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自我(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黄裳,原名容鼎昌,一九一九年生,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创作,撰有大量随笔、游记、题跋文字。自一九四六年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锦帆集》以来,相继有《关于美国兵》、《旧戏新谈》、《榆下说书》、《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笔祸史谈丛》、《前尘梦影新录》、《清代版刻一隅》、《插图的故事》等专书三十余种面世,辑有《黄裳文集》六卷。另有《猎人日记》等译作,并校注《玉簪记》、《彩楼记》等。本书是黄裳的最新作品集。全书共分十年旧梦、海内存知己和书里书外等三个部分。

内容推荐

黄裳,原名容鼎昌,回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43年至1946年间,黄裳先后就读校园、出任美军翻译,奔波于成都、重庆、昆明、印度等地。1945年至1956年就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等职。1951年至1956年上海电影系统创作所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联委员。

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本书是黄裳的最新作品集。全书共分十年旧梦、海内存知己和书里书外等三个部分。

目录

◎十年旧梦

寻找自我

南开忆旧

在天津听戏

记者生涯

关于《锦帆集》

往事回忆

读书生活杂忆

访书琐忆

十年旧梦

关于书话

《黄裳文集》自序

断简零篇室摭忆

我写游记

我的书斋

买书记趣

谈错字

老年与书

《珠还记幸》小引

二十年后再说“珠还”

书林漫话

我的集外文

◎海内存知己

饯梅兰芳

关于“梅郎”

三叶

郭沫若

朱佩弦

茅盾印象

槐痕

许寿裳

阿英与书

冰心的手迹

忆李广田

海内存知己

《别时容易》续篇

宿诺

废名

关于王昭君

读黄永玉画记

故人书简——怀念叶圣陶

故人书简——沈从文

故人书简——钱锺书十五通

卞之琳的事

忆辛笛

伤逝

忆施蛰存

◎书里书外

读《红楼梦》札记

《围城》书话

《围城》书话续

谈禁书

谈“全集”

读画记

谈“掌故”

清刻之美

漫话藏书

漫谈题跋

“葫”中日月长

谈藏书印

说《戏痴说戏》

陈寅咯写杂文

零感

“看不懂”论

赈灾义卖图书题跋一束

试读章节

南开忆旧

今年春天到天津,抽空到南开中学去了一次。解放后我曾先后到这里访问过两次,第一次大约在一九五。年,记得还遇到一位当年的老师,白发盈颠了,握手之余不禁感慨系之。这一次可是什么老人也没有遇到,旧有的建筑物有的还在,更多的则是几十年来新建的。古诗说,“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正是一点都不错。不过“故物”也不是一点都没有留下,于是我就尽量找寻尚存的旧迹,借以回溯六十年前的游踪。

范孙楼和中楼是在的,虽然历经了日军的炮火和大地震,一些都没有损坏,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走进去转了一转,没有引起什么回忆,范孙楼是科学试验楼,大概是曾经在这里做过化学实验的吧。走出楼来,向左一看,一排小小的两间红房子仍然还在,一些都没有变样,只不过不知道现在是做什么用的了,当年这里是银行的代办处。每月收到家里寄来的生活费,交纳了伙食费以后,余款就都存在这里。

转过范孙楼一直走下去,过去的图书馆和我曾住过的宿舍都不见了,大概已经拆去。这图书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好的,藏书不少,差不多的新文学出版物这里是都齐备的。每本书都用紫红色的硬纸板装了护封。鲁迅、周作人的早期著作我都是从这里看到的。记得有关南开中学禁止“淫书”(《情书一束》等五种)的事就是从这里看来的。当时管理图书馆的老师竟自没有发现加以销毁,而任其流传,实在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疏忽。

图书馆前面,是一个排球场。每天下课之后,就有些高年级的同学在这里比赛排球,我喜欢站在一边看,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种南开的特色,注重体育和课外活动。学生也没有被功课压得透不过气来,课余生活还是悠闲自由的。

我自己是喜欢足球的,有一个时期还组织了一个球队,在学校对门的春合商店里订做了球衣,定期到南楼边上的足球场上去练习。有时候一个人也去练习,即便是极冷的冬天,也穿了短裤,面对围墙踢上小半日。球技并没有练好,身体却逐渐强健起来。

