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妮的盒子(达尔文她的女儿和进化论)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可以消除我们许多误解的书——这样的误解,正通过漫长的学校课程,通过单调的论文制作,通过论文本身愈益程式化的趋势,像病毒一样侵入到我们的头脑里来。这时,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积满_灰尘的书斋的窗户,一眼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岸柳翠鸟,真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一本值得向中国学界,向科学爱好者,也向每一位已经或即将与学问沾边的人(包括文理科的大学生们)推荐的书。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达尔文,一个充满情趣、充满童心、充满艺术感觉的大科学家。通过娓娓的叙说和色泽浓郁的历史画卷,我们也看到了,学术和研究并不是枯燥的、无趣无味的事,而真正的成果总是伴随着生命的律动萌生的,它们是常青的,不是灰色的!

目录

推荐序

 引言

第1章 鹦鹉小舍

结婚/伦敦的第一个家/第一个孩子/安妮的诞生/幼年

第2章 翼指龙馅饼

查尔斯的秘密/剑桥的理念/贝格尔号舰/物种/人性/人和猿/

猩猩珍妮

第3章 婴儿的自然史

心智和记忆/宗教/人性/爱玛的信仰/对威利和安妮的观察/达

盖尔银版法摄影

第4章 小鳄鱼

唐恩住宅/大树林/仆人们/布罗迪和帕斯洛/查尔斯的理论/孩

子们的生活

第5章 飞驰的旋律

兄弟姐妹们/走出户外/拉斯伯伯和胡克/阅读/家庭教师/安妮

的盒子

第6章 信仰,板球和藤壶

村民/动物/教会和异端/达尔文对基督教的怀疑/藤壶

第7章 家人以外的世界

莱斯山庄/切斯特街/伊特鲁利亚/马尔文

第8章 一个孩子的烦躁不安

安妮的最后一个夏天/疾病/拉姆斯盖特/冬季/安妮的生日

第9章 马尔文的最后几周

马尔文/生病和发烧/查尔斯的到来/复原和恶化/死亡

第10章 失去与回忆

葬礼/慰藉/查尔斯和爱玛的想法/爱玛的纪念品/查尔斯的安妮

回忆录

第11章 毁灭之神

死因/肺痨/对于肺痨的恐惧/查尔斯的了解/儿童死亡率/细菌

第12章 物种起源

埃蒂的忧伤/时间和记忆/生存斗争/最后一个孩子/物种起源

第13章 走近猿类

猿和人/赖尔和维多利亚女王/水宝贝/同情心/心智运作

第14章 上帝的利剑

神意,设计和苦难/回到马尔文/爱玛的信仰/灵性

第15章 人类的由来

人类的由来/表情/婴儿成长札记

第16章 面对低等生命

记忆/华兹华斯/人和猿/蚯蚓/安妮·里奇/查尔斯逝世/爱玛

的寡居生涯/安妮的盒子

译后记

人物表

试读章节

29岁那年,查尔斯·达尔文考虑起婚姻大事。他在一张纸上写道:“这是个问题。”在“不结婚”这一栏下,他草草写下:“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自由——可以选择社交生活但又不受它所限。在俱乐部与有识之士交谈。不必走亲访友并且为生活琐事所累——养育儿女所带来的开支和烦恼——也许还有争吵——浪费时间……如果每天还要陪妻子散步,我哪里还有精力从事工作。唉!我再也不能学说法语,游历欧洲或美洲,或是搭乘热气球升空。”在“结婚”这一栏下,他写道:“孩子(如果上帝赐予的话);长期伴侣(并且也是老年时的朋友),对方也乐于有这样的伴侣。”他权衡利弊。“天哪,光想到一生都得像一只工蜂那样,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就令人无法忍受。不,不,不能这样。想象一下,整天孤寂地呆在伦敦一间烟雾弥漫的脏房间里。再想想,靠着壁炉,坐在沙发上与温柔可爱的妻子相依相偎,也许还有书和音乐作陪……结婚——结婚——结婚。论证完毕。”

