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石油金权(国际石油贸易真相考证)/读点石油财经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英国的石油霸权和美国的梦想

石油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权力,这赋予其强烈的国际政治特性。强权国家通过控制全球石油资源达到控制世界政治之目的,并依照霸主的意图和偏好塑造国际体系。这时,谁控制了石油,也就控制住了潜在竞争对手发展经济的关键。这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政治的基本逻辑。

波斯湾地区属于英法两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伊朗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了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但英国已经率先逐步取得了伊朗石油的霸权地位。

19世纪末,法国地质学家耶克摩根发表了伊朗蕴藏丰富石油的报告,引起了英国政府对伊朗石油的极大关注。于是英国开始了鼓励臣民取得伊朗石油的开采权,继而改变协议的私人性,最终由政府掌管伊朗的石油。

英波公司在波斯发现了石油,开始寻求拥有和控制其石油资源,以满足皇家海军的需求,英波石油公司是伊朗境内唯一的西方石油公司。1901年,英国垄断资本根据特阿西协定,首先侵入伊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近20年中,英国一直是这个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垄断者。此外,英国政府控制了英波公司以确保皇家海军的战时用油,这促使英国在土耳其控制之外的所有中东地区保持着军事和战略优势。土耳其帝国解体后,出于控制石油资源的考虑,英法两国达成谅解,共同瓜分了战利品,而英国更掌握了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开采权。此时,表面上似乎英国给法国不少优惠,但其对石油的霸权在不断蔓延。此后,英国还逐步将其石油利益扩大到波斯湾其他地区。由于富饶的石油储藏,中东的地缘政治影响日益重要,对海湾的政治军事控制成为霸权的重要标志之一。

美国对中东石油垂涎欲滴,早就企图打人英法控制的中东石油产地。尽管当时美国国内石油资源丰富,是当时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美国认为所有“好事”不能只被英国独占了,于是美国便仍以国内石油资源将枯竭为由,要求参与中东石油资源的开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协约国“救星”的身份自居,积极参与战利品的瓜分,和英国在中东展开了斗争,结果美国获得了一些租借地,取得了一些石油公司的股份。

石油与军事联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石油)

事实上,人们在相当长时期内并不明了石油的战略意义,直至它在现代战争中开始扮演国家间彼此有组织杀戮的帮凶角色。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现代史上最血腥、破坏性最大的战争,对于军事战略的革命,石油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海陆空的作战中,石油作为安全可靠的燃料,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潜在的制胜法宝便是争夺石油区。谁率先占领石油区,谁就遏住了对方要害。

