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尔基卷(名家名译插图本)/文学大师的短篇小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高尔基的文学遗产十分丰厚。综观高尔基的创作,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具体而生动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纷繁复杂的俄国社会生活画面。他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即黑暗的沙俄时代和新生的苏维埃时代,亲眼目睹了俄国劳苦大众水深火热的悲惨命运,从而身体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旧制度的一切卑鄙龌龊,后来又同觉醒了的俄罗斯人民一起踏上新的征途,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新的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本书作为一本供青少年学习的读物,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孩子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等多方面考虑,选取了高尔基的14篇作品,绝大部分是其早期的短篇小说。

内容推荐

“在命运的闷棍之下,我流血了,但绝没有低头。”在我们无法坚持的时候,杰克·伦敦这样告诉我们……

“让我们努力生活,待逝去时,连殡仪馆的老板都感到悲伤。”那个一百年前一直在微笑着面对一切不公的老头,教给了我们乐观与幽默……

这是我们漫漫的成长岁月中,那些弥足珍贵的文字记忆。

诚如柳鸣九先生所言:“让孩子们在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中长大,是我们前行的巨大动力。”

于是,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莫泊桑、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欧·亨利、都德、泰戈尔、屠格涅夫,十位世界文学大师的文字在这里集结,十五位国内顶尖翻译家的生花译笔在这里呈现,还有文学大师真实的、曾经激励过无数人的人生经历,都将在这里一一向你讲述。

本书精选了高尔基十五篇短篇故事,大多出自他早期的作品,以其或瑰丽的想象、或细腻的写实风格,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目录

伊则吉尔老婆婆

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

契尔卡什

春天的旋律

海燕

鹰之歌

因为烦闷无聊

小女孩

柯留沙

肯斯科伊家的大娘

穆康的传说

谈一本令人不安的书

读者

开诚布公的谈话

高尔基小传:那个真实的高尔基

试读章节

伊则吉尔老婆婆

这些故事我是在阿克尔曼附近的别萨拉比亚海岸上听到的。

一天傍晚,我们的收葡萄的工作结束后,一群跟我一起干活的摩尔达维亚人便到海岸上去了,而我和伊则吉尔老婆婆却留了下来。我们躺在葡萄藤的浓荫地上,默默地目送着那些到海边去的人,他们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浅蓝色暮霭里。

他们边走边唱,有说有笑。男人们古铜色的脸上,留着柔软漂亮的胡子,稠密的卷发拖到肩膀上,他们穿着短大衣和宽大的灯笼裤。妇女和姑娘们则愉快、活泼,她们的眼睛是浅蓝色的,皮肤也是古铜色。她们的光滑柔软的黑发散开着,和暖的微风吹拂着它们,使那些系在头发上的铜币发出叮当响声。风吹得像一股宽大均匀的波浪,但有时又像越过某种看不见的障碍物,产生出一股强大的阵风,把女人们的头发吹得像一撮撮神奇的鬃毛,高高地竖在她们的头上。这给女人们平添了一种奇异的神话般的色彩。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夜色和幻想却给他们披上了美丽的外衣,使他们显得越发美了。

右人在拉小提琴……一个姑娘用圆润的女低音在唱歌,还传来一阵阵笑声……

空气里充满了大海的带刺激性的气味和傍晚前不久被雨水浸透了的土地发出的令人发腻的泥土气息。现在天空中还飘浮着几片乌云,它们松软好看,形状和颜色都颇为奇怪,有的像一团烟,软绵绵的,呈瓦灰色和灰蓝色;有的突兀尖削,像断崖残壁,呈暗黑色或深棕色。在这些云彩中间是一片片深蓝色的天空,上面温存地闪烁着点点金星。所有的这一切——声音、气味、乌云和人——都显得非常美丽和忧郁,俨然就是一个奇妙的童话的开场白。而且一切都似乎停止了生长,似乎都要死了。人们的嘈杂声慢慢远去,转变成为忧伤的叹息,并终于完全消失了。

“您为什么不跟他们去呢?”伊则吉尔老婆婆朝他们去的方向点点头,问道。

岁月使她半截身子佝偻了。她那双以前乌黑的眼睛如今也变得晦暗了,并且总是含着眼泪。她那干哑的嗓音听起来很奇怪,发出一种碎裂声,好像老婆婆是在用骰子说话似的。

“我不想去,”我回答她说。

“哦!你们俄罗斯人,生下来就是老头子,你们全都阴郁得像魔鬼一样。我们的姑娘都怕你……因为你年轻,而且身强力壮……”

月亮升起来了,月轮很大,呈血红色,就好像它是从这草原的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个草原自其存在以来吃了那么多的人肉,喝了那么多的人血,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变得如此肥沃和富饶吧。花边形的葡萄叶的影子投射在我们身上,像一张网似的把我和老婆婆都盖上了。大草原上,在我们的左边,游动着云彩的黑影,这些云影浸染着浅蓝色的月光,显得愈加明亮、透剔。

“瞧,腊拉过来了!”

