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镇均安/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均安镇是位于佛山市顺德区西南部的小镇。这里三面临水,水乡的灵性,孕育出缤纷的民俗风情、精彩的美食文化以及众多的英才豪杰。起源于清代的锣鼓柜巡游、身世独特的风姿的冰玉堂自梳女、散落于各乡镇的古老祠堂、浓郁的曲艺乡韵……一幅幅古风犹存的岭南民俗图景,呈现出均安深厚的文化底蕴。

内容推荐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目录

前言

一、地理概况

二、文化习俗

三、风流人物

四、旅游美景

五、特色饮食

六、水乡新风

后记

试读章节

水乡风貌

均安地处顺德西南部,位于西江下游东、西水道的分口处,三面临江——西和西南临西江于流海洲水道,隔江与新会荷塘、棠下两镇相邻;东南与中山市小榄、古镇两镇隔河为邻;东北临西江东海水道与杏坛镇相望。

均安镇境西北高,东南低。不高的群丘发源于顺风山,自中部隆起,错落有致,先民便依着对生活的情趣,给这些山丘各起了名字。这些名字或别致,流露文人雅士的意趣:笏山、月角、莲花、鹤峰、飞凤、江君、竹园、美山、莺岗、星山、茶山、枫山等。或依家禽瑞兽、生活用品命名,充满乡土气息:宝鸭、睡牛、牛山、马山、飞蛾、金鸡、象山、鲤鱼、蛇山、龟山、狗山、鸦山、石龙岗、灶山、花鞋、麻篮、葫芦等。

除却小山丘,呈小岛状的均安镇境,陆地大部分为冲积平原。珠江的西江江水,经过湍急的奔流,在这里放缓,水流中蕴含的大量泥沙在两岸沉积。沧海桑田,日积月累,富含矿物质的泥沙渐渐沉淀,形成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今天,我们仍可从均安的地名中一窥均安沧海桑田的历史。

面积约43.4平方公里的磨刀沙,是均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政府所在地。它位于磨刀门,在西江干流尾段,是四面环水、呈狭长形的小岛,将西江干流分割出东海水道和海洲水道。淋刀沙因其狭长的造型,状似淋刀鱼,故取名淋刀沙。境内无高山,一片平坦,河涌交叉。同为四面环水的南沙,被十字大涌分成四村,有集市名大成市。此外,仓华海心沙、南浦新沙、星槎新成沙、鹅洋沙、蚬沙等等大小沙洲,或是经过岁月沧桑,自然沉积而成,或是均安先民们为了解决生计,而与水争地,围垦、发展沙田而成。散落于江河中的绿色沙洲,一般呈长条形。在这些不规则的小岛上,生息着世世代代的均安人。

这里无名山大川,只有纵横的河汊贯穿全境,形成密集水网。历史上在此聚居的水乡人,磨炼出水一样灵活机动的聪明才智。他们撑一支长篙,摇着小艇,渡过弯曲的乡间小涌,把桑叶、白丝、蚕茧运至墟市、茧栈,在嘈杂繁忙的交易中,换回辛苦劳作的报酬。

这类乡间小涌,有的来自镇境的河道水。均安镇是西江下游的一个潮感区,每逢夏秋二季,西江进入洪水期,江水自西向东而泻,到均安镇被磨刀沙分为干流海洲水道和东海水道。

镇境之内,西江干流、太平海、华安河、南沙十字大涌、凫洲河流淌而过。西江干流到星槎大沙顶被分成东海水道和西江干流西海水道。支流东海水道至仓华海心沙咀再被分为东西两线。太平海是海洲水道的上游,由太平圩开始,流经菱溪、南面、外村、矶头、沙头、仓门六村西岸,流向海洲。横贯磨刀沙全境的华安河,是均安镇区通往西北各村的一条重要水道,自北而东伸延,从力沙船闸进水,流经上力沙、下力沙、沙浦新村、上村、豸浦、三华等地和均安镇区,从华安水闸注入凫洲河。南沙十字大涌是南沙的主要水运道路,也是南沙的食水水源。