1914年9月战争开始不久,德军大规模进攻法国,双方在法国境内开展了总兵力达150万人的玛恩河战役。德军宣称在三四个月内战胜法军。战争激烈,巴黎沦陷迫在眉睫,巴黎军事长官约瑟夫·加利埃尼说服法国总司令发动反攻。德军旋即增兵,法军无法迅速赶到前线增援,法军于6日晚上突击调集巴黎全部3000辆出租车,两天两夜把上万名士兵运往前线,扭转了法军的颓势,反败为胜。这使人们第一次领略了摩托化运兵的优越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靠石油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具有远见卓识的丘吉尔决定率先更新英国军舰的动力系统,以燃油驱动的内燃机取代以燃煤驱动的蒸汽机。并声称,未来英帝国能够控制海洋,而且在德国海军快速追赶英国海军的年代,英帝国必须继续控制世界,这是英帝国强权模式的核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证明,以燃油驱动的内燃机取代以燃煤驱动的蒸汽机的确是明智之举,军舰活动范围更大,航行速度更高,燃料补充更快。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海战之后,英国海军完全控制了北海,击退了德国军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可以控制石油供应,削弱对方的力量,各国也对油田进行了争夺。当时欧洲的主要石油产地有三块:俄罗斯阿塞拜疆的巴库地区、罗马尼亚油区和奥匈帝国的加里西亚。加里西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主要的石油供应来源,充满野心的德国突破罗马尼亚的防线,保证了战时德军用油,还首先动用了新型武器——潜水艇来攻击,破坏对方石油运输航线。英军占领了伊拉克的巴士拉后,先发制人占领了石油供应要塞——位于里海巴库的俄罗斯富油区。不久后德国石油储备用完,几周之后德军就缴械投降。巴库断油,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仅在数月前,德国似乎已经击败了协约国。这无疑证明了石油在地缘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凸显了石油对未来的军事和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英国地缘政治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击跨其工业竞争的最大对手德国,还包括通过赢得战争获得对宝贵资源的绝对控制。到1919年时,这种宝贵资源已经被证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原材料——石油。石油不仅是现代战争的基本动力燃料,是战争的“生命线”,而且对现代战争的形态和样式、规模和进程乃至结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谈及石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义时,英国大臣寇松不无自豪地说:“协约国是在石油的海洋中驶向胜利彼岸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个国家都加大了石油燃料的投入。英国海军舰队40%的军舰开始用石油作燃料,法国军用卡车从110辆增加到70000辆,作战机从132架增加到12000架。英、法、美在最后的西线进攻中每天消耗的石油达到了出乎人们想象的12000桶。石油同战争的关系更加密切,石油成为关系战争成败的战略物资。因此,各方都力图拥有强大的石油供应基地和可靠的石油供应保障,同时,也都力图夺取或摧毁敌方的石油生产基地和石油补给线。P17-20

书评(媒体评论)

石油本是黑色的。但由于同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紧密相关,石油又不仅是黑色的。而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构成的“彩虹的颜色”。本书全面回顾了国际石油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史,深刻揭示了国际石油市场和价格的结构和制度变迁,剖析了国际石油贸易运行中的矛盾、冲突与合作。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国际石油贸易的通俗读物。

李景明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从第一滴石油流入现代人类社会,150年来,石油常被比作“黑色的黄金”;石油资源一天天枯竭的今天,黄金会不会被称为“黄色的石油”?在介绍了石油与金钱的宿命关系以外,本书还以通俗、简明的语言向读者勾画出石油与“权”的关系,也就是石油商品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这是一本谈石油,谈石油贸易。谈石油资源控制的好书。

郭立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石油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之一,是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及和平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对作为消费和进口大国的中国而言,石油贸易(主要是进口)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本书虽然是通俗读物,但并不妨碍作者对国际石油贸易理论和实践进行的深刻分析和揭示,特别是对我国对外石油贸易的历史和政策缺陷的剖析,极具启发。

张晓凌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先进制造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主任

石油还能用多久?今后的世界石油格局如何发展?中国应该怎么办?这已成为今天许多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本书系统回顾了石油贸易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分析和解释了世界石油市场与石油价格的结构和制度变迁;阐述了世界石油贸易的方式演进和创新;反思了我国对外石油贸易的历史和政策缺陷。这是一本值得石油经济管理工作者和对石油经济贸易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关注的书。

王京忠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主任

后记

2010年1月19日,我们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承办的2010年“国际能源热点问题论坛”暨“读点石油财经丛书”启动会。

与会期间,来自全国能源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低碳能源生产与储存、利用与消费等新动向畅所欲言。石油工业出版社社长白泽生先生亲自与会并提出:以石油工业出版社为媒介,搭建能源专家学者的交流平台,通过持续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将涉及能源经济的重大理论成果系列化出版,形成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能源(石油)财经系列图书,为各级政府的能源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政策制定或战略决策的智力支持,为石油干部员工提供国内外石油财经方面的知识储备,为大众读者提供能源问题的宽广视野。根据这一要求,石油工业出版社社会图书出版中心郎东晓主任,与我们进行了较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并初步确定编写一套国际石油贸易方面的通俗读本的意向。

在这之前,基于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21世纪世界天然气发展态势和我国的对策》、《关于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研究》、《我国石油进口风险及规避措施的研究》等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也为了学校财经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曾经于2006年8月出版过一本《国际石油贸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并在2009年5月出版了《现代国际石油经济论》。但这两本书理论性较强,适合用作教材,对普通读者阅读了解国际石油贸易的知识还不太合适。

承担任务后,我们很快拟定了写作提纲。但由于教学任务繁忙,加之对通俗类读物的写作经验不足,所以写作进度有所延后,在此表示歉意!

