量珍贵照片和电影无法容纳的画面与对白,手记和电影《最爱》、纪录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内容推荐

  《<最爱>电影手记》这本书可以说是《最爱》剧组的回忆录。一部电影从剧本的筹备、布景、选演员到拍摄、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众人的心血。编剧之一薇薇见证了《最爱》四年间的一切。她在《<最爱>电影手记》中的叙述像是与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聊天: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幕后趣事,有筹备拍摄期间遭遇的种种困境与无奈,更有把一桩桩精彩创意付诸现实的欣喜。随着她生动而亲切的讲述,中国电影人的酸甜苦辣跃然纸上。

在《<最爱>电影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蒋雯丽再一次心甘情愿自毁形象的造型过程;濮存昕第一次出演反面角色动足了脑筋,还受了不少皮肉之苦;在读结婚证那场戏的拍摄现场,章子怡被画外搭戏的郭富城深深感动;蔡国庆第一场戏拍了16条,终于通过了顾导的严格考验;还有顾导设计的海报……更令人着迷的是那些难得一见的剧组工作文件:通告单、分镜头脚本、拍摄计划表、特技镜头列表等等。大量精细的场景设计图让读者们在大饱眼福之余,也领略到主创们的良苦用心。

此外,《<最爱>电影手记》中还特设了一个红丝带主题章节。《最爱》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个艾滋病泛滥的小村子,主要人物都是濒临死亡的艾滋病感染者。顾长卫导演长期以来就希望能够为感染者们做些事情,不仅特意邀请了国家预防艾滋病宣传员蒋雯丽、濮存昕、蔡国庆、李丹阳出演本片,还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希望能有艾滋病感染者参加拍摄。最终有三位感染者加入了剧组,其中一位儿童感染者出演了影片《最爱》的小鑫一角。在几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剧组全体演员、工作人员与他们同吃同住,身体力行地向人们宣示了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正确态度。

蒋雯丽特别策划了反歧视公益纪录片《在一起》,并邀请著名导演赵亮执导,记录了整个过程,主题曲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倾情演唱。该片还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的大力支持,副部长尹力出席了开机发布仪式,部长陈竺也曾到片场慰问剧组。纪录片《在一起》于2010年12月1日国际艾滋病日在全国17座城市公映,于2011年3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进行了特别展映,并入围201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纪录片单元,引起了强烈国际反响。2011年5月,该片将有望与《最爱》一起进入国内院线公映。与电影主创们的而精神一脉相承,《<最爱>电影手记》着意展现了纪录片《在一起》的动人幕后故事,并且原文收录了大量赵亮导演在寻找志愿者过程中与感染者的对话。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电影诞生小记

独一无二的《最爱》

众生相——剧中人物介绍

缘起

一块砖的分量——顾长卫导演印象

无中生有的艺术——布景篇

寻找桃源

造一座“小王国”

梦开始的地方

有你真精彩——演员篇

最早定下的人选——王宝强

一见倾心的老疙瘩——李建华

“老天爷是我们的干爹”——孙海英

意外寻到的爷爷——陶泽如

你把世界歌唱给我们——盲人坠子大师郭永章

他知道光在哪里——绝对的演技派:濮存昕

简单,不简单——蒋雯丽

最出彩的角色——“花脸”

不能没有你——蔡国庆、李丹阳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伊力奇、胡晓光

农民天王——郭富城

美好——章子怡

著名和非著名的客串

没有翅膀的天使——胡泽涛

《在一起》,我们有个美丽的期许——《最爱》姊妹纪录片拍摄始末

刘老师:“下辈子,我要好好做个女人”

老夏:“有你们在我就不怕”

赵亮:风骚的文艺“难”青年

艰难的牵手

在一起的日子

造梦的大孩子们——拍摄篇

导演组:大领导和小跟班们

摄影组:施工队的主力

录音组:还原一个你不曾听到的世界

服化组:看你七十二变

照明组:走江湖的“灯爷”

美术组:“画电影”的人们

道具组和特训组:最会玩的他们和它们

制片组:那些琐琐碎碎……

胡杰:用照片写剧组工作日记

PK 到底!——后期篇

后期是怎么回事?

