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
内容
编辑推荐

郭睿、王向葵夫妻的母亲因患严重的腹膜炎与肠梗阻,生命病危。他们迅速将母亲从乡下接到武汉救治,母亲在中南医院住院了37天。37个日夜,夫妻俩没有请护工,也没有请保姆,自己休假和请假,日夜精心地照料着母亲。正是因为夫妻俩日日夜夜精心地陪护,母亲的情绪一直很安定,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与其他患者相比,其康复速度之快有目共睹。母亲出院后,又在家精心调养了21天,让母亲康复得越来越好。

《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一书为郭睿、王向葵夫妻俩在陪护母亲时每天记录的日记选编。

内容推荐

母亲手术住院37天,母亲出院回家调养23天,60个日夜,郭睿、王向葵夫妻俩全程陪护。现在,母亲渐渐康复,夫妻俩写下28万字日记《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庆贺和纪念母亲80载不平凡的人生。

目录

序 照顾父母就是照顾未来的自己

正文

附录 一个好媳妇 幸福三代人

后记 陪护是最好的感恩

试读章节

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明天,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趁今天放假,我和妻子坐着二哥的车,上午08:00从水果湖家中出发,怀着高兴的心情,赶回乡下母亲的家中,与母亲团聚。

沿途,我回忆着今年“五一”回家过节的情景。

母亲一向热情好客,就算是我和妻子回家,她也要花钱买来鱼肉鸡鸭等菜肴隆重地招待。

中午满满一桌丰盛的菜肴,仅吃了一半还不到。

母亲非常节俭,待我们离开之后,她将剩饭剩菜热着吃了一个星期。

10天之后,母亲急性肠炎发作,小腹疼痛难忍,听二妹说,母亲冷得浑身冒冷汗,5月天盖三床被子、烘着火炉还感觉寒冷。

母亲一夜没睡,上吐下泻,虚脱得四肢无力。

第二天06:10,二妹将母亲的病情告诉我之后,我赶快给中馆驿镇卫生院的同学打电话,请她帮忙尽快将我母亲接到医院治疗。

同学上班,请上内科主任,让她丈夫开着车,亲自到我家中,给母亲诊断之后,迅速将母亲接到医院治疗。

母亲住院10多天,总算将病情控制住。

母亲以为从此就好了,就回到家,继续种菜、养鸡,辛勤劳作着。

想想母亲今年快80岁了,仍然闲不住,一天到晚放下这活儿做那活儿,忙个不停。

母亲大半生忙碌习惯了,想让她停下来歇息,她怎么也歇息不下来。

父亲在世的时候,身患严重的哮喘病,身体一直不好。从父亲60岁那年开始,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种菜、养鸡、烧火、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照顾一家老小……她任劳任怨,起早贪黑,日夜忙碌着,却每天精神十足,开朗乐观,目的是让儿女们在外打拼没有后顾之忧。

去年7月17日,父亲寿终正寝。多病的父亲能够活到85岁,全靠贤惠的母亲对他的悉心照料。

母亲的大半生,命运坎坷,辛苦劳作,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艰难地支撑着贫困的家庭,将儿女们渐渐地抚养成人,而今母亲即将满80岁了,幸亏没有患上高血压、关节炎、中风、脑溢血、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疾病。

今年春节过后,我和妻子利用多个节假日,回乡探望母亲,诚心想接母亲到武汉来住一些日子,都被母亲以各种理由坚决拒绝了。

母亲不想打搅我和妻子的工作与生活。母亲习惯了乡村生活,习惯了在田间地头劳作,习惯了为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和妻子拗不过母亲的固执,只能任由母亲独自生活在乡下。我们会经常给母亲打电话,表达对母亲的问候,慰藉母亲安度孤独的晚年,防止母亲一个人在家过日子有什么意外而无人知晓。

我和妻子尽最大努力,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让母亲健康长寿,给母亲无限的精神力量。

上午10:30,我和妻子回到了母亲家。见到母亲时,母亲总是那样笑容满面,看到儿子儿媳回家,她不吃不喝都是兴奋的,忙里忙外地张罗着。

我以为母亲的身体完全康复了。

和妻子到母亲的菜地里转悠,欣赏着母亲亲手种植的各种蔬菜:苋菜、黄瓜、茄子、豆角、青椒、紫苏……它们都长势喜人。

母亲将已经成熟的土豆挖干净后,栽种了红薯,让菜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充分地发挥作用。

我特别关注春节和清明节栽种的竹子、香樟树、四季青、袍桐树……看到这些我亲手栽种的竹子冒笋长出了新竹子,树木大多活了下来,我格外高兴,因为有竹子和树木的围绕,再加上母亲的菜园,才是母亲、妻子和我真正希望和喜欢的家园!