我朝老婆婆用其弯曲的发颤的指头所指示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些影子在那里游动。影子很多,其中的一个比别的影子显得更浓、更黑,游动得也更快、更低,——它是从一块游得离地面更近更快的云彩的影子上落下来的。

“那边什么人也没有!”我说。

“你的眼睛比我这个老太婆的还要瞎。瞧,那边,一个黑色的东西正在草原上奔跑呢!”

我又看了一下,除了影子,还是什么也没看见。

“这是一个影子!你干吗要把它叫做腊拉呢?”

“因为这就是——他。他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影子,——他就是一个影子!他已经活了几千年,太阳晒干了他的身子、血和骨头,风又把这些东西化为粉末。瞧,上帝为了这个人的高傲竟怎样惩罚他啊!……”

“你就给我讲一讲这是怎么一回事吧!”我对老婆婆央求道,已感觉到将有一个非常好的关于草原的神话故事了。

于是她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这是发生在好几千年以前的事了。在离海很远的那边,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一个大河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每一片树叶,每一根草都能投下足够遮蔽一个人的太阳的影子,因为那里的太阳是酷热的。

“可见这个国家的土地是多么富饶!

“那里住着一群强悍部族的人,他们放牧,并把他们的力量和勇气用在打猎方面,打猎完了便大摆宴席庆祝,大家唱歌,并与姑娘们玩耍作乐。

“有一天,在举行宴会时,一只鹰从天而降,把一位像夜一样温柔的黑头发姑娘抓走了。男人们用箭射鹰,可是不中用,这些箭都落回到了地上,于是大家便去寻找那位姑娘,可是始终找不到她。人们逐渐地忘记了她,就像忘记世上的一切事情一样。”

老婆婆叹了一口气,不说话了。她那吱吱作响的嗓音,好像是所有已变成了胸中回忆的影子的那些被忘却了的年代发出的诉怨。大海轻轻地在为这个古老的传说的开场白伴奏。这些传说可能就是在这海岸上创造出来的。

“但是二十年之后她却自己回来了,变得又憔悴又瘦弱。她带回来一个青年,强壮、漂亮,就像二十年前的她本人一样。人们问她这些年都在什么地方,她说是鹰把她带到山里去了,她跟他住在一起,做他的妻子。这个青年就是他的儿子,而父亲已经去世了。父亲眼看自己已年老体弱,便最后一次高高地飞上天空,收起翅膀,让自己重重地摔在尖凸的岩石上,撞死了……

“大家都惊奇地看着鹰的儿子。他们看到,他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好,只不过他的眼睛是冷漠的、高傲的,就跟鸟王一样。人们跟他说话,他乐意就回答,不然就一声不吭。部族的长辈们来找他,他也像平辈人那样跟他们说话。这使长辈们很不高兴。长辈们说他是一支没有装上羽毛、箭头尚未削尖的箭,并告诉他,成千上万像他这样年纪的人以及比他年长一倍的人都十分尊重他们、服从他们。而他却大胆地望着他们,回答说,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啊!……这个时候他们真的非常生气了。他们气愤地说:

“‘我们这里没有他的地方!让他愿意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他笑了笑就走了,到他想要去的地方——那个凝神地望着他的漂亮的姑娘身边去了。他走到她的跟前,拥抱她。她就是刚才责备他的那位长辈的女儿。因此他虽然漂亮,她却把他推开了,因为她怕父亲。她推开了他,走到一边去。而他却打她;她跌倒在地上时,他又用脚去踩她的胸脯,结果血从她的嘴里喷上天空。姑娘喘了一口气,像蛇一样扭动了一下,便死了。

