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
内容
编辑推荐

透过镜头,跟随大师一起体会世界;在光影流动的瞬间定格的风景、人物相片中体会摄影大师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要告诉读者,透过影像,用心欣赏世界,enjoy your life !本书记录了摄影大师柯锡杰的摄影心得和成长历程,是摄影同好不可多得的指导和欣赏摄影艺术的相册。

内容推荐

本书是被誉为“华人摄影第一人”的摄影大师柯锡杰先生的“摄影+文字”作品。作者看似随意写来的随笔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位摄影大师关于摄影、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思考,传授了他的经验,并阐释了他的心灵感悟。在人生、摄影艺术二者相互辉映、内在和谐统一的文字与图片中,在为我们呈现摄影大师的精彩作品的同时,也展现了其精彩的人生。

目录

推荐序 柯锡杰:自然与艺术 / 杰芮·亨利

自序 最美的风景在心里 / 柯锡杰

★ part I 柯锡杰

  走自己的路

摄影是心的反射

 大量阅读

 不要浪费时间看不好的东西

 镜头背后的人道主义

 Richard Avedon 和 Irving Penn

 对被拍摄者的爱

 75美元大于250美元

 Play Boy和《国家地理杂志》都不拍

 专业是什么?

★ part II 为人生舞蹈

 不带地图的旅程

 在流浪中重生

 放空

 世界如此美丽

 故事的场景

 等待维纳斯

 生命中的撒哈拉

★ part III 美无处不在

 camera eye

 把黄金比例抛开

 美感不属于别人,只属于自己

 Something there

 减法

 想象空间

 黑的学问

 层次之美

 远近之间

★ part IV 艺术!艺术!

 拍两张看两千次

 Shot the chance

 创造的说服力

 拍出一个人的人性和生命力

 三个钟头只为瞬间

 没有历练,无法拍人像

 完成一张好作品的能力

 camera position 非常重要

 把没有生命的,赋予生命

★ part V  依然柯锡杰

 相机不过是道具,重要的是心

 万物可观

 Free-mind

 海绵

 在“框”中寻找一份“宽”

 在众生中寻找纵深

试读章节

走自己的路

我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带着一身憨胆,什么路都敢走。自然我的意识之中,也从来听不进什么权威和主流的声音。

曾经想当个诗人,喜欢自己编剧、当导演,只要能在自己的想象中驰骋,对我来说就是最快乐的事。人生是怎么回事,很多时候并未有清楚的蓝图,但我知道,我这一生大概都不会选择顺遂的路。

自从日籍厂长手中拿到第一部相机,这奇妙的黑盒子就深深令我着迷。透过它所看到的世界如此美丽,我隐约觉得,探索世界奥秘的钥匙,就在手中。摄影和我,太契合了。那是上帝给我的礼物,我要用我的一生来回应它。

记得1950年代末期,流行沙龙摄影,大家一窝蜂拍美女、荷花,我却去拍月世界,去拍歌仔戏后台。所有拿相机的人都在关注朦胧美的时候,我却想表现“真”。敢于与众不同的我,虽然对艺术只有一知半解,但是在那个小小的观景窗中,得到好多好多乐趣,好多好多感动。

那一点一滴的感动,造就了今日的柯锡杰,让我在第一次拿相机的那一刻开始,就再也不曾放下。

回顾过去这七十多年,我的人生旅程,可以说是由一连串大胆的行径所组成的,经常带给周遭的人许多惊讶和疑问,但是对我而言,生命的甘醇就在这些意料之外中一点一滴地酝酿。

即使再来一遍,我依然会选择诚实面对自己的心,走自己的路。

摄影是心的反射

二二八之后那段白色恐怖时期,在年轻的心里,埋下了非常深的不安。生活中无时无刻充满着恐惧,说错一句随时有可能被抓去枪毙,只要几个人在·起讲话就会有人注意,怀疑是共产党的聚会。我经常在半夜里惊醒,脑海中浮现黄昏时见到的外墙上的棒球手套,好像黑夜里的魔鬼,冷冷地瞪着我的眼睛。

那段时期所拍的照片很清楚地反映我的内心,不论是《少年》、《夜》或《黑衣》,都有一种悬疑,画面中凛冽的气氛,仿佛随时能将现实吞噬。但照片本身已脱离纪录的层次,往后我要走的路在不知不觉中现形——我的摄影是要表达人的内心,更深层的、具象征意义的内在。

1979年,第一次进入撒哈拉沙漠,一觉醒来,四周寂静得仿佛所有的声音都在一夜之间沉没,微亮的天空中,一颗星孤傲地醒着。刹那间不知身在何处,但我的心,前所未有的清明。那颗星是我,宇宙也是我,带着最清矍的身影,最开放的心,我知道我能拍出最辽阔的世界。

摄影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在见证我的心。

大量阅读

1947年,我十八岁,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少年的记忆中,世界尽是隆隆的战火。那几年虽然有学校可以读,但是能接触的东西很有限。台湾光复以后,进入台碱工作,才真正开始大量地阅读。

十八岁到二十岁这两年的阅读经历,对我非常重要。世界文学、天文学、哲学……我拼命地吸收,《悲惨世界》、《唐吉诃德》等等整套世界文学,全看遍了。一下子脑袋打开了,艺术细胞被启发,忽然间了解到原来世界有这么大。