几天后,那是1838年7月,他去斯塔福德郡韦奇伍德工厂附近的梅尔府,拜访舅舅乔赛亚·韦奇伍德,乔赛亚的女儿爱玛就住在那儿。爱玛长查尔斯一岁,他们可说是青梅竹马。她活泼迷人,曾有过不少求婚者,但眼下正在照料她那年老痴呆的母亲,很有可能终身不嫁。就在这个月的早些时候,两人曾在伦敦相遇,现在他们正在书房的壁炉前促膝长谈。他决定要娶她为妻。爱玛非常喜欢查尔斯的陪伴,并且推测如果两人有更多相处机会,他也许就会真的喜欢上她。三个月后,当查尔斯向她求婚时,她立刻就答应了。

就在这次“重要的谈话”之后,她径直前往为当地孩子开设的主日学校,但是“发现自己变得就像一个傻瓜一样,所以马上就离开了”。她写信给姨妈杰西·西斯蒙迪:“他是我见过的最为坦诚的男人,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他是我见过的感情最为丰富的人。”如同韦奇伍德家族中的不少成员,爱玛常常发现自己难以表达感情,所以她认为能够表达感情就是一个极大的优点,并且确信他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查尔斯和爱玛抓紧时机筹划未来。两人同意定居伦敦,因为查尔斯的事业离不开这儿。于是,次月他就回到大马尔柏拉街的住所,急切地寻找房子。爱玛从梅尔府给他写信:“我要是能来照顾你多好,我可怜的男人,显然你已濒临疯狂,也许我们该为你张贴寻人启事——‘一名绅士在布卢姆斯堡一带失踪,个子瘦高,等等,无暴力倾向。寻回他的人将获重赏’。”

自1831年起,查尔斯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随同皇家海军贝格尔号舰环球航行达5年之久,回到伦敦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整理航行期间带回的各种收藏物及其标本,现在他正期待着生活中的这一改变。就在婚礼的前几天,他写信给爱玛:“今天早晨我正在想,像我这样一个喜欢高谈阔论、难以坐定下来的人,竟然能够做到安静地长时间独处,并且不以为厌,但我相信原因极其简单,我要说出来,因为这将给你以希望,那就是我正在逐渐远离野性。”在航行期间,“当我漫步于荒漠或茫茫丛林,或夜晚在军舰的甲板上散步,独自欣赏景色时,我全部的愉悦都来自脑海中闪过的事物。请原谅我的自负。告诉你这些,是因为我觉得你将会使我变得更有人情味,你很快将教会我,世上还有更多的乐趣,远胜于在孤寂的状态下构思理论、收集事实。”查尔斯正在思索与他切身相关的事情。他正在构思的理论,就是设想中的物种起源的一部分。他不得不“孤寂地”工作,因为他知道,一旦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想法,将会招来多么猛烈的攻击,他决不能够冒论战之险,除非他的论据已足够扎实。他希望爱玛能使他更有人情味,因为只有爱玛能够使他摆脱这种孤寂的工作状态,与他在一起并且给予他天伦之乐。

P1-3

序言

这是一本精彩纷呈的书,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一本值得向中国学界,向科学爱好者,也向每一位已经或即将与学问沾边的人(包括文理科的大学生们)推荐的书。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达尔文,一个充满情趣、充满童心、充满艺术感觉的大科学家。通过娓娓的叙说和色泽浓郁的历史画卷,我们也看到了,学术和研究并不是枯燥的、无趣无味的事,而真正的成果总是伴随着生命的律动萌生的,它们是常青的,不是灰色的!

这是一本可以消除我们许多误解的书——这样的误解,正通过漫长的学校课程,通过单调的论文制作,通过论文本身愈益程式化的趋势,像病毒一样侵入到我们的头脑里来。这时,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积满灰尘的书斋的窗户,一眼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岸柳翠鸟,至少在我,真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是一本传记,达尔文的传记取名为“安妮的盒子”,这已向我们暗示了一种匠心和巧思。安妮是达尔文的女儿,她很可爱,但她在10岁时去世了。本书就从她父母的结婚开始写,写她的出生,写她幸福的童年,写父母对她的爱,写她的病和死给他们带来的悲伤,当然也写她的死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的关系。作者不从正面硬攻,却通过侧翼迂回,描画了一个完整的达尔文,对他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作了生动的勾勒,也使我们对他的学术全貌有了了解。这种举重若轻的写法,在西方一些传记作家笔下时或可见,其中做得最好的,也许就是我们熟悉的斯蒂芬·茨威格了。