凫洲,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因芦苇蒿丛中栖息着众多野鸭水禽而得名。凫洲河是江尾洲内陆的一条主河,是东海水道西线流至淋刀沙顶分流而成的小河,长7.5公里,有均安大桥横跨河上。

不仅美丽的凫洲河是均安的主要河道之一,凫洲河水闸还是中顺大围的咽喉。中顺大围沿西江干流至磨刀门构筑,是广东的重要堤防之一,百余公里堤段,捍卫着均安及中山市境内小榄、古镇、石岐、张家边等11个城镇。

趣谈地名

有学者将地名看作是反映昔日自然景观、政治变革、经济状态、人口变迁乃至语言变化、宗教礼仪、平民心态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浏览均安地图,我们也不难领略到往昔的自然风光,体味先民的劳作与生活。

在河涌密布的水乡,人们喜依小涌、小溪而居,必要时也需聚居于小山丘的山坡上避水患。生活作息与所居的环境息息相关,于是,以地形命名居住地者比比皆是,或是以河流,或是以山丘,或是以村落与山、水的方位关系命名,也有因当地家族、名人的特征而得名。

仓门、沙头两村,旧属江尾堡。“江尾”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根据《顺德县志》所载:就江尾所处的形势而言,流经辖境的河流,潆洄流通,有如垂带之末,所以称作江尾。

也有说法是,就山丘走势而言,大、小鹤翎等山,从顺峰发祖,蜒蜿到仓门的美山而尽,因此又称“冈美”,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江尾”。

沙头村,宋代已有人在此开垦,因村有小溪,水清见底,黄沙晶莹如金,遂取村名沙溪。明朝初年黄氏迁入,后成大族,村落范围渐渐扩大,缘村庄在沙溪之首,遂取村名沙头。

菱溪村在明代洪武二年(1369)已经有陈氏迁入。它之所以有如此清雅的名字,原因是当时村前有白花菱塘,塘侧有小溪出江。

宋末元初已有人居住的良村,因村前有大良涌和大良围,于是名为良村。

南浦村宋代已有人定居,因村南临江,“浦”字有海滨之意,“南浦”一名自然而然产生,意思为南方的水滨。

不少村名看似顺手拈来,如居住于山的南面,取名南面;村前有仓山,遂名仓门;因村前有大片稻田,故名对田。星槎村明代时已有人居住,因地处西江口,常遭洪患,人群聚居于星山、茶山山坡。清初以星山、茶山的谐音,将该村命名为星槎。

现在已成均安镇较大村落的沙浦村,本来是古河道出大江之地,沙石遍布,因而得名。

有时,地名是对著名人物的纪念,如豸浦村乃是为纪念清代著名诗人胡亦常而改名。

有的地名甚至是一个家族兴衰史的缩影。三华村,宋末崔、周、梁、谢等姓已经在此开村。开村时崔氏为大族,有三子名华夏、华胄、华杰,故取村名三华。“三华”一名,记录了昔日崔氏在当地的辉煌历史。

从均安圩到均安镇

均安很多村落的来历,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有莫大关系。而均安镇的来源,则与一百多年的古老市集有关。

明、清两代至民国,圩市百货骈阗,是乡镇贸易之地。在清代,均安镇境内陆续设立了几大圩市。

位于三华、沙头、仓门三村交界的北街市,何时所设已难查考,现作为地名留存;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星槎、沙浦、南面、豸浦、福岸各乡共同设立的兴隆圩,曾盛极一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设立的太平圩,位于西江西海道,是水运中转点之一。此外,江尾圩、官田圩、太华圩、逢源圩、广恒市、大成市、广恒市等,商业较为发展。

均安圩在仓门、三华两村交界处。清咸丰四年(1854),两村的乡绅欧阳信、欧阳溟等人,联合沙头、矶头、桥头、良村、天壶、外村、星槎等村的商户,共同设立该圩,并将该圩取名为均安,寓意共同安居乐业。

与从早到晚营业来供应民众日常所需的“市”不同,均安圩定期开圩,每逢三、六、九为圩期。每至圩日,远近各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赶来,趁个早圩。至中午,日头渐升,人潮渐散,卖家收拾货品,留待下一次圩期再摆卖。