当时阅读中国文学是禁忌,学中文的时候,只知道杜甫、李白这些文人。我偷偷接触老舍、鲁迅、巴金的作品,特别是巴金的《家》,给了我很大的冲击。虽然危险而且“违法”,但阅读伴随着大量的知识,让我了解日本、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对于哲学,虽然还不是十分理解,但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刺激。1979年抛开一切到欧洲流浪时,孑然一身,只有几本哲学书陪我上路,那时有了人生历练,再咀嚼其中精义,更有感触。

阅读的时候,感觉像是在证明自己——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让我更清楚自己。

在书里面找到知己,有共鸣,是我看书时最大的乐趣。原来这些人对社会、人间的种种,跟我有共同的想法,在我每天模模糊糊的生活中,原来和这些哲人先贤是有共识的。现在有些作家、艺术家看我的摄影作品,也觉得自己在美学上跟我很靠近,因此爱上我的摄影,那是源于同一个道理,因为我们在同一个频率上,所以能够沟通。大量阅读、从各个领域去吸取知识,就是要去印证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鸣。我想这是阅读最大的意义。

不要浪费时间看不好的东西

1959年,怀着对摄影的信心与期许,我进了日本最有名的摄影学校——东京综合写真专业学校。校长重森弘淹和副校长都是当时日本摄影界的顶尖人物,重森更是当年日本第一把交椅的摄影评论家,我在台湾就看过他的许多摄影评论,非常崇拜他的观点。现在日本最有名的两个摄影师操上和美与筱山纪信(筱山即是拍宫泽理惠写真集的摄影师,他自日本大学艺术学科毕业后,再到东京综合写真专业学校进修两年,足见当时该校的专业地位)也成了我的同学。在台湾连一家摄影学校都没有的时代,我却已在日本最具权威的摄影学校大开眼界。

当然,向来不是乖乖牌的我,不可能天天按表操课待在教室里。第一年的基础技术课程,对于已经自我摸索摄影技术三年的我来说,还不如翘课去“校外教学”来得有帮助。当时我就像个刚开眼、看见世界在眼前展开的小孩,拼命地拼命地想看尽一切、学尽所有。日本国立美术馆里的毕加素、俄国一流的列宁格勒芭蕾舞团、波丽修芭蕾舞团,绘画与舞蹈的美,全都在那时争先恐后地冲进我的脑袋里,天天刺激着我的脑细胞,震撼我的心灵。

在日本的两年,我和大我三岁的校长重森成了好朋友,他常带我到处去看展览、与艺术家们聊天交流。那段时间,拿相机的时间反而少了,时间大多花在吸收新东西。有一次,我们一起走到展览会场,重森只看了一张作品,就匆匆把我拉出门,我纳闷地问:“我都还没看呢,怎么就出来了?”重森说:“不要浪费时间看不好的东西。”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一直到现在仍不时提醒自己。

一个刚起步的艺术家,一定要常看一流的艺术作品,才能提高自己的眼界。

……

P12-20

序言

自然与艺术

就台湾摄影家柯锡杰来说,我们可以形容他的作品是对几近于对比的元素、视觉上的矛盾、甚至虚构的“对立结合”的一种研究;他的作品中带着既羞赧又霸气、枯寂却美感、入世又出世的两极性质。

从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敏锐性作为出发点,柯锡杰的摄影作品目睹了人对立于自然的戏剧场景,以及它所伴随的,尤其是美学上“抽象相对于象征”、“形式相对于具象”之未曾间断的演出。生于1929 年,柯锡杰如今已是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摄影家,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从他早年于东京综合写真学校受日本摄影大师启蒙、尔后久居纽约工作,之后并于南欧、北非及中国大陆继续他的艺术冒险之旅,柯锡杰所开展的是一种具国际性的摄影路程,因此他能获致国际性的盛誉一点也不令人觉得惊奇。

在摄影生涯中,柯锡杰不断地重新塑造自己的视野,他的作品中,外在形体与内在心灵感受同时获得了重视。在希腊所拍摄的《等待维纳斯》作品中,柯锡杰亟欲表现抽象意念的企图完全表露无遗。作品的画面是由两个水平及一个垂直的矩形所构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发亮的水平线;水平线之下是诗人荷马笔下“如酒般深暗的海”,以两种深邃、仙境般的湛蓝向左延伸到尽头。画面右边则是一堵令人惊异的白色石灰墙伫立在艳阳之下,墙上一扇摇摇欲坠的紧闭红窗将阳光阻绝在外。千年后维纳斯女神是否会自海面升起不得而知,然而她的杳无踪影却以无上庄严之姿将眼前这一片景象幻化为神话。

《金海》作品中我们看见破晓时刻金光闪闪的海洋,正拖着渔船的细小渔夫剪影;海浪化作一片铜亮般光耀的平面,仿佛伸手可及,既神秘又带着一种肆无忌惮的诗意。而在《永恒的对话》作品中,那一大块墨绿色的岩石隐没于直泻而下的银色水瀑里,水与岩石之间进行着一场永无止尽的对话。

这么去形容柯锡杰的成就吧──他展示给观众的景色,是一种带有寂静性质的发现,发现大自然与人性以及两者之间有时非常细微的一线之隔,透过柯锡杰的手,对立元素最终仍相互吸引而融合成壮丽且抒情的整体。

杰芮·亨利(Gerrit Henry)

(作家、ARTS NEWS及ARTS IN AMERICA 杂志艺术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柯锡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52186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5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01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