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理解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中的一本“新书”。因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科学批判理论形成及其发展历史的第一次重要的学术概念史考察。可喜的是,这恰恰由中国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完成。
本书包括了国家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社会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批判、全球资本主义批判这四编内容。
图书 | 资本主义理解史(第5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资本主义理解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中的一本“新书”。因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科学批判理论形成及其发展历史的第一次重要的学术概念史考察。可喜的是,这恰恰由中国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完成。 本书包括了国家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社会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批判、全球资本主义批判这四编内容。 目录 主编的话 导言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及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性质和意义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深化与资本主义批判的关系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的类型或模式 第一编 国家资本主义批判 引言 第一章 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物化的批判 第一节 青年卢卡奇视域中物化问题及其逻辑意蕴 一 物化现象 二 物化现象的实质 第二节 资产阶级物化意识形态的二律背反 一 阶级意识 二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征 第三节 青年卢卡奇物化概念的理论特色 一 卢卡奇物化概念的理论背景 二 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区别 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格罗斯曼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 一 格罗斯曼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形成 二 资本主义的积累规律及其危机 三 格罗斯曼的危机理论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节 波洛克与国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形成 一 波洛克的早期政治经济学研究 二 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 三 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发展 第三章 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文化根源 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根源 一 法西斯意识形态的理论和现实成因 二 霍克海默对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二节 国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心理结构 一 哲学、伦理和宗教观念的历史变迁分析 二 权威与权威人格研究 三 工人阶级非无产阶级化和纳粹的兴起 四 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主义批判的理论意义 第二编 消费社会批判 引言 第一章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 第一节 文化的生产与资本的再生产 一 韵味的消失与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艺术 二 文化工业:垄断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自上而下的整合 第二节 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 社会的单向度化与技术合理性 二 技术与社会的变迁:政治变革前景被遏制 三 文化领域中压抑性的俗化趋势与全面管理的语言 四 否定性思想的消失:统治逻辑的胜利 五 大拒绝:哲学对发达工业社会的超越性谋划 第三节 审美和资本主义 一 本雅明:废墟的寓言与弥赛亚救赎 二 阿多诺: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模仿 三 马尔库塞:从歹托邦(资本主义现实)走向审美乌托邦 第二章 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第一节 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一 理论突围: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凸现 二 消费异化:消费被控制的恐怖主义社会 三 消费被控社会的实质:资本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殖民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与资本主义再生产 一 日常生活与消费社会中的主体改造 二 资本主义再生产:从静态的二分结构走向动态的再生产过程 三 再生产视域中的主体异化及其意义 第三节 资本主义空间的矛盾及其前景 一 再生产理论的拓展:从日常生活到空间的生产 二 再生产视域中的空间生产 三 资本主义空间及其矛盾 第三章 早期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 第一节 物体系的批判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深化 一 物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变迁及其意味 二 物体系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消费社会符号编码逻辑和资本主义的本质 一 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表征 二 消费社会的符号逻辑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一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 对生产之镜的批判 第三编 晚期资本主义批判 引言 第一章 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版本中的资本主义理论 一 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背景和独特价值 二 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版本中的资本主义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技术与意识形态 一 重新定位发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二 交往理性视域中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问题 第三节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 一 合法性危机理论 二 晚期资本主义与合法性危机 第二章 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政治学 第一节 现代性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 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分期 二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拓展 第二节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转向与二律背反 一 消费社会与文化转向 二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晚期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一 晚期资本主义的全球扩散及其界限 二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四编 全球资本主义批判 引言 第一章 德里克的“全球资本主义”理论 第一节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关系在全球的重组 一 全球化话语:新范式和意识形态 二 历史地理解全球化 三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 第二节 弹性生产时代的资本主义 一 跨国公司与资本的弹性生产 二 管理的后现代化及其实质 第三节 全球资本主义霸权及其反抗 一 全球资本主义霸权形式 二 新的话语实践:从全球化来理解历史和全球资本主义分析范式的崛起 三 边界之地的激进主义 第二章 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批判视角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视角 一 资本的界限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学 二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旨趣 第二节 不平衡发展的地理学和乌托邦政治学 一 乌托邦与不平衡的地理发展 二 差异地理学及其政治学抱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资本主义理解史(第5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大平//张亮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5742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2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091.5 |
丛书名 | 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