本书共九章,第二章、第五章、第九章由胡国松教授撰写,第一章、第八章由任皓教授撰写,第三章由李洋撰写,第四章由唐晶撰写,第六章由杨文君撰写,第七章由吴莎撰写。最后由胡国松教授负责全书统稿审订。

回想本书的写作历程,我们要首先感谢本书所用参考资料的作者,这些作者我们已经在本书中列出。部分未列出的作者,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2010年7月

目录

第一章 历史的印记——石油贸易的产生

 一种又粘又稠的黑色液体/3

 悠久的利用史/5

 现代经济的血液/6

 德雷克井与现代石油工业/8

 从矿油灯到燃油引擎/9

 石油“七姐妹”和美国的垄断/10

 俄罗斯的崛起/12

 新世纪的曙光/13

第二章 新时代的来临——燃油动力与石油贸易

 英国的石油霸权和美国的梦想/17

 石油与军事联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石油)/18

 瓜分中东:“红线协议”/20

 美国人的自信/21

 经济大萧条与石油工业的大发展/23

 美墨石油之争/26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是我们的”/28

 废除《红线协定》——美国在中东石油霸权地位的确立/29

 墨西哥湾时代的结束/30

第三章 动荡的岁月——中东崛起后的石油贸易

 中东大发现/37

 波斯湾时代的到来/39

 石油国有化运动/40

 首现“供过于求”和油价下降/41

 “开罗会议”与“巴格达会议”/42

 欧佩克/43

 提高油价“急先锋”的利比亚/47

 “赎罪日。战争”与第一次石油危机/50

 与经济衰退并行的石油贸易/54

 伊朗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与第二次石油危机/5

 石油价格大战/61

 第三次危机/62

第四章 脆弱的平衡——世界石油供需

 “七姐妹”与寡头垄断/67

 欧佩克:从垄断性竞争到寡头垄断/68

 欧佩克的失算和“新生力量”的崛起/70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不均——上帝的失误/72

