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我的文学/率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给后人留下了近200万字的文学遗产。然而,他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突出贡献,无疑则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内容推荐

这本朱自清选集,前面有一个“楔子”,后面有三辑,这三辑所概括的三类文章,诗学批评,语文写作,文学鉴赏,也可视作朱自清后半生努力的三个方向。如果说,诗歌和散文写作都必然是从创作者主体出发,从执笔的“我”开始的,那么这类批评、鉴赏和知识性的文章,则都首先要感受到作为普通读者的大众的需求,从将要阅读到这些文字的“你”开始,而朱自清一生,似乎可以判作是从“我”开始、最后走向“你”的一生。

目录

前言/1

楔子:无与有

 论无话可说/3

 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6

诗学批评:传统与现代

 论诗学门径/17

 诗教/23

 诗文选读:古诗十九首/54

 陶诗的深度/90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97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101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109

 论中国诗的出路/113

 诗韵/120

 诗的趋势/127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133

语文写作:致用与守正

 中国语的特征在哪里/143

 日本语的欧化/153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159

 中国文的三种型/162

 如面谈/169

 你我/178

 译名/192

 什么是散文/213

 中国散文的发展/215

 怎样学习国文/231

 语文杂谈/235

 写作杂谈/239

 关于写作答问/243

 《文心》序/246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249

文学鉴赏:了解与欣赏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261

 诗文评的发展/268

 古文学的欣赏/278

 论百读不厌/283

 论逼真与如画/290

 “好”与“妙”/300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315

 经典常谈(节选)/348

试读章节

论诗学门径

本文所谓诗,专指中国旧体诗而言;所谓诗学,专指关于旧诗的理解与鉴赏而言。

据我数年来对于大学一年生的观察,推测高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他们的困难在意义,他们的兴味在声调;声调是诗的原始的也是主要的效用,所以他们虽觉难懂,还是乐意。他们更乐意读近体诗,近体诗比古体诗大体上更难理解,可是声调也更谐和,便于吟诵,他们的兴味显然在此。

这儿可以看出吟诵的重要来。这是诗的兴味的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了别人。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读十部诗集,我是说他们若不能仔仔细细读这些诗集,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现在并不劝高中的学生作旧诗,但这句话却有道理。“熟读”不独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具的表现法式。初学觉得诗难懂,大半便因为这些法式太生疏之故。学习这些法式最有效的方法是综合,多少应该像小儿学语一般,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也许有人想,声调的好处不须背诵就可领略,仔细说也不尽然。因为声调不但是平仄的分配,还有四声的讲究;不但是韵母的关系,还有声母的关系。这些条目有人说是枷锁,可是要说明旧诗的技巧,便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存在。这些我们现在其实也还未能完全清楚,一个中学生当然无须详细知道,但他会从背诵里觉出一些细微的分别,虽然不能指明。他会觉出这首诗调子比另一首好,即使是平仄一样的律诗或绝句,这在随便吟诵的人是不成的。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不能辨别四声,他们也没有“韵”的观念。这样便不能充分领略诗的意味。四声是平、上、去、人四种字调,最好幼时学习,长大了要难得多。这件事非理论所能帮助,只能用诵读《四声等韵图》(如东、董、冻、笃之类,《康熙字典》卷首有此图)或背诵近体诗两法学习。诵读四声图最好用自己方音,全读或反复读一行(如东、董、冻、笃)都可。但须常读,到任举一字能辨其声为止。这方法在成人也是有效的,有人用过,不过似乎太机械些。背诵近体诗要有趣得多,而且是一举两得的办法。近体诗的平仄有一定的谱,从那调匀的声调里,你可渐渐地辨别,这方法也有人用过见效,但我想怕只能辨别平仄,要辨别四声,还是得读四声图的。所以若能两法并用最好。至于“韵”的观念,比较容易获得,方法仍然是背诵近体诗,可是得有人给指出韵的位置和韵书的用法。这是容易说明的,与平仄之全凭天籁不同。不过单是说明,没有应用,不能获得确实的观念,所以还要靠背诵。固然旧诗的韵有时与我们的口音不合:我们以为不同韵的字,也许竟是同韵,我们以为同韵的字,也许竟会不同韵,但这可以预先说明。好在大部分不致差得很远,我们只要明白韵的观念,并非要辨别各字的韵部,这样也就行了。我只举近体诗,因为古体诗用韵较不整齐,又往往换韵,而所用韵字的音与现在相差也更远。至于韵即今日所谓母音或元音,同韵字即同母音或元音的字,押韵即将此类字用在相“当”的地位,这些想是中学生诸君所已知道的。

