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滇缅路走向欧洲战场/旧版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三个检查员

守在边境上的一个哨兵,他的工作时常难于一个普通作战的兵,他尝不到那种浴血作战的畅快,却须随时牢牢端了枪把,将自己孤单单地安置在渺茫、寂寞的准备中,他不能冲,甚至由岗位上多迈出一步;但他也没有退后一步的权利。他得用自己的胸脯和勇敢抵抗对方射出的第一颗子弹。为了自己和他的同伴,他得时刻留心着匿藏在另一世界里的那颗子弹。

然而一个边境上的检查员的工作有时还难于一个哨兵。

当一个旅客走过一个哨岗时,那哨兵可以不问那旅客的职业或身份,尽管用一种极严厉英武的声调问“口令!”或者“哪儿来的?”这声音里的不可征服性即使为他的司令官碰到,也只有使这上司更欢喜。

但一个检查员起码得善相术。他有权利怀疑每一个旅客,同时他还须隐藏起自己的怀疑。他必须施用严厉,甚而动刑,但在不必那样做的时候,他得在礼貌的边缘上盘桓着,使那良善的旅客不受到冤屈的恐吓,也使那狡猾的恶棍易于上套。他得准备许多魔术般的问题,但他应该把那些问题按着旅客身份替换使用。这的确是很复杂的事,然而也是重要的事呵!

不久以前,我曾经作过跨越边境的一个旅客。我是由湖南西部一座小城出发,向着云南的省会行进。这样,我必须走过湘、黔、滇三省,都是后方的重镇。

先驱者的朋友们虽然给我们不少途中起居的指示,但关于检查制度却不曾多说,只嘱咐我们在过平彝那“关”时,要尽量“规矩驯顺”,并且把那个检查员比成雨果Les Miserables里的警察长Javert。这话在朋友写来,也许怀了不少怨意,但我想在汉奸遍地的今日,我们的后方正需要许许多多尽责的Javert,严峻到了无慈的地步,而且狡黠敏捷如一好猎手。如果真像泥鳅一样混进几批汉奸,这仗如何打得赢!

所以,一路上我都在等待着这样一个“无枪的哨兵”,我希望眼见同车的一个旅伴,为他东翻西审,又说又笑,而终于摸出一枚大正钱之类的证据,或由谈话中侦出可疑点来。于是,一副“无赦”的脸色忽然摆出来了(我们的脉管里一只细菌赶出来了)。旁观者即使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不能不油然地起了感激。

我没福气看到这样的快举。我所看到的,一点也不是我所预期的。

也许是因为由东往西走的原故,在湖南境内我几乎没有遇到一位检查员。各大站上,除了照例有一个宪兵模样的军官(却不带武器)由窗口向座位下探视一阵外,再没有别的盘查者。后来,并且知道那探视与我们普通乘客还是无干的。他的猎物只是名为特货的鸦片。

一过湘、黔交界的晃县,情形便不同了。在那以制箫出名的玉屏地方,我们受到第一次的检查。对我,那是企盼好久了的。

他首先盘问坐在我身旁的一个团长。姓名,年岁,籍贯,职业,来处,目的地……最后问到他所属的师,部。那穿了灰制服的检查员,随问随写着,遇到稍微生硬的字眼,周围照例有些热心而博学的旅客争先提醒。那只哆哆嗦嗦的手,有时把“军人”写成了“东人”,有时把“临时大学”写成“林十大学”。遇到过于热心的旅客插嘴纠正时,那位检查员脸上不免有些红,嘴里不服气地抱怨着“他妈的,这名字起得才怪”。

到后来,我们发现他写的是一张印就待填的表格。车上一共有二十五个客人,如果这样登记下去,晚间就无法到达本日的宿站了。于是,有人接了过来,改由本人填写。

这方法我们在贵州境内一直使用着。起初,我老大地不以为然。难道我们希望那坏种良心发现,在“备考”项下注明“我是汉奸”吗?然而到处都是陡高崎岖得怕人的山路,每日都得赶二百公里的路程。真若在天黑时还停在荒凉如太古的半山上,那可怎么好!近在眉睫的安全使我忘怀了那更远大的,终于,和全车的人们一样,我对那“宽厚”的检查员由贬责而变为感戴了。

但是在盘县,黔、滇交界处,我遇到了一个不马虎的盘查者。与其说他给我的印象很深,倒不如说我给他的印象太深了。因为在廿五个旅客中,他先扑奔了我。而且,如一只未满足的苍鹰似地,一直在我身边盘桓着,足有四五十分钟。不曾看他们一眼,不曾打开他们的一只包袱,他纵容所有的行李搬上了车,也纵容所有的乘客上了车。他立在台阶上,同我一直攀谈着。作为被检者的我,是除了陪他鹄立在那里,没有另外的选择。