“看见这种情况大家都吓呆了。他们头一次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女人被杀死。许久大家都没有说话。他们时而望着这个瞪着眼睛、满口是血、躺在那儿的少女,时而望着独自站在她身边、面对着大家的那位青年。青年高傲地昂着头,。好像要他们惩罚他似的。后来大家清醒过来了,捉住了他,把他捆了起来,放在那里,因为他们觉得立即处死他太简单了,不能解他们的恨。”

天黑了,越来越黑,充满了种种奇异的、微弱的声音。草原上处处是黄鼠悲凉的鸣叫声,蝈蝈在葡萄叶下发出呆板的颤音。树叶在叹息,在窃窃私语。一轮圆月,先是血红色,逐渐变白,离开了地面,越来越白,越来越浓地把浅蓝色的早雾洒落在草原上……

P1-5

序言

李辉凡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1936),俄罗斯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生于尼日尼·诺夫哥罗德城,父亲是木工;3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不久染坊主外祖父一家破产,年仅11岁的高尔基便开始走进“人间”。他先后当过学徒工、洗碗工、守夜人、搬运工等,并长期在祖国各地浪游漂泊,1889年因与民意党人有牵连曾被捕。他只念过3年书,自学成才,189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步入了文坛。1901年因印刷所事件再次被捕,1902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但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取消了他的院士资格。19世纪90年代进入知识出版社工作。在1905年莫斯科十二月起义中,他为工人提供武器和资金,同年结识列宁,1906年起秘密出国,先后旅居美、英、法、意等国,侨居意大利喀普里岛时受过马赫主义和造神派的影响。1913年适逢沙皇大赦,回到彼得堡。1917年至1918年十月革命期间他与布尔什维克发生意见分歧,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批评文章,并首倡成立了世界文学出版社。1921年因肺病发作。他再次移居国外,直至1931年才完全回到苏联并积极投入苏联文化建设工作。

高尔基的文学遗产十分丰厚。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先后写有短篇、特写、散文诗、小品等二百余篇,最著名的有《马卡尔·楚德拉》、《契尔卡什》、《伊则吉尔老婆婆》、《鹰之歌》、《海燕》、《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草原上》等;后来开始写中长篇小说和剧本。高尔基先后写有十余部剧本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最负盛名的剧作有《小市民》(1901)《底层》(1902)《仇敌》(1906)《瓦萨·日列兹诺娃》(1910)等。重要的中长篇小说有《福马·高尔杰耶夫》(1898)、《母亲》(1906)、奥库罗夫三部曲(《奥库罗夫镇》、《马特维·科热米亚金》、《崇高的爱》,1909—1911)、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191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和四卷本长篇史诗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此外还有《俄罗斯童话》、《意大利童话》和《苏联游记》等多种不同体裁风格的作品。综观高尔基的创作,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具体而生动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纷繁复杂的俄国社会生活画面。他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即黑暗的沙俄时代和新生的苏维埃时代,亲眼目睹了俄国劳苦大众水深火热的悲惨命运,从而身体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旧制度的一切卑鄙龌龊,后来又同觉醒了的俄罗斯人民一起踏上新的征途,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新的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高尔基的全部作品,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也是属于整个进步人类的。鲁迅说得好:“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这是对高尔基及其创作最确切的评价和最高的赞誉。

本书作为一本供青少年学习的读物,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孩子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等多方面考虑,选取了高尔基的14篇作品,绝大部分是其早期的短篇小说。众所周知,在高尔基丰富的文学遗产中,短篇小说是一块瑰宝。高尔基正是从创作短篇小说开始并以它一举成名的。他的短篇小说既有浪漫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作品旨在赞美自由和光明,寄托作者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战斗激情,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婆》、《鹰之歌》、《海燕》等是高尔基步入文坛时,俄国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无产阶级革命前夜,来自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十分敏锐地触摸到了社会生活中刚刚跳动的时代脉搏,成为艺术上新时代的代言人。高尔基虽然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优秀传统,但是作为文学的革新者,从其创作一开始,就带有迥异于自己前辈作家的鲜明的特点。早在1895年写的《读者》一文里,他就公开提出了新的文学主张:文学要“在人们的心中唤起善良的感情”,“提高人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激起人们强烈的羞耻感和创造新生活的炽烈的愿望”。拿高尔基这种崭新的文学观和“人学”观去与19世纪俄国文学中那些描写猥琐的“小人物”,赞美“顺从和忍耐”、“勿抗恶”等观点作一对比,两者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显然,一高尔基珍重的是人的自由、人的价值、人的自信和敢于同一切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他深恶痛绝的就是人的奴性。高尔基许多早期作品都突出了自由的主题,表现了人民渴望自由、捍卫自由的理想。