长长的时间线:剪辑师李点石

痛并快乐着

“搞乱”的魔力:作曲左小祖咒

温暖的纯真:纪录片作曲窦鹏

回首魔术时代 ——完成篇

《最爱》的日子

试读章节

他看见的是灵魂

2008年筹备之初,在想谁能演这个角色。能找到的民间艺人都找过了,老腔的、陕北说书的……有一次,一个江湖上小有名气的二人转演员来剧组,听了一个老艺人的唱段录音,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连声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拜访,这样唱,才是真功夫,学不出来的。谁都唱不出我们听过并且迷恋的那个味道。可怎么也找不到这个原唱的老艺人,当时网络上也没有他的信息。众人总觉得唱得这样好,不知是哪个年代留下的,估计这样的“瑰宝”早在被大家的遗忘日寸,就成为了传说。

演员里有这样说唱风骨的也都被寻摸了一遍。自己如果不会唱,能学唱也行,关键还得能演戏。故事里,二骚的戏份还很重。葛优?;马小刚?还是谁呢?总之各种可能性吧。随着筹备受阻,选角色的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待到2009年春夏,我在论坛瞎逛,看郭永章的唱段和评论。结果意外地看到一条小小的回帖,上面写了郭老师的近况和联系方式,简直如获至宝。演员副导演迅速和郭老师取得了联系,并且到他家里去探访。庆幸的是老人虽然双目失明,但身体硬朗,性格也活泼。他的老伴也是盲人,两人生活并不富裕。每到春夏,老艺人还会走街串巷去唱,这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不久,副导演就把老爷子接到北京见导演,那天全组人甚是开心。特别是当他拉起坠胡唱的时候,那时,所有的响动都没了,唱腔里无限韵味,真真让人着迷。老爷子1945年生人,12岁双目失明,从小家中贫苦,跟着父母乞讨。连拜师学艺的钱都掏不出,就给师傅磕了几个响头,好在师傅收下了他。

 郭老师话不多,总怕打扰别人。你给他倒杯水他都怕麻烦你。他时常窝在沙发一角,双手一插,听听收音机或者想着心事。老艺人很有时间观念,身上总是揣着一只长得像传呼机的挂链小钟,每到整点时,“铛”地响一声,接着就有个女声说:“现在时刻北京时间14点整。”老爷爷就默默地叹一声。“郭老师,喝水吗?”“不喝不喝。”“抽烟吗?”“你尝尝我这个?”说着他就摸出烟来递给你,自己也点上一根,他不用别人帮忙,总是自己点,手指摸摸索索,试着火苗的位置,低着头总像在听人说话。有时候总觉得他很神,能记得下那么多戏文,他看不见,而且从来没有读过书,但很多唱段的词都是他自己改编的。他听你的声音,就能猜出你的相貌年龄,性格也能说个七八分。坐车出门,他也会说:现在朝北走了,又往东了,到站了!真好像看见一般。走到哪里,最重要的就是他那把坠琴,那琴始终都要在他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如同剧本上写的:二骚戴上墨镜摇起头,打着节奏,好像台下没有一个人似的,手在弦杆和弦线上走动,一只脚掂着竹板打拍子。音乐里二骚整个人都活泛了,神采飞扬唱起来。

老艺人绑上脚板,摆好坠琴,人就来了精神,像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他唱着凄婉分离的情侣、翩翩飞舞的白花蝴蝶、干军万马的生死决战,上天八海来去自如,唱到关键处人简直要激动得跳起来。

难怪那个二人转演员要流泪,这份功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那几十年黑暗、风雨漂泊中练就的。老艺人没有传人,年轻的孩子吃不得苦,静不下心去琢磨,现在听戏的人也越发少了,想起唱词里的话:怨不着,天下黎民有受不尽的苦,普天下,三山六水一分田。

