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午夜沉醉/场景文化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在酒吧这一消费的公共空间里,每天出入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喜欢泡在酒吧里?酒吧里的身份识别会反映出哪些特别的东西?它对我们认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会有哪些帮助呢?

出人酒吧的人像酒吧一样,总是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迷幻的光影使每一个坐在酒吧里的人都笼罩在光怪陆离的叠影之中。午夜十二点,在这个时候,这座城市之中喜欢在午夜狂欢的人全都来到了这里。这里到处都是城市孤独症患者、失恋的人、性变态、城市白领、疯子和艺术家们,这里简直就是黎明前的山洞,所有的人都随着那狂暴的音乐在抖动,像带电的树枝一样摇摆。我当然就在他们中间,我是一个孤独的人。进入酒吧这一另类空间,每个人的身份都会变得难以识别。是虚幻还是真实,是本我还是超我,是鬼魅还是圣徒,是高雅还是粗鄙,是神圣还是堕落,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在模糊不清、光怪陆离的酒吧镜像里,人展露着复杂多变的本性。

在都市膨胀发展的今天,都市人的身份识别与认同已变得越来越复杂。都市人口的高度密集使都市人群鱼龙混杂、三教九流、变幻莫测、难以识别。都市是一个混杂的空间,而酒吧可以说是混杂中的混杂。许多大众文化研究者,在进行都市人群的身份识别与社会分层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英国迈克·弗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认为:“城市拥挤的人流是一个由匿名的个体组成的大众,人们可以轻易地加入其中,随波逐流。例如,波德莱尔谈论了这样的快感体验:‘你可以观察这个世界,可以处于这个世界之中心,你可以从这个世界中隐遁而去。”’为了更好地解读和识别酒吧里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从精神气质、时尚趣味、社会分层、特殊人群等几个方面来指认泡吧一族的身份特征和族群谱系。

从精神气质与时尚趣味上看,经常出入酒吧的人,具有以下的精神征貌。

出入酒吧的人多是些追求时尚的时尚人。酒吧是一个充满西方化想象的时尚空间。喜欢泡吧的人多是崇尚西方化生活方式的现代时尚人。在喜欢泡吧的人眼里,没去过酒吧的人,显然就是一个土得掉渣的“老土”,“老帽”。与泡吧相比,在大酒店或小饭店喝酒既不时尚又俗得要命。在酒吧里喝酒感受的是时尚的氛围,体验的是“洋气”的生活。在一篇网络文章《泡吧——因为这样很酷》中是这样描述泡吧一族的:

“上身是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袖T恤,脚上却‘焐’着一双看着就让人冒汗的高帮运动鞋,长长的头发被仔细地梳在脑后扎成一个小辫,但,那是个男人。

“在乌鲁木齐路上的乔治五世酒吧见到一身奇怪打扮的姚先生时,感觉却非常正常,因为姚先生的打扮在乔治五世酒吧前卫的气氛中显得十分协调。

“姚先生说他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而泡酒吧是他所认为的所有时髦生活方式中最‘酷’的一桩快事。邻座化着淡妆的漂亮女孩悠闲地品着香烟。前面的老外正和一个学生样的男青年用英语交谈着,时不时还发出爽朗的笑声。台上,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乐队正在演绎原汁原味的欧美乡村音乐,台下的老外纷纷击掌合唱。不时还有金发碧眼的洋服务生端着各式饮料从眼前走过。你看看,眼前的这一切和美国影片中的乡村酒吧有什么区别?姚先生毫不隐讳他的得意和陶醉。

“在这儿坐着,你会觉得你是和时尚的脉搏在一起跳动,你会尽情地享受生活,然后有足够的激情再去努力创造生活。”

过去,我们经常用“帅”、“漂亮”来评价赞美一个人的形象,现在,这些词语已经过时,“酷”才是这个时代的形象标志。据说cool这个词引申的意思是“好极了”、“棒极了”。酷在今天的时尚里已得到了广泛的流行,获得了空前的认同,它成为品评一个人的时尚标准,在衣装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我们已进入到一个“扮酷”的年代!