达尔文从小到老,都保持着童心。童心是一种好奇心,一种对世界探究不已的精神。他的父亲是一个出色的医生,但他显然不是当医生的料。他从小就爱独自散步,收集昆虫寻找鸟巢,他父亲认为他是个平庸孩子,常指斥他:“除了打猎、遛狗、抓老鼠之外,你什么都不上心……”他进了医学院,但受不了枯燥的药物学讲授和病人做手术时的惨叫(那时开刀没有麻药),很快改学神学,并学习博物学和地质学。大学毕业时,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受邀登上贝格尔号舰,开始了历时五年的海上生活。别人也许会觉得这是难以忍受的,他却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他用网捕捉大量海洋生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从而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前所未知的秘密。从他的发自非洲的信中能听到童心的跳动:“好多次我所获得的欣喜几乎让我神魂颠倒。正当一只美丽的蝴蝶吸引了我的视线时,冷不丁却又瞥见某些奇异的树或果实;正盯着一只昆虫呢,当它爬过一朵千奇百怪的花时,我又顾不上它了……我的头脑满是迷乱的欣喜。”“我现在对蜘蛛极其着迷,它们极为有趣,如果我没搞错的话,我已收集到了某些新的属。”达尔文的整个进化论的构架,正是在这种如儿童奔向乐园般的心境中,在大自然的浩瀚的怀抱里形成的。不仅是《物种起源》,他晚年的巨著《人类的由来》也在这次漫长旅行结束时有了初步的构想。他的童心不仅让他关注自然生物,更让他关注入,他对于安妮的观察和记录就是极为传神而又感人的。他把儿童的特征与动物对比,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他的学术生命始终处于蓬勃的状态,这与他始终不让学术离开大自然的土壤,不让自己的研究与研究对象隔绝,是直接有关的。他的长子进学校读书了,这位父亲忧心地感到:“他的兴趣正在变窄,集中于经典课程,我认为以前他有更广泛的兴趣,并且更为关心事情的由来以及推理过程。”这里所显示的,不正是这位大科学家的童心与现代教育之间,或他的成功的学术与今天许多人正从事的学术之间的区别吗?

达尔文又是充满人情味,充满爱心的,这种爱心也给了他的学术以伟大的推动。这又一次证明:科研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生命的操作。他对安妮的从婴儿期就开始的充满感情的细致观察,推动了他对于整个人类表情的研究。安妮的病和死,促进了他对于遗传问题的思考。但对他毕生的科学成就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安妮成为他的事业的关键点(也因此成了本书的关键人物),还在于她的死使达尔文看到了上帝和世界的残酷。在此之前两年左右,他已因为自己的研究,发现了上帝造物的荒谬;而安妮的死,更使他在悲痛中看清了大自然的第二重面目。从此,他“坚定地置基督教信仰于脑后。他不与全家一起出席教会礼拜……”;同时,加快了《物种起源》的研究。他写道:“在口头上承认生存斗争的普遍性是一真理,这不难,但至少我发现,要把这一结论铭记在心,却是难上加难。若非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常常看见自然界光明、愉快的一面……却没有看见或忽略了,在我们四周闲散歌唱的鸟类大都以昆虫或种子为生,因而不断地在毁灭生命;而这些鸟类或它们的卵、它们的幼雏,亦常被鸷鸟或猛兽所吞噬。”安妮的死促使达尔文揭示了“自然的野蛮力量”,进化论——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这样诞生的。当然,情感在学术推进中并不总是正面的助益,达尔文因为和上帝决裂,使家人满怀痛苦和担忧,妻子一直为他们将来死后不能共往天国而苦恼,他深爱着妻子,但他不能放弃科学,更不能做一个两面人。这样的执著和真诚,不也是一个学人最感人的地方吗?

