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谈话录(新版我的文学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其作品堪称当代文学典范,她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怎样一番景象?小说家如何以独特的眼光“看”芸芸众生?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与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王安忆展开一次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

《谈话录》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了王安忆的文学人生,也展开了当代中国文坛的风言锋语。

内容推荐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当代文学典范,王安忆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怎样一番景象?小说家如何以独特的眼光“看”芸芸众生?

《谈话录》中王安忆谈成长,谈阅读,谈创作生涯的若干个转折点,谈在小说领域里的漫漫跋涉与自我突破,谈冰心、萧军、汪曾祺等父辈作家对她的影响与认可,谈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阿城、王朔等当代作家的交往与相惜,谈如何在传统的继承上、严肃的反叛中找寻自我创作方向。

访谈不拘一格,率性坦诚,是当代中国文坛迄今最充满激情与睿智的交锋。

《谈话录》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了王安忆的文学人生,也展开了当代中国文坛的风言锋语。

目录

第一章 成长

 一 小时候,性格,环境

 二 母亲

 三 父亲

 四 “文革”期间的阅读

 五 开始写作

 六 职业化的状态

 七 传统和反叛

第二章 关节口

 一 文学讲习所

 二 《儿童时代》

 三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四 陈丹青

 五 史铁生

 六 再谈传统和反叛

 七 写作习惯

第三章 “看”

 一 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

 二 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

 三 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

 四 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

 五 写爱情

 六 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

 七 对知识的兴趣

 八 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

 九 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

第四章 前辈

 一 冰心、萧军、一些老人

 二 宗璞

 三 汪曾祺

 四 陆文夫、高晓声、白桦

 五 王蒙、张贤亮

 六 张洁

第五章 同代人

 一 张承志、张炜

 二 莫言、贾平凹

 三 阿城、王朔

 四 刘庆邦、刘恒

 五 迟子建

 六 苏童

 七 余华

 八 年轻一代

第六章 写作历程

 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

 二 《小鲍庄》

 三 “三恋”和性的话题

 四 《流水三十章》和么米尼》

 五 《叔叔的故事》

 六 《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

 七 《纪实与虚构净

 八 《长恨歌》

 九 《长恨歌》之后

 十 还在过程之中

试读章节

张新颖:因为你妈妈是一个作家,而且你写过好几篇文章,一般来说关于你妈妈的印象大家比较清楚;关于你爸爸就不太清楚了。

王安忆:我爸爸是比较模糊了。

张新颖:多谈谈你爸爸吧。

王安忆:我觉得我对我爸爸到现在还不了解,首先我爸爸不像我妈妈跟小孩子那么亲密,我妈妈这个人别看她有写作的事业,可是对她来讲,第一还是孩子,孩子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个是最重要的;但我爸爸和通常的男性一样,不会把小孩子看成第一位,事实上后来的命运证明,我爸爸比我妈妈更需要这个家庭。我觉得我们这个家庭对我母亲是个很大的拖累,如果不是为了我们这些人的话,我母亲会发展得更好,会轻松很多;我们这些人对我母亲拖累得很严重,因为我母亲非常在乎我们。我对我父亲真的是不太了解的,我记得我父亲去世以后,报纸上做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是杨绍林安排的,我很感谢他。他建议通过我,来谈我的父亲。这篇文章出来以后,我父亲有个老战友,打个电话给我。她说你对你父亲一点都不了解。她说你父亲当时在部队里边是——我这个说不清楚啦,总之他当时在新四军里面是一个很突出的人,艺术上很突出的,他是导演,戏剧上已经很……,等于是个教导员;她就说你对你父亲根本不了解,你说的都不太对,把你父亲说低了。我的父亲,他的情形其实也不是像他们说的那么突出吧,他出生在马来亚——当时新加坡还没有独立,还没有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当时都叫马来亚,他是在新加坡这一边出生的。我的曾祖母带着祖父,当时还是个孩子,跑到新加坡去的,然后有了我父亲;他是他们家的长子,长子长孙,家里面很宝贝。我父亲一向是个很娇惯的人,于是呢他不喜欢做生意,他也不喜欢劳动,他就喜欢读书,而家境却走下坡路,不可能让他一直读下去。家里面的衰落,全都是性格造成的,我祖父也是一个很挥洒的性格。所以我父亲老是说他童年不快乐,并且以为所有的孩子都不幸福。他就喜欢戏剧,喜欢写作,我父亲他在那边就是文艺青年啦,所有的文艺青年其实都是和左翼有关系的,和抗日、革命都有关系,他就是这么一个文艺青年。他回到大陆是为读国立剧专的,并不是来参加革命的。

张新颖:他大概是多少岁回到中国的?

