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越历史的楚风
内容
编辑推荐

惟楚有才。荆楚文化是与中原文化有别又有融合点的一种风格鲜明的文化,瑰奇、灵异、豪放杂糅一体,魅力独具。本书作者打破常规,从明清写起,至春秋战国结束。她第一个写到的历史人物是张居正。从他去世着笔,写到他身前和万历的恩恩怨怨,写到明王朝的岌岌可危。在描述史实中兼有描写———神态、动作、心理。

作者处处采用散文化的笔触写她自己对历史的感悟。没有尖锐的批判、也没有溢于言表的褒奖,但是读者仍可在那生动、深情的描写和叙述中找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内容推荐

惟楚有才。荆楚文化是与中原文化有别又有融合点的一种风格鲜明的文化,瑰奇、灵异、豪放杂糅一体,魅力独具。

此书是一组以荆楚历史人物为主要观照对象的历史文化散文,以鲜活的艺术叙事、独特的审美特质和大胆的实验精神,让笔墨在保持简约的背景勾勒的基础上,集中于人物的精神揭秘。在强化艺术感知、生命体验和诗意情怀的同时,对历史文化散文渐趋僵硬的文体范式进行某种改造与革新,以带有个性化的视角、思维方式、叙述方式、语言特点来把握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实质。

目录

序:轻叩历史的性灵之门一古耜一

明清悲风

张居正:当命运朝向一个注定多义的人

公安三袁:于笔端缠绕,或奔涌

李贽:童心里弱一生

张献忠:血色洇沉一生的贼

陈友谅:从王到寇的征战

湘王、辽王、惠王:禁锢城中的王

李时珍:在本草心脉中,潜行

仄唐平宋

苏轼:澄心浩然生死间

杜甫:罹忧在唐朝的天空下

李白:凡间游走的星宿

欧阳修:天地苍茫一醉翁

陆羽:在茶香中安卧

米芾:癫狂墨色中

毕昇:栽种陶土活字的布衣

浩然三国

关羽:义掠过刀锋

陆逊:为忠笼罩的智

诸葛亮:风旋扇底。神机算

两汉流魅

王昭君:与昭君无关的祭奠

刘秀:泥土里一统天下的王

韩信:被功压折的侯

辛追:关于一个神秘女人的数个时间切片

萧绎:迷烟中殉书的王

战国春秋

楚庄王:纵马问鼎中原的王

屈原:逆流而上的忠

伍子胥:无可终结的仇

孙叔敖:从双头蛇阴翳中走出的名相

钟子期、俞伯牙:琴弦上短暂又长久的相遇

春秋剑谜

关于一只凤鸟漆豆的想象

附:

背靠巍巍历史的古城(代跋)

尊重生活和人性本身的复杂

猜解一种两种许多种可能

试读章节

张居正:当命运朝向一个注定多义的人

[炙]

公元一五八二年。夏天像一卷被烤焦的菜叶,蔫蔫巴巴地覆盖着一个名叫明的王朝。空气中弥漫着深腐的气息,生灵窒息。

那是一个陷入高烧的王朝,体内的火苗与体外的光焰,隔着薄薄的皮肤、骨骼,热切地呼应。如果闭上眼睛,凝神去听,听得清他急促的呼吸吐纳声,间杂喘哮之音。恍如微小的箭矢,一支一支,疾速擦过滚烫的空气。

此时,一团冰冷,正在明的体内缓慢位移。那不合时宜的冰冷,携带舒畅,也携带刺痛,一寸一寸碾过明的腹心。那是一支绵延十余里的队伍,由七百余首尾相接的车马、三千多军卒役夫,以及一尊巨大敦实的棺椁组成。它从明王朝古旧版图的红心处出发,一路向南,向南,朝着一个名叫江陵的地方挺进。所过之处,浮尘蔽日。

