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牌的缔造与经营--台湾制造业中的奇葩/图文台湾
内容
编辑推荐

踏上穿越台湾的文化之旅,纵览宝岛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通俗的语言,从经济这个方面介绍台湾的情况,既追述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艰苦历程,也颂扬两岸人民抗击外国侵略、收复台湾、保卫台湾的光辉业绩,同时展示台湾的美丽景观、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和文化艺术。

内容推荐

台湾十个典型制造业部门的十个先驱企业,告诉了我们台湾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特色,它们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经营模式、企业领导人个人魅力,诠释了这些先驱企业是凭借何种优势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引领台湾制造业走向世界的。仔细研读必能找出很多令人期许的借鉴。如今,这些企业大多根植台湾,背靠大陆,放眼全球,在已有的优势基础上,将再创辉煌,为两岸的企业合作赢取更多的机会。

目录

工业史上的奇葩

大同企业:台湾历史最为悠久的家电制造集团

 大同企业的创建及历程

 教授校长董事长林挺生(1918~2006)

 创下多个台湾第一的大同企业

 大同娃娃及大同歌曲

 大同企业在大陆

肯尼士(KENNEX):合湾第一个世界知名的体育用品品牌

 光男企业的创建

 打响肯尼士知名度

 扩张过快,走向没落

 肯尼士与体育事业

和成欣业:台湾卫浴工业演进史

 和成创始人邱和成与和成欣业

 和成商标沿革及其含义

 和成欣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和成欣业的公益事业

金车集团:让台湾充满浓郁咖啡香

 凡事争第一的李添财

 人生的第一桶金

 跨入罐装咖啡

 制胜法宝之一——多品牌营销战略

 制胜法宝之二——强力广告宣传

 制胜法宝之三——槟榔店开创市场天地

 制胜法宝之四——强势的领导风格

 走向海外的台湾罐装咖啡

捷安特(Giant):小镇走出的世界品牌

 公司创立的背景及历程

 捷安特品牌的创立历程

 成功秘诀之一——质量与研发

 成功秘诀之二——产销一体布局全球

 捷安特在大陆

富有神奇色彩的奇美实业董事长:许文龙

 传奇董事长与奇美实业的成长历程

 一位善待员工的董事长

 一位善用人才、充分授权的董事长

 一位崇尚艺术、爱好公益事业的董事长

 一位坚持技术自主的的董事长

 一位敢冒险、决策快的董事长

 一位不喜欢读管理书与股票上市的董事长

 结语

统一集团:生活中如影随形的伙伴

 统一的发展背景及历程

 统一的经营理念及商标的意义

 统一的用人制度

 统一的国际化历程

裕隆集团:台湾汽车产业的枭雄

 “台湾福特”严庆龄与裕隆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的创建

 从“纺织女王”到“汽车皇后”,吴舜文女士谱写传奇一生

 从“败家子”到“少主中兴”,严凯泰再续裕隆汽车辉煌

 裕隆集团的另一汽车品牌——中华汽车,驶向大中华

 回馈社会——多元化的公益活动

远东集团:罗元化发展的企业航母

 远东创始人徐有痒与远东集团

 第二代总舵手徐旭东的业绩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远东的公益事业

 正新轮胎:台湾车轮驰骋世界

 正新轮胎公司成长历程

 由“电梯理论”与“玛吉斯曲线”激发自创品牌

 品牌成功的四个关键因素

 公司的“风筝理论”在大陆

结语

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

试读章节

工业史上的奇葩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岛内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六七十年代实现起飞到腾飞,到了80年代初就已经迈进了新兴工业化的行列,那时候普遍流传着“台湾钱淹脚目”的说法。仅仅用短短的三四十年走完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了一两百年的道路,很多经济学家都把这样的经济表现称为“台湾奇迹”,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离不开光复后台湾的工业的发展壮大。

光复后的台湾,在不断调整工业发展策略过程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1950年代初,由于光复前的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产业政策,导致台湾工业基础薄弱,就连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基本民生工业品也需要大量进口。光复后岛内外汇短缺,台湾于1950年代初提出了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产业政策,大力推动技术不高的劳动密集型民生用品的轻工业的发展,这样既满足岛内的民生需求,又可以减少外汇的流失。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到1957年结束,基本解决了民生工业品自给自足。1958年开始第二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在第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如食品加工、水泥、化学品、电器业等。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也是在这个时期成立台塑公司的同时以家用电器业及食品饮料业等为主的企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例如老牌大厂大同、昧全、黑松等。从产值上看,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是台湾食品工业发展鼎盛时期,食品工业产值在此期间始终居制造业首位。

