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忏悔无门
内容
编辑推荐

死刑犯的生命最后几天会做什么?看守所重刑号里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死刑犯临刑前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死刑犯有哪些不愿透露的私密故事?……

雨城编著的《忏悔无门》收录了11个死刑犯肉体消逝前的心灵救赎,是首部揭秘死刑犯临刑前心理状态的系列小说。附:古今中外各类酷刑介绍及世界各国死刑存废现状。

内容推荐

  《忏悔无门》是雨城的死刑系列小说,描述了各种身份的死刑犯和司法人员的艺术形象。《忏悔无门》中,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人物,有死刑犯和畏罪自杀的贪官,也有着力描述的狱医、法官。但不管如何,作者总是把主要笔墨用于描述、揭示各种人物各不相同的心理活动轨迹:或对死亡的畏惧,对求生的渴望;或呈现浑浑噩噩的麻木状态;或忏悔图报,恳求偿还情感债务。因而,读罢作品,见识了一个个死刑犯的面容,熟悉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之后,我们也就自然地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这些死刑犯大都是本不想死或不该死的;如果不是贫穷、愚昧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不是偏狭的个性压抑了他们的理性和道德,他们也许会像平常人一样生活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

目录

代序

立即执行

老罗找死

将生意进行到牢里

法定年龄

死刑犯的特殊偿还

击碎

逃脱

绝路

色字头上一把刀

蝶儿也疯狂

民国美女杨春哎

后记

死刑资料摘编

试读章节

立即执行

大黄听到哨兵换岗拉枪栓的金属摩擦声,心里一惊:该是午夜十二点了,离天亮也就只剩下五六个小时了。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不祥的征兆,先是负责他案子的那个白面检察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反复问他还有没有什么话要说。到了晚上,是看守所的所长亲自到小号来问他想吃点什么。晚餐不仅有鱼有虾,还有一盘大黄喜欢吃的醉泥螺,是特意到外面买来的。大黄隐隐觉得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吃醉泥螺了,他向看守提出来是否可以喝一盅黄酒,看守摇了摇头,态度和蔼地拒绝了。于是他只好空口在昏黑的小号里吮吸凉而腥的泥螺,以致到这会儿肚子还有点儿叽里咕噜不舒服,心想可千万别是要拉肚了。

“说呢?还是……”大黄在心里轻声嘀咕着,同时透过小号门上的方窗抬眼看看外面。外面增加了一名看守,透过小窗正注视着他。大黄赶紧把头低了下去,生怕被对方看出什么异常来。这一个月,作为杀人犯的大黄已不知把有关“是,还是”的选择在心里捉摸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从他一被捕就闪过要举报谁的念头,直至一审判决他死刑,从那刻起一支瞄准他的后脑勺的枪已经拉开了枪栓,他差一点儿就要对站在身边的法官和那个白面检察官说出一个人的名字,似乎那个人不是隐藏的罪犯,而是救星,能减少罪行的救星。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个人确实相当于他的救星,至少对他是有恩的。如果不是这个人,他就不可能到运输公司车队开大平板车,而只能是在码头当装卸工,甚至他这个从苏北农村顶替老父的光棍汉也不可能找到老婆,更不可能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家以及一个已上一年级的七岁儿子。不过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家最终又毁在他的几锤子下面,或者说毁在他那个做推销员的妻子身上。

夜里十二点过后,监房里似乎忙碌起来,走廊里的灯微微亮了,几个看守和武警头儿在院子里来回走着,不知在指挥什么,不一会儿一名看守和两名块头很大的武警打开小号沉重的门进来了。那个看守和大黄已经很熟了,进来以后态度和蔼地对大黄说:“今天所里有事,我们例行公事,请你配合。”大黄吓得直往后退:“我……我想……”“你,你想什么?”看守不太明白大黄的意思,以为大黄是过度紧张:“没关系,就上个铐。”看守“哗啦”从身后拔出一副锃亮的不锈钢手铐。大黄仍连连摆手向退去,直到碰到墙上的一个铁环。此刻两个一直没吭声的武警一左一右几乎同时一个箭步冲过来扭住大黄的手腕,还没等到大黄挣扎,就将他的手腕反扭到背后,那个看守十分麻利地给大黄卡上了手铐,紧接着两个武警各朝着大黄的腿弯蹬了一脚。大黄的膝盖不由自主地就弯了一下,膝盖头着地跪了下去。看守又迅速地抽出一把带长弯的锁把大黄手腕上的铐子锁在嵌在墙上的铁环上。这样人犯大黄就像一条狗似的被紧紧地栓在墙上动弹不得。“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大黄喘着粗气大声嚷道。