“在扮酷的年代,‘酷’已成为一个既感性直观又让人难以把握的具有复杂内容的意象语词。”酷让人联想到口红的颜色,走路的姿态,夸张的表情,变声的音乐;但在它的背后却总能让人体会到某种意识形态的反叛。“酷”还意味着现代社会花前月下的浪漫已成为了历史的遗迹,由此人们进入了一个“冷抒情年代”。同时,人们很“冷静”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以理智的思维让外在的形象与心灵状态相对应,不再沉醉在所谓的“罗曼蒂克”式的衣着世界中,而是用衣着形式反映着内心世界。以歌星王菲为代表的着装形象把“酷”诠释得淋漓尽致,在大导演张艺谋的眼中颇具“都市女子的颓废情调”,加上她永远冷漠的表情和迷惘的眼神,映射出部分现代人孤寂无助的心理状态,无愧于《EQ》杂志将其评为全球最“酷”女士的称号。

作为时尚,酷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它追求不断的变新。变化新锐是酷的个性。新变就不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于是,要想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常规模式的眼里,酷总是异端叛逆、另类怪异,因此酷总带有一种离经叛道的意味。

酷在酒吧里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挥,酒吧就是一个酷可以放任自流的世界。

酒吧“装备”的风格是:男人扮酷,女人性感。男性泡吧者衣着多以牛仔T恤为主,他们喜欢模仿摇滚服饰风格,也有更另类的朋克一族,酷装扮相与酒吧里刺激的音乐相互映照,形成独特的时尚景观。女性泡吧者的穿着打扮更是多姿多彩。女性泡吧者去酒吧一般都会刻意地打扮一下自己。女性的酒吧服饰主要体现在大胆性感暴露。泡吧的女性喜欢穿着在平时场合不太适宜的衣饰。在酒吧里她们可以大胆地穿着,展示出与平常截然不同的另一面。有几次,我在酒吧里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都穿得袒胸露背,展示着自己性感的魅力。P68-71

目录

酒吧大众文化场景解读

一、主角的退去:“吧”的出位秀

二、醉入另类空间:异托邦里的黑色游戏

三、酒神醉了:与狄奥尼索斯干杯

四、杯中晃动着倒影:自我身份的多副面孔

五、欲望狂欢节:消费的欲望与欲望的消费

六、时尚的双重面孔:当酷成为一种流行

七、放浪的美学:艺术的实验工场

序言

在革命时期的文化历史叙述中,身体或身体的欲望是一种潜隐或被遮蔽的缺席的历史。这个时期的身体是一个不明之物,或者说对身体及其欲望是羞于言说的。如果不得已涉及到与身体相关的叙事,那也一定是敌对阶级的腐朽、丑陋和糜烂。而在革命的历史叙事中身体的叙事被置换为精神领域的事件。20世纪激进的历史叙事在国家主义的框架内展开,它叙述的主要内容只能限定于思想/精神领域。即便是同一阶级内异性之间的身体和欲望关系,也被认为是琐屑无聊或无关宏旨的个人事件。身体和欲望的故事始终受到压抑而难以走进历史,与我们遵循的历史叙事原则是有关的。

80年代以后,“软性文化”开始在“地下”涌动,有趣的是,这个彰显个人欲望的“启蒙者”,是由港台文化扮演的。邓丽君的歌曲和港台电视剧,“反哺”了大陆大众文化生产并提供了最初的制作模型。随后而来的是商业主义大潮的排天巨浪。都市场景文化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遍地花开。这些场景大多和身体及其欲望相关:影楼、美容院、选美大赛、酒吧、T型舞台、卡拉OK、人体彩绘等,喷薄而出。而这些都市场景文化的主体消费者,也大多和女性群体相关。正是在这个时期,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理论进入国门。女性在张扬自我解放,因不慎而成为男性眼中又一道奇异的风景,独白变成展览,平等、自由的争取演变为隐秘的奇观。商业主义的叙事策略和西方新潮理论来到中国,因新奇而急于诉诸实践。结出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商业主义果实。

都市场景文化,是又一场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的身体的战斗。这也是没有战线、持续不断和花样翻新的战斗,永无休止的身体消费带来了身体永无休止的紧张。与过去对女性身体占有的男性单边战斗有所不同的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身体单边战斗开始打响:美容院、健身房、桑拿浴、按摩室等是身体的战场,然后是瘦身、瘦腿、文身、文眉、文眼线、人造乳房、整容直至变性。然后是一条直线的“猫步”、三千宠爱的“选美”、旋转木马般的偶像、源源不断的绯闻、街头摇滚、街头舞蹈、夸张的床上运动,直至“下半身”写作、木子美和网上女教师的裸体照片。都市场景文化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所有角落,女性用身体独白,男性用下半身狂欢。身体叙事是现代都市文化生活最核心的剧情,青年女性则是剧情无可替代的主角。