 石油供给的难题:稀缺性与不确定性/75

 石油产量峰值论/77

 世界石油产量何时见顶/80

 杞人忧天——世界石油供应会很快耗尽/81

 石油供给会否发生危机/83

 谁该为石油高消费负责/86

 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89

 从“海湾危机”到“沙漠风暴”/91

 油气大国——俄罗斯/96

 石油供应新格局/98

 石油需求格局多元化/101

 下一次危机还是战争/102

第五章 世界最难预测的经济变量——石油价格

 油价到底是怎么回事/107

 世界经济风云的“晴雨表”/110

 基点定价/112

 “牌价”定价/113

 油价战/115

 经济学原理失效/116

 决定木桶盛水量的是最短的那块板/118

 原油结算价格是如何形成的/122

 国际成品油作价机制/125

 准确预测油价为什么那样难/126

 “荷兰病”与石油诅咒/131

 投机猖獗与油价“虚高”/133

 “V”还是“W”——世界油价走向何方/135

第六章 存在即合理——不断创新的石油贸易

 石油长期供应合同/141

 “边际市场”与钱货两清/142

 与伊朗的易货贸易/144

 无奈的选择/145

 从保值、套利到投机/146

 过度创新的“恶果”/148

 贷款换石油:中国的创举/151

第七章 拥挤的航道——石油贸易运输

 航运的重要性和英国人的远见/157

 阴错阳差的退却/159

 德国的心计和柏林一巴格达铁路/162

 穿梭于世界各大洋的油轮/164

 古老而现代的石油管道运输/167

 “友谊”管道不友谊/168

 “南溪”——俄罗斯的“王牌”/169

 繁忙的马六甲海峡/173

 便捷的苏伊士运河/175

 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176

 铁路和公路油罐车/177

 大国博弈与油路布局/179

第八章 从“斗油”到“斗气”——世界天然气贸易

 另一种形态的石油/185

 上帝的偏爱/186

 世界天然气贸易概况/187

 一样的需求不一样的满足/191

 天然气出口的“大哥大”/193

 俄乌“斗气”/195

 美国的又一个“世界第一”/198

 液化天然气(LNC)/200

 “照付不议”(Take or Pay)/202

 国际LNG贸易的趋势与特点/204

 天然气的世纪/206

 西气东输:中国的选择/207

 “气化中国”——长路漫漫/208

第九章 历史“轮回”——中国对外石油贸易

 “石油”一词的中文考证/213

 中国“贫油”的帽子是怎样被戴上的/215

 “洋油”与旧中国石油进口/216

 “洋油”时代的结束/217

 开创新的时代/220

 从进口国到出口国/222

 历史轮回:重新成为石油进口国/224

 难言之隐的油源/226

 油源布局/231

 油气通道战略布局/233

 合作布局:全面开花,海外“抄底”/237

 贷款换石油/239

 石油技术服务贸易方兴未艾/241

 石油劳务合作是我们的强项/243

 一山能容二虎:主要石油进口大国间的关系/244

 中国的话语权/246

后记/248

主要参考文献/250

序言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中心议题,甚至成为国际政治的重心。国家间围绕世界能源的控制权所进行的激烈争夺,各国维护自身利益所制定的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各国政府积极主导的替代能源开发,使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而油价波动、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诸多问题,不仅是政府首脑、智库学者的案头工作议题,而且成为切切实实的民生问题。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各个方面,而伴随着能源问题的国际化,中国也从国际社会的幕后走到台前,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承担着履行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围绕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这一战略目标,积极实施“资源”和“市场”两大战略,注重国内外资源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能源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石油企业的海外发展往往伴随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引人瞩目的中俄石油管线一波三折,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无果而终,无不打着深刻的政治烙印。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创业经验,给扩大国际能源合作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组织国内外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能源领域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将学术研究与企业决策支持相结合,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为此,我们考虑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从国外规模引进一批优秀的国际石油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类图书,翻译出版,并与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组成“读点石油财经”丛书系列。计划每年出版约1 0种左右的图书,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和决策支持作用。

我希望通过“读点石油财经”丛书的陆续出版,为石油企业广大干部、员工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石油财经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为大众读者拓宽能源问题的全球视野。

王国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

2010年8月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研究国际石油贸易的通俗读物。主要介绍了国际石油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书中回顾了石油贸易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分析和解释了世界石油市场与石油价格的结构和制度变迁;阐述了世界石油贸易的方式演进和创新;剖析了主要石油生产、消费和消费大国围绕石油、天然气贸易及贸易运输而产生的矛盾、争斗和合作;反思了我国对外石油贸易的历史和政策缺陷。对石油经济贸易感兴趣和希望拓展相关石油经济贸易知识的普通读者而言,通过阅读此书.应能对国际石油贸易以及我国对外石油贸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编辑推荐

从第一滴石油流入现代人类社会,150年来,石油常被比作“黑色的黄金”;石油资源一天天枯竭的今天,黄金会不会被称为“黄色的石油”?在介绍了石油与金钱的宿命关系以外,本书还以通俗、简明的语言向读者勾画出石油与“权”的关系,也就是石油商品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这是一本谈石油,谈石油贸易,谈石油资源控制的好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石油金权(国际石油贸易真相考证)/读点石油财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国松//任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79755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46.41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