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阿·托尔斯泰/文学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阿·托尔斯泰(1883-1945),苏联作家。出身贵族。早年在圣彼得堡学习工程。最初发表的两部长篇小说《怪人》和《跛老爷》,以果戈理式的诙谐笔调描写了贵族家庭的生活。十月革命后,因在内战中支持白党而流亡西欧(1919—1923),其间著有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1923年返回俄国之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及《彼得大帝》等。

内容推荐

文学,以其对人生的深刻写照及对文字的高超运用技巧,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往的圣殿。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典的魅力更是历久弥新。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面对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紧张的时代,读者何从人手,才能找到一窥文学堂奥的门径呢?

为此,我们汇集了文学界著名的学者专家,共同营造一座“文学讲堂”,在这里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研究成果,深厚的文学理论修养,以生动的语言,独到的见解,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文学的奥义,并选有能够反映作家主要创作思想和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引领广大文学爱好者领略经典的魅力。

本册将为你介绍阿·托尔斯泰。

目录

最后的贵族:阿·托尔斯泰

 一、童年与少年时代(1883—1901年)

 二、大学时代 早期创作(1901—1914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革命时期(1914—1918年)

 四、流亡海外(1918—1923年)

 五、重返祖国 历史与当代主题(1923—1935年)

 六、社会活动家和平战士后期创作(1935—1945年)

附录一 自传简述

附录二 作品选

 阿尔希普

 米舒卡·纳雷莫夫

 沟壑

 戴夹鼻眼镜的人

 尼基塔的童年

 俄罗斯性格

附录三 阿·托尔斯泰生平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资本主义在俄罗斯的发展导致小庄主们纷纷破产,因为他们无法与收购了大量土地并进行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生产的大地主和富农们抗衡。鲍斯特罗姆一家的生活十分清苦。九岁以前,阿·托尔斯泰几乎未离开过索斯诺夫卡。而与大自然的紧密接触却造就了他耽于幻想、善于对生活进行哲理性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灵敏的诗情感悟。

阿·托尔斯泰的母亲和继父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很早便开始培养他对读书的兴趣。冬季的夜晚,全家齐聚在炉火烧得旺旺的餐室里,母亲作着编织,父亲诵读古典作家的作品,小阿廖沙边听边画着图画,这已成为惯例。俄罗斯古典作家,诸如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涅克拉索夫、普希金等的作品对儿时的阿-托尔斯泰有显著的启蒙作用,使他初次感到文学的魅力,迫使他去感受、领会和思索。一家人的夜读往往还伴随着热烈的讨论和原则性的争论,对此继父鲍斯特罗姆十分热衷。

同托尔斯泰伯爵离异以前,亚历山德拉·列昂季耶夫娜即开始文学创作,并已成为萨马拉的知名散文作家和剧作家。她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两大都城被人们所认知,首先是由于她的儿童作品,例如:《女友》、《两个小世界》等。她非常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作家。她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开发儿子的创作才能,培养他的读书爱好,鼓励他进行各式各样的写作:写信,写日记,以及记下他的所见所闻、编写短小的儿童故事等。

继父和母亲的自由民主思想和充满精神智力活动的家庭氛围,对成长中的阿廖沙具有深刻的影响。此外,与朴实的农民的交往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也不无作用。继父的农庄里雇有几名长工:工头纳扎尔,牧童米什卡·科里亚绍诺克,还有马倌、木匠和厨娘。他常在下房内不分长幼尊卑,听农工们谈话、讲故事,同他们一起玩牌、唱歌,整日里和村童们一起在刈草场、打谷场和小河边,或玩打仗,或骑在未配马鞍的马上自由驰骋。

阿·托尔斯泰没有受过传统的贵族教育。继父曾为他聘请过两名家庭教师。十三岁时他被送往萨马拉的一所实科中学,而非古典中学。这反映了他母亲和继父的民主与务实思想,因为古典中学教授的许多科目,在他们看来是烦琐无用的,比如希腊语、拉丁语等,而实科中学的科目则较接近生活和工农业劳动的实际需要。然而实科中学毕业后,不具备报考综合大学的资格,所以父母的这一选择就决定了他唯一的前途是在工程技术方面求得发展。

阿·托尔斯泰十六岁时即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实际上,他在中学时代已经写了一些诗歌、小剧本和自传体的短篇故事。后来,据他自己说:“这都是些没有才气的,模仿涅克拉索夫和纳德松的诗作,促使其尝试写作的是找不到表达形式的空泛的幻想与遐恩……”

1900年2月,作家的生父尼·托尔斯泰在尼斯去世。母亲带着他参加了在萨马拉举行的葬礼。父亲的逝世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经济状况,他继承了部分遗产,使他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1901年5月,他中学毕业来到了彼得堡,此后他只是偶尔去一趟萨马拉。但是与萨马拉联系着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他留下了深厚的记忆。这在他以后的多部著作中都有所反映。

二、大学时代 早期创作(1901—1914年)

1901年6月阿·托尔斯泰来到彼得堡,整个夏天都在忙于应试。实科中学毕业限定他只能投考工程技术门类的高等学校。他并无对某一学科的特殊爱好,为了提高考中的几率,他同时报考了几所院校,最后考入了工业学院机械系。新鲜的大学生活环境、五光十色的首都印象使年轻的阿·托尔斯泰兴奋不已,应接不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还经常去看戏剧演出、美术展览,参加一些聚集着众多作家、画家、演员的文艺沙龙。

1902年6月,阿·托尔斯泰同萨马拉一位医生的女儿尤·罗然斯卡娅结了婚,后者同样在彼得堡学习,学的是医学专业。这对青年夫妇住在彼得堡的一个老区瓦西里耶夫岛,并于1903年1月生下一子。  1901至1905年在工业学院就学期间,正是托尔斯泰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年代。学校的各种课程——材料力学、水力学、金属工艺等等压得他透不过气来。由于对所学科目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尤显吃力。他在给母亲和继父的信中谈到学习成绩时说:“……其结果就是两眼生疼,周身麻木,一头雾水……”然而文学艺术却对他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他孜孜以求,不懈地努力,试着用各种体裁写作,并寻求发表的机会。P6-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阿·托尔斯泰/文学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佩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8395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