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双城故事(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把酒吧文化带到北京的美国人》、《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者》、《现代舞·梦想·北京》、《说唱中国》、《精灵古怪李霁霞》、《铅华洗净,爱如璞玉》、《张艺谋的非洲铁杆粉丝》……北京外语广播《双城故事》主持人娟子从采访过的近200名嘉宾中精选出20位,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在京外国人和海外中国人的各类故事。

内容推荐

北京外语广播《双城故事》主持人娟子从采访过的近200名嘉宾中精选出20位,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在京外国人和海外中国人的各类故事。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娟子的采访手记和现场采访的精彩节选,还配上了大量嘉宾的生活图片和采访录音,向读者呈现出的是20个真实鲜活、图文并茂的“双城故事”。故事主人翁有公众人物也有老百姓,事情也有大有小,反映出当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融碰撞,也再次印证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Larry King的一句话“Every.body has a story”——每个人都有故事。

《双城故事》适用于希望提高英语水平的广大英语爱好者。

目录

前言

给你一个A——采访新英格兰乐团指挥家Benjamin Zander

谁说女子不如男——采访“花旦”创始人Caroline Watson

大卫的中国音乐剧之梦——访麦金喀什公司David Lightbody

“中国通”的十条“生存法则”——采访“中国通”咨询公司总裁Colin Friedman

T恤上的北京印象——采访创可贴T恤创始人Dominic Johnson-Hill

和布鲁斯一样年轻——采访苏格兰籍主持人Bruce Connolly

“得道者”魏德汉——采访俄罗斯汉学家Bronislav Vinogrodsky

北京西班牙一角——采访塞万提斯学院北京分院院长Inma Gonzales Puy

身体力行中庸之道——采访道学(或拳道)爱好者美国人:Paul Ryan

I heart Beiiing我爱北京——采访顽皮猴子剧社创始人Elyse Ribbons

把酒吧文化带到北京的美国人——采访Squoia Caf6的主人Frank Siegel

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者——采访东八时区书店老板Robert Bemell

现代舞·梦想·北京——采访北京现代舞团国际协调员Alison

Less is more,葛思澈育儿记——采访全职“奶爸”美国人葛思澈

你不孤单,you ale not alone——采访International Newcomer Network主席Susan Grant

说唱中国——采访“胡同串子”波兰男孩Viktor

精灵古怪李霁霞——采访法国相声话剧演员李霁霞

铅华洗净,爱如璞玉——采访走过50年跨国婚姻的杨米拉夫妇

张艺谋的非洲铁杆粉丝——采访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贝宁留学生Dorothee Dognon

Better Travel than Die:在过客的悠闲之光——采访过客酒吧主人海燕

试读章节

在采访英国伦敦的“绅士”David Ligritbody之前,我和其他一些做音乐剧的人有过粗浅的交流。回想起来,方知David Lightbody对音乐剧事业很热诚,而且是态度更加严谨。

那是2007年11月,被誉为第一部原创的中文音乐剧《蝴蝶夫人》正在北京掀起宣传热潮,我采访了Daivd Ljghtbody。毕业于伦敦商学院的他因为观看了《窈窕淑女》这部音乐剧,决定改行从事音乐剧方面的工作。采访过众多外国嘉宾以后,我发现在国外,专业和以后投身的事业并不一定完全相符,西方人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大家可以想见这位绅士的气质,没错,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说着文化人的伦敦英语,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在采访BBC4 arts and ideas栏目中的嘉宾。他有双孩子般的眼睛,说到音乐剧时眼神一直是微笑着的。

早在2000年的时候,David就来过北京,并有机会感受音乐剧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一次在中央音乐学院,他迷失在教学楼空旷的楼道里,忽然被一种悠长凄美的音乐所吸引,闻声寻去,他发现原来是学生在拉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David说那次经历和一部好的音乐剧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直人心灵的感动。

回忆对David的采访,令我感动的不是他对音乐剧的热忱,而是他对这份事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严谨态度和耐心。大约10年前我们就开始谈音乐剧,可是好像直到现在,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也不成气候。