在我所遇到的三位检查员中,他是第一个,也是最健谈的一个。由他的服装,这倒不大看得出。他的军服显得太瘦了些,人也似乎营养不足,所以面色黄中透青,一对不很跳动的眼睛忽然在我箱盖上发现了一本《栗子》,那是我在贵阳一家书店买的。我自己从上海出来,是什么书也不曾带的。这书原不值流传得多远,但在辽僻的贵阳遇到一本,我禁不住买了。因而,也就为检查员所注意。

“你是一个作家,对不?”当他发现那书的著者和我的名字一样时,他突然得意了他的发现。

“我是刚才你写的那个机关里一个小职员。”我这样带点阻挠地回答了他。

“然而你作了这本书?”他竟把它拿在手里了,而且在翻看着。

“那与我的职业并不冲突呀。”我心里不大高兴他若有所获地翻着它。P10-13

目录

书前

流亡昆明

昆明偶忆

三个检查员

贵阳书简

河口险遇

从昆明到海防

安南的启示

中国的东南角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我爱芒市

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

印缅友谊值得争取

记坐船犯罪

胡子的命运

驰骋西线

滇缅路开放之前

纽伦堡访狱

仆仆风尘到慕尼黑

阿尔卑斯雪岭

神游大西南

它曾经是咱们的命根子

萧乾逸事两则

重踏滇缅路

序言

巴(金)老生前说到他的三位朋友,认为他们的创作才华,都在自己之上,可惜因为过去的诸多情况,没有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说的这三位朋友,是曹禺、萧乾、沈从文。这里有巴老的自谦,也有对过去荒废他们才华的惋惜,同时,三位在各自不同的时空,确有他们在文坛明星的闪耀。

这里所说的萧乾(1910—1999),无需将他同谁论高低,也没有必要给他论资排辈排座次,在“五四”后新文化的长河中,老一辈作家,像他同是作家和翻译家的,不少,但作为活跃在二次大战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于此,有他一份特殊的贡献,不仅代表中国作家,也是最先奔欧洲战场的一位中国记者。

这里汇集他抗战时所写滇缅公路到欧洲战场的这段经历的散文,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的窗口。在当年我们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里,残酷的战争动荡社会生活,人们又迟钝于信息不灵的耳目闭塞之际,从这个窗口,开阔了视野,窗外的风云,紧系一代思想的风云。

这是那时的一则传奇,叙述这则传奇时,同时演释了萧乾自身的传奇。

他是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大公报》减少版面,裁减员工,他在兵慌马乱中失业,是杨振声和沈从文两位先生收留他从旁帮助编中小学的教科书,从武汉到昆明的。

失业的滋味,他自喻为“丧家之犬”。“失眠、忧郁、苦闷,百无聊赖地在翠湖边上转悠”的打发那些日子。这位生于北京贫民区,十岁丧母的遗腹子,先在尼姑庵里上私塾,后来进了基督教“长老会”的“崇实小学”。下午学习,是一早去送牛奶、又在教务处印讲义,先后还织过地毯的工读生。暑假还在北新书店当过练习生。他这穷人家的孩子,在书店所见的书,让他接近了文学。没见过钱还怕钱在手上烫手,给人送的稿费,是用手帕包起来绑在手背,冰心见他从手背解开手帕取出稿费的印象太深刻了,日后萧乾成名,他们姐弟相称,冰心的孩子都极亲热的叫他“舅舅”之情,都不会与此无关。他如此先后到“燕京”、“辅仁”国文专修、英文本科,再回到“燕京”在埃德加·斯诺的启发下入新闻系。一九三五年毕业即入《大公报》负责《文艺》。此时的萧乾,也只是一位二十五岁的“小青年”,却有不少与他同辈的“小青年”在他这块园地成了作家。以这张报纸的《文艺》所评出的文艺奖,曹禺的《雷雨》,何其芳的《画梦录》等获奖,虽然不像现在发下的是多少又多少个万的奖金,但此奖对作者和《文艺》所联动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是闪耀于中国文化史的。之后,中国这八十年间所评的文艺奖,无以计数,有些是有它以题材、事件、地域为专题的奖,为其专题之“专”的影响,不容低估。但,那许多获大奖的作品,艺术上能与《雷雨》《画梦录》比美的,凤毛麟角。加以有些评奖的人事关系、幕后交易,道德的不干净,就更加无法与它比了。因此,当时还是“小青年”的萧乾,已是《大公报》的“红人”,也颇有自信。除了编好副刊,还出外采访,要和他的老师斯诺一样,四方采访,直面人生。然而,此时不是在外采访,是流落昆明,失业于《大公报》,加以每天的面包问题,穷得只敢住“鸡毛店”的窘境,说似“丧家之犬”,这“家”,当是他所依归于《文艺》的读者和他的《大公报》了。