“谁让你死啦?!”看守一边也高声叫着,一边和另一名武警帮助大黄由跪姿转而为坐姿,这样人坐着虽站不起来但却比跪着舒服多了。直到这时候大黄才弄明白墙上那个铁环的用途,此前他一直琢磨不透铁环是干什么用的,不过等他弄明白了,他也动不了了。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这回他在劫难逃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什么的若是退赃积极,退的数目巨大说不定还可以免去一死,可他没什么可退,退也没用,除非他可以让那个死者重新复生,但这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他痛恨自己那天没有控制住情绪下手太狠,如若不是操起锤子而是一把扫帚或者就是一根棍子,也不会一下子就造成了不可更改的后果。所以检察官在法庭指控他:明知铁质的锤子砸下去会致人于死命,却仍然操起锤子向被害的头部砸去,而且一锤子不解气,连着又砸了第二下,第三下……致使被害当场死亡。——检察官的话把作为被告的大黄和律师的辩解给抵到墙根处。不过不管怎么说,大黄非常确定,他不是蓄谋已久的故意杀人,而是一时失控或是忍无可忍。说来也是凑巧,或者说是天意,那天他开着大平板到苏北去送货,没料想遇上大雾过不了江,他只好把车重又开回货场,打算回家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赶早再去苏北。上楼梯的时候他就觉得不对,右眼皮直跳,掏出钥匙开防盗门,里面却插上了,怎么也打不开,揿门铃半天也不见妻子开门。他的心怦怦跳了起来,此前他已隐隐约约听人说,在一家厂跑业务的妻子和他们的科长关系不错,但一直没有确凿证据什么的,会不会……他的心狂跳起来,他顾不上多想拼命地砸起门来,过了好一会儿,妻子才头发蓬乱,神色慌张地打开门,“你、你、你,怎么回来了……”大黄也不搭理她直往房里冲,四处搜寻以后,包括阳台上都看了个遍,最后在壁柜里看见一个男人光着身子裹着毛毯立在那儿直发抖,是那个科长,还到他家来喝过酒。蓦然见一个男人站在壁柜里,大黄自己也吓了一跳,甚至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那个科长面目狰狞,不知是由于恐惧还是打算作困兽斗,脸上出现了一种扭曲变形的样子。大黄愤怒中本能地产生了某种害怕的意念,顺手操起一把隔天用来钉挂衣钩的锤子向那个男人面部敲去。那男人甚至都没来得及抬手挡一下,一下子便被大黄的锤子砸中了额头,那人向后仰了一下,而后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大黄面前。妻子在旁边尖叫了一声,用手捂住了嘴。大黄并没住手,紧接着又在那人的头顶补了两锤,头顶被齐崭崭地砸得凹陷下去一片,血浆溅得锤子上、毛毯上、大黄的衣服上都是。片刻,那人像只被推倒的麻袋似的倒了下去。

……

看守拍拍身上的衣服站了起来,问大黄:“刚才你要说什么?”

“我没要说什么。”大黄喘着气掩饰道,“我是说请你们轻一点。”