看不见的幸福

郭老师的老伴也是盲人,所以不能陪他出门。但在家里,老伴里里外外忙活家务,做饭洗衣、穿针引线缝被子,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她在村里也很出名,远近大小事情,大家都要请她算个吉利,也整些小钱,补贴家用。郭老师其实也会一些,只是总说自己一知半解,不肯表露,偶尔会小作提醒。同行陪伴的只有郭老师的大侄子,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大侄子没出过门,倒是郭老师常常指点他。

郭老师把所有的台词都录下来,放在录音机里反复听,录音机比较容易摸到播放、暂停的那几个按键,大侄子搞不懂,郭老师着急,就自己动手,一会儿工夫就熟练掌握了。郭老师总会要求提前做好功课,拍摄前的几天就着急要对戏。他还喜欢给自己鼓劲:“那些都是大演员,俺比不了,不能拖了后腿,对不对?俺先鼓捣鼓捣……导演你看是不是这个意思?”导演每次看见郭老师都特别开心,一会儿问这个,一会儿问那个。郭老师有个女搭档,曾经跟他学过戏,唱得也非常好听,导演就称赞搭档:也唱得“讲究啊”!郭老师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就说:唉,她不行……郭老师每次说到台词:真是一个傻姑娘啊……脸上总带着无限甜蜜的模样,台词从他嘴里说出来让人听着特别心动,仿佛能看到两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恍如隔世。看到这番情景,导演就说:“郭老师,拍闪回十年前的戏,真给你找个傻姑娘吧,你的搭档能演吗?”郭老师还有点不好意思:“可管(能行吗)?”导演乐了:“管!特别管!”大家都跟着乐,跟郭老师开玩笑说要把他的“绯闻女友”带来。当晚郭老师就给搭档打了电话,特有面子。其实这两年郭老师演出少了,搭档常常和自己老公一起四处演出挣钱,和郭老师合作不多。总觉得老爷子说起来有点酸楚。

二骚家的场景也非常有意思,那是一个古老的戏台。爱唱戏的二骚就住在这戏台里,当二骚落下人生帷幕时,人们聚在这戏台前,遵照二骚的遗愿,把那个不能治病救他的鎏金铜菩萨换了一幅天上的场景,从此摆在供奉观音娘娘的位置上。随着门上的铃铛最后一响,戏台从此就被几把大锁封闭了。

这个戏台的对面就是传说建于金代的火龙王庙,庙门口的八角井,旁边是光滑的岩壁,像是枯水后的瀑布,以前这里水量充沛,因此村庄得名“灵水”。为了避免水灾,于是建造了“火龙王庙”,以求阴阳平衡。 京西一代小煤矿很多,挖煤造成地下水流失,地基塌陷,灵水也变成没有水的灵水了。村里有个三岁不到的小白胖娃娃,自己蹲在地上拿着小铲子玩,口齿不清地念念:“挖煤呀……”庙宇只剩下山门和院里两棵相依相恋的古树,一棵叫做柏抱桑,一棵叫做柏抱榆。两棵古树好像痴情缠绵了千年,剧组的人都喜欢去膜拜,希望它们能一直活着。另一个世界

关于郭老师的小故事太多了。

5月份拍完了他的一部分戏,导演组织给他送行,在剧组食堂的小院里,照明组的兄弟们不顾一天拍摄的辛苦,又支架起大灯,照得院里活像个小剧场,导演叫着点《十二月》,老爷子兴奋了,弦子一拉,一声喝,众人连声叫好。

“正月里,正月正,说句实话你听听,张家有儿张家的子,李家有儿李相公哎哎。二月里,龙抬头,失落人口泪交流,客厅不跟金銮殿,我说哥们呀,草房不跟瓦屋楼啊。三月里,三月三,脚龇地头顶天,出来个星星没挨着土啊,万里无云是个晴天……八月里八月节,打破了鼻子流鲜血,谁娶老婆跟谁过,我说哥们呀,谁家的小孩叫谁爹?”

