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象李叔同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叔同,降生于桐达李家,由风流倜傥的浊世公子,到晚年青灯伴佛,成为一代名僧。是什么样的信念使他如此“绝情”,毅然决然的皈依佛门。他的人生丰富之极让人欣羡,他的毕生成就更是让人难与其相媲美。他是佛门中最有成就的艺术大家,他是流落于乱世的偏偏才子。

翻开袁江蕾编写的《印象李叔同》,阅读李叔同的人生,让你感慨他的人生竟会如此丰富多彩,竟会如此多的跌宕和波澜。同时,更会让你体会到,人生多坎坷,从容的走过才是最大的幸福。

内容推荐

从降生天津盐商桐达李家,到上海滩翩翩浊世佳公子,“二十文章惊海内”,从赴日本留学,到归国后从事艺术教育,桃李满天下,最后,出人意料中年出家,皈依佛门,袁江蕾编写的《印象李叔同》以叙事散文形式,讲述李叔同波澜跌宕的传奇一生,探询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崎岖心路历程。沉浸于《印象李叔同》的字里行间,读者当可领略到法师非凡的人格魅力与崇高的精神境界。通过法师生前的一系列言行事迹,感悟到其毅然出世的因缘际会,并找到那看似离奇的内心答案与隔世感动。

目录

缘起

梦初

斯乐

心动

室家

忠孝

南迁

天涯

国破

教诲

孽缘

救国

失亲

东瀛

探乡

贪爱

归国

良师

皈依

修行

慈悲

弘法

涅槃

附录一 李叔同诗词

附录二 李叔同年谱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03 斯乐

财富与功名富贵是果报,而修财布施是因缘;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缘;健康长寿亦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缘。

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终如草上霜。

作这一诗句的,是刚刚十几岁的少年李叔同。家境殷实富庶,衣食无忧,缘何而发此惊世悟语?难道真是慧根早驻,小小年纪,内心深处便已看破这俗世虚华了吗?

想起一则李鸿章的故事来。传说李鸿章的父亲一次随口吟出“风吹马尾千条线”,其时年仅六岁的李鸿章遂朗声应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日后果然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

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由此看来,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竟或是早已注定的一般。

李叔同生母王氏生他的时候,只有十九岁。高墙大屋,老夫少妻,或许,我该将她嫁人后的人生,想象得如张艺谋早年电影般,畸变不堪。夜晚,红灯笼在漆黑嶙峋的幢幢屋影映衬下,显得格外诡异妖艳……

然而,我却不能,因为她有个不同凡响的孩子。

为李叔同所深深敬爱的生身母亲王氏,非但知书达理,且心性恬淡,清静无争,更兼笃信佛教。在人际关系颇为复杂的李氏家族中,她这个太过年轻的外来女人,无依无靠,无根无基,无疑会受些委屈。

丈夫健在之日,她因生有幼子文涛而地位得以巩固。但仍不过是这个家族里的边缘人,完全仰赖年迈的丈夫为自己撑腰。作为给李家带来难得子嗣的大功臣,王氏亦曾有过几年短暂的幸福时光。初为人母的喜悦,母因子贵的受宠,令远嫁他乡的她得到过不少安慰。

可惜,世间事总是好景不长。瞬息间就会乐极生悲,人非物换。

就在李叔同五岁那年,农历八月初五那天,支撑着这个大家族的顶梁柱李世珍,忽然病逝了。卒年七十二岁。

许多老树即将枯死之际,总会有新鲜的嫩芽勃然生发。生命既如此源源不绝,续延下去。

窗外秋风萧瑟,又一场秋雨过后,草地上铺满了落叶。衰败与死亡的气息,像瞌睡时必得打出的哈欠,既弥漫成形,就无法回避。

草木随四季而荣枯,与人之生死实不可比。至此,我仍不能参透生死,人的生命,怎么看都只是一次性的抛物线过程。由幼至长,由盛而衰,哪里会有回头路?

此时此刻,好想听印光法师现身云端,凛冽呵斥一声,了生死事大!

我捧着茶杯,立在落地窗前,就着杯口蒸腾起的水汽,呆看楼下花园里奔逐嬉闹的孩子。岁月氤氲,眼前浮现起属于我的童年。

院落小小,门前人流不息的街道。无轨电车划过。我是那个一下午都坐在街边,独自一人,吮着冰淇淋看风景的小女孩。融化了的冰淇淋汁,滴到白纱公主裙上,一点点粉红色,像开在早春的桃花……

文涛实在太小了,还没来得及走进大人的世界。他能记得父亲多少?于那段短暂的有慈父庇护的快乐日子,又能记得多少?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这是1921年,李叔同于上海创作的歌曲《忆儿时》。“茅屋三椽”,与拥有六十余间房屋的李宅大院相去甚远。但树底捉迷藏,高枝啼鸟,小川游鱼,应是他清晰记取的儿时印象无疑。李家富庶,老宅新宅,规模均比普通人家的院落大。孩提时的他,绝不会缺少玩耍嬉戏的空间。

李家新宅格局方正。门前挂着进士第匾额,过道里还有文元匾。前后进两院,正房厢房,耳房过廊,花园洋楼,一应俱全。洋书房里,更摆放着奥国驻津领事赠送的钢琴。幼年李叔同或许在这里边练琴,边惦记着花园鱼缸里的大金鱼。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金钱与物质于他根本构不成任何欲望。在他看来,即便是每次镖局从销盐引地运来成箱成箱的财物,他亦只当是家里难得敞开正中大门,热闹一场,大人们忙进忙出,他跟着绊腿绊脚跑来跑去,好玩罢了。

