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词艺苑掇菁/广州诗社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广州诗社编写的这本《诗词艺苑掇菁》分上下两篇,共收录70多首诗词。每首诗词对应一篇文学评论,对写好诗,建设文化大省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广州诗社作品系列之一,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诗词文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目录

上  篇

近体诗并不都押“平水韵”

广州竹枝词溯源

群芳竞发美刺兼优——读《诗词》报杂感

我国传统诗词改革刍议

我对诗词改革的一些意见

几种与七绝相同的词

关于当代诗词的理论探索问题

谈格律诗词的守旧与创新

词的艺术标准:重、拙、大、深

唐诗中的“蒙太奇”手法

诗体形式的演变(上)

诗体形式的演变(下)

略谈日本的山水诗

岭南诗述略(一)

岭南诗述略(二)

岭南诗述略(三)

岭南诗述略(四)

岭南诗述略(五)

岭南诗述略(六)

岭南诗述略(七)

岭南诗述略(八)

岭南诗述略(九)

岭南诗述略(十)

岭南诗述略(十一)

岭南诗述略(十二)

诗意诗情何处寻

诗词中的博喻

诗词名句句法关系探微

谈诗词的境

没有动词的诗句

声律是近体诗的滋味

谈诗词中褒贬(美刺)的写作体会

“打油诗”应有一席之地

浅谈离别句

诗韵改革与南北方音

诗词中的互文

诗与现代词语

“诗家语”例补

运用逆向思维出奇制胜

色彩美在诗词中运用的四法

在章卒形成强烈对比所呈现出来的顿挫美

下  篇

郑彼岸和他的“新新乐府”

吴兰修和他的《桐花阁词》

被误解的名诗

邝露诗歌浅论

张九龄对唐代诗歌的贡献(一)

张九龄对唐代诗歌的贡献(二)

施耐庵和他的轶诗遗曲

关于诗的“声韵”

诗好常甘得句迟——黄损和他的诗

叶帅《绝句》赏析

略论“留”字诀兼谈柳永《离别难》

韩愈诗文在日本

一代风流宋芷湾

汤显祖在广东遗下的诗文

宋湘集外有遗珠

南园诗社考略

杜甫、李商隐七律之比较

李白《赠汪伦》的前后

廖仲恺诀别妻儿诗(遗作)

菊花诗话

胡适的古体诗词观

诗探索馨斜

读《梦影楼词》

百年流水见归心——香港评选“最受欢迎唐诗”有感

毛泽东与诗友柳亚子

秦观词句中的借化寻迹——读秦观词笔记

所怀者谁欤——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爱国怀乡绚丽如画——《中山诗词选》第二卷序

吉光片羽珍同璧——孙中山梅县松口留墨宝

试读章节

运用逆向思维出奇制胜

(广西)杨怀武

逆向思维,是一种新型的求异思维,不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诗词创作上,谁善于用逆向思维,谁就能出奇制胜。

兵法上有“兵不厌诈”的说法,一般军事家常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来蒙哄敌人,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但常用此法也易为人识破。《三国演义》中的孔明用兵就不落在旧套,他运用了逆向思维——“实则实之”,命令关羽在华容小道上,燃起烽火,去截挡曹军的逃亡,结果,迷信“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曹操,果然不走没有烽烟的华容大道,而向有烽烟的华容小道伏击圈走来。以后,孔明又用“虚则虚之”的办法,大开西城县之城门,用一座空城,吓退了带领四十万大军前来进犯的司马懿。化险为夷,名扬千古!

诗词大家们在创作上也常用逆向思维,来取得极好的艺术效果。

春天的景物是美好的;花明鸟叫,柳绿花红,一般都用春景来表示愉悦畅快之情;但杜甫运用逆向思维,以之反衬国破之哀痛,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的佳句。其所以为“佳”,就因为“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唐代诗人李贺,是一个惯用逆向思维的高手,其名句如“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饮酒》),“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无不出人意表,令人读后惊喜交加。又如,名诗人如白居易、韩愈,在描写音乐时,都用生活中已发生的现象进行比况,如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韩愈《听颖师弹琴》“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句中用以比况音乐的形象,都是生活中已发生的现象;而后起之秀李贺,在描写音乐时,却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决不停留在只用现实生活现象去比况的老手法上,而是“异想天开”地进行描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用现实与神话相结合的手法,以渲染音乐家李凭弹奏箜篌所产生的魅力。看,其弹奏声,竞震得“石破天惊”使得秋雨也从中纷纷落下来了。这就兼写了弹奏声与弹奏声所产生的效果,这该是多么奇幻、美丽而动人啊!这样的诗句,较之白、韩描写音乐的诗句,岂止“并不逊色”?应该是“别添情趣”,“别有天地”!

