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漓江/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是桂林风光的灵魂,是桂林风光的精髓,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漓江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

漓江是世界上风光最秀丽的河流之一,长160公里。漓江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石峰上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

本书从一个侧面介绍了漓江风光的成因、特点、文化和影响。

内容推荐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该书系中的《漓江》分册,书中分为十一部分内容,从一个侧面介绍了漓江风光的成因、特点、文化和影响。

目录

引子:无水无山不入神

一、桂林与漓江

二、漓江风景名胜区的范围

三、漓江风光类型

四、风景与文化

五、风景与旅游

六、漓江沿岸著名的山峰

七、仙境般的溶洞

八、漓江及其主要支流

九、古村落和古建筑

十、桂林新老八景和A级景区

十一、风景的保护

后记

试读章节

象山水月洞仅仅是陆游的手札石刻和张孝祥、范成大关于水月洞洞名之争,就使这座名山散发着文化的清香。水月洞外,是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水深潭平,渔舟唱晚。崖上有清广西布政使黄国材所书“放生池”三个大字,颇得佛家境界。何况,这里还是鉴真和尚离船登岸桂林的地方,是徐霞客数次踏访以求一张石刻拓片的地方。位于象山西南麓的云峰寺,始建于唐代,历代多有更废改建,是桂林名刹之一。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打桂林达三十余天,云峰寺是太平军的前沿指挥所。现在,云峰寺已成为“太平天国在桂林”专题陈列馆。

七星岩桂林最早的摩崖石刻“栖霞洞”三个字,就由隋朝的昙迁和尚题写在洞口。范成大的《碧虚铭》也为这个岩洞增辉不少。从隋唐就开始有远方游客慕名前来观赏的历史,更是奠定了七星岩在中国各岩洞中的始祖地位。岩洞里的故事,可能以仙风道骨之类给人印象最深,如郑冠卿在七星岩里遇见日华与月华、仙人晒网、老君台等故事。

叠彩山叠彩山上不但石刻丰富,而且留下了许多名人遗迹。最著名的也许是康有为讲学处。1894年和1897年,康有为两次到桂林讲学,桂林人对他礼遇有加,专门安排他住在风洞口的景风阁。这里是桂山书院的所在地。康有为在这里住了40天,写下了著名的《桂学答问》。

伏波山山下还珠洞中石刻非常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米芾的自画像,这也是米芾留下来的唯一画作了。除米芾自画像外,范成大的《鹿鸣燕》诗、千佛洞里的佛像等也非常有名。

独秀峰独秀峰有自唐以来的历代石刻136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有价值的石刻当数八百年前刻于读书岩前的《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诗中所言“桂林山水甲天下”,早为世人所认可传颂,成为千古名言。石刻中还有孔子刻像,为元代丁方钟所作,是桂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圣人刻像,刀法圆润,线条简洁,极为传神。刻于独秀峰东面的“南天一柱”,单字径约一丈.是桂林两千余件摩崖石刻中字体最大的石刻。桂林最早的散文《独秀山新开石室记》也镌刻在这里。独秀峰南麓的读书岩,更是桂林最早的名人胜迹。

西山西山石刻主要是摩崖佛像,是唐朝南方摩崖造像的代表作。与西山相邻的隐山,石刻作品也不少,最有名的是宋代理学家张杖题写的“招隐”和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隐山铭》,前者以书法见长,后者是一

碧莲峰崖壁上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带”字,就为这座漓江边的山峰带来口口相传的效果,更不用说历史上曾经造访过这座名山的数以百计的名人所带来的效应了。

近现代以来,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报纸杂志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摄影作品、画家写生创作来加深对漓江风光的感性认识。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等画家用他们热情的画笔,向世界介绍漓江仙境一般的风光。一些摄影师用照相机向读者介绍他们观察到的漓江,民国时代的一些旅行杂志在这方面功不可没。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影视作品包括纪录片和故事片,对漓江风光的传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漓江春》《桂林山水》等电影中,漓江风光通过生动准确的画面传递给观众。对于没有到过桂林的观众来说,银幕上的漓江,如诗如画,让人仿佛亲临其境,感到生动亲切。故事片《刘三姐》不但把壮族山歌介绍给亿万观众,更是把漓江风光介绍给亿万观众,许多人就是通过这部电影才真正知道桂林山水的。