京城、江陵,一庞大一瘦小,一繁华一荒僻,一荣尊一寂寞。之间的距离,用车马的轮辙来丈量,约等于二十个日日夜夜。

公元一五七八年,沿着同样的路线,上演过极其相似的一幕。空间的迁移,远比时间和生命来得缓慢。路边的风景来不及改变,奢华起伏的大轿已换作了端肃平坦的棺柩。轿里端坐的人,从此躺倒下来,笔直地,冰冷地,与道路平行向前。

从公元二零零六年春天的深处望去,那团冰冷,最初在离紫禁城不远的一处馆舍生成。那一方位,与五百多年后的湖广会馆,大致重合。公元一五八二年的春天,在馆舍深处的一张床榻上,俯卧着一个形销骨立、白须皓首的老人,疼痛正在他的身体中肆虐。他的手,握住一管饱含墨汁的笔,颤颤巍巍落在奏折上。奏折从紫禁城一路奔跑而来,墨迹未及干透,又匆匆奔跑回御案前。在一叠叠奏折中间,夹杂着老人的奏折。不同的文字,表达着同一心愿——乞归生地。

从生地到葬地,在这个平朴简洁的短语里,涵盖了每个生命或短或长的一生。老人希望两者,在他的意愿中、他的呼吸间重合。

哪十白生前领受过无上的荣宠,却注定无法如愿圆满自己的一生。那是一个匍匐在地的臣子的命运,老人的命运。臣子是另一意义上的奴仆,另一意义上的祭品,哪怕清刚自负,傲慢骄奢,雷厉风行,刚愎自用,手中握有的权力可以修改法度,掌判生死,宣讲道德,纵横疆场,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生前,在死后。

最终,棺柩一路南行,栽入大地。过程隆重、鲜灿。拂去百年尘埃,在沿途匍匐垂泪的人群中,会否有一个人,预见到两年后华丽的棺柩骨架散落、碎砾铺地的一刻。命运那雍容华美的包装,将假借一个人,一双手,一种意志,还原它残酷的面貌与本质。

冰冷与炙热的对抗,继续在明的体内进行。直至公元一六四四年,满清的铁骑碾碎明早已赢弱不堪的躯体,挣扎结束。

高热之后的大地,冰寒一片。

[史载: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殁于京师。神宗赐搭建丧棚的孝布五百疋。大米两百担,与母弟、宗室璐王合赠银二千三百两、香油一千斤、香烛一千对、薪柴一万斤……朝廷特许京城设祭坛九座,因赴吊者太多,后加设七座;追封张居正为上柱国,谥文忠:派四品堂官与锦衣卫护送其灵柩返回故乡江陵,送葬队伍绵延十余里。]

[链]

那一命定的时刻,他早已预见。

预见,却无力阻挡。

那个躺进棺柩的人,再没有早朝、经筵、奏折和繁缛仪式来干扰他的宁静,也再没有明枪暗箭可以洞穿他归于透明的心魂。但绵延的生命链,不会随着一个生命的谢世,戛然断绝。他的子、他的孙,他的亲、他的爱,他的仇、他的恨,还在时光中接续。如同命运,不只在脆弱的肉体上寄生。

集权时代,生命如一介蓬草,来自御座的一声叹息,便足以将之连根摧毁。

那叹息出自一个人的胸腔。除了身上的服饰有着特定的象征意蕴,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五官四肢和怦怦跳动的心脏。起卧之间,飘忽无定的思维在他的大脑里奔窜,郁闷喜悦苦恼忧伤愤怒无助怨怼失意恐惧纠缠着人生的日日夜夜。可再微弱的叹息,一旦出自他的胸腔,便像紫禁城屋宇檐角盘踞的兽、大殿天宇正中回旋的花,从具体的形上升为抽象的意。这叹息,携带着自历史深处积聚的万钧之力,披盖四野,可以在瞬间将一切倾坼。

