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宪实读史漫记/名师讲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思考记录自己读史点滴的一个汇总之书。

这里不仅有严肃的研究报告,还有嬉笑的小品文,都与历史相关,都是个人的观点。

孟教授的文章,写的到位,分析得精准。欣赏孟老师潺潺流水般清新美妙的文字,你会触摸到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里我们的民族性。

内容推荐

孟宪实先生的这本《读史漫记》属于通俗读物。此书文字流畅,极具可读性。杂乱无章的议论,顺口开河的文字,长短不齐的片段,漫无目标的取材,苦思已久的比喻,一时兴起的愤怒……凡此等等,无法归类,统称为之漫谈。历史漫谈,就是历史自由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生猛春秋

 生猛春秋

 春秋笔法

 故国之思

 晋国的兄弟之争

 亲情与政治

 大义灭亲

 宋督是爱情至上主义者吗?

 齐襄公私通事件

 父亲和丈夫谁亲?

 如此父子

 为了女人的战争

 看谁脾气大

 妖由人兴

 庆父之乱

 可爱又愚蠢的宋襄公

 宋襄公与《司马法》

 人为食亡?

 晋灵公该不该死

 陈灵公之死

 崔杼弑君

 父亲抢了儿子的大位

 小人挖坑

第二章 大唐风采

 暴动是怎样开始的?

 晋阳:梦开始的地方

 文质彬彬说唐代

 玄武门之变惊心动魄的一幕

 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被掩盖的最重要的情节

 玄武门之变1383年纪念

 大唐贞观时代小人物的幸运

 唐太宗的“别宅妇”

 太宗托孤的真相

 秀外慧中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不幸童年

 长孙皇后:唐太宗的政治顾问

 长孙皇后:唐太宗的亲密战友

 长孙皇后:一个让唐太宗痛哭的人

 长孙皇后的心病

 李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殿下的早年生活

 李治的太子之位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太子殿下真的很孝吗?

 武则天的危险时刻:皇后武则天与外甥女争风吃醋

 “武则天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有无其事?

 李义府真的是武则天的人吗?

 魏征进谏的制度性缘由

 唐太宗平定高昌之战

 玄奘和他的恩人麴文泰

第三章 鲜活敦煌

 与敦煌命运相关的人物们

 费心费力的罗振玉

 最初敦煌学:中日之比较

 唐宋时期的敦煌生活

 漫说吐鲁番出土文书

 安周兄弟与高昌文化

 帝国的节律——从吐鲁番新出历日谈起

 龟兹王绛宾

第四章 激扬论史

 中国古人是如何重视传统的?

 苏格拉底与商鞅的生死异同

 李斯:上蔡小吏还是帝国丞相?

 科举制是千年痼疾吗?