与影视作品相比,音乐手段同样在传播桂林风景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刘三姐》里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歌词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漓江,但其与画面的结合,使观众都相信山歌里的“春江”正是让人憧憬的美丽漓江。《世上只有藤缠树》的同声画面更是突出表现了阳朔大榕树风光的魅力,使得熟悉这首歌的听众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株绿阴遍地的千年古榕。《我想去桂林》《我说桂林是我家》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也让更多的听众向往桂林,向往漓江。近年风靡华夏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一方面借助桂林山水的影响力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依靠自己商业演出上的巨大成功向更多的旅游者推介漓江风光。P22-26

序言

一个政府的襟怀,是可以从它对文化教育投入的力度窥知其大略的。就整体而言如此,从局部来看亦复如此。这里的所谓襟怀,是指抱负和韬略。高瞻远瞩的政府是没有不把文化教育置于议事日程的显著地位,并为实现其抱负而殚精竭虑的。这是因为文化教育关系民众的总体素质,而民众总体素质的高低又与社会的兴衰密不可分。国家的所谓软实力,说到底,无非就是文教建设所导致的各种积极效应。这一类效应似乎很抽象,但却十分实在。它无从以数字计量,但却悄然植入人心,足以化作难以估量的潜能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顺德党政领导对文教建设可以用一句成语来概括,那就是“不遗余力”。作为顺德乡亲,历年应邀参加家乡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次数已不知凡几,每一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顺德各级政府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我对自己无限依恋的故乡的美好前景满怀信心。

在文化建设方面,顺德党政部门对出版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顺德文丛》的出版,就是其中卓有成效的一项。“文丛”问世以来,广受欢迎,在读者中反响强烈。这套丛书已出版两辑,还将继续出下去。这是一桩很有意义的文化建设工程,自应贯彻始终。在这套丛书之外,他们又组织力量编辑出版《顺德名镇》,成为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点图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中的一个专列。《顺德名镇》书分十册,分别对顺德所辖十个镇级行政区域进行总体性介绍。各镇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民俗风情、人物风采、社会发展等,都在各该书中有扼要而实在的叙述。这套系列书既是顺德各镇的“名片”,对外介绍自己的家业和履历,借以广交朋友,广结人缘;对内又堪作励志的家谱,让乡亲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现状,为家乡的沧桑而赞叹,因祖辈的辉煌而感奋,并为必将到来的更为美好的未来而欢欣鼓舞。因此它不仅是亲切的乡土教材而已,它同时还是一份爱国爱乡教育的生动读物。据介绍,顺德在推进综合改革的试验中,强镇放权是一项重要内容,镇域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名镇文化的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祝贺《顺德名镇》的出版,并希望这些“励志的家谱”不仅可以带来社会影响,而且还能够成为进入中小学生书包的辅导读物,引导青少年熟悉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以充分发挥这套丛书的作用。

2009年9月

(序言作者系著名作家、出版家、《岭南文库》执行主编、《顺德文丛》顾问)

后记

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漓江》一书终于脱稿了。

桂林和漓江,是一个有广度、有深度的话题,不是一本小书可以完全阐述的。本书只是从一个侧面来介绍漓江风光的成因、特点、文化和影响。尽管写过几本关于桂林的小书,但每次动笔,仍感压力极大,一是自己学识实在有限,不敢掉以轻心;二是写作的角度以及对这座城市的理解,未必符合读者的要求。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文字,肯定有不少错漏不足之处,笔者真诚地希望热心的读者给予中肯的批评和热情的帮助。

读者朋友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笔者联系。笔者的电子邮箱是:pangtiejian@163.Com0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不少相关著作,其中不少作者是笔者的师友,在此谨表谢意。没有这些朋友们潜心研究多年的皇皇巨著作参考,笔者是写不出这本小书来的。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直接引用了《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里的一些文字,这是考虑到规划文本的阐述在逻辑上更严谨,在叙述上更科学,直接引用更利于读者的理解。另外,本书图片均为笔者所拍摄。

谢谢各位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谢谢我的家人。

庞铁坚

2009年端午节

于桂林榕湖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漓江/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庞铁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66899
开本 32开
页数 1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1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28.42
丛书名
印张 3.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