中午本想吃母亲做的饭菜,可是村干部因为感激我帮助村里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好事,都等候在家,特别邀请我和妻子到街上餐馆去吃饭。

饭后,回到母亲身边,与母亲说一些话,并问母亲的病情。母亲一贯坚强,也不想给儿女增添麻烦,她说她身体没有问题,让我放心。

我继续到菜园边,将一些杂草扯干净,便于新生的小树顺利成长。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到了14:40,不得不准备离开家,离开母亲,到岳母家看看。

大哥大嫂热心地期待着我们再回来,将准备好的小白菜、马齿苋、鱼腥草、大蒜头给我们带上。

大嫂的母亲是85岁的人了,身体已经由原来的胖,转为瘦,脸色灰白,斜躺在床上,虽然头脑还算清醒,但下身瘫痪了一年,多亏大嫂悉心照顾,否则生命难以为继。

我不得不感叹,人生苦短。说长,有几十年;说短,也就这么几十年。我必须趁现在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身体健康的时候,将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尽量完成,不把遗憾带到另一个世界!

P1-3

序言

照顾父母就是照顾未来的自己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赵振宇

中秋节前几天,我得知郭睿先生的新书准备出版,他给我讲述了和妻子一起照顾病危在床80高龄老母亲的故事——

母亲因患严重的腹膜炎与肠梗阻,生命病危。作者迅速将母亲从乡下接到武汉救治,母亲在中南医院住院了37天。37个日夜,作者没有请护工,也没有请保姆,自己休假和请假,日夜精心地照料着母亲。正是因为夫妻俩日日夜夜精心地陪护,母亲的情绪一直很安定,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与其他患者相比,其康复速度之快有目共睹。母亲出院后,又在家精心调养了23天,孝心让母亲康复得越来越好。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作者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这个说法。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邻居们,看到作者日夜精心地陪护着母亲,佩服之余,异口同声地赞叹说:“辛苦了,你们夫妻俩特别孝顺母亲!”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作者感到很惭愧。他又给我讲了自己童年的故事——

他来自大别山区的贫困村庄,出生在穷苦家庭,经历过饥寒交迫的那段难忘岁月。童年吃饭的时候,母亲将食物端上餐桌后,总是自己最后一个吃饭,甚至不吃。母亲说自己不饿。作者开始信以为真,后来才发现母亲根本不是不饿,只是因为每餐的食物数量不够,母亲为了让孩子们不挨饿,宁愿自己饿着。母亲是世界上最疼爱儿女的人。当年的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日夜操劳,忍饥挨饿,苦苦地一心要把孩子们拉扯大,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让孩子们平安长大成人。

虽然家境贫寒,但因为有一位好母亲,因为有了一份对母亲的依恋,所以作者一直生活得很快乐。作者一直珍爱着与母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因为母亲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母亲爱唠叨,作者也耐心倾听,有不同意见,也委婉一些告诉母亲,充满爱心,对母亲表示应有的尊敬和爱戴。

作者结婚25年来,每年春节都带着儿子回到乡下和老人一起过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母亲生日,一家人都要回到老人身边团聚,平日里遇到应急的事,也都回到父母身边及时处理,尽其所能,照料好父母,让父母在乡村过得开心快乐。

人世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作者这样常回家看看,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然,“百善孝为先”,具有传统敬老美德的中国人为什么要把孝敬父母作为强制性规定写入法律呢。

2013年7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律。新法中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新法中首次提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规定。新法中的“家庭成员”,主要指老人的子女和孙子女、外孙子女。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最想从子女那里获得的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亲情。“常回家看看”的规定,目的是为了引导家庭成员关注老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变得日益迫切。该新法的实施,说明法律正在顺应这种文明发展的要求。

老人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是世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人生活幸福了,家庭成员相处和谐了,亲人感情经营美满了,对家庭、社会和世情也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郭睿和王向葵是我在长江日报社工作时结识的两位年轻朋友。他俩勤于思考擅长写作,在工作之余出版了多种著作。而这本《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是作者在陪护母亲两个月多的过程中默默地为母亲准备的一份特别的80岁寿礼!正如作者在书稿中体现的主题:陪护好父母,儿女怎么做都不为过!因为,陪护好父母,也就是陪护好将老的自己!