王安忆:二十一岁回来的,应该是1940年回来的。

张新颖:那你祖父是从哪里到新加坡的?王安忆:从福建同安,祖父是跟着我的曾祖母,当时我祖父大约八九岁,像我祖父母的历史很糊涂,谁也搞不清楚,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那都是一些没有历史意识的人,有些像初民,闽南那地方开发得晚。

张新颖:所以你写《纪实与虚构》就没有写父亲这一脉……

王安忆:哎,完全拉掉了。

张新颖:你只追究你母亲的历史。你父亲回来读书——其实没有读吧?

王安忆:抗日战争嘛。他也是不了解情况,他来读剧专。等他从海上漂到上海,剧专已经关门了,这我知道,他就在上海流浪吧。这个时候他还靠家里接济,全部生活费靠我祖父邮寄,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就是我爸爸进步的成本吧!战争爆发后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邮路断了,我爸爸就没有接济了,没有接济怎么办,结果他的那些老师就介绍他去苏北根据地。

张新颖:他的老师?

王安忆:他的老师其实都是地下党,最早的时候戏剧文学全都是革命的产物。那么就去了苏北根据地。他也蛮惨的,每次精兵简政总是简到他,可能如我父亲这样的来历总不是最可靠的革命力量吧,他被“简”回来,回到上海漂泊一段,然后再接上关系跑到根据地去。

张新颖:那你父母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王安忆:就在这个时期认识的。

张新颖:苏北认识的?

王安忆:就是这个时期,在文工团里,我妈妈是团员,我爸爸是导演,还是什么主任,反正他衔头一大堆,真的我不是很了解我父亲这段历史,总之他在那边挺辉煌的,一直到“反右”,一下子就落了下来。尽管如此,我爸爸还认为他人生最有价值的两件事,一是革命,二是艺术。我是1991年的时候第一次到新加坡,我们上海这辈人我是第一个到新加坡去的,然后我的婶婶,姑妈就带我去祭祖,去上坟,我看到这墓碑上面刻着我的名字,当然,把我的名字刻错了,在他们脑子里面我们这一支是很重要的,我就是坟里人的后代。然后我第一次看到我的堂哥、堂姐,原先很渺茫的一个亲缘就这样到了眼前。然后他们还说奶奶——我从来没见过她,他们说奶奶特别喜欢看你们小时候的照片,一天到晚指着照片说这是谁这是谁,我的哥哥对我叙述这些情景,以及她去世的情景,那景象令人难过。对自己的身世的了解好像就从那时候开始了,这好像蛮惨痛的。

张新颖:你写《伤心太平洋》和这个有关系么?

王安忆:对,有关系,所有的材料都来自于那边,可以这么说。

张新颖:这个作品写得也有点儿模糊。

王安忆:因为材料有限,材料实在很有限,但情绪却格外饱满,来自于新加坡之行,第一次去新加坡的感受真的是伤心。去上坟,看着我爷爷奶奶碑上的照片,我觉得他们过得不开心,不幸的表情。在热带,人会很焦躁,所有的苦痛都会变得很尖锐,炎热、生计、儿子不肖,然后日本人人侵、沦陷、种族矛盾,这个国家真是苦难重重,所以别人都骂李光耀,我就觉得李光耀伟大,很多人不喜欢李光耀,觉得他专权、铁腕,你想生存危机这么严重,他怎么能不紧张,别的少说,首先要保住生命,保住生存。P14-1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谈话录(新版我的文学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忆//张新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3428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