权势与名望于他来说,亦不足为奇。桐达李家地处奥国租界内,父亲结交的不是当朝政要,便是外国驻津的领事,即便是如李鸿章般当朝权显势赫的人物,在他亦只是家中一位普通客人而已。

除了没在女孩堆里厮混,李叔同幼年煊赫的家势倒与宝玉有几分相类,自身性情上,乖张逊之,聪颖明慧有过之而无不及。自自然然,这尘世间的繁华早早看尽,不过是天边盈盈缺缺的月亮。由此更练就了一双冷眼,见人所不能见。

俗世的荣华,是窗玻璃上贴着的大红剪纸,常人看到的是“福”“禄”“寿”“喜”“财”,他看到的是窗外无边无垠的虚空。

父亲在世时的短短几年,他过得无忧无虑。母亲总是笑颜如花,父亲对他们母子俩皆疼爱有加。从早到晚都能听到一家人的欢笑声。

长到四五岁,小文涛已是个充满好奇心,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他常常不能满足于在自家偌大的院子里玩耍,会缠着王妈妈带他去金钟河边上的小树林去。他还特别喜欢跟着家里大人们逛寺庙。

父母亲信佛,家里设有佛堂,故而从小他就对与佛教有关的物事充满了好感。父亲病危时,年幼的李叔同虽对生死大事尚属懵懂,但见有僧人念诵经文,一本正经,亦能明白那是在做一件顶要紧的事。待到父亲过世了,又见一众僧人来家里做法事,唱唱念念,衣袂飘飘兜兜转转,诸般印象,既已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这些装扮怪异的人,带父亲去了哪里?为什么还不回来?小文涛尚不能明辨死亡与睡眠的真正区别,耐着性子等了几天,终于忍不住向母亲发问。

母亲将他搂进怀里。夺眶而出的泪珠,一滴落到了他的额头上。母亲的目光,越过他的头顶,望向天边夕阳映照下的彤云。

你父亲去了西方,观世音菩萨来迎接他,带他去极乐世界了。

观音菩萨吗?他歪着头想了想,庙里供的,慈眉善目,踩着莲花,手里拿着净瓶的就是吧。可是,极乐世界在哪里?有多远?有什么好玩的?

母亲看着他如夏夜星辰一般明亮的眼眸,一时想不好应该如何回答他。半晌,方喃喃自语道,极乐世界离我们这儿很远很远。那里没有忧伤,没有眼泪,永远只有快乐。人和人之间完全平等,谁也不会欺负谁。

那可真好啊!小文涛发自内心地粲然而笑。什么时候妈妈也带我去吧,我们去找爸爸!到了那里,你就再也不会哭了。他伸出小手,像模像样地为母亲擦去脸上的泪水。

只要不让妈妈难过,去哪里都行,路再远也不怕。他在心里暗暗起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带妈妈离开这个总是让她哭的地方!

一载光景,转瞬既过,小文涛个子长高了好大一截子。父亲归西,母亲接起了教子的重任,每天亲自教他习诵古诗。小文涛非但记忆力超常,领悟力亦高出一般孩子许多,而且仿佛天生既能对诗句的韵律美产生共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窗外,可不正是草长莺飞的二月天。午后的阳光爬过刘妈那边屋子的房檐,探进院子中央的灰瓦大金鱼缸里。文涛站在屋里地当间儿,摇头晃脑,正在背诵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纸鸢就是风筝吧?他明知故问,不过是想提醒母亲,自己也需要玩耍。

王氏又何尝不了解他的小心思。这孩子太过聪明,这些琅琅上口、浅显易懂的古诗,已经填不饱他了。如此下去,他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小孩子最喜欢的野跑疯玩上去了。

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文涛连窜带蹦地跑出房门。不一会儿,就听见他在院子里吵嚷,赶着要刘妈给他找风筝,他要“趁东风放纸鸢”去。

王氏还坐在桌边出神儿。这孩子就是她今生的全部,她心知肚明,自己注定了要如老蚌育明珠一般,将全部的人生都奉献给他。这一世,她是来为他而活的,所有的苦痛亦会因他而有了着落。

离乡千里,在这里,她地位卑微,无亲无故,亲情早已遥不可及;丈夫撒手人寰,自己尚在华年。惟有这硕果仅存的一子,方是这世上至亲至近的人。这孩子聪明伶俐,乖巧懂事,日后若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到那时啊,哎,也不枉她辛劳隐忍过这一生了。

她用两根手指,拈起柔蓝帕子的一角,就着上面绣着只蝴蝶的地方,轻轻按了按眼角。或许有泪,或许无泪。近来她时常感觉到眼睛发酸,似欲流泪,去拭时,仿佛不知不觉间,早已干涸。

该去找二少爷商议商议。她想。这个家,如今是文熙当着的。论年纪,她比文熙大不了多少,却是理所当然的长辈。加上二娘一向不大喜欢她,老爷一走,她愈发要瞧着别人的脸色过日子。所以非到不得已,她决不轻易上旁边那院子里去。

刚跨过月亮门,老远就瞅见二娘带着郭妈和于嫂朝这边走来。王氏赶紧抻了抻大襟的下摆,快走两步,迎上去跟二娘打招呼。

您这是要上哪去啊?她瞧出二娘一脸寒霜,心下颇后悔不该此时过来。

张氏勉强笑笑,含糊支应一声,并不直言相告自己意欲何往,明摆着就是不关你事少多嘴的意思。既而撇下尴尬的王氏,自顾带着两个下人扬长而去。

王氏徘徊半晌,最终,叹了口气转身折返回来,决定不再去找二少爷文熙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这个人多嘴杂人人势利的大家族里,他们孤儿寡母要想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就得学会隐忍。

P14-2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象李叔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江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11153
开本 32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