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一书中,作者曹胜高和袁晓晶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二十位僧人艺术家,来揭示出中国艺术上最为奇特的一个群体,深入这些超脱世外的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感悟他们独特的艺术感受;来描摹他们富于传奇性的人生轨迹,体味他们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了解心性如何滋养艺术,艺术如何涵养心性。本书还谈论了他们与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交往,回味了世外雅会的逸闻趣事,感受了那个遥远时间中的历史回响,品味了一下尘俗与世外的异同。让我们也暂时忘却尘俗,回到一个个写满性灵的艺术世界里,品味一份诗思,欣赏一段美景,体悟几篇书法,在林立的高楼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感受一下来自田园牧歌时代的超脱和自在。

内容推荐

历史上还有一类人,他们具有一种明晰的共同性,因此形成了一个群体。《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向我们展现了佛教使中国艺术更加空灵、艺术使佛教更具人文底蕴的精彩图卷;同时,也探索了参禅之风对诗歌、绘画、书法神韵情趣的熏染与影响。注目于诗僧、画僧与书僧的超脱澄澈,寻迹于他们的雅会风流、精神禅悦,从中能赏析到他们在笔墨深层充塞流溢着的狂逸之气,以及兼为艺术家的居士那僧俗两界的般若关照。

《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由曹胜高和袁晓晶编著。

目录

引言/001

超脱尘俗觅空灵/007

 一、智永的“永字八法”/007

 二、皎然的取法自然/014

 三、亚栖的独得禅心/022

 四、九僧的幽雅诗趣/028

禅悦之中见精神/036

 一、齐己的白莲禅思/036

 二、贯休的梵相罗汉/042

 三、巨然的南派山水/048

 四、苍雪的中峰禅画/054

寄情笔墨写狂逸/061

 一、寒山的朴素情怀/061

 二、怀素的快意狂禅/066

 三、石涛的搜尽奇峰/074

 四、朱耷的人生写意/082

画斋书案会诗友/090

 一、慧远的庐山雅集/090

 二、省常的白莲诗社/095

 三、佛印的诗酒风流/099

 四、大汕的岭南集会/104

人间居士慕般若/109

 一、帝王与向禅参佛/109

 二、诗人与空静禅悦/116

 三、书家与经钞碑刻/123

 四、画家与清淡闲远/130

余论/138

参考文献/140

试读章节

有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我们来比坐禅吧。宋代以来,禅宗大兴,和尚们坐禅修炼、以养心性的方式,也为很多文人所接受、所喜爱。既然苏东坡提议,佛印亦不推辞,二人便对面而坐,坐起禅来。苏东坡望着对面的佛印,突发奇想地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模样似什么?”佛印说:“先生似一尊佛。”苏东坡听后非常满意。佛印又问苏东坡:“先生看我似什么?”苏东坡心想,定要拿这个机会来灭灭你的威风,便道:“似一堆牛粪!”哪知佛印听后,既没生气也没跳脚,还是依旧坐禅,笑语:“阿弥陀佛。”回到家后,苏东坡极为得意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今日终于灭了佛印的气焰。苏小妹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苏东坡就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苏小妹听后,苦笑一声道:“哎呀,哥哥您又被佛印占了上风。”苏东坡不解:“怎么我说他是牛粪,却是我输呢?”苏小妹摇着头对哥哥说:“佛印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众生皆是佛。而你的心中,怕是只有牛粪,所以看他才似牛粪啊。”《坛经》中说:“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在禅宗思想中,本心即佛心,若本心见不到佛,只能是修炼不够、境界不及了。苏东坡这才醒悟,竟又被佛印胜出一筹。

其实,佛印达到这一境界,是他多年修炼的结果。佛印出生于宋英宗年间,俗姓林,江西饶州人。林家乃书香门第,佛印三岁时已能通读《论语》及诸家之诗,五岁时能颂诗三千首,而且出口成章,成了当地有名的神童(图3)。某日他捡得一本《首楞严经》,便爱不释手,坚持出了家,法号了元。了元和尚最初在承天寺当住持,后来又悠游淮山、庐山、金山、焦山、大仰山和云居山等地,至宋神宗年间,宋神宗赐给了他“佛印”的号,从此人皆称其为佛印和尚。佛印和尚是北宋云门宗的重要传人。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讲究明心见性、自然顺化、妙悟佛理,其偈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以浅显句见深佛理,因而其门人行事洒脱、重修心境、讲究通彻、勇于机辩。或许,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不少文士都很喜欢与佛印交往,希望通过与佛印的交谈,使自己开悟。