女性的身体制造着时代的时尚,时尚推动着女性的身体故事。但这种叙事和时尚的背后一直潜隐着控制、支配、认同的文化政治,或者说,身体的消费水平和塑造程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未被言说的女性“身份”的表征。从全球范围来说,这个时尚不是第三世界和欠发达国家制造的,而是发达国家和强势文化制造的;就某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不是边缘群体和底层民众制造的,而是中产阶级引领、制造的结果。选美大赛1921年肇始于美国,它迅速成为未婚青年女性身体叙事的舞台,也成为男性“合法”地集体观赏女性身体的节日。资料表明,美国针对不同女性举办的选美大赛每年超过了70万场次。专业公司、小城镇商家、大都市实业集团都可以成为组织者。组织者可以从中获利,默默无闻的小姐们则可因获奖一夜间暴得大名,然后走向杂志封面或进军广告、影视娱乐业,从而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或偶像。选美大赛注重美貌也注重才华,但只有才华没有美貌,可以肯定的是与“美国小姐”绝对无缘。

美貌对女性的重要,在选美大赛中被极端化地叙述出来。于是,女性对自己容貌和身体的关注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据调查表明,不同比例的女性开始“经常留意”自己的容貌,想改变自己的体重,想减肥,对腰围感到不安、想改变体形。掩饰年龄,改变大腿、小腿,改变胸部,改变身高,改变肤色、头发、手或鼻子……时尚战胜了造物主。这些“改变自己”的想法并非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她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是文化政治支配的结果。除了选美大赛之外,时装展示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在时装设计师那里,他们选择模特的标准几乎无一不是苗条的女子。选美要苗条、时装要苗条、战无不胜的美国女明星也是苗条;女性杂志、电视节目、健康讲座、街谈巷议、节食手册等,所有的声音和图像都在呼唤女性的苗条。体形的意识形态的制造者不仅征服或支配了民间,同时也支配着学校入学和社会就业。过于肥胖的女生和身材苗条的女生,以同样成绩申请著名高校的比例是1:3。社会就业的比例状况可能还要严重许多。因此,体形的意识形态为社会规定了隐形的测量尺度和评价标准,它是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聪明和愚蠢、健康和病态、勤俭和懒惰、性感和性冷漠的尺度的标准。体形关乎成功、金钱、生活质量以及“出镜率”,被追逐、被赞美、被议论的程度。于是。和体形、身体相关的产业和故事不断被制造出来,减肥药品、健身场所、保健方式、瘦身秘诀、整容整形医院、吸脂术、染发药水、指甲药水、文身、服装业等商业行业开始兴起并兴盛起来。

但是,在美国身体战斗的过程中,在“美国小姐”、影视明星、成功人士走向上流社会然后陷入被制造绯闻,被“狗仔队”盯梢、拍照,被出卖、被暗算、被绑架等烦恼和恐惧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性别、商业、阶层、身份等文化政治的宰制和支配。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的世界,一方面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在崛起,解构中心或霸权的声浪此起彼伏,女性的声音由于“政治正确”似乎无往不胜,但消费女性的事业一刻也没有停止。在世界范围内,对女性的“整体消费”是不合法、起码是不道德的。但对女性“局部”的消费几乎愈演愈烈:女性的面部、颈部、胸部、腰部、腿部、脚、手、眼睛、鼻子、头发等能够展示的部位,每天都大量裸露地出现在电视屏幕、音像或其他媒介上。她们被用于商业目的或其他与女性无关的动机。这种“性别歧视”和男性欲望被隐藏于对“美”的夸张的宣扬中。一方面是性别和商业权利的控制,女性被“自愿”或“合法”地利用;一方面,这些被利用的女性身体为少数女性带来了巨大利益和名声,同时她们又变成了另外一种控制、被效仿的力量和对象,构成对弱势文化群体的宰割。中、下阶层在盲目地羡慕和追逐中失去了独立或自我塑造、把握生活的可能。

在中国,身体的叙事是由中产阶级引发和推动的。中国的中产阶级目前虽然还是一个暧昧的不明之物,但中产阶级的趣味却在全球化语境中提前与国际接轨。大量关于身体叙事的广告、书籍、手册、药品、场所等几乎应有尽有。在《时尚》、《体线》、《瑞丽》、《世界服装之苑》、《精品》、《今日名流》等中产阶级杂志中,打造身体、容貌等是他们推出的核心内容。“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扩张”,是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政治现象。它们虽然价格昂贵,甚至超出了大量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但这些杂志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成为文化消费市场抢手的商品。中产阶级杂志的成功是中产阶级话语扩张和“允诺”的结果,或者说,在这一话语中,负载着中、下阶层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尽管它并不负责“允诺”的兑现。在获得了“奔小康”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依据后,中产阶级话语在窃喜中实现了它的话语功能。就身体叙事而言,中产阶级女性的“优雅”、“体面”、“匀称”、“靓丽”等,加剧了中、下阶层的焦虑和羞愧。急于投入身体的叙事变成了时代的号角和宣言。