 废除科举的过程

 废除科举的思想运动

 传统史学、新史学和公共史学的“三国鼎立”——以武则天研究为例

附录

 孟宪实:思潮逐次过,思想沉下来

 孟宪实:专家不会胡说历史

后记

网友赞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生猛春秋  生猛春秋  “春秋”本来是史书的统称,据说那个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书籍,又都叫做《春秋》。后来,因为儒家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孑乙子参与修订的鲁国《春秋》就差不多独占了这个名称。“春秋”更原始的含义当然是四季的两季了,含有四季变化的意味。可是,为什么不用夏冬来代替一年的四季呢?这可是个难题。古代注释家没少为此吵架,后来就笼统解释说,一年四季中春秋比较受重视,或许更重要,所以就用春秋代替一年四季了。  很多以“春秋”命名的史书后来都遗失了,最后只剩下鲁国的《春秋》。孔子和鲁国的《春秋》的关系是——有人说孔子是这些书的作者。孟子是孔子的力挺派,坚决说孔子著《春秋》,并且很有效果,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了。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还为孔子著《春秋》找到理由,说当时的情况很乱啊,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孔子很担心,这样下去还得了吗?于是作《春秋》。孟子还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证明,说孔子说过这样的话:“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看着有点晕。孔子会用自己的著作“知我”、“罪我”吗?如果孔子口中的“春秋”是广泛意义的历史,那还好理解一点。有人说孔子是修订者,古代太久远的事情,要找出新的证据太难了,不过现在多数人好像遵从后一种观点。  一说到《春秋》,总让人联想起微言大义来,那可是个古奥的学问,难免晕乎其晕。好在有《左传》这样的书在,通常都给了解释。给《春秋》作注的书著名的有三家——《公羊传》、《榖梁传》和《左传》,前两者尤其擅长微言大义的解释,后者主要是用历史史实来解释,看着比较清楚一些。  《春秋》记载了242年的历史,以鲁国12个君主为线索,把当时的天下大事都择要记录了下来。第一年是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最后一年是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去世。孔子逝世是件大事,但是经文如此书写,让人联想很多。这句话,总不该是孔子写上去的吧。  孔子之死,后来有一种说法很神奇。鲁哀公十四年,鲁国国君打猎,获得了一只前所未见的麟。麟是上天派往人间最尊贵的祥瑞,可是大家都不认识,以为是只怪兽很不吉祥。孔子也去观看,一看吓一跳,这不是麟吗?可能孔子见到麟时,麟已经被杀死,所以孔子万分悲哀。他流着眼泪说麟刚一出来就死掉了,我的前途也没了。孔子还特意为麟写了首悼念的歌,歌词是:“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兮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孔子这是悼麟还是自悼呢?我看两者都有。两年以后,孔子也离开了人世。孔子是人间麟凤,可惜生不逢时,他的梦想如同麟一样,刚刚出现就逝去了。  很多年以后(公元725年11月16日),一位意气风发的皇帝来到孔子的旧宅,他就是刚刚封禅泰山的唐玄宗李隆基。想想孔子一生的不幸,看看如今的大唐盛世,唐玄宗挥笔写了《经鲁祭孔子而叹之》的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我理解的玄宗此诗,大意是孔子忙乎了一辈子,到处都能见到他老先生的足迹,可是生不逢时,麟凤误出。好在,夫子的理想今天总算是实现了。应该说玄宗还是挺含蓄的,说自己完成了孔夫子的理想,比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气概还是有点欠缺。  就在唐玄宗得意之后不久,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虽然没有因此颠覆,但走下坡路的趋势是无法挽回了。仅仅是唐朝吗?后来振作的朝代也不多,往往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元朝倒是很彪悍,但是最终还是没戏。  于是后来有人说,都是中国文化闹的,把中国人的阳刚之气搞没了,化来化去,把中国精神化了。有人更直白,说中国文化阉割了中国人的野性,而没有野性就没有了创造性。说皇帝喜欢这样,倒也能够理解,偏偏却与文化算账,有道理吗?要我看,这是一种毛病,不敢碰政治,所以专挑文化这个软柿子。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一面倒。任何民族的思维,都应该有相辅相成的部分。任何偏向的看法都能找到证据,任何观点都会有对立方。最近读书,特别是读《左传》,忽然读出了以前未曾着意的味道。春秋时代的中国人,那才叫野性十足呢。战争,很容易发生。政变,平常得令今人不敢想象。政治人物没有操守,但是他们往往又是言必称诗,行必依礼。  如何评价春秋这个时代,用个广告词吧:“生猛春秋”。  P2-4

序言

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

历史的天空是什么颜色?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

在历史阳光的照射下,人人平等,没有人拥有特权。多少不可一世的帝王,只有回归历史,才会获得与人平等的地位。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人人平等是自由的底色。受尽冤屈的小人物,历史可以为他平反。王侯将相,丧失了平生的权力依仗,与平民同等。即使是帝王,在历史自由的天平上,也不得不接受平等原则的审判。

历史是资源,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开发,自由索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但是作为一种职业,绝大多数的人会跟历史研究绝缘。不论历史发生多少变化,不论你能细数多少古今的不同,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性与人情,人生与社会凡此等等的问题,总会不分昼夜地来纠缠你,考验你的耐心,折磨你的心智。阅历成了制胜法宝,因为阅历积累经验,经验生成智慧,但是人性的底蕴才是人人获得审判权力的根基。不论如何分类,人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由的尺度,人人有权按照自己的尺度去测量历史。即使技术掌握有所不同,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下,人人得以自由。现实世界的羁绊无所不在,回归历史就是回归自由。

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能经历的事情永远属于少数。听故事是一种增加阅历的途径,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就是百听不厌。在别人的故事中,我们正在学习成长,至少开始探寻未来的成长之路。后来是听说书,其实也是故事的一种,听《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真的是替古人吗?不,在聆听的时候我们自己成了主人公,我们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尝试摆脱困境、获得友谊和养成自己的侠肝义胆。听别人讲故事属于童年的往事,真正阅历的增长,是在我们学会阅读之后。每个人,都有从历史中获取资源的经验。历史曾经被固定的阶层垄断,如今那已经成为不可复制的过去。每个人面对历史,都有一种自由的权力,那就是评判的权力,那是类似上帝审判一样的权力。