因为众人喝彩,老爷子又激动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哎哎……”又唱起《济公》了。郭老师自己改编的词,句句都是实话,听着就是那么有意思。

电影里另外一段唱段选自郭老师的《吹牛》,讲一个山东人和一个山西人住在一家旅店,吹牛说自己家乡好,吹得天花乱坠,都想盖过对方,说不过了,抄起顶门棍,拿着半截砖,就乒呤乓啷打起来了,结果一早,店老板来收店钱,这两个大户人家灰溜溜地逃了单。

两人吹牛的词,确实非常有想象力,于是导演又在片子里给大家加了这个唱段。

P81-86

序言

我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这么想出这本书,也许是因为这部充满个性又历尽坎坷的电影正是我们的“最爱”。和她在一起的时间,如同不眠不休地跋涉了几千里。徒步走过沙漠的荒芜与焦灼,一路望着海市蜃楼的幻景,已全然忘记嘴唇与脏腑的干涸,忘记了在滚烫的土地上赤足行走的疼痛;至于到达的地方有多美好,是清凉的绿洲还是一派耀眼的繁华,抑或只是一捧甘甜的清泉,其实早已不重要了。

经过并且到达,只想畅快地躺在草地上,仰望亘古不变的星空。那一瞬间,是享受,流了泪也全然不知是怅然还是满足。

这是我第一次全程跟进一部电影,从最初的构思、剧本的撰写到电影的筹备、开机……直至上映。在这之前,电影是什么,我不懂;拍电影是什么,我也不懂。可是这个词却有种强烈的吸引力——像是看着一群人坚信着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理想,为之激动疯狂,为之振臂高呼,于是你也盲目地受到鼓舞,情不自禁想要加八;像是大家结伴而行,说笑着经过艰辛,也许只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就让你忘记了艰辛。

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事,变成了一众人的事业,只因为大家想要它存在。革命时期,不怕苦、不怕累的红色精神深八人心,人人为实现英特纳雄奈尔的理想慷慨高歌;而我们为了这部电影忙碌的那段日子,真的很像那个年代。可能因为现场需要更换一只杯子,全剧组的人就立即疯跑着去找。所有人都希望拍摄顺利,影响拍摄的行为就是十恶不赦。在等待现场准备就绪、摄影机开始“rolling”的时刻,那只正确的杯子就宛如战场上炸碉堡的最后一包炸药,谁举起了炸药包,就在一瞬间成了全组人眼里的英雄。 事实上,也许拍到的只是杯子的小背影,可能在剪辑的过程中,连这个小小的背影也不会留下。这样想想,我们真的有点幼稚,可是身在其中,谁都不会有这种感觉。或许,这也是一种浪漫?整部片子做下来,结果可能是观众扑面而来的指责和嘲讽,或者甚至连响动都没有,票房一片惨淡;果真优秀的片子尚有希望在若干年后被重新提起,可片子的导演可能早已在辛劳中郁郁不欢、难以振作了。

可是做电影的人,仍然常常会为一个新想法而无比兴奋,半夜里也要打电话说给人听呢,完全忘记了电影这个行业的种种风险,种种无奈。我想,这真的是一种无药可救的浪漫吧。

于是,那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的理想,那坚定不移的步伐,众人生命中一段共同的经历和共同投入的情感,成就了一部电影,一个黑暗中的120分钟。我们想把这点浅薄的经历拿出来,和所有对电影、电影制作感兴趣的人分享一下。书中所述大多是些琐碎的小事,我也是第一次这样完整地经历了一部电影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请允许我带着我的一知半解说下去,权当你一位朋友出差归来,想跟你八卦一下旅途见闻吧!倘若有谁想知道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要经历哪些过程,也许本书能提供一点点来自“前线实战”的参考。当然我也想在这里与影迷和读者分享一些电影的内容。

讲到《最爱》,另一部片子就不得不提,那就是反歧视公益纪录片《在一起》。因为艾滋病这一不容回避的话题,两部片子共同组成了一个项目,它们可以算是姊妹篇。《在一起》也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一次中国艾滋病情况调查。

一个项目,两部影片,近四年的时间。为什么要出这本书?因为对于这个故事、这部电影、这些人们,这几年的时间,我有种难以言说、更难以忘却的感觉。也许这本书是为了记录那有限的胶片装不下的内容?是一个电影从无到有的诞生记?是只言片语的痴人说梦?是人生中一段星星点点?……或者只是不忍忘记我们为了《最爱》倾力投八的那份炙热,权当作个纪念吧。