岛内市场狭小,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口替代工业品的销售遇到了市场瓶颈,鉴于当时岛内外的经济形势,台湾适时调整产业发展策略,由“进口替代工业化策略”转向“出口导向工业化策略”。于1960年9月颁布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发展中小型企业,为期10年,而后再次延期,直到1990年由“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替代。这些条例以租税减免作为奖励投资、储蓄与出口的手段,同时配合简化行政手续,便利工业用地的取得,设立开发基金,协调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制造也因此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1965年,台湾开创性地提出了“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同年于高雄设立“高雄出口加工区”,对区内的投资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除可以享有“奖励投资条例”的一切优惠外,对自用及其设备、原料及半成品之进口免征进口税,对工业品免征货物税。之后基于投资踊跃,区内土地不够使用,于1968年又增设台中的潭子与高雄的楠梓加工区。1960年代到1970年代,在各种有利的政策的引导下,台湾外销代工工业发展相当迅猛,如鞋子、自行车、成衣、小五金、玩具、机械、螺丝钉、螺丝帽、球拍、皮革等,很多“MADEIN TAlwAN”的商品占据了世界市场最大的份额。这期间涌现了一批知名的代工企业,例如生产自行车的巨大机械公司、生产网球拍的光男企业、生产小家电的灿坤企业与生产轮胎的正新轮胎等等。这些中小企业最初都是先走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的道路,之后等自身积累足够的经济基础与技术后,便开始自创品牌,并取得了成功。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应变能力强,能够根据世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具有“逐水草而居”的特性。到了1960年代末,纺织业已超过了食品工业成为台湾最大出口部门,纺织品工业出口占岛内总出口值的比例由1958年的1.7%增加至1972年的27.3%,纺织工业成为了主导产业,比较知名的企业如远东集团旗下的纺织公司及裕隆集团旗下的台元纺织厂等。

19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很多中上游的原材料及机械设备都需要从岛外进口。1970年代初,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整合上游原材料的供应,拉长产业链。1973年,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重化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加速发展钢铁、造船、汽车、塑胶、石化工业。1978年,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然而由于岛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例如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及台湾劳动成本上升,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受限,如果要维持台湾往前的那种冲力,就必须寻找一些新的产业,这些产业,基本上要少用能源、少用劳动力,并有利于突破国际贸易保护壁垒。根据自身的条件,台湾提出了发展“二大、二高与二低”产业的口号,即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发展潜力大,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污染程度与能源密集度低的产业。

根据口号的特性,于1979年制定了“经济建设十年计划”,为寻求加速整体工业升级,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宣布积极发展机械工业与电子信息这两样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年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工业研究所成立,开始从事IC及电脑相关产品的研究,第二年设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相当于台湾的“硅谷”。1980年代涌现了大量知名高科技公司,例如半导体方面,由台湾工研院衍生的“晶圆双雄”的联华电子公司(1980)及台湾积体电路公司(1987),如今这两家公司的芯片产量在世界芯片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台湾半导体产业的特色在于垂直分工产业结构逐渐形成,并颠覆以往一家公司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一手包办的传统经营模式,这也是台湾半导体产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在个人电脑生产方面也是百花齐放的态势,比较知名的企业有宏暮、明基、大众、神通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脑公司,鉴于科技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多老牌的企业集团也纷纷把经营触角伸向了高科技产业。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型、高风险、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因而资金及技术是当时最重要的两个生产要素。这个时期由于台湾解严,两岸经贸往来开始活络,有不少的台湾企业到海峡西岸的大陆来投资。

1990年代以来,台湾仍继续着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在1990年制订的“六年建设计划”中,进一步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1990年代巾期后,开始推动以建设“科技岛”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不少规划未能全面落实与实现,但仍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主体与核心。而光电产业无疑是这个时期一个耀眼的明星,作为台湾发展最为迅速的新星产业,台湾的光电产值在2007年突破了两兆亿新台币,成为高科技产业举足轻重的一分子,而其叶1最具规模的当属友达光电,目前为全球排名第三、台湾第一的光电企业。迅速崛起的高科技产业也取代了其它的产业部门成为台湾的产业支柱,如台湾电子产业产值由1985年占制造业产值的13.4%左右,上升到1999年的33.4%,从这里不难看出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核心。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的高科技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其巾又以光电产业及半导体产业最为耀眼,不过高科技产业易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这也是高科技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台湾的工业发展历程遵循:初级农产品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冉到如今已经相当壮大的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的轨迹,发展方向不断因时因势而异,充分展现出其强有力的弹性与冲劲。而在这股冲劲的背后是各个行业领域里面先驱企业或者集团的默默贡献,这些企业或者集团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把台湾的产品推向世界,让世界认知台湾,推动着台湾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说要研究台湾的经济发展历程,必然要先研究台湾的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而研究台湾制造业的历程则离不开研究台湾制造业企业的成长历程。

……

P1-5

序言

宝岛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岛上风景秀丽、气候暖和、物产丰富,极宜人类生存与发展。台湾居民绝大部分是从大陆直接或间接迁徙过去的,他们与原住民一起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为开发和建设宝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大陆人民的大批迁入,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不断地移植台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使台湾文化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自1895年以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和1949年以后两岸的长期隔绝,大陆人民对台湾的了解十分有限。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大批的台商和各界人士纷纷渡过台湾海峡,到大陆经商和从事文化交流,然而大陆人民进入台湾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广大的青年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台湾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了让大陆人民特别是大陆的青少年能比较全面、真实地了解台湾,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批研究台湾的学术工作者编写了“图文台湾”丛书。这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通俗的语言,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台湾的情况,既追述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艰苦历程,也颂扬两岸人民抗击外国侵略、收复台湾、保卫台湾的光辉业绩,同时展示台湾的美丽景观、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和文化艺术。

我们期望,这套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能陪伴你一起追忆历史,探访民俗,欣赏台湾的秀丽风光,让你从容地穿梭于时光隧道,流连于古迹佳景,轻松愉快地享受一趟台湾宝岛的文化之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牌的缔造与经营--台湾制造业中的奇葩/图文台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智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51943
开本 16开
页数 1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4-49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7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