公元一五八四年,叹息从一个名号万历的年轻皇帝口中吁出。一团带着火焰的力,疾速穿过明王朝腐滞的空气,似一只暴虐的铁拳砸在了一个叫江陵的地方。

一个名字戴上了诅咒。无形的锁链,赠予死去的魂灵。有形的锁链,环套在他的子他的孙的脖颈上。他的亲他的爱,碎作齑粉。黑色的血汨汨地在地层间奔淌,猩红的泪在娇嫩老朽的面颊上奔窜。

锋利,无可抵挡。乖谬,无可抵挡。暴戾,无可抵挡。毁灭,无可抵挡。

无常的命运,无人可以阻挡。

从此,墓园荒芜。

[史载:明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四月,神宗下诏查抄荆州张府。司礼太监张诚和刑部右侍郎丘■急赴江陵。途中即传令地方官登录张府人口,封闭房门。后老弱妇孺饿死十余人。张居正之子懋修不堪忍受折磨,自杀未遂;敬修羞愤难当,自尽身亡,临终写下一纸绝命书。张家阖府男丁“俱令烟瘴之地充军”。P2-5

序言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传统的史学都曾理所当然地包含着明显的“叙事”元素。这种“叙事”不但不排斥修辞意义上的文学成分,而且每每凭借自身的亦史亦文,“文以载史”而呈现出表达上的形象特质与感性优势。在这方面,司马迁的《史记》由于场景的生动和人物的复活,吸引并倾倒了历代读者的心灵;伏尔泰的《路易十四的时代》也因为故事的丰富,以及文笔的畅达和才思的充盈,赢得了众多文史学者的嘉许。遗憾的是,随着近代学术体制的演变和形成,史学弦张另改,琵琶别抱,最终投身于科学的门下,成为探究社会历程客观性的一门学问。这固然强化了史学的逻辑力量和实证品格,但同时也使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在“概念”“定义”“规律”“量化”等等的刀劈斧削之下,史学所应有的叙事元素和文学色彩已经不复存在,现场感和动态性严重匮乏,与之相联系的想象力与性灵美亦损失殆尽。难怪连史学家自己都直言不讳:大多数现代史学作品活像一些毫无人文气色的贫血婴儿。正是有鉴于这样的宏观背景,我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异军突起蔚为大观的历史文化散文,一向持肯定与欣赏的态度。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新兴文体虽然以作家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但就具体的内容与行文而言,却恰恰折映出以诗情激活历史和以想象丰富历史的切实努力。而这种努力一旦进入文本的化境,就很有可能与久违的文史互补的传统,实现更高层次的衔接与重合,从而为恢复史学的叙事元素,同时也为强化文学的历史重量,提供有力的推助和有益的启示。

然而,正像一切带有创新和探索意义的文学实践,都难免峰回路转,曲折前行一样,历史文化散文在经历了最初的轰动之后,也随即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甚至是致命的缺憾。这突出表现为:一些作品行文洋洋洒洒,貌似气势宏大,但究其内容不过是罗列文化现象或复述历史结论,缺乏真正的史识与洞见;不少作品把本属于背景的案头资料,当成了叙述的主要对象,满足于抽空了生命体验的知识胪陈或过程交待,结果是庸谈赶走了诗意,史料窒息了性灵;相当一部分作品结构僵硬,手法雷同,语言呆板,有模式化和批量化生产之嫌,以致使读者很容易陷于阅读重复和审美疲劳。显而易见,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散文尽管贴上了文学的标签,但实际上依旧不曾走出“失魂”与“贫血”的历史泥淖。这时,历史文化散文如何克服自身的缺憾,进而在修正和扬弃中发展与前行,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湖北青年女作家王芸携带着她的荆楚历史文化系列散文,悄然出现于国内诸多报刊。这些作品在作家那里,也许只是一种学识、才情和灵感的自由挥洒,是其历史观念和散文意识的天然外化,然而,它所特有的明显打上了作家个人印记的叙事方式与文体形态,以及与这一切相得益彰的内容承载,却仿佛是在有意校正着当下历史文化散文的某些流弊,同时提示并开掘着这种散文样式艺术表现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正因为如此,王芸和她的荆楚历史文化系列散文,能迅速引起文坛选家、评家和出版家的关注,也就成了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作为历史文化散文的新探索新成果,王芸的荆楚系列作品究竟“新”在哪里,什么是它的艺术个性与独特贡献?窃以为,在这一维度上,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入揣摩和仔细体味。

