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纪彷徨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个时代是一个浮华的时代,躁动不安且急功近利。在美国的时候,周边的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是否回国的问题;回国后,和国内的同行们讨论最多的则是大学的体制问题。因此,本书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关于这两个话题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回国问题类文章外,关于大学体制问题的文章如《谈谈教授与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什么是大学》、《有感于大学教授的寿命》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中国大学在人才管理及教育体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本书无意指责和批评哪一所大学。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现象,在国内的很多大学普遍存在。大学应该是一个学府,可现在的大学,已经变成了官场,变成了一个争名夺利的地方。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真不知将来中国的大学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书名中有“彷徨”二字,或多或少受目前中国大学现状的影响。需要声明的是,本书并不是一本批评中国大学的书,并不是声讨书。相反,她是一本热爱中国和中国大学的书。

内容推荐

我们必须阻止人类试图做上帝的幻想,我们必须学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必须对自然礼让三先,停止做一切违背自然选择的事,我们必须做好最后的准备,逃离地球……

目录

像sperm一样诚实、自由和执着(代前言)

第一部 旅美杂感

 签证

 红颜薄命

 家有三件宝

 对鬼魅(ghost)的解释

 PNAS杂志

 想嫁给威廉王子

 搬家

 新州长

 报考医学院

 Hurricane Isabel

 家长会(Parent-Teacher Conferencel

 神舟五号

 聚会(Party)

 尼加拉瓜瀑布

 我不知道

 昨日惊魂

 修车(1)

 修车(2)

 索款记

 礼物

 辩论随想

 格林威尔的深秋

 国庆焰火

 实验室会议(Lab Meeting)

 旅美日记选

 选举气氛

 谈谈北美华人和国庆

 从星期天做实验想到诺贝尔奖和科学混子

 艺人之死和干细胞研究

 愿你平安,海外华人

 华人为何难以融入北美主流社会

 博士之死,美国梦之破灭

 中美比较杂感

 中国的衣食住行岂是美国能比的

 论文之发表

 布罗迪的教授以及他们的实验室

 忆北卡(A naemory of North Carolina)

 学术报告(Sereinar)

第二部 透视回国

 我的回国备忘录

 I am ready

 回国的感觉

 再谈回国的感觉

 三谈回国的感觉

 四谈回国的感觉

 五谈回国的感觉

 六谈回国的感觉

 七谈回国的感觉

 八谈回国的感觉

 回国原因的深入分析

 回国的三大认识误区

 对待回国问题应实事求是

 “海龟”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再议高薪与回国

 中国最需要什么样的海外归国人员

 敢问海外学子为什么

 不到长城非好汉

第三部 世纪彷徨

 开篇杂感

 忆恩师

 谈谈教授与PI(PrincipalInvestigator)