记诵只是诗学的第一步。单记诵到底不够的,须能明白诗的表现方式,记诵的效才易见。诗是特种的语言,它因音数(四五七言是基本音数)的限制,便有了特种的表现法。它须将一个意思或一层意思或几层意思用一定的字数表现出来;它与自然的散文的语言有时相近,有时相远,但决不是相同的。它需要艺术的工夫。近体诗除长律外,句数有定,篇幅较短,有时还要对偶,所以更其是如此。固然,这种表现法,记诵的诗多了,也可比较同异,渐渐悟出,但为时既久,且未必能鞭辟人里。因此便需要说诗的人。说诗有三种:注明典实、申述文义、评论作法。这三件就是说,用什么材料,表什么意思,使什么技巧。上两件似乎与表现方式无涉,但不知道这些,又怎能看出表现方式?也有些诗是没什么典实的,可是文义与技巧总有待说明处;初学者单靠自己捉摸,究竟不成。我常想,最好有“诗例”这种书,略仿俞曲园《古书疑义举例》的体裁,将诗中各种句法或辞例,一一举证说明。坊间诗学入门一类书,也偶然注意及此,但太略、太陋,无甚用处。比较可看而又易得的,只有李镆《诗法易简录》(有铅印本)、朱宝莹《诗式》(中华书局铅印)。《诗法易简录》于古体诗,应用王士祯、赵执信诸家之说,侧重声调一面,所论颇多精到处。于近体诗专重章法,简明易晓,不作惝恍迷离语,也不作牵强附会语。《诗式》专取五七言近体,皆唐人清新浅显之作,逐首加以评语注释。注释太简陋,且不免错误;评语详论句法章法,很明切,便于初学。书中每一体(指绝句、律句)前有一段说明,论近体声调宜忌,能得要领。初学读此书及前书后半部,可增进对于近体诗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至于前书古体一部分,却宜等明白四声后再读,早读定莫名其妙。

此外宜多读注本、评本。注本易芜杂,评本易肤泛笼统,选择甚难。我是主张中学生应多读选本的,姑就选本说罢。唐以前的五言诗与乐府,自然用《文选》李善注(仿宋、胡刻《文选》有影印本);刘履的《选诗补注》(有石印本)和于光华的《文选集评》(石印本名《评注昭明文选》)也可参看。《玉台新咏》(吴兆宜笺注,有石印本)的重要仅次于《文选》;有些著名的乐府只见于此书;又编者徐陵在昭明太子之后,所以收的作家多些。沈德潜《古诗源》也可用,有王莼父笺注本(崇古书社铅印),但笺注颇有误处。唐诗可用沈氏《唐诗别裁集》(有石印本),此书有俞汝昌引典备注(刻本),是正统派选本。另有五代韦觳《才调集》,以晚唐为宗,有冯舒、冯班评语,简当可看(有石印本);殷元勋、宋邦绥作笺注,石印本无之。以上二书,兼备众体。元好问的《唐诗鼓吹》专选中晚唐七律,元是金人,当然受宋诗的影响,他是别出手眼去取的。此书有郝天挺注,廖文炳解,钱谦益、何焯评(文明书局石印)。有人说这是伪书,钱谦益曾作序辩之;我得见姚华先生所藏元刊本诸序,觉得钱氏所说不误。另有徐增《而庵说唐诗》(刻本),颇能咬嚼文字,启人心思,也是各体都有。宋诗选本有注者似甚少。七古可看闻人恢《古诗笺》(王士祯原选);七律可看赵彦传《宋今体诗钞注略》(姚鼐有《今体诗钞》,此书只注宋代诸作)。但前书价贵些,后书又少见。张景星《宋诗百一选》(石印本,在《五朝诗别裁集》中)备各体,可惜没有注。选集的评本,除前已提及的外,最多最著的要算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纪氏论诗虽不免过苛,但剖析人微,耐人寻味,值得细看。又文明书局有《历代诗评注读本》(分古诗、唐诗、宋元明诗、清诗),也还简明可看。至于汉以前的诗,自然该读《诗经》、《楚辞》。《诗经》可全读,用朱熹集注就行;《楚辞》只须读屈、宋诸篇,也可用朱熹集注。