随着现实的发展,高尔基作品中的社会主题和英雄形象也不断地深化。1895年高尔基发表了《伊则吉尔老婆婆》和《鹰之歌》两部浪漫主义力作。在《伊则吉尔老婆婆》中,作者已不是单纯地突出“自由”问题,而是进一步讨论了人生价值、人如何生活才有意义、如何让自由从理想变为现实等问题。作品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一个是大公无私的丹柯的英雄形象,他为拯救人民不惜献出了自己燃烧的心;另一个是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腊拉的市侩形象,他只要“保持一个完整的自己,不愿意分一点给别人”。在《鹰之歌》里同样也树立了两个对立的性格:追求自由与光明、勇敢无畏的雄鹰和贪图安逸、庸俗猥琐的蛇。前者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后者则受到众人的谴责和唾弃。这些作品都充满积极向上、动员人们去建立功勋的浪漫主义激情。《海燕》则写于俄国工人运动空前高涨的1901年。这是一篇革命的檄文。作者以其高昂的革命热情,塑造了一个大智大勇的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海燕》是《鹰之歌》的继续,所不同的是,如果说鹰的形象还是一个牺牲者的话,那么海燕则是“胜利的预言家”了!

在高尔基的早期创作中,除浪漫主义小说外,还有数量更多的现实主义小说,而且题材广泛,内容深邃,所写多是底层人民的生活。这些现实主义作品的基本特点是:无情地揭露旧制度的一切罪恶,批判剥削者、私有者、小市民的卑劣灵魂,对劳苦大众寄予深切而真挚的同情和希望。本书所收作品,除上述几篇浪漫主义小说外,其余大都是现实主义小说。《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契尔卡什》、《因为烦闷无聊》、《柯留沙》、《小女孩》、《肯斯科伊家的大娘》等,都是通过对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展现罪恶的制度和非人的社会环境如何导致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把人们推向堕落和犯罪的道路,使人性受到扭曲。《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和《契尔卡什》是高尔基较早的作品,主人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前者描写了因农村破产而沦为乞丐的阿尔希普祖孙二人的悲剧命运。这一老一小孤苦伶仃,贫病交加,流落异乡,最后惨死在草原上。在《契尔卡什》中作者通过对两个流浪汉之间发生的矛盾的描写,不仅深刻反映了罪恶制度下人民生活的悲剧,而且对来自劳动阶层的流浪汉的不同性格作了真实而又细腻的揭示。老流浪汉契尔卡什是一个独立不羁,向往自由,不屈从于任何人的“贼”。他虽然是个“贼”,但精神上他不卑不亢,他虽然穷,却并不十分看重钱。小说中的加夫里拉则是小私有者的典型,他的私有观念、金钱欲非常强,为了得到钱他可以不择手段,杀死伙伴。高尔基通过这个形象,对那种贪婪的、被私有欲拨弄得发了狂的灵魂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因为烦闷无聊》写的是下层妇女的悲惨遭遇。厨娘阿林娜快40岁了,由于性情耿直和其貌不扬,仍没有结婚,后来爱上了扳道员戈莫佐夫,可是车站站长及其一伙因为烦闷无聊,竟残酷地戏弄、取笑,甚至陷害他们,终于逼得阿林娜上吊自尽。作者同样既是对那些灵魂空虚、闲极无聊之徒,也是对整个社会提出了血泪的控诉。更有甚者,一个13岁的小女孩竟然也是妓女,并在大白天里拉客(《小女孩》)。一个12岁的男孩眼看着父亲有病无钱医治,竟投身于马车底下,以获得某些赔偿费来为父亲治病,结果一命呜呼(《柯留沙》)!这一幕幕血淋淋的人间悲剧,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为之扼腕、为之叹息。