人类掌握的技能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我们自己独特的实践,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阅读。阅读让我们掌握了技能,至少技能的掌握是从阅读开始。阅读让我们领略世界,让我们到达了生活中不可能到达的领域。空间和时间在我们的阅读中无限地延伸,如同我们学会了分身之术,如同我们各个都是千岁老人。所有前人记载下来的经验,你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你的独特经验,也可以通过阅读传递给后人。阅读,成了渠道,人类智慧在这里滔滔不绝。阅读,成了魔法,所有武功都可以吸纳。凡能阅读的,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所有的知识,都是过去(历史)形态的。历史的知识是有益的,它增强了我们历史判断的能力;但是即使历史知识是缺乏的,也不意味着丧失了自由审判的权力,人心、人性和人情,依然是我们历史审判权力的核心要件。

不过,历史学如今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在我们的阅读书目中,属于历史学的是少数。在这个世界上,阅读并研究历史的人也应该属于少数。经济发达,社会节奏加快,人生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提高技能成了我们的家常日用品。于是我们看到,有关技术和教育的书籍,会永久畅销,历史的书籍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忽然闪烁出一种奢侈品的光芒。挚爱历史书籍的人,热衷历史研究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绝对属于一小撮。让这么一小撮的人独享广阔无垠的历史,他们不是太奢侈了吗?所以,解放历史,可以看作是人类解放的一部分,让所有的人都享有自由,至少先从历史开始。

人类经历的往事,再也不会重现,所有的历史最多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残存的一滴水,到底能够说明什么。时间如飞箭划过天空,历史就是时间留下的碎片,一段文字、一件文物,都是时间这个大海残留下来的一滴水。依靠这些片段琢磨历史,通过一滴水复原大海。这是科学研究,还是成人的童话?从事成人的童话,并不受到歧视,这不是意味深长吗?社会需要历史,所以留给历史以足够宽大的位置。往事的追踪,谁说不是未来探索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道几何题,虚线往往也具有正面的证明意义。何况,历史与未来,究竟哪个方向更虚幻呢?不仅如此,现实世界的虚幻不是早就存在系统的主张吗?历史的认识,于是成为各种意志自由翱翔的天空。

还是要回归人性的需要比较稳妥,具有精神世界的人,不希望在任何维度上出现空白。往事,代表过去的时间,在以往的足迹中求证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走向未来,这是人类社会理性的部分体现。无用之用,这时就会挺身而出,当仁不让地表达自己的存在根据。政治家多为历史学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学提供经验教训的习惯依然属于社会。历史若被消灭,仍然是可怕的现象。历史被篡改,还会引起巨大的纠纷。从历史的源头启动政治阴谋,这样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用历史作证,至今仍是人类说理的一种方式。谁都可以利用历史,但是谁也不能束缚历史,或者,这就是历史拥有的自由属性。

于是,更多的人拥有了对历史讨论的热情,有的隶属于史学界的象牙塔,有的不隶属于任何行业。讨论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尤其是网络兴起之后,历史爱好者的园地雨后春笋般地生长,从网络上成长起来的历史著作,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历史学走出神秘殿堂,成为所有爱好者的日常用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仅丰富了历史的研究,而且促进了历史的研究。至少,历史提供的愉悦性正在增强,如同艺术品装点我们的起居,历史正在走向更多人的精神生活。

自由的时代迎面扑来,这如同航船驶出港湾面向大海。历史原本是自由的,没有人可以随意支配历史。历史研究是自由的,没有谁能够垄断。历史认识表达的方式是自由的,没有谁能强力推行统一的戒律。历史的天空是自由的,今后一定会变得更加自由。

这里,我希望提供一份个人的证明,不仅有严肃的研究报告,还有嬉笑的小品文,都与历史相关,都是个人的观点。杂乱无章的议论,顺口开河的文字,长短不齐的片段,漫无目标的取材,苦思已久的比喻,一时兴起的愤怒……凡此等等,无法归类,统称为之漫谈。历史漫谈,就是历史自由谈。多是发表过的小文,最后都在博客上再次出现。当他们以博客文章再现的时候,又会有所修改。一篇长文分作几段,因为博客文章不宜过长。有的学术论文改成随笔方式,也是因为适应博客文章体裁的需要。有最近才写的,也有多年以前的文字。集中在这里,给历史的自由天空增加一缕微风吧。