诗话可以补注本、评本之不及,大抵片段的多,系统的少。章学诚分诗话为论诗事与辞两种,最为明白。成书最早的诗话,要推梁钟嵘的《诗品》(许文玉《诗品释》最佳,北京大学出版社代售),将汉以来五言诗作者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论以辞为主。到宋代有“诗话”之名,诗话也是这时才盛。我只举魏庆之《诗人玉屑》及严羽《沧浪诗话》两种。前者采撷南宋诸家诗话,分类编成,能引人人胜;后者始创“诗有别材别趣”之说,影响后世甚大(均有石印本,后者并有注)。袁枚的《诗法丛话》(有石印本)也与《诗人玉屑》同类,但采撷的范围直至清代。至于专论诗话的,有郭绍虞先生的《诗话丛话》,见《小说月报》二十卷一、二、四诸号中,可看。诗话之外,若还愿意知道一些诗的历史,我愿意介绍叶燮《原诗》(见《清诗话》,文明书局发行);《原诗》中论诗学及历代诗大势,都有特见。黄节先生《诗学》要言不烦,只是已绝版。陆侃如先生《中国诗史》听说已由大江书铺付印,那将是很好的一部诗史,我念过其中一部分。此外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十二期)总论各节都有新意;许文玉《唐诗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代售)虽琐碎而切实,均可供参考。宋诗有庄蔚心《宋诗研究》(大东书局),材料不多,但多是有用的原料,较《小说月报》、《中国文学研究》中陈延杰《宋诗的派别》一文要好些。再有,胡适先生《白话文学史》和《国语文学史》中论诗诸章,以白话的立场说旧诗趋势,也很值得一读的。

附注文中忘记说及顾实的《诗法捷要》一书(上海医学书局印)。这本书杂录前人之说(如方回《瀛奎律髓》、周弼《三体唐诗》等),没有什么特见,但因所从出的书有相当价值,所以可看。书分三编:前编论绝句,中编论律诗,均先述声律,次列作法,终举作例;后编专论古诗声韵。初学可先看前两编。

1931年5月

P17-22

序言

1934年底,37岁的朱自清编订完他个人的第四本文集《你我》。在此之前,他出版了三本书,诗文集《踪迹》(1924),散文集《背影》(1928),游记《欧游杂记》(1934),已确立新文学家的声名。这三本书各有所长。《踪迹》中收入的长诗《毁灭》,曾被时人誉为新文学中的《离骚》,而《背影》一集,更是脍炙人口,其中《背影》一篇,20世纪30年代初就入选中学国文教材,诵读至今。至于《欧游杂记》,则是朱自清受清华大学教授福利之惠,赴英国访学一年的产物,此时他已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在和陈竹隐谈着恋爱,于事业于生活,都已进入一个稳定阶段,行文自然又添了一份从容。他的老友叶圣陶日后有这样的评价,“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可以说,这三本书已经在新文学的诸多领域都开辟出相当深远的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走下去,前途都未可限量。

然而,紧接下来的《你我》一集,作者却透露出令人意外的迷惘。这本集子,是应郑振铎之邀而编,收了从1924年到1934年的29篇散文,基本可算是十年创作的回顾。在序里,他自认这本集子里最中意的一篇,竟是写于1931年的《论无话可说》。在这篇小文章里,他对自己有一个近乎否定式的回顾:“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写诗了,写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比散文还要‘散’的无话可说。”“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我是什么时候都‘了了玲玲地’知道,记住,自己是怎样简单的一个人。”“但是为什么还会写出诗文呢?——虽然都是些废话。这是时代为之!十年前正是五四运动的时期,大伙儿蓬蓬勃勃的朝气,紧逼着我这个年轻的学生;于是乎跟着人家的脚印,也说说什么自然,什么人生。”但为什么又无话可说呢?那是因为入了中年,“但中年人是很胆小的;他听别人的话渐渐多了,说了的他不说,说得好的他不说。所以终于往往无话可说——特别是一个寻常的人像我。”