第一,就思维与结构而言,当下常见的历史文化散文,多采取线型的思维方式,让笔墨从特定的切口进入,沿着人物的命运链条或事件的逻辑进程,作定向有序的铺陈与延伸,这固然有利于表达的完整与严谨,但也很容易导致行文的冗长和呆板,以及内在空间的封闭与狭小。相比之下,王芸的荆楚系列作品在环绕历史人物建构艺术文本时,分明开辟着另一种形态和路径,这就是:先通过充分的案头阅读和尽可能的遗迹考察,对被锁定的人物对象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启动发散式与过滤式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从繁纷的史实与史料中,提炼出最能折射人物精神风貌和命运历程的语词或意象,并依据其涵盖力和辐射力的大小,分别作为文本的大标题或小标题,然后展开各有侧重的书写与彼此呼应的组合,以此完成一种大写意式的人物造型。不妨以《关羽:义掠过刀锋》为例。这篇作品用“义”和“刀”这一抽象、一具象的两个名词,来概括三国时的关云长,同时作为全文的大纲领,既准确又传神,可谓高屋建瓴而又先声夺人。接下来,“龙的袍”“桃的花”“月的刀”“樊的城”“春的秋”几个小板块,全部来自人物形象的关键处与精神的纵深处,且成功地转换成了灵动的审美生发与巧妙的艺术皴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着人物的血肉与质感,这时,一个立体多面的关羽形象便呼之欲出,跃然纸间。再来看《太白:凡间游走的星宿》。该文借助“凡间”“星宿”这一对原本包含着反差和张力的意象,先为李白奠定了浪漫超然而又未免不合时宜的生命基调。以下“仙”“游”“醉”“流”几个小节,既是结构作品的支点,又是透视人物的焦点,其腾挪跳跃的文字,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生命细节,并最终托举起太白其人悲喜交替、顺逆参半的一生。应当承认,如此这般的思维和结构方式,不仅有效地扩大了作品的历史容量,使每一篇区区两三千字的散文,都近乎一部言简意赅的人物列传;而且明显强化了当下历史文化散文所欠缺的文学元素,为这类作品增添了审美气质。

第二,在叙事方式上,历史文化散文作家习惯性和普遍性的选择是亦叙亦议、夹叙夹议。由于所“叙”所“议”的对象,是安卧于大量历史典籍之中的人物和事件,所以引经据典,辨伪存真便显得必不可少。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如何处理个人表述与资料引证的关系,便成了一个重要的却又是近乎两难的问题——时下见诸此类文本的趋于两极的取舍方式,即对于资料引证及其出处的全无节制或一概回避,无疑都有顾此失彼之嫌:前者强化了观点的依据,但妨碍了文气的贯通与酣畅;后者更接近文学的生动,却又忽视了说史的严谨和深入。令人欣喜和敬佩的是,面对同样的叙事难题,王芸明显选择了一种更为明智也更见苦心的行文策略,具体来说就是:用自己所感知和所认识的历史,即个人化的历史叙事构成作品的主干,任其做自由、流畅、无牵无挂的挥洒,而将必要的典籍史料浓缩为凝练精粹的短语,放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构成对正文的印证、说明和补充。我不知道王芸这样调动和排列她的文字方阵,是否从某些经典著作那里获得了灵感和启发——仅从形式上看,她在文末单放的史料,便让人联想起《史记》的“太史公曰”和《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但由此产生的直接的艺术效果,却尽显一石数鸟之妙:既避免了直接引用史料的壅塞、累赘和生硬;又远离了信口开河做虚浮无根之谈;同时还为作品可以直观的叙事形态注入了一种新鲜感与陌生感。关于这一点,我们赏读作家荆楚系列作品中的任何一篇,都不难有清晰的体认和深刻的印象。