“噢。”那看守恍然道,“有什么事尽管说,我们会尽量满足你的。”说完就带着两个武警出去了。

铁门沉闷地发出一声轰响,关上了,不过门框上方的一盏一千多瓦的白炽灯却依然为着大黄亮着,照得大黄几乎睁不开眼。这种“待遇”是以前在大监房里从来没有过的,也是他自移送到小号来的第一次,尽管看守对他什么也没说,但大黄预感到他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大黄的心里升起一种绝望的念头。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把他从即将没顶的巨浪中拯救出来,或者说找出一把利剑割断系在自己脖子上渐渐收紧的绳索。除非……除非他举报一个人,白面检察官从一开始接手审理他这个案子那天起就向他反复宣传过内部有关规定:在押罪犯检举他人,被检举人所犯罪行达到或超过五年以上刑期的,可酌情减刑。可就本案而言,主犯从犯全都是他大黄一人,而且纯粹是碰巧遇上那个奸夫的,没预谋也没有同谋。白面检察官又提醒他,也可以检举他所知道的其他事。可是,他只不过是运输公司汽车队的一名普通司机,平常接触的人和事毕竟很有限,即使接触也大多是社会较下层的一些人和事。而且一般他只管开车送货,其他事都是押车的或什么销售员去办。钱也好,货也好,基本上不经手。不过要说认识什么“大人物”也就算是那个人了,实际上他对那个人的了解也并不多。那人从前在运输公司上面的交通局任职,看着大黄一个人从农村来,快三十岁了还找不到老婆,就把他弄去学了个驾驶,后来那人调到新区交巡警大队去了。这以后除了大黄结婚时来送过份子之外,大黄有好长时间没碰到那人。有一天下晚下班后那人突然打了个电话给他,让他把大平板开到江边涉外货运码头去,说他已和大黄单位的头头讲过了,让大黄只管把车开过来就行了。大黄只听说那人已是新区交巡警大队的大队长了,势力挺大,本市交通这一块都挺买他的账,心想既然头头儿都答应了,哪儿有不去的道理?于是他立刻从家里赶到单位,按照那人意思,徒弟都没叫,一人把大平板车开到在新区地界的外运码头。大黄在停着一艘巴拿马籍货轮的码头上一直等到半夜才有一个“商检”的人过来,让他把车开到集装箱码头,从那儿拉上七个密封得好好的集装箱,连夜把货送到无锡。押车的人一路上除了不断给他递烟之外一句话也没和他多说,他只知道押车人姓姚,也是市商检局的。到了无锡郊区的一个仓库,他只听到姓姚的与接货人冒了一句车什么的。装卸完货回头,姓姚的塞给他四百块钱,让他运货的事对谁也不要说。大黄起初怎么也不肯要,后来押车人姓姚的说是某某大队长给他的加班费,大黄这才勉强收下。

P1-5

序言

如果说,爱恨情仇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那么生老病死便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倘若你愿意到社会生活中去徜徉一行或是到文学典籍的海洋里遨游一番,你大约便可发现,此说并无什么大谬。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书写中,死亡和死亡题材总是经常遇到、不可避免的话题。而在死亡题材中,对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犯人进行灵魂出窍的拷问,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但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读者窥私好奇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在对犯人的心理剖析中,透示出社会的动因、时代的信息,把个人悲剧置放在阔大的社会背景之上,从而显露出作品的情感力量和思想容量。

年轻的时候,我读过不少描述爱恨情仇而酿成死亡悲剧的爱情小说和武侠小说,以后又热衷观看一些表现抢劫、谋杀和类似社会活动的司法侦破题材的影视剧。这类作品在一定时间内,曾以它的惊险样式和煽情情节吸引过、感染过我年轻的神经和心灵,及至中年以后,渐渐地我终于对这类作品产生了厌弃和拒绝的态度。而促成阅读兴趣转变的原因,除了年轻的因素外,便是这类作品与生俱来的缺陷:为追求情节的惊险和刺激,而忽略了情感力量和思想容量,用过度的虚伪编造冲淡了文学真实性的原则。而近几年来,这类司法侦破文学(姑且称之为司法文学),尤其在影视界正呈现出泛滥之势。不少影视剧都存在着追求惊险刺激,宣扬血腥暴力的不良倾向。

可以说,无论是我个人,还是社会都在呼唤着一种新的关于死亡题材的文学作品。新的死刑小说、犯罪小说由此应运而生。幸而,等待不久,我的阅读愿望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我的作家朋友雨城(张晓平)最近给我寄来一组以“死刑小说”命名的系列小说。他的作品总能在满足阅读期待和阅读快感之后,又让人获得一些关于社会和时代潮汐变动的最新信息,甚而引起某种灵魂的震颤、思想的启迪。死刑是一种极致的人生风景,也是一种残酷的人生悲剧,因而死刑往往成为颇能集中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展示人性、人道主义精神活动的极端惩罚措施,成为颇能集中显现社会和时代风貌变化的法律形式之一。自然,也就成为颇具吸引力和震撼力的文学题材。

