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内黄年画之旅/中国濒危年画寻踪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颗痴心,十年寻访,百折不弃,千载绝唱,万里迢迢……倾心呈现独一无二的中国年画寻踪之旅。

由沈泓编著的这本《内黄年画之旅》是《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之一。它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作者寻找内黄年画的行程,包括在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内黄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内黄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

内容推荐

  这是一次全新的人文之旅,这是一抹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是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内黄年画之旅》是《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之一。

由沈泓编著的这本《内黄年画之旅》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内黄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细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珍藏和存世的价值。

目录

序(英)

第一章 心切切兮奔内黄

第二章 红高粱中的李新张

第三章 年画传人李秋旺

第四章 暮色苍茫北海头

第五章 人文名胜遍境内

第六章 绚丽民艺大荟摹

第七章 古今名人与内黄

第八章 内黄年画中的八仙

第九章 内黄年画中的观音

第十章 内黄年画中的灶神

第十一章 内黄年画中的神像

第十二章 内黄年画的保护

第十三章 鲜艳明快农民画

后记

试读章节

◆内黄大枣

俗话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竿儿”。内黄物产丰裕,红枣、花生、蔬菜、尖椒、林果、西瓜、小麦等农产品在豫北、河南乃至全国都闻名遐迩,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山绵羊生产基地县、优质棉和出口棉生产基地县、优质蜂蜜出口创汇基地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也是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

其中内黄大枣,历史悠久,早在1500多年前已有大面积种植,现已发展到45万亩、650万株,年产鲜枣1.2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明清时代就被选为上乘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被誉为“东方宝果”。

如今,“东方宝果”又先后开发出无核糖枣、金丝蜜枣、醉枣、焦枣、醋枣、枣茶、枣酒等10多个品种,红枣加工制品20多种,畅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品质优良的内黄大枣个大肉厚、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并富含果酸,有十八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枣的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水果,有“百果之王”和“活维生素丸”之誉。

我国自古就有“每天三颗枣,永远不会老”的谚语。枣作为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早就被古代医学所推崇,也被现代医学所证明。

为弘扬枣乡文化,提高枣乡内黄的知名度,促进内黄红枣产业的发展壮大,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成功举办了数届红枣文化节。红枣文化节以祭拜人文始祖、弘扬姓氏寻根文化、感悟枣乡秋色、体验乡村野趣为主题,在后河、六村、粱庄三个乡镇建造了一批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红枣采摘园,让游客真正体味到枣乡风情。 在后河、六村两个乡镇选择综合条件比较好的农户开办以农家饭为主要内容、辅之以农事活动项目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饭,还能亲自到农田里收玉米、拔花生,体验丰收的喜悦。农家土布、麦秆画、农民画、传统手工艺品等土特产让游客满载而归。

◆内黄风味小吃

到内黄下车时,正是午餐时分,我开始满街寻找内黄小吃。

内黄风味小吃丰富多彩,闻名于世,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内黄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在“名”字上下工夫,在“优”字上动心思,在“特”字上做文章。

内黄灌肠是内黄县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清咸丰年间,由县城邱姓屠户发明,流传至今。它是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所制成。可以凉调,叫筲灌肠;可以煎食,叫煎灌肠。

内黄灌肠味美可口,风味独特,且有补血、健脾、壮筋骨、消滞之功效。一年四季,无论早晚,均有上市。当地有民谣《内黄灌肠》日:“肠子猪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盘,小铲儿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饥能解馋。”

内黄灌肠店老板告诉我,内黄灌肠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血放入30%的盐水溶液里,用木棍搅拌,使之不能凝固。继之,再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适量地灌入洗净的猪肠之中,待其血浆、面汁之混合体在肠内凝固后,即可放入水锅内用小火温煮,并要不断用针刺肠,使之冒出气泡,以免肠衣崩破。

一般情况下,约一个半小时即可煮熟食用,如再进行加工更好。

其加工方法是:用手托肠,以刀剖为适量薄片,根据不同季节和食者爱好,可用蒜汁、香油调拌,称之为凉调灌肠;或放入平底煎盘,加油煎,看好火候,待块体由红变紫黑,肠衣向外浸油,用小铁铲翻动,即可盛入分盘食用。如用小磨香油煎更好,香绵可口。

马蹄烧饼源出自内黄县井店镇,形状似马蹄,有1D0多年的历史。主要原料是面粉、花生、油、盐、花椒面、荤香面、芝麻面。采用“十遍八刀”的独特工艺制成,香脆可口,香味四溢。

楚旺扒糕原是楚旺镇风味小吃,据传始于清道光初年,由一个叫马奎的人从保定传入。主要原料为荞麦面,蒸熟后用芥末、香油、蒜汁、陈醋凉调,味道鲜美,且有健脾胃作用,遍及全县,村镇街头,多有叫卖。

有民谣《楚旺扒糕》曰:“楚旺扒糕荞面糊,芥末蒜汁香油醋,一切就调手拿叉儿,酸辣香味得口福。”