再往前走,就是那个小花园。右侧一排平房,也依旧是当年的旧样。花园里种着四时花木,有专人管理,是课余读书的好去处。这里的菊花是有名的。九秋时节,就从花房里搬来许多名种,安置在园里。那座玻璃花房就在后面,秋天里面摆满了菊花,分别安置在一层层的木格子上。据花匠说,张伯苓校长喜欢菊花,特别欣赏一种梨香菊。这花并不怎么好看,只是有一种淡淡的梨香,倒是真的。

花园右侧的一排平房,大约有九间,是教员宿舍。但这里住着的都是年资高的老师,刚从大学毕业是没有份的。从初中一到初中三一直担任我的国文教师的是任镜涵,一位老先生,可能在清朝还有过什么功名,这一节我不清楚。学期开始,我们就都捧了一叠粉红纸面簇新的作文簿去请他题签,他就一一给我们题,还签了名并盖章,实在颇为风雅。但从他那里实在并没有学到什么,那讲义也一些都记不得了。到了高中,国文教员换了孟志孙,就大大不同了。教材首先就两样,诗经楚辞……次第讲授,当然是选本,并非全文。指定的参考书也别致,讲《楚辞》(其实只讲了《九歌》)就指定要参考戴震的《屈原赋注》。他又不说明这已有了商务印书馆新印的小册子,于是我们就到处找这《屈原赋注》,总是找不到。不必说新书店,就是旧书铺里也没有。直等到同学周呆良从书包里取出了两本木刻精印本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他父亲周叔弢先生的家刻本。这书几十年来我一直注意搜寻,终于得不到。还是前两年从叔弢先生那里讨得了一部。是这书,使我对木版书发生了兴趣,从此买起旧书来,虽然它只不过是五六十年前刻的,说不上古。

志孙先生好像又颇注意于“五四”以来兴起的“国学”风,由于他的影响,有一个时期我也曾想做一个国学家,同时对胡适们所搞的一套发生了兴趣。胡适做的《红楼梦考证》和主编的《独立评论》都是我的课余读物。上海的刊物中出现了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站在这对立面的是鲁迅的杂文。那时候年轻,还不能了解这是三十年代文坛和政治舞台上两种势力分明、激烈的争斗,但想做国学家的愿望却终于消失了。志孙先生是本地人,说得一口天津话,他用慷慨激越的声腔大声朗诵孔尚任《桃花扇》“余韵”的神态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他写一笔郑板桥体的“六分半书”,无论在黑板上和作文卷上都是如此。在考卷上他从来不批分数,只简单地写一个什么字,这是出于一句五言古诗中的。要等同学考卷一起发下,才能弄清自己得的是诗句中的第几个字,知道这是甲乙还是丙丁。

在南楼的一侧,也有一排小房子,好像也被称为“九间房”,这是另外一处教员宿舍,“七七”之后,日本飞机的炸弹首先就落在这里。这是我早已知道的,因此也就不去访问那遗址。一直教我们英文的李尧林先生就住在这里。至今我还记得他在一个冬天的星期日晚上,叫我到他那里谈天的事。小小的房间,生着一个火炉,炉子上煮着鸭梨,他就用这来招待客人。在所有的老师中间,他是与同学关系最亲密的一位。他和我们一起在大食堂里包饭,同桌进食;他喜欢打网球,也喜欢看电影。他和我们随便谈天,他告诉我,在宿舍里我的床头小书架上排满了的新文学书,曾引起过舍监的注意,在我们上课时去检查过几次,虽然不曾找到什么“反动”的把柄,到底被当做思想不稳而提到教务会议上去了。他当场提出了抗议,痛斥了这种暗害的不光彩行径。在说着这些时依旧掩饰不住他的愤慨。他喜欢音乐,搜集了不少唱片,就放乐曲给我听。他在课堂上用英文讲课,教我们唱英文歌,有时还把课堂移到室外,带我们到近处去散步,一面走一面讲课。这许多对同学们说来都是极为新鲜的,他不是严师,是可亲近的大朋友。

他喜爱文学,在书橱里满满放着新文学出版物。在玻璃橱门上贴着一张“此橱书籍概不出借”的纸条,他注意到我看着这纸条出神,就笑着说:“要看什么,可以借去。”从书橱中我抽出了两本《我们的六月》、《我们的七月》。这是我第一次与俞平伯的作品相见,虽然朱自清的《背影》和叶圣陶的《稻草人》早在小学时已读过了。

P10-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自我(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655560
开本 32开
页数 43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9
144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