近几年来,由于生存竞争的紧张激烈和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文坛正悄悄流行着一种时髦之笔——犯罪小说。作家们正在试图从挖掘个人犯罪动因、描绘犯罪经过、探索犯罪心理活动历程,从而在寻找减少社会犯罪、解开犯罪之谜的进程中,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了解现代社会,而作出不懈的努力。雨城的死刑系列小说和其他作家的作品,不过是这种世界文学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透过雨城死刑小说正可看出这类小说的创作走向和创作特色。雨城死刑小说,大都以死刑犯为关注对象,着力描述死刑犯在犯罪前后,尤其是临刑前后的心理变化,充分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立即执行》通篇所写,自然难以避免地写到死刑犯大黄的犯罪事由、犯罪过程,但贯穿全篇的着意点却在于大黄临刑前的心理剖析和心理活动轨迹——交织着求生、怕死和侥幸、报恩的心灵搏击,他所有心思仿佛都凝聚在游荡在“说呢,还是……”这个“生与死”的根本话题上。这就使得雨城的死刑小说显得有别于一般侦破小说的模式:前者着重于对犯罪者心理的剖析,对犯罪个人的社会原因的探究;后者的中心点则始终在于犯罪过程和侦破过程。同样,《死刑犯的特殊偿还》的成功之处也在于作者的简洁老辣的语言,以各具特色的情节,生动形象地写出死刑犯谭大伟的心理特点:以忏悔和偿还来救赎自己。

死刑小说与犯罪小说一样,都会不可避免地写到罪犯的犯罪过程,而雨城的死刑小说成功之处正在于不肆意渲染暴力和血腥场面,而把主要目光和笔力投向死刑犯犯罪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之上,努力探索犯罪的个人悲剧和社会动因,从而体现出作者精神境界的过人之处,也使得作品在思想内涵上高出了一般司法侦破题材作品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法定年龄》里那个死刑犯姜欢年龄尚不足十八岁,且远非那类凶残成性的恶人和惯犯,可最终仍然被执行了死刑。这个少年死刑犯是如何走向毁灭的,这对读者来说不能不是一团迷雾。而随着法官赴姜欢家乡调查,当我们了解了他的生存环境之后,我们实在不能不为这一年轻生命的消逝而痛惜不已。于是,我们发现,与其把罪恶归之于这位杀人少年,倒不如说是贫困与愚昧谋杀了少年姜欢。与其说是个人悲剧、家庭悲剧,倒不如说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如果说,心理分析是死刑小说和犯罪小说的固有特色之一,那么,雨城的死刑系列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便是,作品所写大都是死刑犯临刑前的难挨时光,却从不煽情不张扬,不追求惊险刺激,不宣扬凶杀暴力,只是以从容老辣的语言,娓娓动听的叙事节奏,专注地描述各色人等各具特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并充分表现这位现代中年作家对生活、对艺术的沉稳追求和成熟理解。

创作优秀的死刑小说和犯罪小说,需要以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为根基,以较为娴熟的心理描写技巧为手段,方能写出的。那些一味追求血腥刺激、只会煽情的作者自然是写不出来的。雨城从1986年发表处女作《小城》开始,迄今近二十年里已发表百万字作品,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集。加上他当过兵,从事电视台编导、记者工作多年,既具有丰富阅历和体验,又具有一定的创作经验,因此,当他决定把创作目光投向法制题材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便能顺利地创作、发表了十多篇死刑系列小说,且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相当关注。这可视为对作者多年坚持业余创作的回报,也可说是他多年寻找自我、展现艺术才华的必然结果。

死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哀;是法律惩处的极致,也是人性善恶的凝聚焦点。在这样一个聚焦点之下,展现人性自有其惊心动魄之处,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检视我们法律的合理性,以及法律与人性、与人情的协调性,既拷问灵魂,也拷问人类司法文明。我们相信,死刑小说和犯罪小说今后尚有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我们也相信,雨城今后在死刑小说创作方面当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徐兆淮 文学评论家、原大型文学刊物《钟山》副主编