杨薇薇

2011年3月于北京

后记

《最爱》的日子

Days of Love,Days of Life

再过几分钟,又有一个数字要跳转,提醒着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郑重地写下一个日期,也许并没有那么无比重要的意义。只是想起,正式开始动笔写这个电影剧本,是在2∞7年的3月中下旬的一个清晨。而如今,电影终于要上映了。

盼望了那么许久,像是热恋的情侣盼着亲友们见证婚约;像是十月怀胎的妇女终于盼到了临盆;像是悟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要抵达西方极乐世界,把经书取到,修成正果。也许,你会觉得是我太没经历,才有这样夸张的比喻。可能是吧。人家一年一部电影,这时间至少也能有个三四部了。四年的青春,只为这一部电影,为她哭为她笑,眼巴巴等着她光光彩彩嫁出去,而这一天终于从一个遥远的期盼,要成为真实了。可我,至今迟迟不能从这个故事里彻底走出来。

我带着很个人、很私密的情绪,坐在电脑前,又一次打开一个个文件夹,观看那些图片、视频、许许多多的文字甚至只是只言片语……

这部电影经历了太多:无望的日寸候,总觉得天昏地暗;快乐的时候,乐得疯疯傻傻。此间目睹着顾导四年的坚持,他没有一天不在为片子努力的。雯丽姐始终陪伴着,她说,导演躺在床上,都要看一会儿剧本。他想要把这个故事变成电影,想让更多人看到,于是,他一直坚持着。四年,所有人都不忍心看着他孤军奋战,大家选择了坚守、陪伴、更多人选择了加入……有天摄影师杨涛给导演分享了一首翻唱的老歌,除了二骚爷爷的坠子,这成了现场播放率最高的歌曲,一度被定为组歌。每当聚会的时候,导演和雯丽姐总会唱起这首歌,大家就跟着合唱:“爱的路千万里,我们要走过去,高山在云雾里,也要勇敢的爬过去……”

在经历若干波折,终于要过审的时候,在剪辑的机房里,在那份数千言的修改说明上,导演戴着老花镜,几乎趴在电脑前,笨拙地一个键一个键按着,逐字逐句地修改着:“……长卫呈送。”在那一瞬间,我真的只想哭。电影的英文片名叫做Love for Life。生命,无论悲痛或喜悦,我们依然爱它。即便它给你的都是伤害,你依然爱它。感谢起名字的老毕和芳芳姐。

最想写顾老师,但是一直不知该怎样写起。在完成《最爱》的整个过程中,他承受的压力难以描述,什么压力呢?这么说吧:隔三差五传来一个令他崩溃的消息吧。现在什么也不说了,任凭谁人指手画脚,如今电影完成了。我们作为旁观者都可以说:顾导对《最爱》无愧于心。也许有人会很喜欢这个电影,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对《最爱》投八的这份“爱”,这是无法用票房或奖项来衡量的。没有人,可以称出一段生活的重量。

顾导特别可爱地认为拍电影应该像组织一个Party,应该给参与其中的人带来快乐。于是,剧组、工作室也被营造得像一个小小的桃源,远离了喧闹繁杂,这里的人怡然自得,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只是桃源的营建者无比艰辛。

想想这三四年的时间,生活里,除了这个电影的事,就是一片的空白,她占据了我的全部。以至于从对她迷恋、不忍割舍,到最后似乎都开始疲惫、厌烦、憎恨。可是只要安静地坐下来,就会想到她的点点滴滴,和家人朋友打电话,只有一个话题:今天剧组怎样了,又遇到什么问题了……这中司,我们经历了汶川地震、日本海啸……有时一种隐隐的“未世”心态会涌上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爱,被记得,好好活着,好好爱。我记得当铺天盖地的海啸新闻席卷了忙碌的工作室时,宣传公司的娜娜、岚岢正谈论着想去日本的话题,正在熬夜工作的娜娜突然大喊一声:我们去旅游吧!趁活着!