当代诗人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也常运用逆向思维而写出不少传世的名句名作。如“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句,不仅一反陆游那种“孤芳自赏”的情调,也除尽世俗那种“梅占百花魁”、“英雄造时势”等旧的习惯意思,却描绘出了梅花报春而不争春、与百花共同迎春、具有人民领袖胸襟情怀的崇高品质。再如《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以“意识流”的手法,打破了天上与人间、现实与神话、空间与时间、人物与植物……种种界限,制造出了一个朦胧而又清楚、虚幻而又现实、悲喜交加、富于动态感的意境。如果不是运用“反古人之意”的逆向思维,也是难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的。因此,人们读毛主席的诗词时,不仅能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熏陶,而且在艺术上也能获得美的享受与启发。

综上所述,可见:运用逆向思维,是确可出奇制胜的。我们今天搞诗词改革,要推陈出新,是应汲取、运用、推广这种思维的。

色彩美在诗词中运用的四法

(广西)杨怀武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黑格尔曾说:“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品质。”我国古代许多有成就的诗人词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色彩美,成功地构置成绚丽的画面与动人的意境,获得广大读者的称誉。其巧妙运用色彩的方法有四个方面。  (1)把色彩提到句首,使之突出而醒目,使人因色彩而寻物,随色彩而生情。例如杜甫诗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紫收岷岭草,白种陆池莲”,以及陆游《霜天晚兴》中的“红颗带芒收晚稻,绿苞和叶摘新橙”等句,都是把色彩提到句首。这不仅造成新奇的句法,盎然的诗趣,而且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探究反射,使人耳目一新,留下难忘的印象。

(2)运用色彩的对比,互相衬托,显出事物的映衬美。例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以及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句,都注意用热色(黄、红、橙、紫)与冷色(蓝、绿、黑、白)构成对比,或以浅色与深色构成对比,这不仅创造出了生动优美的画面与隋韵,而且颇符合现代色彩学上所称的“补色”原理。故能耀人眼目,使人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3)以光之色统一画面。优秀的画家,在画上画好景物后,总用一种底色来统一画面,使之和谐悦目。而优秀的诗人,则每每用光之色来统一他的诗中构成的画面。例如,崔颢在《黄鹤楼》这首诗中,就是这样做的。诗中,黄鹤与白云,金色的晴川与碧绿色的草、树,近处明亮的景色和远处隐暗的烟波,已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而这一切,作者又以日暮霞光之橙色笼罩之。这样,就构成了一幅极其绚丽、富有层次感而又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使人读后,想象开张,能获得一种如“亲临其境”的愉快。此后,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用夕阳霞光之色,来统一他在诗中所构成的画面,也收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

(4)以光衬色,增进原色的深度,或渲染色彩的动态感,造成色彩缤纷的局面,使人目不暇接。例如,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句,由于日光的缘故,水竟如火红,使人读后,不禁惊喜交加。又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以“青”天之光衬莲叶之“碧”,以“红”日之光增荷花之“红”,以致使“碧”者碧得别致,上接青霄;“红”者红得别样,娇妍醉人。而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重叠金明灭……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等句,则把一名美女头上的装饰品,在光线照耀下的闪闪烁烁、忽明忽暗的动态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历历在目。这样以光衬色的写法,如同现代芭蕾舞的舞台人物,射上追光灯,使其形象更为突出,光彩更加夺目,故产生摄人心魄的力量!

P99-102

序言

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诗词》报隆重创刊。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即席赋诗贺之,诗云:

岭表人文盛,歌诗气象雄。南国红豆树,映日更葱茏。

《发刊词》亦云:

《诗词》报以刊登诗词的新作品为主,并及“诗词评价、赏析和研究及介绍历代诗词”等名篇,提供有关诗词知识,以及报道各地诗词界活动、诗词出版情况等为内容。作品体裁不拘,内容力求昂扬健康,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风尚;评价文章力求内容充实,语言精练,言之有物,持之有故。

“一代新的物质、精神文明之出现,必将带来一代新的诗风;而一代新风之建立,又有赖于新的创作实践及其理论的探索,如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正有待各方的共同探讨。《诗词》报同人愿与各界有志之士,协心努力,贡其微末。”

迄今为止,《诗词》报已出版615期,所刊“诗词评价、赏析和研究及介绍历代诗词”等名篇,已达数千篇之巨,可谓积沙成塔,蔚为大观;而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令人读来如品香茗、如沐春风。

不少读者来函来电,希望我们善用《诗词》报的资源,努力去做一些开发性的工作。例如,在这些蔚为大观的名篇之中,选择一些可读性和启发性都比较强的作品结集成书;又例如,创作出版一些普及诗词鉴赏知识方面的读物,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等等。

我们意识到,如果连读者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那是我们最大的失职。

说干就干。但是,当我们将尘封了20多年、有点发黄的《诗词》报搬出来时,感到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披沙拣金,谈何容易。

600多期报纸,文章数千篇,文字近千万。我们只能利用班后及节假日休息时间来进行编选工作,而且我们是兢兢业业地从《诗词》报第一期起逐期编选。与此同时,作家袁建华也开始落实他的创作计划。

我们计划出版一套统一风格、统一包装的“广州诗社作品系列”,这个想法获得了中山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钟永源主任的支持,这就更坚定了我们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广州诗社作品系列”首先推出两部文集,一部是《诗词艺苑掇菁》,另一部是《诗词故事点菁》。我们非常认真地、谨慎地去做这项工作,但因能力、水平有限,谬误实在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谅解。我们还计划推出第三部……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把这个“作品系列”一部接一部地做下去。

借此机会,感谢《诗词》报编辑部主任郭伟光和广州诗社办公室副主任李凤英等同事,你们将这项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去做,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你们的专注与奉献,就没有这个“作品系列”的诞生。同时,非常感谢中山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钟永源主任,没有你的鼓励和帮助,也不可能有这个“作品系列”的面世。

编 者

二○一○年十一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词艺苑掇菁/广州诗社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广州诗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38371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