原来,曾经惊动千万人的华丽,不过仍是青春期的产物(我们今天会说无限漫长的青春期,实际上真正曾拥有漫长青春期的是五四时期的那一代人,他们大放青春歌喉之时,多半已届而立之年),写《论无话可说》时的朱自清34岁,生命的前半段就要告一段落,在青春期创造的冲动过去之后,他有点不知所措。

于是,《你我》一集竟可以看成是朱自清一生创作的分水岭,此后他虽仍著作不辍,但作为新文学家的朱自清已“无话可说”,继而代之的,是作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和普及者的朱自清。在我看来,朱自清一生最值得珍视的成就,正是在这个阶段才完成的。

这也是眼前这本书编选的起点。

……

在对朱自清这个人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之后,接下来有必要简单谈一下朱自清后半生供职的清华大学对其的影响。清华最早是留美预备学校,得西风浸润之先,后又有国学院四大导师,立中西会通之本,朱自清是清华中文系的创始人之一,后历任中文系主任16年,深得众望,几次想辞职都辞不掉,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同时也受清华整体学风影响至深。

清华老校歌云,“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所谓东西文化,在当时,其实又可替换为新旧文化,我们今天常会提到当年北大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但其实那主要还是在管理和用人的层面,强调学者的思想自由,辜鸿铭和胡适,刘文典和陈独秀,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新人旧人能共存一处,最终受益的,是大学和学生;而清华的“荟萃一堂”,则率先指向学者自身对新旧文化融合会通的理解,是先体现在每一个清华教授的个体身上,再折射给每一个学生。所以,从王国维、陈寅恪,到吴宓、钱钟书,再到朱自清、闻一多,他们在学术和性情上都有会通古今中西的相似之处,所以,后来王瑶会提出“清华学派”的说法,也基于此。

纵观朱自清后半生的治学与文章,这种会通的特色也很明显。从事诗学批评,他每每古诗、歌谣与新诗、译诗并举,结合传统和现代;谈论语文写作,他在分析语言文字的欧化和实用趋向的同时,也不忘汉语自身的本土特色;讲解文学鉴赏,他强调唯有在透彻了解源流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有好的鉴赏和发挥。他刚入清华不久,就写过一篇《现代生活的学术价值》,于古代,于西洋,他最后都要归结到现代上来。

眼前这本朱自清选集,也是遵照如上的特色所编。“楔子”里的两篇,可以看到一个人面临的矛盾其实就是这个人,他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解消矛盾,而是理解它,并在矛盾中生活、成就。后面共分三辑,第一辑“诗学批评:传统与现代”,选择的是作者论古诗、新诗的批评文章,是作者一生最为用心之处;第二辑“语文写作:致用与守正”,收录了作者谈语言文字及具体写作的精彩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心现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运用的朱自清,他曾预断,好的新闻写作要比文学写作更重要,这个判断,在今天慢慢成为现实;第三辑“文学鉴赏:了解与欣赏”,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本是写给中学老师的教参,却几乎是一篇唐诗简史,从中也可以看到,好的文学鉴赏,唯有深入然后才有可能浅出。

而这三辑所概括的三类文章,诗学批评、语文写作和文学鉴赏,也可视作朱自清后半生努力的三个方向。如果说,诗歌和散文写作都必然是从创作者主体出发,从执笔的“我”开始的,那么这类批评、鉴赏和知识性的文章,则都首先要感受到作为普通读者的大众的需求,从将要阅读到这些文字的“你”开始,而朱自清一生,似乎可以看作是从“我”开始、最后走向“你”的一生。我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刚刚编订完《你我》的朱自清,《你我》是其中一篇谈论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使用的文章,之所以被用作书名,据朱自清自己说,只是因为这是其中较长的一篇,但我们现在就能明白,其实并非这么简单,我们曾把这本集子看成他一生创作的分水岭,正是因为无论从实际内容还是比喻的意义上,这本被唤作《你我》的小书,都见证了这样一条从“我”走向“你”的旅途。

因此,我们把这本选集取名为《你我的文学》,并力图呈现这样一个更为真实和更有价值的朱自清,他强调文学与普通读者的关系,不作抽象的谈论,只是从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些具体问题出发,却最终令我们明白,所谓文学,其实不是一种外在的装饰,它就在你我中间。

张定浩

2009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我的文学/率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0312
开本 32开
页数 4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