原想写写对于这个剧本的反思和修改,可当杀青的时候,那一页页文字已经成了丢弃在现场的废纸,去解构那些心思也没什么意思了。不如写写这些有趣的人们。《最爱》剧组的每个人,都为当下的中国电影贡献了十足的诚意。每当电影落幕的时候,影院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场灯,开始打扫,准备迎接下一场观众;而观众们则迫不及待地离开座位,去上厕所,去吃饭……但总有一两个人坚强地留下来,认真看着那长长的字幕,或议论或出神。我常常想,当我看着那字幕的时候会想起什么:涛涛和刘老师吵架后的小样?那个永远插不对视频线、但又热爱写剧本、会在剧组午休时吹起布鲁斯口琴的锦航?总爱坐在导演椅子底下的小黑狗?那个带着两条精壮小狗、赶着一群驴子的老爷爷?寒夜大风中被吹走的小乌?还是山间像雪片一样盛放的杏花?……我不知道。那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一段生活。

《最爱》,我的“最爱”。我对她的爱,让我变得絮絮叨叨,绕来绕去。写这本手记的时间很紧,想说的太多了,不能说的也太多了。很抱歉,希望影迷朋友们、读者朋友们别怪罪。我也不是什么有才华的人,难以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感受。

这是我执笔的第一部电影剧本,从写下第一个字,到目睹最后一个镜头完成,历时四年。这本电影手记,收集整理了剧本从构思到与观众见面的点点滴滴,算是幕后的幕后,也算是总结。它也许零散杂乱,但却真实、真切。

谨以此,献给我们的电影,献给所有喜欢我们的电影、热爱电影的您。

杨薇薇

2011年4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有时会想起那个美丽小村的清晨和夜晚,得意生活过、爱过的地方……赵得意──这角色对我是个挑战,他距离我的生活很遥远,而他的情感和命运真实而炽烈,而我对得意的情感同样真实炽烈。希望我的得意,拥有一个精彩的灵魂,他的人生能留给大家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而我给予他血肉之躯,让大家看到得意的喜怒哀乐,以及得意为了一段真正的爱情所付出的爱和勇气!在此,我把我的歌送给得意和琴琴,深信真正的《最爱》,在大家的心间脑间,一直都在。

——郭富城

琴琴于我早已超出了一个人物的意义。我的灵魂、心智、情怀紧紧拥抱着她的肉体;我们坦然面对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我们也共同经历着人生困惑中的坚持与迷茫中的挣扎!她不是一个角色,她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直到尽头!

——章子怡

看了《最爱》,顾长卫的最新作品,这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最真诚的作品,里面所有演员郭富城、章子怡、濮存昕、蒋雯丽的表演都出人预料的出色。这个艾滋病村的故事本应很沉重、阴暗,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所展示的美和浪漫不仅真实而且非常感人。

——洪晃

看《最爱》,能捕捉到顾长卫导演倾注其中的饱满心力。章子怡和郭富城演得很好,出人预料地演出了一种绝症中依然闪耀着的生命力。

——贾樟柯

《最爱》是现在电影刀光剑影中扔下的一部良心作品,所有人物生动鲜活,子怡动人,郭富城出乎意料,恭喜顾长卫!

——王小帅

看完《最爱》,心里很难受!不争气的我在他们的爱情里抒自己的情!哭红了眼睛!只是想说——如果我们还有爱人的权利和勇气……在有生之年……狠狠爱!

——王珞丹

触摸到死亡才知道活着的珍贵!《最爱》讲述生命与爱情的故事。想去看的朋友们一定要带点纸巾,真的很感人!

——井柏然

去首映式看了《最爱》。结束灯亮的瞬间,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浸在了幽暗而冰冷的潭底。语言也被片中火车的铁轮碾得粉碎,视野里只剩下一片暖烫的血红。好电影是有魅力的绑匪,让你无法抽身,甚至心甘情愿爱上。只想再看一遍,安安静静再看一遍。趁活着,趁我们还能去爱,趁一切刚刚开始。爱上,最爱。

——CCTV主持人 撒贝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爱电影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薇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260129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3
17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