我衷心祝福郭睿夫妇大家庭幸福快乐,更祝愿作者的新书问世后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2013年9月26日

后记

陪护是最好的感恩

母亲住院的日子,妻子在调休和公休假之后,又请了30多天事假,白天全程陪护母亲,夜晚为母亲洗衣做饭,非常辛苦,却无怨无悔精心服侍着母亲,即使单位因为她请的事假扣掉了5000多元薪水,她也毫不可惜。

母亲住院的日子,我白天上班,忙于公务,夜晚通宵陪护母亲,头发迅速变白,有时候也感到特别困倦,但为了母亲能够早日康复,我心甘情愿地服侍着母亲!

医生、护士、病人、护工,不约而同地问我和妻子,你们工作那么忙,都是快50岁的人,为什么不请人看护母亲?

我和妻子体会到,人到中年,如果不是母亲病危,我俩很难有这么长的时间陪护母亲,感谢母亲给了我俩陪护床前的难得机会,感谢医院给我母亲第二次生命,让我和妻儿仍能承欢母亲膝下,尽享“有妈的孩子是个宝”的幸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此,我由衷地感叹:尽我最大的心力陪护母亲,是对母亲最好的感恩!

母亲病危给我的思考

母亲是一个不轻易坐下来歇息的人,如果不是病危,母亲决不愿意拖累儿孙。

母亲这次病危住院手术,让我感慨颇多。

一是自责。结婚25年来,我和妻子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经常回家看望母亲,平时家中有急事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可是我俩还是有些粗心,尤其是近半年来没有发现母亲的腹部一直隐痛,以至拖成了大病,而且,母亲每次病发,都是在我与妻子刚离开之后,母亲一直隐瞒病痛,怕耽搁我和妻子的工作……正是因为我的疏忽大意,没有及早知晓母亲病情,拖至病危,不得不住院救治。

二是救赎。去年父亲走了,让母亲没有了老伴,哪怕父亲每天需要母亲照顾吃喝拉撒睡,那也是老来孤寂生活中的伴侣啊……父亲离世,我本有许多遗憾。假如今年母亲因为我的疏忽而有什么闪失,我作为母亲的儿子,不论年纪多大,成了没有母亲牵挂和关爱的孩子,我也无法再牵挂和关爱母亲,那将是多么心痛。人生只有一个亲生母亲。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及时救治母亲,让母亲转危为安,将母亲挽留在世上,颐养天年。  三是感谢。母亲因为病危住院手术,给了我回报和感恩母亲的机会,让我竭尽全力抢救母亲、陪护母亲,我怎么爱护和关照母亲都不过分,我只愿尽力尽快让母亲康复,只要母亲健康长寿,就是花再大的代价,我也乐意!

母亲常到村头望我回家

人生在世,怎么回报和感恩父母都不为过。可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因为忙于生计,没有多少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以至于有些人,等到把工作搞好了,把钱挣多了,把官当大了,把孩子培养好了,把日子过好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想经常看望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已经走了,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父母在逐渐老去,儿女在逐渐成长,此消彼长,一刻也不会停歇。儿女不要以为父母活着的时候,疼爱儿女的时候,儿女就心安理得地享受或者忽略父母的关爱、牵挂和思念。父母在日渐苍老体衰,一旦失去了父母,儿女剩下的就只有对父母过去岁月的美好回忆和无尽的悔恨。

每次我带着妻儿回家,母亲常常很早就站在村头等待着我们;每次我们离开家,母亲总是依依不舍地目送着我们奔向远方。其实,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非常少,甚至于只希望儿女有空常回家看看,也就心满意足了。

人生不容易,父母的生命非常有限,儿女报答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种:经常电话或视频联系、有空常回家看看、带领孩子亲自陪护、孝顺、敬重、聆听父母心声、为父母排忧解难……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感恩父母,一定要及时、趁早。

正如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唱道: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多少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一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大凡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被感动,因为父母把一生的爱给了儿女,父母最后只剩下苍老的晚年!