第三,从散文语言的角度看,王芸的荆楚系列作品亦属个性盎然,颇见功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整体的语言取向上,王芸的散文注重向中国古代汉语汲取营养,善于将古汉语中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优势。反映到具体的散文叙事中,就是崇尚简约,注重意味;行文多用短句,遣词讲究弹性;变化自如的句式融入适度的对称和排比,优雅质实的语流包含着对诗家声韵的倚重与借鉴。这一番努力的结果,不仅成就了王芸笔下文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而且为她的作品平添了一种简古而不失灵秀的色彩和气韵。其次,王芸的散文语言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但更追求向生命的切近。唯其如此,在她的作品表达中,性灵、智慧与感觉常常互为浸透;叙述、描写和议论亦不时混合登场,所有这些,最终化为一种新颖独特、魅力充盈的语言风度。你看,她这样讲述陈列于长沙博物馆里的马王堆女尸:

那个神秘女人的模样,让人不忍卒睹。远没有一件素纱蝉衣来得秀丽动人,眉目清爽。她古怪的表情,仿佛将累世的积怨都不加掩饰地抒发出来了。的确,有哪个女人愿意将自己裸露的身体,交付无尽的展示,接受无数目光的抚摸。一双双目光的热度,被厚厚的玻璃反射回去,只留她在异常冰寒的世界。即使欣赏,也是亵渎。

两千多年前,当诸多疾病缠上这个神秘女人的躯体,在她身体的迷宫里埋伏下疼痛的种子,永生的念头便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滋长,否则,她不会将那么多的道具放入她的坟墓,让永生之梦拥有了华丽而臃肿的身躯……

——《辛追:关于一个神秘女人的数个时间切片》

她这样追溯陆羽和《茶经》:

茶在神农脚下生长。茶在《诗经》中生长。茶在《茶经》中生长。那时它是一种植物,根在地下延伸,枝叶向着天空蔓延。

……

羽,攀援历史的绳索,摘取一片片浓缩的叶,浸泡成一盅幽香扑鼻的茶。他让茶,从日常饭蔬、瓜果杂饮中分离出来,端端正正摆上案几。

——《在茶香中安卧》

面对此类兴味叠加了意味、生趣搅拌了理趣的文字,你想不被吸引和打动都难。

第四,王芸的荆楚系列作品致力于从文体到语言的惨淡经营,推陈出新,但是却没有因此就忽略有关历史本身的精心打量和深入探照;事实上,作家对养育了自己,并被自己当成一卷大书的江汉大地、荆州古城,以及氤氲其间的荆楚历史与文化,同样给予了潜心研究和倾力发掘,并形成了若干独特的心得——《张居正:当命运朝向一个注定多义的人》《王昭君:与昭君无关的祭奠》《伍子胥:无可终结的仇》《杜甫:罹忧在唐朝的天空下》等等,都是这种心得的艺术幻化,它们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作家思想的火花和灵魂的颤动。

作为散文的编辑者和研究者,我曾是王芸荆楚文化系列散文最早的阅读者与喝彩者之一。大抵是因为这个缘故,当这个散文系列冠以《穿越历史的楚风》的总标题,即将由东方出版中心付梓时,作家嘱我写一点意见和看法弁于卷首。我虽自知才疏学浅,但却很乐意为好作品的畅行于世聊尽绵薄,于是,我勉力写下以上文字,略陈一管之见,但愿它不要陷入郢书燕说的尴尬和佛头着粪的不堪。

二○○九年五一假期急就于滨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越历史的楚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0503
开本 32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