后记

若干年前,我看到一次执行死刑的场面:仿佛节日般的人山人海,人们恐惧、紧张,但又兴奋异常,他们相互招呼着跟在刑车后面奔跑。

几声摄人魂魄的枪响之后,受刑者倏然扑地,人们惊呼着后退,又潮水般涌上来,大胆者近距离观看受刑者倒卧在地的姿态,享受害怕着的快感。那时我还很小,后来几天都睡不踏实,总觉得受刑者就在帐顶或床下。后来,当然我也知道,那天被枪决的两名犯人在今天看来都命不该绝。但这就是人类于的事。

再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又接触到一些男女死刑犯,他们无一例外地畏惧、悔恨,而我却一点儿也帮不了他(她)们,只能看着他(她)们一步步走向刑场,被活活杀死在死亡的另一边。美国有部电影,名字我忘了,但却记得当律师营救一名女犯人失败后,死刑到来了。监狱长和律师、执行法警一起来到监房,犯人看到阵势一切都明白了,当时中年监狱长平静地对面临死刑的犯人说:“这一刻我们都很难过,让我们平静地度过。”这话语调平缓,但却震聋发愦,令人格外悲伤。

死刑这个话题几乎让每一个人提起来都立刻有话要说,尤其是男人。在这一形态面前,一切都变得严肃或惊心动魄。谁都怕死,尤其是怕被活活地执行了。我甚至想,某些社会,因为有了死刑才得以存在,否则也许满大街都是亡命之徒。

 这实在是个两难的选择,我憎恶死刑,但觉得丢弃它又十分可怕,至少在中国。

看看那些形形色色的死刑以及发生在它背后的故事吧,每一个故事都令人扼腕、叹息,甚至是愤怒。

我要把这一切写出来,而且已经写出来许多,成了一个前人没做过的一种小说形态。我在思考人类死亡的最高及最惨烈的仪式,我在想,哪天我们没有处死,也不需要处死!

这个系列小说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到一些人,比如我九十二岁的父亲张溢国,他每次在我收拾行囊又要去漂泊时都会给我以支持,母亲王锋则是期待我早日返回的目光,遗憾的是今年春节当我再次与她告别,再回转时她已昏迷不醒,末了终于驾鹤西去!我想起我向前走的力量,其实来自青少年时母亲对我近乎逼迫的鞭策。另外还有一个人一直鼓励我向前走,那便是中国广告营销策划第一牛人叶茂中先生,他不止一次在我面前认真地说:你不火我不服啊!你不成功,就是我的失败!后来有一次他拉着我跑到赵本山在北京的家里,硬向本山同志推荐我,估计这事本山同志已经忘了,我也只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在笑星的院子里和宁静同志和另一位牛人一直胡吹到凌晨三点。

戴斌、王敏全家给我在京的创作很大支持,单位及同仁对我的创作给予理解与宽待,在此一并深表谢意。当然,还得感谢小说家林苑中先生,他推荐了这本书!

书评(媒体评论)

在雨城的死刑小说中,几乎每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死囚都有值得惋惜的一面,甚至由于现行法律和社会环境的不完善和缺失,每个死刑的完成都有令人觉得痛憾的部分。但从对作者的采访中笔者得知,雨城本人又是极不赞成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完全废除死刑。他所关注的只是人在处于极刑关头的生存状态以及死刑背后人性的、社会的深远含义。

——扬子晚报记者 王致同

如果说。心理分析是死刑小说和犯罪小说的固有特色之一,那么。雨城的死刑系列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便是。作品所写大都是死刑犯临刑前的难挨时光。却从不煽情不张扬,不追求惊险刺激,不宣扬凶杀暴力,只是以从容老辣的语言,娓娓动听的叙事节奏,专注地描述各色人等各具特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井充分表现这位现代中年作家对生活对艺术的沉稳追求和成熟理解。

——文学评论家、原大型文学刊物《钟山》副主编 徐兆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忏悔无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雨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000704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4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