David说,“我的老板麦卡托什2002年的时候第一次把英语版的《悲惨世界》带到上海大剧院,上演了三周。以后很多其他音乐剧票房也还行,但是相对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甚至是日本的标准来说,还有差距。我觉得音乐剧市场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日本用了25年,伦敦西区这样的市场用了至少30年。”

在我采访Daivd时,他刚来北京几个月,代表著名的音乐剧公司麦卡托什来中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完善的、专业的音乐剧市场。而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是用中文来演世界级的音乐剧。

而为什么要让像麦卡托什这样的外国演出公司来帮助中国人用中文演音乐剧呢?而不是中国人自己做中文版的《悲惨世界》呢?说到底,无论什么语言,终极目标是赢取观众。音乐剧是一种高成本的艺术,票价一高,自然曲高和寡。但是如果能让演出持续很长时间,每一场次的成本和票价就会降低。而如何让我们的音乐剧像《悲惨世界》一样20年不衰,每场观众爆满,这里面有我们还不曾掌握的市场宣传策划技巧,需要我们虚心向西方大的演出公司学习。

任何一部音乐剧的灵魂都是它的故事,好的剧本才能成就好的音乐剧,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有用观众最熟知的语言才能让故事打动观众。不仅如此,在演出国排练自己的音乐剧,也是降低音乐剧高昂票价的一种出路o

David代表他的老板麦卡托什在中国与中演公司合作,计划成立Sino—UK musical company。在这个实体下,他们有着长达15年的合作计划,第一步是用中文来演世界级的音乐剧,第二步是拥有中国自己原创的中文音乐剧,而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音乐剧市场体系。David说“We are not interested ln whatthey call the Hit and Run job.Our final goal is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le,professional and well—trained musical market here in Chi—na.”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著名的伦敦西区在1980年之前根本没有音乐剧,《猫》在首演时还要担心票房收入。但是经过20多年健康的发展,音乐剧在伦敦焕发出勃勃生机。听西方媒体经常讨论“whether drama is going to die”,而事实上在我们做采访的头一年,音乐剧在伦敦创下了最好的票房纪录。

所以David对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做任何大事业都要注重根基的建立,少些浮躁和炒作。

而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多少资本值得炒作。因为就音乐剧基础教育这一块,我们需要做的就太多了。2006年夏天,我采访了在北京举行的一个音乐剧夏令营,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聚集北京,从一位自美国回来的老师那里接受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熏陶。从来自武汉的学生和老师那里得知,学校关于音乐剧的教材和师资都很缺乏,于是慕名来北京接受音乐剧的洗礼。而在北京,David仍然感到了工作上的巨大挑战。他说由于现在在北京还没有Audition的传统,所以很难招募到合适的演员。Audition就是面向公众彩排,从而挑选合适的角色扮演着。David说在伦敦,只要一公布彩排的通知,就会从社会各界吸引到上千份的CV(个人简历),但是在这里,还没有建立起和人才有效的沟通渠道。

从“双城故事”一年的采访中,我能看到北京舞台艺术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在发展,比如说Beijing Actors’Workshop,Beijing English Theater和Beijing rriodern dance cotnpany.这些独立于艺术学院的民间文艺团体会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元化的音乐剧人才。

David对音乐剧显然是热爱的,从他讲述他喜爱的音乐剧插曲的神态,你会欣慰有这么一位把音乐剧作为生命的外国朋友来帮助我们普及这种艺术。期待David所代表的麦卡托什公司能和中国音乐剧同仁们一起,让音乐剧悄然无声地在某一天进入普通观众的生活中。P22-25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初稿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不仅是因为她短小精悍,其中的人物故事也着实有些耐人寻味。

其实这20个人物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看了一篇竟然还想看下一篇、再下一篇。没有且看下回分解的牵引,也没有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悬念百出。也许书中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不约而同的中国情结,才把这些本来并无关联的人吸引到了一个磁场里.最终使这些人物的命运在读者的心目中建立了一种本能而紧密的逻辑关系。