后记

这是多年思考记录自己读史点滴的一个汇总之书。本书得以完成,并不在于多年的如此积累,而在于老同学申作宏的鞭策、鼓励。在我情意慵懒的时候,申兄亲自上阵为我收割。这些文字,原本都是发表在各种各样的报刊上的,后来统一放在自家的博客上供大家批评。经营博客,原本是不太用心的,多数的情况下是完成作业的心态,至于到底总量如何,能否分类等等,自己心中根本无数。老同学的关心和努力,让我感激至深。

博客上刊布的文字,多承网友指正,发现了许多错误。现在集合起来,也有改正,希望不要让众多帮助过我的网友失望。

这本漫记中,“生猛春秋”是相对完整的一组文章。这组文章曾在《深圳商报》上连载,其实并没有写完。一边读书,一边写笔记,这是我很惬意的一段记忆。但是在今年6月初的时候,连载被迫中断,个中原因搞得自己也兴趣荡然。所以,这组文章其实并不完整,连一个基本的总结都没能作,遗憾不可避免。个人的感觉有的时候真是很恍惚,为什么经济高速发展、举世艳羡的今天,每遇喜事,反而触目皆是战兢呢。

关于唐朝的一组文章都是电视讲座的副产品。最初,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编辑要求先讲一个小题目,我就选择了长孙皇后。但是这个题目没有讲完,好像就讲了一次,就进入了唐太宗的讲座。有关长孙皇后的文字,其实就是当时的讲稿。唐高宗的讲座,与武则天纠缠不可避免。有关小公主之死的传说,写了一篇论辩性的文字,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后来也收入《唐高宗的真相》一书中。这次再次收录,理由不太充分,不过是希望这个观点更多地传播而已,当然也是因为属于博客文章的缘故。其实,这些多是博客开通之初的文字,想起来,这是要感谢我的学妹杨晓燕的。

敦煌学是读者群较少的一个学科,虽然边际很宽泛。在中国,敦煌与吐鲁番是联合组成学会的,而在季羡林先生看来,所有西域研究都是可以冠以吐鲁番学的。这些故事,有的是上个世纪写的,如吐鲁番的故事;而关于敦煌的文字,是2000年的时候,为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而作,最初发表在《南方周末》上。

因为有感而发,写过一些短文,但总体上不脱离历史。有网友关心很多,也有人建议多写些生活感悟。感悟谁都会有,不过凡写文字,总不敢越界,偶然也会应邀写些短文,心中每每不能底气十足。所以,这次汇集博客中的文字,还是回到历史专业的周边,如同一个胆小的人不敢离家太远。

身边多有历史随笔写得很好的人,看看自己这些文字,不免担惊受怕。或者,干脆下个决心,以后加倍努力吧。

孟宪实

2009年9月

于北京老营房路

书评(媒体评论)

说实在的,当孟君初次在电视上亮相时,我一方面为他高兴,一方面替他着急,因为他一举手,一投足,都带有几分怯羞,我知道,他还受着双重束缚,一是考据学的束缚,那是良知的束缚;一是内心里诗意的束缚,那是良心的束缚。有了这两重束缚,我反倒放心了,孟君毕竟是孟君,与他们都不一样,书生本色还在啊!那是他的“金不换”。他将一个又一个学术问题放到书里,用纯粹的口语娓娓道来,如盐溶于水,不露专业的痕迹,所以能引人入胜。

——李冬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孟老师讲述的历史,平易的语气中透着历史的突兀;简易的文字中蕴涵丰富的思考。有深度、不乏味,敬之仰之啊!”

——网友“紫敏”

“读(孟老师讲的)历史就好像破案一样,时而山雨欲来,时而扑朔迷离;时而险象环生,时而又山重水复。在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有接近真相,守得云开的一天。历史真的无用吗?不,它是过去通往现在,甚至是未来的道路。我们始终都在路上……”

——网友“我欲成仙”

“想不到孟老师写历史也能写得如此的诗情画意!我都已经觉得你是在用一种诗人的胸怀在研究历史。我甚至都已经感觉到吐鲁番的历史就是你眼中的多情女子,让你对她钟情不已!是吧?”

——网友“姑苏雨蝶梦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宪实读史漫记/名师讲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宪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5426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