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流变与形态论》由麻国钧著。在本书中,编者将引入两个概念:“行”的戏剧与“停”的戏剧,编者在这本书中要说的就是它们,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种种问题。这是两个自造的概念,各位读者对它们一定十分陌生,所以有必要首先对它们有所界定并加以适当的解释。在此基础上,随着论证的展开,读者会逐渐通过编者对一系列例证的剖析而明了本书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图书 | 中国古典戏剧流变与形态论/中央戏剧学院教材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戏剧流变与形态论》由麻国钧著。在本书中,编者将引入两个概念:“行”的戏剧与“停”的戏剧,编者在这本书中要说的就是它们,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种种问题。这是两个自造的概念,各位读者对它们一定十分陌生,所以有必要首先对它们有所界定并加以适当的解释。在此基础上,随着论证的展开,读者会逐渐通过编者对一系列例证的剖析而明了本书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目录 绪论 一、破题与旁州例 二、行进戏剧的艺术根源 三、哲学内涵:线性思维 第一章 行傩与古剧 第一节 《撵虚耗》纵横谈 第二节 《斩旱魃》源流 第三节 钟馗戏的流变 第四节 日本的钟馗信仰、钟馗艺术与钟馗戏 第二章 行进仪礼与古剧 第一节 迎春仪礼的戏剧化进程 第二节 元宵舞队的戏剧化进程:灯戏源流 第三节 “游皇城”、《吴社编》与明清“走会” 第四节 东方行进仪礼演艺的传播与流变(上)祭神型 第五节 东方行进仪礼演艺的传播与流变(中)驱逐型 第六节 东方行进仪礼演艺的传播与流变(下)游乐型 第三章 队舞与队戏 第一节 唐宋队舞漫议 第二节 元、明杂剧中的队舞与队戏 第三节 古典队戏解读 第四章 演出艺术中的行进戏剧特征 第一节 剧场:奉神娱神的场所 第二节 漫话“行头” 第三节 圆场与龙套 第四节 竹竿子考(上) 第五节 竹竿子考(下) 第五章 古典戏剧结构“行”的特征 第一节 “行进”的戏剧场面构成 第二节 日本、印度古典戏剧“行进”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点与线:古剧结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典戏剧流变与形态论/中央戏剧学院教材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麻国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423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6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809.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8 |
宽 | 186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