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丝路旅痕/双百大地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王文元先生怀着对丝路无限的痴迷与热爱,十几年来他不辞辛苦,将所到过的洛阳古城、晋陕峡谷、韩城、府谷、陕北、关中、秦州、萧关道、金城兰州、青藏高原、贺兰山、甘南草原、河西走廊、额济纳、天山南北,以独特的眼光,独到的切入点,独立的思考,全新展示给读者;把洛阳白马寺的沧桑,司马迁故里的传奇,府谷古城的寂寥,陈仓道的兴衰,黄河源头的风云,喀什古城的丰姿……娓娓道来,展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丝绸之路。

本书每篇散文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合起来,便勾勒出一幅丝绸之路长卷。笔酣墨畅,声色可感,诗情画意,历历在目。沿着作者的旅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丝路被遗忘的辉煌,鲜为人知的丝路往事,戈壁大漠下的丝路遗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文化探访型散文集。作者通过对丝绸之路沿途的古城洛阳、晋陕峡谷、韩城、府谷、陕北、关中、秦州、萧关道、兰州、贺兰山,甘南草原、河西走廊、额济纳、新疆等地的探访考察,以独特的眼光、独到的切入点、独立的思考,对丝绸之路进行了全新展示。

洛阳白马寺的沧桑,司马迁故里的传奇,府谷古城的寂寥,陈仓道的兴衰,黄河源头的风云、喀什古城的丰姿……娓娓道来,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丝绸之路。

目录

1.洛阳/001

 风雨千秋白马寺/001

2.晋陕峡谷/006

 从黄河的中腰上走过/006

3.韩城/013

 揭秘司马迁故里/013

4.府谷/019

 府州古城:守护黄河的要塞/019

5.陕北/023

 信天游:黄土地上的生与死/023

 千秋不死的魂魄——走过花木兰故里延安万花山/031

 走近无定河边——揭开一首唐诗的谜底/037

6.关中/042

 凤翔泥塑的传说和现实/042

 千古寒窑/046

 法门寺的秘色瓷/052

 踏访陈仓道/056

7.小江南秦州/061

 街亭:一个文人梦想破灭的地方/061

 大地湾,揭开8000年的历史的谜底/066

 再读李广/072

8.萧关道/080

 黄土高原上的“东方魔术”/080

 北石窟神秘的七佛/087

 被人遗忘的黄河索桥渡/092

 丝绸古道上的希腊神话/095

 揭秘西汉第一国道/102

9.丝路重镇兰州/108

 揭开兰州的前世之谜/108

 鲁土司衙门:隐藏了五百年的明代汉藏佛教文化/112

 兰州悬楼:渐行渐远的山河风韵/121

 丝路驿站兰州沙井驿/128

 皋兰山:匈奴人曾仰望过的大山/131

10.青藏高原/139

 神秘的塔尔寺酥油花/139

 吐谷浑:生态恶化所毁灭的高原古王国/145

 沧桑黄河源/152

 走过唐蕃古道/158

11.走遍贺兰山阙/163

 揭开西夏王国的谜团/163

 贺兰岩画:游牧民族留在大山中的记忆/169

12.甘南草原/173

 炳灵寺:十万佛光照高峡/173

 齐家古玉:四千年前神秘部族的绝版之作/180

 人间净土——郎木寺/189

 拉卜楞寺:在正月大法会的日子/202

 追寻大汗灵柩西迁之路/206

13.河西走廊/215

 探秘“西夏陪都”/215

 天祝:一个十万众佛所在的地方/227

 黑水国:被黄沙掩埋的古城/231

 万水千山割不断的血缘——匈牙利民歌和裕固族民歌同出一源/239

 张骞的酒泉/249

 在敦煌过一个盛唐的夏夜/254

 被遗忘的王国——曾经的沙州回鹘国/262

14.额济纳/266

 “额济纳”遗忘的东西方十字路口/266

 居延:李陵出塞的地方/269

15.美丽的新疆/275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275

 高昌:昔日玄奘讲经处/278

 高昌国王根在兰州榆中/280

 达坂城的风/283

 和田有棵元代核桃树王/284

 行走在中国最西的阳光里/286

试读章节

风雨千秋白马寺

再过五十九年,中国第一座古刹洛阳白马寺就两千岁了。两千年的岁月,许多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在悄然改变中,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佛教原本是外来宗教,在两千年间,演化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大凡来到白马寺拜访的人,大多都是为了感受近两千年来沧桑往事。

白马寺在古都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隐身于郁郁葱葱的古木丛中,红墙青瓦的殿阁和高耸人云的宝塔,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风采。中国第一古刹的称号迫使每一个来访者都不得不在这里小心翼翼,屏息凝神。

洪钟响起,香烟袅袅,漫步寺内,近两千年的古朴与厚重油然而生。“祖庭衣钵遍名山,白马真经传奕世。”在寺内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我看到了这副对联,它写透了白马寺,浓缩了近两千年的时光。

在人们眼中白马寺已演绎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类似今天人们说的标志性建筑。这座象征着佛教正式传人中国的建筑,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而它的缘起却要从“白马真经”的故事说起。