梁庄状馍,产于内黄县梁庄镇,是用精制面粉擀成面片,将瘦肉、大葱等用调料拌成馅夹在中间,在煎盘上煎烤、油烙而成。

粱庄状馍始于乾隆年间。相传乾隆年间,有一书生中了头名状元,梁庄好友为庆贺其金榜题名,在御宴上把自家制的面饼呈上供皇上、状元用膳,皇上品尝后赞不绝口道:“这一佳品入口焦中有绵,酥中有咸,脆中有甜,味道多感。圆象征团团圆圆,烤色金黄象征前程似锦,状元食的馍就叫状馍吧。”

此外,内黄还有数十种美味小吃品种走红四方。

内黄最吸引我的还不是这些小吃美食。而是灿烂的民间艺术和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黄县自公元前198年置县,勤劳智慧的枣乡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内黄李新张木版年画,还有民间戏剧(落腔、罗卷戏、大平调等)、神话(颛顼、帝喾神话等)、曲艺(扁担偶、坠子书等)、民间绘画(内黄农民画等)、小吃(内黄灌肠、楚旺扒糕、梁庄状元馍等)、民间庙会(内黄高王庙会等)、体育竞技(内黄梅花拳等)等。这些,正是吸引我走进内黄的闪光点,而其中的木版年画,则是我此行的目的。

P6-9

序言

这些年,我走遍了中国除台湾的各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次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这套《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的诞生。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包括在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各地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

我的年画之旅中,最令我感到沮丧的是,很多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年画生产鼎盛一时的产地。如红船口、夹江、扬州、滕州、柳州、黄陂、北京、无锡、磁县、樟树等地。已经找不到一个民间木版年画艺人了!

现存的年画产地也仅十多处,其中大部分地区仅一两个老艺人在印制年画,如南通、凤翔、聊城等地。老艺人一走,年画就会断流,即使是现在宣传较热闹的绵竹年画、武强年画、开封年画、朱仙镇年画、平度年画,民间也只有两三家艺人在做年画。传统的年画艺术正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在现代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民间木版年画已成为濒危艺术。在笔者开始寻访民间年画的十年间,很多年画产地第一次去的时候,尚能见到年画和艺人,第二次去,已物是人非。年画和艺人都已随风飘逝,渺无踪迹。那时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如今,民间木版年画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间年画的工程已在各主要年画产地启动,关注和传承民间年画艺术就是弘扬传统文化,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自命清高的人是不会喜欢民间年画的,他们会说它匠气和俗气。它真的俗气简单吗?在民间年画中,耐人寻味的寓意表象随处可见,每一幅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有意味的形式、象征、隐喻、谐音、寓意,这些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核心元素,我们朝圣般虔诚膜拜的元素,我们苦苦跋涉了一圈也只抓到皮毛的东西,重新回到中国民间年画中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元素原来早已存在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年画中,遗憾的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的博大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

正如在中国年画最初级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又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的完美,还有灵感的源泉。因为它原本就源自泥土啊!而任何大师都离不开泥土!现代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泥土。最简单的,才是最丰富的;最俗气的,或许是最典雅的:同一个圆上,终点就是起点。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每时此时此刻各种徒劳无益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散落在各地的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沈泓

注:本书中的年画全部为作者本人收藏的年画原作。摄影照片均为作者本人摄。书中未注明产地的年画均为滑县年画。

后记

民间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祝福“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出门见喜大发财”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找到。

年话年复一年地繁衍在新年的见面问候中,在邮递的信函中,在电话里,在手机短信上,在电子邮件里,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年画——却渐渐消逝。

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在武强年画产地,一个老艺人对我讲述“关帝赐画”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武强城南宋家村有个叫宋良的穷书生,家贫如洗,却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获得关帝赐画,治好了老母亲的病。从此,就有了“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花开落谁家”的传说。如今,武强年画和其他年画一样上了邮票,《鹤鹿同春》《五福临门》《步步吉祥》《吉庆有余》《五路进财》等都是吉利的年画。

在杨柳青也有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还有“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年画传说。如最常见的年画《莲年有鱼》,就有一个故事:

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他登岸游画乡,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莲年有鱼》。

这张年画往家里一贴,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跳了下来,说:“想吃鱼,您老拿个木盆来。”薛富贵心里一亮,赶忙找来一大木盆。第二天早上,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天天这样。薛富贵天天卖鱼,赚的钱越多越贪婪,掐着指头盘算整个胜芳都要姓薛了。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抬头一看,那张画变成了一张纸。他“啊”的一声,活活气死了。那画上的大胖小儿怕被钱玷污了自己的灵性,张起荷叶帆,架起莲花船,抱着大鲤鱼,沿着大清河,又回到了杨柳青。 《莲年有鱼》的谐音“年年有余”,年话寓意为生活富裕美好。

民间年画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从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为劳动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作用。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报刊的古代,民间年画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是儿童成长的教材,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每当春节将至,在我们给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说年话的时候,何不送上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体味传统文化意蕴的同时,最丰富最深情的新年祝福也尽在年画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内黄年画之旅/中国濒危年画寻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904928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8.3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