2.自有乐地

话说自从被佛印称佛后,苏东坡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家中好好修炼禅定之功。过了一段时间,苏东坡自觉修禅的境界有了进步,便又欣然渡江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到了寺中,弟子说佛印不在,东坡只得在大殿等候。在大殿时,苏东坡仔细端详着殿中供奉的佛像,突然诗兴大发,遂赋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作完诗后,自己品读了起来。用“天中天”来形容佛,再配以“照大干”,足见对佛的崇敬之高;而“八风吹不动”,更显得佛心的清净淡定,佛法威力无边;“端坐”一句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佛之尊雅。同时,苏东坡也借此说自己已达到了修禅的超然境界,和佛陀一样不为外物所动。苏东坡越读越得意,心想佛印若是读了这首诗后,定会大加赞赏。于是,苏东坡便将诗交与寺中弟子,让他们回来后一定转交给佛印,自己则欣欣然回家去了。佛印回到寺中后,读到此诗,不禁在心中感叹,诗确是好诗,但苏东坡的这种自喻却需要一记棒喝。他便叫弟子过来,在诗下端书写了两个大字,让弟子交与苏东坡。

苏东坡收到后打开一看,不禁气得脸色煞白,原来这纸上写的两个字是:“放屁”。这不是在侮辱苏东坡的诗吗?苏东坡盛怒之下,与佛印的弟子一起渡江返回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论。可是,佛印禅门外的沙弥却说佛印今日不见客!“不见客也不行!”苏东坡气冲冲地就要往里冲,到了门口,发现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这才大悟,既哭笑不得,又深感惭愧:原来自己还不能将称、讥、毁、誉的外在影响抛开,只是一句“放屁”便怒气冲天地跑来与人理论了。

在佛印与苏东坡的交往中,除了那些有趣的小故事外,最引人人胜的还是他们的诗情酬唱。佛印作诗,是要向世人传诵佛法;苏东坡作诗,则是要抒发自己的豪情理想。某日,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去拜访徐太守,怎料主人不在家中,二人便在徐太守家的花园中观赏起来。徐太守是一个爱好文辞、附庸风雅之人,他家的花园玲珑俊俏,处处藏有玄机,颇有江南林园的奇巧风格。苏东坡与佛印在花园中赏玩半日后,都颇得诗意,便各于墙上赋诗一首。苏东坡的诗云:

我来亭馆寂寥寥,深锁朱扉不敢敲。一点好春藏不住,楼头

半露杏花梢。

诗的前两句恭敬有礼,谦逊自让;后两句则顿开生面,于静中取动,幽中取闹,以枝头探出的杏花来表达活泼之意。而佛印的和诗则日:

门掩青春春自铙,未容林下老僧敲。输他蜂蝶无情物,相逐偷香过柳梢。

诗的前两句写直观之景,却能从中看出作者对于一切生命自然的细微体察,“门掩青春春自铙”之句透出一种淡然之感,让人看到了因缘相生的法力;后两句中的“输”和“偷”,有一种悄然之感,于有情无情间,切合着佛家心境。徐太守回家后,看到了二人的诗,不免也心痒痒,在墙上又题诗一首:

藏春日日春如许,门掩应嫌俗客敲。准拟花前拼一醉,莫教明月上花梢。

徐公得二位高人之诗与情意,心情自然是一片明爽,从此诗中便可以看出他结交到知己朋友的畅快。三首诗的意境非凡,让那本就绝妙的花园更加锦上添花,成为了一座名苑。

3.要在心静

佛印虽是和尚,却不严格遵守戒律,是个“馋嘴”和尚。某日,他正在禅房里吃鱼,听到苏东坡来了,便慌忙将鱼藏在一只铜磬下。苏东坡进入禅房,只闻得鱼香,却见不到鱼,心知肚明,便一边坐下与佛印闲聊,一边打量房中,看看鱼藏在了哪里。很快,他便发现了木几上的铜磬,心想鱼定是被藏在磬中,于是计从心来。他对佛印说,有人出了一幅上联让他对下联,他苦苦想了半日而不得。佛印问:“是什么联呢?”苏东坡答:“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心中奇怪,这不是常见的对子吗?怎么连苏东坡都解不了呢?可他看苏东坡唉声叹气,猜到其中定有玄机,便不敢轻易开口,就问苏东坡:“先生对出了多少啊?”苏东坡说:“我只对出了四个字。”“哪四个字?”苏东坡眼看着佛印要上当,便一字一顿地说:“积一善一人一家……”佛印不假思索地接道:“庆有余!”刚说完便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上了苏东坡的当。“既然这磬有鱼,师父为何藏着呢?”苏东坡笑着把磬揭开来,二人相视对望,自是抚掌大笑。

苏东坡曾想劝佛印还俗,还设了酒宴,请了名妓,以动其意志。可谁料想,佛印虽然饮酒、吃肉,但其佛心清澈可鉴,只留言“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以表自己固守佛禅的心志。苏东坡闻后大惊,曰:“善哉,善哉!真禅僧也!”自此,对佛印更加敬重,引为知己。

P100-103

序言

小时候阅读唐诗,常会被唐诗自然之美所打动,陶醉在草长莺飞、春江花月的意境中,感受到诗人们细腻而深刻的情绪波动。尤其喜欢王维诗歌的玲珑之美,体味那幽静而安逸的丛林之趣,仿佛随着他一次又一次在青山绿水中散步,希望自己也能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如,至少也要做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图1)的洒脱。随着读书越来越多,慢慢地发现,王维诗中那样优雅而恬静的情境,与其说来自他的诗才,倒不说来自他的文化修养(图2)。他能写出这样的诗作,是因为他自幼受母亲影响,一生礼佛,精通佛理,中年还皈依慧能大师的弟子神会,常与僧人一起诵经,他的诗更多是他参禅悟道的所得。后来翻《全唐诗》、《全宋词》,才发现唐宋文人很多与僧人友善,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等大诗人,都曾长时间留连寺院,甚至排佛的韩愈,也曾多次到寺院里游赏。他们不仅在文化教养上受到僧侣和佛教的滋润,而且也与僧人们一起唱和,留下了很多逸闻趣事,从而把禅悦的静穆和古寺的清幽融入到诗歌之中,创作了很多兴象玲珑、清闲淡远的作品。

那么这些与文人关系密切的僧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他们不只是会礼佛念诵的出家人,更是一个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读书人,因而才成为诗人的朋友、画家的知己和书法家的知音,侧身于中国艺术史之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作者群体。他们生活在禅林寺院,一边读佛经,一边做诗、绘画、练习书法,不仅把幽静而闲淡的生活体验,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而且还通过佛理的传播来影响中国的艺术理论,通过与艺术家们的一起体会到古刹山林的清幽,激发艺术灵感,使描绘自然之境、刻画空灵之美、讲求淡远之趣,成为中国艺术的内在追求。

随便翻开文学史,就能发现其中许多僧人列在其中,以文学理论家、诗人的身份,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刘勰寄宿在家镇江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着僧佑研读佛书,最终完成了《文心雕龙》,成为中国古代集大成式的文学理论。《全唐诗》中共收录了119位诗僧的2193首诗,也可以看出诗僧在唐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寒山、拾得的诗,风格浅显平易,带有诙趣,用嬉笑怒骂的手法洞悉世态人情,很受唐代百姓的喜爱,王维、顾况、白居易、皎然等白话诗和唐宋之际的通俗诗派,都或远或近地受到他们的影响。贾岛早年出家,晚年还俗,诗中清冷而瘦奇的意象,也仿佛古寺青灯一样幽深而寒冷。而晚唐著名的和尚皎然,撰写了《诗议》、《诗评》、《诗式》等,推崇诗歌的高逸之美,总结取象比兴的技巧,欣赏诗歌的悠远意趣,对唐诗作了很好的总结,也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宋初有著名的九僧诗人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直接学习姚合、贾岛的晚唐体,还成了宋初诗歌的一派。其中的惠崇还擅长绘画,他画的《春江晓景图》有两幅,使著名的诗画家苏轼倾慕不已,作诗题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描绘其中的《咏鸭戏图》。其实,在惠崇之前,就出现了不少诗画兼通的僧人,最著名的要数山水画僧巨然和人物画僧贯休了。