“双城故事”曾经是北京外语广播的节目名称,也是这本小书的书名。最直白的意思是,外国人在北京的生活故事。节目主持人娟子在一年的时间里,采访了近250名有着国际交往经历的中外人士。收到这本书里的人物也仅仅只有20人。毫不夸张地说,通过这本小书,我们可以慢慢走进外国人在北京的生活圈子,近距离地体会他们在中国、在北京的生活理念、行为习惯、处事态度和价值追求,甚至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每个人物鲜活的气息正扑面而来。

北京纯爷们儿——波兰男孩Viktor一口京片子的说唱。

全职“奶爸”——美国人葛思澈“无为而治”的早教理念。

英国女子Gar01ine——希望通过自己对女性农民工的培训,让她们也能成为像京剧里“花旦”那样优秀的女人。

李霁霞——一位说相声的法国女人,她对中外哲学思想的诠释和解说,细致动情像是在演一个小品。

Dorothee Dognon——电影学博士、贝宁留学生,号称是张艺谋的非洲铁杆粉丝,正在为他的中非交流专题片奔走操劳。

Dominic——用老外敏感的观察力,去发现和拍摄很多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把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和生活情调印在普通的棉质T恤上,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Paul——把中国人的中庸智慧和美国人的认真较劲儿结合起来,从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中,提炼人生精华、体验“圣人”境界。

Frank Siegel——一个把酒吧文化带到北京的美国人。由于他的出现,北京的夜生活和餐饮格局才开始悄然变化。

给自己起了中国古典姓名的美国人,柳素英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戏剧社——顽皮猴子剧社。这只“顽皮的猴子”在剧社里是老板,是编剧,是导演,是演员,玩得俏皮,玩得不亦乐乎。

时下,音乐剧对中国人来说仍然比较陌生,但有一个叫I)avidIJghtbody的外国人却偏偏选择了这个行当。他致力于让音乐剧悄然无声地在某一天能够进入北京普通观众的生活中。

Colin Friedman——英国人、“中国通”咨询公司的总裁,为来"中国的外国人和去外国做生意的中国人提供咨询服务。这是他对自己事业简洁而商业化的概括。

Bzuce——爱尔兰人,在北京做广播“记者”已10年有余。如今,他似乎能摸清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以及这些角落里发生的历史故事。遇上北京人,他会向人家微笑着介绍自己:“我是老北京!”。

拇指上带着玉石扳指的魏德汉,自学汉语33年之后,他出版了50余本中国文化经典的翻译作品,这些翻译成果足以证明他称得上是一位“中国通”,但他却觉得自己越来越傻。

新英格兰爱乐乐团的指挥家Benjamin,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从自己从事指挥和教育的40年经历中,领悟了中国老庄哲学之“大象无形”的真谛:管理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被管理和被教育者在自己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读了这本小书,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生活、工作在北京的外国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中国的文化。他们以外国人的视角和心态思考并践行着中国的文化精髓,而这种跨越中西的文化成果又以一种返璞归真般的姿态和力量,滋养和浸润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身心,让我们为之动容和深思。我想这本小书出版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吧。

广播毕竟是声音的艺术,有着独到的感性冲击力,但遗憾的是她稍纵即逝。广播节目集册的出版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使书中的人物生动、鲜活、长久地停留在我们的案头和枕边,可以供读者随手翻来、细细品味。但愿主持人娟子的初衷和努力,能够使读到这本书的人或会心一笑、或若有所思、或突发灵感。无论怎样,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我们生活的时候,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热情、真挚、淳朴、善良、睿智、风趣、豪爽、清新便会不停地围绕在你的身边,你怎么可能视而不见、不受触动呢?读读这本小书,或许这就是你了解外国人、步入国际交往新生活的开始!

北京外语广播台长

纪烈鸿

2011年1月13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双城故事(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娟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486291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