所以,当父母老了,儿女常回家看望父母,听父母说说心里的话;当父母病了,儿女床前尽孝,让父母早日康复。陪伴在父母身边,是尽孝的最好方式之一;陪护和照顾父母,是对父母最好的关爱。

儿女尽孝,不在乎距离,只在乎真心!有了真心,儿女会选择各自最合适的方式来为父母尽孝。儿女的孝心,是父母最好的慰藉和最大的财富!

我父亲去年离世后,母亲更加孤独,她最希望、最需要的是儿女们的陪伴、陪护。我和妻子尽可能陪伴着母亲,尤其是母亲住院手术期间,一些人看到我和妻子日夜精心地陪护母亲,赞叹道:“辛苦了,你们很孝顺母亲。”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俩就觉得做得还很不够。母亲逢人便夸,有我和妻子这样的儿子儿媳,她很享福,非常满足……听到别人和母亲的夸奖,我俩既感觉惭愧,又觉得应该更好陪护母亲。

……

虽然家境贫寒,但我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好母亲,因为有了一份对母亲的依恋.所以我一直生活得很快乐。母亲给予我的实在太多,她是我要用一生感激的人.我希望母亲能幸福地活着,心与儿女们永远在一起。我要尽人生最大的努力,让平凡生活着的母亲的脸上,多一些恬静、幸福、满足的笑容。

岁月是一列永远向前的列车。看见母亲和上辈人渐渐衰老,联想到父亲及一些亲人的渐渐离去,感叹自己生命的时光也在飞逝,心中难免有些伤感和惆怅。

所以,我特别珍爱与母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因为母亲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母亲偶尔唠叨,我也能耐心倾听,有不同看法,也会委婉一点告诉母亲,充满爱意,对母亲表示应有的尊敬和爱戴。

通过陪护、珍爱健在的母亲,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未来的美好时光,并认真过好自己的下半生。我即使不常在母亲身边的日子,也总是感觉自己像是一只画着雄鹰图案的风筝,对母亲的思念与孝敬,始终是我这只风筝的线头,母爱既让我飞得更高,却又适时地让我回到母亲身旁。  曾经尝试将母亲接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是每次母亲住了不到一两个月,总是吵着要回到乡下去。除了不习惯城市的生活与空气之外,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怎能闲住得下来啊,更何况母亲留恋乡下的家园和乡亲们!

所以,我工作再繁忙,都会抽出时间,经常回到乡下看望母亲。回到母亲身边,除了力所能及多做一些家务,更多的是和母亲交流沟通,聆听母亲的心声。还可在品尝母亲精心烹制的可口饭菜的同时,尽心地孝敬和伺候着母亲。母亲从来不图回报,而且仍然还在默默为儿孙们奉献着,只要儿孙们念着她的一点点好处,母亲都感到莫大的欣慰!我只要与母亲在一起,就感到特别安宁和快乐,我即使在外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烦心事,只要陪伴在母亲身边,听听母亲的教诲,就觉得有了心灵的慰藉与依靠!

现在,我每天至少给母亲打一次电话问候,有事解决事情,没事聆听母亲的声音,嘱咐母亲衣食住行,祝福母亲安康喜乐,用我的心声陪伴着母亲,让母亲度过一个人在乡下的孤独日子,同时拜托左邻右舍的乡亲关照母亲,防止母亲一个人在家,有个什么意外而无人知晓。母亲安然无恙,我才能安心工作和生活。

人生毕竟有限。母亲的养育之恩,我必须及时回报。今后,我希望陪伴母亲的时光多一些、再多一些,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孝敬母亲,让母亲‘‘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母亲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开心快乐中安度晚年,这是我安心工作、开心生活、全家幸福的基础。趁母亲健在,陪护好母亲,让母亲过好每一天,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此,我衷心感谢所有为母亲检查、手术、护理和抢救的医生护士,并感谢所有来看望母亲或问候母亲病情的领导和同事、亲戚和朋友!

母亲出院不久,迎来了她80岁寿辰。亲人们赶来为母亲祝寿,欢聚一堂,祝福母亲平安康复,祝愿母亲健康长寿。母亲这次重病康复,能让至亲至爱的人从四面八方团聚在一起,让亲人重新体会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和人生的真实意义。

我和妻子在陪护母亲的60天里,默默地为母亲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寿礼——完成了这本28万字的书稿《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以示庆贺和纪念!  郭睿王向葵写于母亲80岁生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妈妈怎么陪您也不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睿//王向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和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708128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4152250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