巨然早年在江宁的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因此对南北山水之美有很深的体悟。他的画玲珑剔透,清晰润泽,仿佛刚被水洗过一样明净,成为宋代文人画家学习的典范。(图3)而贯休才思敏捷,博学多识,不拘小节,游走于五代权贵之间,名声很大,因诗中有“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被誉为“得得来和尚”,他用夸张浪漫的手法表现梵式罗汉,一改此前罗汉图的严谨古板,而使罗汉显得形态盎然,似乎有了人情世故般的可爱和可亲,对宋元的人物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开端,宋元出现了一大批画僧,如善画山水的修范、象微、德正、传古、隆师、德止、若芬、超然、本诚等,善画人物的法相、无霭、维真、表祥、昙素、梵隆、德源、长芦,善画花鸟的居宁、宝觉、仲仁、因师、法常、温日观、庵上人、祖柏等,称为宋代画坛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把禅意融入画法之中,与当时众多画家一起,促成了宋元文人画的闲远、安静、淡泊画风的形成。到了明清,诗僧、画僧就更多了,清代著名的诗僧有苍雪、借庵、寄禅、练塘、笠云、天然,还有彪炳史册的八大山人、石涛、石溪、渐江四大画僧,他们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写意,把明代兴起的写意画推倒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还有扬州的虚谷、焦山的大须、上海的竹禅等,都是以画家流传于世的僧人。

如果说中国古代画家灿若群星,那么这些善画的僧人也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明星,有些如巨然、贯休、八大山人、石涛等,还是引人注目的恒星。如果说中国古代的艺术史是一条长河,那么这些僧人艺术家,则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支流,不仅给艺术长河注入了闲淡、清幽、宁静、安详之美,而且成为这支长河中波澜起伏的奇观之一,成就了令人无法释怀的一片碧水云天、一段汪洋恣肆。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了近千年的消化,到了唐末,才以禅宗的形式与儒学、道教等中国本文化融合起来。在这千年之中,无数社会精英抱着对佛的虔诚,对佛理进行了无穷的追问,道安、法显、支遁、僧会、玄奘、神秀、慧能等高僧,和弟子们一道,翻译佛经,辨析异同,使佛教不断中国化、本土化,成为普通百姓可以解读的文化形态。在此之后,又有无数的才子、文士和名流,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舍身佛门。天然和尚、八大山人、石涛、苏曼殊、弘一大师等,都是中年出家,熟知尘俗之事,又精通佛理,既有过风流倜傥的才子生活,又有过恍然大悟的静修经历。青灯黄卷中,他们寄幽情于诗画,古刹钟声里,他们融闲心于书印,不仅做了大量的创作,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的创作,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篇章。

这些诗人的诗歌,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无数次从温润的书卷中接触了他们幽情思绪;这些画家的绘画,我们也不陌生,因为我们无数次在琳琅的画卷中欣赏过他们的斑澜多姿;这些书法家的作品,我们也不陌生,因为我们无数次在古朴的字帖里临摹过他们的飘逸洒脱;我们陌生的是,这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是如何从经过僧人的心灵体会,化成一个个立体的形象,成为美奂美仑的创造?我们不解的是,在那幽静而安详的寺院里,在那日复一日的木鱼声和唱诵声中,如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我们希望知道的是,这些僧人成长为艺术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和悲欢离合?

这本书中,我们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二十位僧人艺术家,来揭示出中国艺术上最为奇特的一个群体,深入这些超脱世外的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感悟他们独特的艺术感受;来描摹他们富于传奇性的人生轨迹,体味他们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了解心性如何滋养艺术,艺术如何涵养心性。我们还可以谈谈他们与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交往,回味世外雅会的逸闻趣事,感受那个遥远时间中的历史回响,品味一下尘俗与世外的异同。让我们也暂时忘却尘俗,回到一个个写满性灵的艺术世界里,品味一份诗思,欣赏一段美景,体悟几篇书法,在林立的高楼间,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感受一下来自田园牧歌时代的超脱和自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胜高//袁晓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802181
开本 16开
页数 1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8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9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6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