表面上是都市女性自己投入了身体的单边战斗,事实上,任何一种时尚或女性的“自我”要求,都是社会文化政治合力支配的结果。仅就服装时尚而言,“它纯粹是依据男人看女人的方式来解释时尚的,完全忽视了女人作为性别人而进行的主动的自我建构。”比如“性感区的转换”,“时尚一会儿强调女性身体的这一部分,一会儿强调另一部分,都是为了防止男人变成性厌烦者。”另一方面,媒体以合谋的角色参与了时尚的制造。在米兰,每个时装季可能有超过850名的记者在报道时装秀。紧随其后的巴黎时装秀上可能有2000名记者。争夺新闻界注意力的竞争是惨烈的。仅在巴黎,为期8天的时装周就要举行100场时装秀。媒体帝国主义对现代生活的控制已经被揭示,但它播散时尚的影响力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控制。文化研究者已经阐明:“衣服本身色彩鲜亮,线条清晰,显示出一种富于幻想的未来派风格,同时仍然很简洁。但是没有活生生的身体,就不能说这些服装充分地存在。没有运动,这些服装就变得古怪抽象朦胧怪诞。任何东西都不能比这一事实更直接地证明身体在时尚中的重要性。”这一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女性“因为她不能处于自己的地位。她试图用衣服、化妆和首饰把自己遮盖起来。她不能使用自己本身的外壳,所以她必须创造人工的外壳。”一方面是文化研究学者对女性身体塑造的文化政治的揭示,一方面是包括商业文化在内的文化政治肆意横行的支配。战斗是为了征服,但女性的身体战斗是在妥协的前提下去征服男性和世界的,或者说,她们在文化政治的支配下,在丧失独立塑造和把握个人生活的前提下,去战斗、去征服的。即便如此,女性单边紧张的身体战斗在媒体帝国主义和商业霸权主义的统治下是难以停止的。抑或说,女性身体被文化政治支配的命运几乎就是宿命的。

这套“都市场景文化书系”,在呈现都市最时尚的场景文化的同时,重要的还是怀着警惕、怀疑和批判的视角,揭示这些都市场景文化背后隐含的文化政治的掌控和支配,揭示其“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商业主义的利益诉求和种种意想不到的“美丽陷阱”。这是现代性的矛盾,也是当代人难以超越的困惑。需要说明的是,书系的作者都是在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有的是我的学生,有的是我学生辈的朋友。他们在都市生活学习,不仅有文化研究良好的学术训练,更有对都市场景文化感同身受的切实体会。因此,这不是纯粹的学院学术著作,而应该看做是这些年轻人对都市场景文化有切实体会的表达或言说。

2005年3月8日于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内容推荐

都市场景文化,是又一场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的战斗。

这也是没有战线、持续不断和花样翻新的战斗,永无休止的生活消费带来了永无休止的紧张。美容院、健身房、桑拿浴、按摩室等是身体的战场,然后是瘦身、瘦腿、文身、文眉、文眼线、人造乳房、整容直至变性。然后是一条直线的“猫步”、三千宠爱的“选美”、旋转木马般的偶像、源源不断的绯闻、街头摇滚、街头舞蹈……

都市场景文化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所有角落。

《午夜沉醉》为“都市场景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主要内容包括:异托邦里的黑色游戏;自我身份的多副面孔;消费的欲望与欲望的消费;艺术的实验工场等。

《午夜沉醉》由宋一苇所著。

编辑推荐

一条直线的“猫步”、三千宠爱的“选美”、旋转木马般的偶像、用下半身写作的木子美和网上女教师的裸照……都市场景文化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所有角落。

宋一苇的这本《午夜沉醉》为我们呈现了都市最时尚的场景文化,并用怀疑和批判的视角,揭示了它们背后隐含的文化政治的掌控和支配,揭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背后的商业利益诉求和种种意想不到的“美丽陷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午夜沉醉/场景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一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70014
开本 16开
页数 12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9.3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5: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