在本书中,能给我们以这种震撼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达尔文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他不断从同时代的华兹华斯、乔治·艾略特、狄更斯等大作家作品中获得灵感和激励,就极能发入深思。他在晚年的《自传》中写道:“如果生活能够从头来过,我就会定下一条规则,每周至少要读些诗,听些音乐。”他认为,失去对诗的感受力,不仅会失去快乐,更会影响心智,“因为它使得我们天性中的情感部分有所弱化”。所有这些,不都可以成为今天的教授学者乃至莘莘学子的座右铭吗?

再说几句本书的译者。我最近才发现,文笔清丽而一向低调的陈蓉霞,居然有那么多科学、哲学的著译,从网上搜一下,竟找到了她十来年里的16种书!我的一位远在加拿大的年轻朋友,当初赴美留学前,一口气读了许多书,至今印象深刻,但大都是世界名著和音乐书籍,唯一一本国人写的就是《进化的阶梯》。最近读到陈蓉霞文章,觉得文章好,名字也熟,一查,才发现是同一个作者——那是她1996年的作品!我想说的是,蓉霞长年默默劳作,换来的不是显赫的名声,却是一种久远的影响,它们正潜入下一代学人的心底,悄悄地推进着他们的思维。其实,名声又有多少价值呢?读者在十余年后仍不忘当初阅读的滋味,这对作者可说是最大的欣慰了。那么,这本《安妮的盒子》,只要认真地读过,三四十年后,人们也是会不忘其味的。我相信,一定是这样的!

刘绪源

2009年7月12日

后记

关于达尔文的传记可谓汗牛充栋,但本书却别具一格。这是因为本书的作者是达尔文的直系后裔,具体说来,他的祖母是达尔文的孙女。这就决定了本书的特点:大量采用家人书信以及回忆,向读者呈现一个栩栩如生的达尔文。

本书是达尔文的传记,书名却为《安妮的盒子》。安妮是达尔文的长女,10岁时因为肺结核而不幸夭折。达尔文夫妇有过10个孩子,其中三个不幸夭折,但安妮却是活到10岁才死去。于是,安妮之死成为达尔文夫妇一生都无法消除的隐痛。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情感及回忆,令达尔文不断思索苦难的意义、情感的力量以及回忆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体现在达尔文的伟大思想之中,在此不再赘述。

本书还有一个附加价值,那就是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向读者呈现了19世纪英国的诸多风土人情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具体影响。比如,达尔文的妻舅——乔赛亚·韦奇伍德三世不得不向议会作证,他的工厂里不存在对于童工的虐待;当世博会在伦敦开展、当局大肆渲染伦敦的繁华富裕之时,却有记者勇敢地报道生活在伦敦贫民窟里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等等。这些不啻为了解19世纪英国情况的生动史料。

本书的主线是达尔文及其进化理论,还有,他和妻子爱玛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对儿女的舐犊之情;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当然,除这些之外,他的至爱即是科学。他在晚年如此说道,生活中若是没有科学研究,他就不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为家人增添麻烦。

达尔文是一个极重感情的入。他深刻地体悟到,爱得越多,折磨也就越多,但若没有爱,生活就会如同沙漠那样了无生趣。在翻译本书的那段日子里,我沉浸于达尔文的世界中,与他共同体验爱、欣喜以及痛苦,从而深深认同他的上述体会。人生因爱而美丽。

达尔文极为重视记忆的价值。在他看来,记忆帮助我们珍藏感情,缅怀逝者,反思自己的行为,于是,记忆成为道德起源的前提。生存因为有记忆而成为生活,人类因为有历史而酿就文明。

2009年正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的纪念年。谨以《安妮的盒子》献给达尔文作为纪念。21世纪的读者依然记得并且缅怀达尔文。

最后还要感谢在美国的禹宽平博士推荐本书,郑燕颇费周折终于取得本书的版权。读者理当记住他们两位的工作。

陈蓉霞,2009年1月25日(除夕)

于沪上丽娃河畔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可以消除我们许多误解的书——这样的误解,正通过漫长的学校课程,通过单调的论文制作,通过论文本身愈益程式化的趋势,像病毒一样侵入到我们的头脑里来。这时,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积满灰尘的书斋的窗户,一眼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岸柳翠鸟,真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刘绪源,文学评论家,《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妮的盒子(达尔文她的女儿和进化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兰德尔·凯恩斯
译者 陈蓉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0268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6.1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