但在处理人性惨遭灭绝这一社会主题时,高尔基并没有把问题局限在道德的范围内。他没有像某些他的前辈作家那样,把“道德自我完善”看做是治世良方。高尔基清楚看到,在现存制度条件下,只有唤醒民众,提高全民族人民的觉悟,砸碎旧制度的枷锁,人民才会真正获得解放。这也是高尔基之所以立志成为作家的基本主旨。本书的最后三篇,即《谈一本令人不安的书》、《读者》和《开诚布公的谈话》是作者运用小说或故事的形式写的文论,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伦理观念和文学主张。“一本令人不安的书”指的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他读了这本书之后心情非常激动,甚至夜不能寐。但是在文中他使用了迂回的写法,说了许多反话,表面上是批评这本书,其真正的意思却是要大家多读这类能触动人的灵魂的书。《开诚布公的谈话》是一篇讽喻性作品,通过善与恶的对话,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当时俄国文艺界某些文人宣扬的怀疑主义、悲观主义和颓废主义的世界观,劝导人们对生活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在《读者》中高尔基公开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发现好的东西……”

是的,世界上卑鄙龌龊的丑事太多了!但是高尔基同时又坚决相信并指出,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的心灵中也仍然保持着不少善良的人性感情和健康的理性。例如在《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小廖恩卡在行乞途中突然遇上一个由于丢失了头巾而哭哭啼啼的小姑娘,这时廖恩卡却忘记了自身的不幸,转而去安慰小姑娘。在同一时期的《叶美良·皮里雅依》和《二十六个和一个》等作品中也表述了这个思想:流浪汉叶美良决定去干掉自己的仇人——富商奥巴依莫夫。当他手提铁棒守候在桥头时,却偏偏碰上一个悲痛欲绝、要去投河的姑娘。这时叶美良竟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打算,跑去劝说起这个姑娘来。在高尔基看来,一个人,不管他的处境多么坏,社会地位多么低微,只要他在心灵中仍然保持着劳动者善良的高尚品德,他在精神上、人格上就要比“富人”富有得多、高贵得多。这就是高尔基肯定并彰显廖恩卡和叶美良等人的善举的基本出发点。而且越到后来越强调了这个思想,他1912年写的《一个人的诞生》和同期写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都张扬了这同一主题。这些作品表明,作者对俄罗斯新一代人的诞生和成长寄予了热切的期望和坚强的信心。他要让人们看到,新一代人是如何在旧地基上破土而出,并显示出自己强大生命力的。

高尔基早期作品(尤其是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的最鲜明的风格特点,是色彩浓艳,感情洋溢,用作家自己的话说,是“用一种歌唱似的词句来写小说”。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高尔基的要求是极其认真、非常严格的。他强调“言简意赅”,要求文字表达准确而富于形象性,即做到:“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能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因此他常用象征性和拟人化的语句和富于哲理性的语言,喜欢用衬托、对比的艺术手法。如丹柯和腊拉、雄鹰和黄颔蛇、少女和死神、海燕和企鹅等都是相互对立、互为衬托、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的形象;遣词造句上则很少使用简单的形容词而多用象征寓意手段,并使语言具有格言性质。例如在描写拉达的美和左巴尔的灿烂的笑容时,高尔基不是用某个形容词,而是用了一个象征的比喻:拉达的美——绝妙的琴声;左巴尔的笑——整个的太阳。类似的例句可以列举许多:腊拉——模糊的影子;蛇——生来爬行的东西;又如“生成爬行的东西不会飞”,“勇士的狂热就是人生的智慧”等等,都是带有格言性质的警句。

高尔基的语言是美丽的语言,而且这种美不只在于辞藻的绚烂,还在于它富于深刻的内在思想的含蓄性,在于语言的潜在力量能同作品的主题思想缜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请看《因为烦闷无聊》中一段对阿林娜被凌辱得无地自容而躲进麦田里的描写:“……她便翻过身来,胸口一朝上地躺着,并用双手遮住脸,不要看见天,天太光明了,也不要看见天后面的太阳,太阳太光辉了。”这本是对当时实景的一种描写,却同时起到了人物心理写照的作用,表达了女主人公愤世嫉俗的含恨心情。“天太光明了”,“太阳太光辉了”。这种用语实在太妙了,能让你回味无穷!这毋宁说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反义讽刺,即世道太歹毒,人间太黑暗了。这种写法内蕴含蓄,具有高度的哲理意义,大大凸现了作品的思想主旨。

这些话不仅睿智深刻,讽喻精辟,而且有着很强的格言性质,意境奇巧、高远。类似上述的笔法,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不了解高尔基写作的时代背景,不了解他对旧世界的无比憎恶感,不了解他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就很难深刻领会他作品中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因此我们说,要真正读懂高尔基,还得细心,并且全面了解高尔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尔基卷(名家名译插图本)/文学大师的短篇小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马克西姆·高尔基
译者 李辉凡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4448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