均安圩从建立之始到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维持着繁华的景象,重要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是其中的秘诀。均安圩址接连中山的小榄、海洲,又与马宁及新会荷塘毗邻,容易起到商品集散地的作用。而美丽的凫洲河流淌过热闹的均安圩,小艇沿着河涌运载货物来往圩地,亦极为便利。

民国中叶,顺德进入丝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加之1924年,附近的太平圩突遭火灾,均安圩逐步取代了太平圩江尾洲货物集散点的地位。于是均安圩成为顺德蚕丝贸易中心之一,店铺林立,圩期人潮如涌,热闹非常。民国《顺德县志》载均安圩是“九区各圩以此为盛”。

抗日战争初期,均安圩已有店铺百十间,金银首饰、茶楼食店、绸缎布匹、山货日杂、洋杂百货、柴米油糖、酱园酒庄、竹木铁器、裁剪缝衣各业俱备。

新中国成立后,均安圩成为均安镇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的聚居地,圩内摊档、饭市、夜宵为数不少。在行政意义上来说,均安圩已经是规划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安”一词,也就顺理成章地演变成均安镇名了。

古江尾八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推进,现代的均安旧貌换新颜,古江尾八景已非昔日之貌。今只得借用《顺德均安志》中对八景引人人胜的描述,一窥昔日均安的美景。这探古寻幽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均安的一个契机。

福海烟波 古代福岸村龟、蛇二山临西江东水道江边,江面辽阔,波涛浩瀚,晨昏时分,雾气弥漫江面。两山谷口有奎(音龟)福寺,两侧山腰有亭,登亭远眺,江面烟雾朦胧,帆影依稀,涛声频传,寺前白莲池荷香阵阵,故将亭名日“烟波亭”,亭额题日“福岸烟波”。此景在康熙年间被列为顺德八景之一。现寺前荷池已经湮灭,江面也多被填没。

石龙汲水 仓门村石龙坊有石埠头,对岸九顷围堤脚有一面积约250平方厘米的方形石块,凫洲河支流至埠头被反射至对岸石块处,激起汲汲水声。

鳌峰拥翠 三华村东门坊有鳌峰山,形如鳌,头向东如张口状,旭日东升时如欲衔日。山上松树密茂,山脚大树蔽天,乡人喜于树下休憩。微风吹拂,山上松声阵阵,山草摇曳不止。

顺风井泉 沙浦村上街坊前顺风山下有一井。井旁有巨树,枝叶覆盖井口。井水甜美,清可见底,水溢井栏,垂手可掬,井内无落叶,古称无叶井。

渡江烟雨 矶头村渡江尾地临西江河岸,坊前有牌楼刻有“烟雨”二字,称烟雨门。门前有小塘,塘侧有小竹林,并有巨松十数棵。农民下田劳作后多在此小憩。当天阴欲雨之时,于竹林处可见一缕烟雾从烟雨门冉冉上升。

南面溪桥 南面村接龙坊靠山有华光庙,庙前有小溪,溪上有石桥横跨其上。在石桥上顿足,可闻桥下传来咚咚之声。

阴锣古庙 菱溪村石龙岗南端岗下有北帝庙,庙前两侧各有巨木棉树一棵,乡人黄昏时分及夏夜多在此闲话家常。庙前有白花菱塘一口,塘侧有小溪至庙前。每当潮涨,溪水冲击礁石,在庙门外可听闻庙内有鸣锣余音传出,入庙则无所闻,由是将庙命名为阴锣古庙。

池塘无月 沙头村鸦山下有椭圆池塘一口,塘水清澈。据说池内有神龟一只,每当月出则浮出,以蔽月影,随月移动,故池中无月影。

P7-17

序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编辑,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编辑部

2004年8月

后记

本书的写作,得到均安镇政府黄海、欧阳冠坤、张焕东、欧阳祖添等人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的文字与照片,对笔者的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此外,还必须要感谢李健明先生一直对笔者的鼓励与支持,感谢名厨梁兆荣师傅的指点、顺德区档案馆的资料提供、张颢小姐的热情帮忙,以及顺德博物馆众位同事对笔者的支持。

张凤娟

2009年8月2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镇均安/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凤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64000
开本 32开
页数 1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1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6.55
丛书名
印张 3.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2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