公元64年的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金人,身长丈六,飞绕殿庭。第二天早晨,皇帝召集大臣,说到此事,太史傅毅答曰:“臣览《周书异记》,谓西方有大圣人出;灭后千载,当有声教流传东土,陛下所梦,将无是乎?”汉明帝听后即遣大臣中郎将蔡倍、博士王遵等18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当时东汉建立不久,还没有取得完全控制西域,因而他们走得非常艰难。可以说,一路西行,饱受磨难。据说最后抵达阿富汗一带时,出发时的18人仅剩下了蔡情和王遵两人。碰巧他们遇到了在那里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还见到了梵本佛经六十万字及释迦牟尼白毡佛像。东汉使者敬请二高僧东赴震旦弘法传教,便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极为礼重这两位高僧,躬亲迎奉并请其禅居鸿胪寺。

翌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建起一座精舍,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便命名这座精舍为白马寺。就这样,佛教便正式传入中国了。

“寺”在中国原本是指官府机构。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为“府”,九卿所居称为“寺”。秦朝凡宦官出任外庭职务,官舍统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后来官府都引申为官寺。自从出现白马寺后,寺逐渐成了一种专有的称呼,到了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又以“伽蓝”为寺的名称,隋炀帝大业中又改为道场,唐朝复改称寺。

这些称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佛教接受程度的变化。今天人们往往将寺和庙连在一起,笼统地称为寺庙。其实在古代寺是外来宗教的宣传场所,供奉佛;而庙则是为纪念忠贞优秀人士建立的场所,规模要比祠大,如文庙、关帝庙等。从大层次上来说,寺里的佛超然世外,庙里的神是偶像化的人。

有人说,佛教传人我国时,西域同汉朝处于隔绝状态,蔡愔和王遵的西域之行实质上也是一次侦察性活动。有些专家甚至认为,当时汉明帝派遣18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其实就是为了调查西域各国的实际情况。史料记载,佛教传人中国的第5个年头,也就是公元73年,窦固出击匈奴,追之天山,夺得伊吾庐地,又遣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至此,西域才又一次归属中央政府。此时,西域已经与中央政府断绝关系65年了。

我们抵达白马寺时正是9月底,秋雨飞舞,天上地下都湿漉漉的,促人清醒,细雨洗去沾染白马寺中的尘埃,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白马寺并不大,仅有200多亩;山门前150余米处是新建的石碑坊,过碑坊后,就是放生池;再从三孔石拱桥穿过,经广场人山门后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等。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国特色。

历经沧桑的白马寺,在近两千年的岁月中几经重建。如今仅有山门的部分券石为汉代遗物,这还是人们从工匠的姓氏名字的字体上判断出的,算是白马寺内最为久远的文物。

“白马”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我们也不例外。山门前两匹石马站立左右,温顺乖巧,完全没有汉唐作品中昂扬蓬勃的气韵。它们是宋代的作品,由青石所雕,马高1.8米,身长2.20米。据说原为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20世纪30年代白马寺住持和尚德浩法师将这两匹石马迁置于寺门前。P1-3

序言

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这些作品,浸润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大地的泥土芬芳,书写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无比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令人为之自豪,令人为之骄傲!当前已经推出的作品由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戏剧、书画等组成,堪称体裁多样。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是新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真,是当代农民鲜活形象的人物图谱。通过这些农民作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清晰走向,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集中出版的意义就不容小觑。

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是当代农民反映新中国农村辉煌历程、扫描农村全面跃进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60年来的新中国成就,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30多年的改革风云,书写了一个民族凤凰涅槃的整体记忆;13亿人口大国横空出世的进步嬗变,其对人类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袤农村的改革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新中国的建立使苦难落后的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的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艰难进程,改革开放的深度内涵。面对这些,农民作家们怎能不将激情诉诸笔墨,用多种文学体裁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憧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高兴地说,这些作品正是他们——历史见证者参与者的农民作家自己的切身感受。

不仅如此,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佳作,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独特方言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

“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家协会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件意义非凡之举措。因此。我很高兴地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书评(媒体评论)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业已消散了它的繁华,褪尽了它的喧嚣,湮灭了它的过往。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诗意无限的名词,不论是蚕桑之路,还是宗教之路、杂耍与小丑之路、玻璃之路和战争之路,都代表了人类文明最初、最灿烂的沟通与认知。

王文元多年来匹马深入,单骑纵横,带着火热的心跳,跑遍了丝绸古路。每次阅读他的文字,我都会想象他是一名古代的士子,风行于猎猎的沙尘中,带着恳切、发现和洞明,留下远行的足迹。

——诗人、小说家 叶舟

以现实的目光回望丝路之光芒,以历史的目光感悟丝路之文明,以文化的目光再现丝路之辉煌。行者的身影徘徊在丝路遥远的风景里,那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片,引领更多的人步人丝绸之路。

——作家 窦贤

作者游记散文的取材范围较广,笔下既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名胜古迹的引人人胜,也不忘对名人故里、人文景观、历史人物、古王国作尽可能的了解、考证。同时记录了沿途风土人情、平常百姓人家和当地物产。作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详略适当,给人以丰富的文化、历史、地理知识和美的感觉。

——资深编辑 宋亦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丝路旅痕/双百大地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文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8100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