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的作者沈毅博士发挥了他诗歌创作的特长,对《努力周报》上胡适、徐志摩及胡思永、俞平伯、汪静之等人的诗作,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努力周报》时期的新诗,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添砖加瓦的建设时期。
图书 |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出版传播文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的作者沈毅博士发挥了他诗歌创作的特长,对《努力周报》上胡适、徐志摩及胡思永、俞平伯、汪静之等人的诗作,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努力周报》时期的新诗,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添砖加瓦的建设时期。 内容推荐 同人报刊是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很典型的现象,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报刊活动是同人报刊最重要的一部分。《努力周报》在同人报刊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地位。 由沈毅编著的《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以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等人创办的《努力周报》(《读书杂志》)为研究对象,剖析自由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后面对专制、腐败的政治现实,在论政和启蒙间进行抉择时的犹豫与矛盾心态;在研究论政、启蒙的具体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周报在国家统一、列强侵华、教育成败、监督政府等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在新诗、古史、民主制度、科学与人生观、批评的伦理等讨论中的态度,并对传播形式与效果进行探寻;总结周报论政与启蒙的得失,及其在中国政治史、文化史和新闻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以《努力周报》为基础性资料,并重点利用了胡适、周作人、陈独秀、鲁迅、蔡元培、徐志摩、傅斯年、顾颉刚等人的著作和日记。本书对深化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录 序一 夏东元 序二 姜建设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由“不谈政治”到《努力周报》 一、“不谈政治”的情结及其一厢情愿 二、丁文江的政治情结 第二章 “努力”论政,不忘启蒙 一、启蒙任重道远 二、国民性与迷信、复古的环境 三、启蒙:由从属型到主导型的转变 第二部分 分论 第一章 《努力周报》的论政 一、《我们的政治主张》及其反响 二、和平统一的立场 三、关于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 四、对政府的监督 五、对教育事业的评判 第二章 《努力周报》的启蒙 一、常规的启蒙 二、启蒙的新局面: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三、《读书杂志》 第三章 《努力周报》版面与栏目 一、“讨论” 二、“这一周” 三、栏目的调整 四、理性的论战 五、文风问题 第四章 《努力周报》与同人 一、“努力会”与《努力周报》同人 二、同人的“同”与“不同” 三、同人与编稿、撰稿 第三部分 合论 余论 附录一 《努力周报》作者与篇目 附录二 《读书杂志》作者与篇目 附录三 《努力周报》《读书杂志》部分同人、作者情况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论政与启蒙--近代同人报刊研究(以努力周报为例)/出版传播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7002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1-01-01 |
首版时间 | 2011-01-01 |
印刷时间 | 2011-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19.295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7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