……

萧乾有关的文稿很多,除了从战地发出的纯新闻稿,限于篇幅,这里选入的,不到黄豆米从正在编辑的《全集》资料几经挑选的书稿之一半,留下点遗憾并非完全是坏事,有心深入研究萧乾的,应该会有其它出版的文本,提供研究之所需。

巴老生前常念叨的三位朋友,曹禺、沈从文同萧一乾很不一样。曹禺所熟悉,所歌哭的时代和人物,悖发、互动他的艺术才华,已在他的《雷雨》、《北京人》、《原野》、《家》里发挥到极致。单纯埋怨一九四九年后的体制限制他才华的发挥,不是事实。抗战后他的《蜕变》、《艳阳天》与前面那些作品的落差正好说明这一点。同一个时候他改编他熟悉得如同自己的“家”之《家》,与《蜕变》的落差,则更能说明这一点。天才之才华的喷泉,绝不可能没有任何条件,尤其是可以离开他对笔下的生活、人物的熟悉、深情和认识的深刻永远喷放。沈从文是走到另一个与他过去的小说世界所迥异的现实时,对生活矫情的描模、赞颂,使他那支风情万种的笔己拙笨无力了。我看过开国初经丁玲转交又退回到丁玲手上的沈从文的原稿。当时不敢怠慢丁玲的《人民文学》编辑部所细说稿件不能采用的原因,有一条就是思想紊乱,语句不通,对这样知名的老作家的稿件,他们不能,也不敢做编辑工作予以动笔删改。同样,他过去的小说中的世界过去了,正如恩格斯(Engels.Friedrich 1829,-1895)所说:“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作家不能适应“社会的独立力量,之改变而变,也只能随他过去的小说世界一同过去。世上没有不谢幕的演出和演员。过去,老在政治上议这事,忘记了这也是艺术规律的必然。萧乾不同,他生前就划出《我这两辈子》,以一九七九年二月之前后分出的前后两辈,上辈子织地毯挨师傅打,上课挨老师打,回家挨堂兄打,十岁时母亲咽气前他用这辈子第一次拿到的一块钱工资,买了个她从未尝过的水果罐头孝敬她。弱势者卑微苦涩,尝尽人世的酸甜苦辣。一九五七年的“反右”之后,自然也是同样的酸甜苦辣,但他竟然写出《由衷感谢反‘右’斗争》。只看标题,几乎要错怪他神经出了问题。再看他由“反右,,的遭遇,“迫使自己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懂得了沉默多么有价值,多么保险”,任人不屑一顾,“既没资格给人贴‘大字报’,别人也不属于给我贴,反到悠哉悠哉,关押我们的那地方竟然成了一片乐土,我们成了‘天然的’逍遥派”,“使我相对平静地度过了六十及七十年代”之说,听来心酸。这也使他进入到第二辈子时,将自己这两辈子所熟悉的人情、世态,以他今日之所想展现出来,竟然留下二百来万字的精美之笔,并与夫人文洁若合作,以他一九四三年在剑桥大学英文系研究生所专攻的英国心理派(意识流)小说之功,全译出文学界视为天书的《尤利西斯》,这也该是当代文化界的一则传奇吧。

我们也以此作为一束文化的鲜花献给读者!

2010.3.21.乡居

内容推荐

萧乾作为二战时欧洲战场上第一位中国记者,从开战到结束后的联合国大会成立和审判纳粹战犯,全程在场,他采访写下的战地特写被史学家称作是“欧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萧乾赴欧之前写的抗战特写,大部分与云南有关;他在英伦三岛巡回演讲中国抗战的内容中,重点之一是当时被国际高度关注的滇缅公路,从这点上看,云南可以算作萧乾上欧洲战场之前的热身赛场。萧乾赴欧前在云南短暂栖身的时间前后不足一年,期间的人生境遇又大起大落,写作却异常丰厚。

《从滇缅路到欧洲战场》一书让我们完整看到:年轻萧乾以流亡者的身份与云南相遇,留下了那个时代中国文人的主流精神;以记者身份与滇缅路相遇,在路上历经了“比奔驰在西欧战场上要危险多”的事,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之歌《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云南是萧乾心历路途上安放过政治乌托邦的地方。

编辑推荐

作者萧乾是惟一在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进行采访的中国记者,《从滇缅路走向欧洲战场》辑录了他在滇缅终极欧洲战场、纽伦堡审判时采写的21篇文章,作者以记者的身份亲历现场采访,所写文字自然有新闻的价值,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再看这些文章,作为文学文学家的萧乾,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报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滇缅路走向欧洲战场/旧版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70561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184
12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1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