 十二月

 国际合作谈判散记

 杜德克博士访华杂记

 给表弟的一封信——写在接斯派瑞博士之前

 接机

 XYZ和早睡早起

 给Rong的信——写在Sperry离开杭州之后

 汉斯趣事

 汉斯来访

 回首2005

 回忆女儿的中美小学学习生活

 毅行(trail walk)散记

 有感于大学教授的寿命

 什么是大学

 人是一种现象——关于大学与人的杂感

 写在清明之前

 我们能为人类的未来做些什么

 四年有多长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可怕的人类疾患

后记

试读章节

幸好我有一部手机。赶快同前面的朋友联系。那时候是傍晚六时左右。朋友问是什么原因,我就把情况说了。由于以前出现过油压不足的情况,但没有那么严重,只是那指示灯有时闪烁而已,加了机油后就好了。我想应该是机油不足。于是朋友说他们买几瓶机油过来吧。打完电话,就站在远离车辆的马路边草地上等着朋友的到来。高速公路上车子出事,一定要把车停靠在马路边远离行车道的地方,所有人必须离开车辆,不能站在车子前面。这是考驾照的时候背诵过的东西。于是,全家人就在草地上苦苦地等待。看路上车子一辆接着一辆呼啸而过,心想如果有一部新车多好。不过,路上经常见到很多新车出事。又想,也许今天就该我出事。运气真好,出事的时候,后面没有盯屁股的车,否则,现在一定是有很多警察靠在路边,说不定救护车也来了,也许我已经命归九泉了。越想越怕。有几个人停车好心地问我们得到帮助没有。知道我们已经在等人之后,他们就走了。朋友还没赶回来。一辆警车闪着蓝色的警灯靠过来。我赶紧走过去。告诉他我的车可能油压不足,正等着朋友过来。警察和总部联系,说了我们停车的原因。然后说,如果需要帮忙,就拨打“911”(美国紧急求救电话)。看我们没大事,就开车走了。又等了一会,我的两个朋友来了。买来了两瓶机油。他们来之前,我已经检查了一下,发现机油并不是很少。朋友来后,又仔细检查了一下。小心地添加了一些机油,一边添加一边抽出金属条看。我去发动,试了几次,无法发动起来。朋友说也许我们没办法了,只能叫拖车了。这时候,又一部警车停靠过来。问了原因。我们把情况说了。警察来的时候,一个朋友正在给Tripple A(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简称AAA)打电话,要求他们派拖车来。AAA公司给其每一个Plus会员每年免费拖车三次,每次免费一百英里,如果超过一百英里,则每英里收费两美元。警察不知道我们正在联系AAA,他说已经帮我们打了电话了。我们谢了他。这时候,天已经很黑了。我们三个男人在黑夜中等待这拖车的到来。时间真是很漫长啊。以前经常听说高速公路上抢劫的事情,特别是加州。劫匪会伪装成警察,要求你停车检查,然后实施抢劫。很多人被抢劫,特别是晚上。忠告说,即使是警察亮起警灯叫你停车,你也有权选择安全的停车地点,特别是要选择车多的地方,能让其他驾驶员看到你的地方。不仅如此,你不能出车和警察说话,你有权坐在车里,仅仅把窗玻璃开一条缝,只要能把你的驾照以及车子的登记卡递出去就可以了。所以我很害怕。其实身上并没有多少现金。带现金是很危险的事情。但那些劫匪很多是持枪的,遇到他们,你除了缴械,别无他法,和劫匪搏斗很愚蠢。我们几个在那儿听似轻松地聊着天。前面的加油站,朋友的妻子和孩子们还在等着呢。中餐馆的晚餐是泡汤了。想起来也许不该我去那家中餐馆。一年之前,我曾经跟过一个朋友去那餐馆,可在高速公路出口处跟丢了。那时候我刚刚学会开车,只好一个人试着向回开。后来还是朋友打电话过来,才把我们全家从当地的Wal Mart带回家。也许那家餐馆真的很好吃,否则怎么会在华人中那么有名呢。

晚上八点五十分左右,拖车(Jerrdan)终于来了。美国拖车有两种,一种拖车只托起被拖车子的前轮,这种叫Wrecker,另一种是把你的车托起来放在拖车上,叫做Jerrdan。Jerrdan驾驶员很快就确认了手续。我的那辆令我现在还心惊肉跳的三菱,终于站在Jerrdan上面了。我决定把车拖到Greenville去,那儿是我居住的地方。距离会超过一百英里,但不会超过很多。多付几十美元吧。于是和朋友告别,坐在拖车的驾驶室向Greenville出发了。直到坐在驾驶室里,我的心才有点安定下来。妻子和女儿已经和前面的几家会合了,朋友们会把她们带回Greellville。我是第一次坐在那么高的卡车上。可以看得很远。车子的后视镜很宽很长,这样视野很大。这么宽大的拖车,一般的小车躲之不及。驾驶员很熟练地开着,头还不时地点几下,我知道他在打瞌睡。不过,路标他倒是看得很准,没有错过一个路口。十点五十分左右,我们就到了Greellville了。把车子放在一家叫COX TIRE&AUTO的汽车修理铺。COX位于Merrorial Dr.上,我经常在那儿换机油,年检(Inspection)也在那儿。请驾驶员把我带到离我家较近的位于Alington Blvd与Merrioal Dr.交叉口的ZIPMART加油站。在那儿等朋友来把我送回家中。实际的里程数是一百二十英里。我付给驾驶员四十美元的费用,外加了五美元的小费。当时身上没有现金了,否则我还会多付一点小费。朋友来了,很快把我送到家里。那时是晚上十一点十分左右。P28-30

序言

像sperm一样诚实、自由和执着

(代前言)

无腿的时间跑得真快!依稀记得初识斯伯纳兄是在1992年10月某个有月亮的晚上,我去学校图书馆前面的一个花坛边“English Corner”凑凑热闹,当时人不多,也没有老外在场,多数人唧哩咕噜说的都是“Chinglish”。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我一下子也提不起勇气去说,所以也就在几小群人转悠着听。不经意地,我发现,有一个身穿夹克、面似古铜的厚实汉子,虽然说得不太好但显得很执着。后来人少了些,不知谁先开口,我和这个汉子展开了简单、有时还词不达意的英语口语对话,在问出“where are you from?”之后,我们发现彼此都是乡下人,老家竟然靠得蛮近,方言和生活习俗也相差无几。这个汉子就是斯伯纳兄。从此,他带着月光、古铜色的微笑一道成为我的老朋友。

算来我们认识也有十八年了,这十八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急速推进、呈现出“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十八年!十八年里,斯伯纳兄毕业留校从教,后来读了博士,去了美国,又回国继续从教,并建立了声名日响的精子实验室,这也正是“斯伯纳(spermlab)”笔名的由来;而我离校后一直呆在政府部门工作,生活平凡而单调,不免常常借助别人的文字或偶尔通过自己的文字寻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类的精神腾跳。我们各自有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都为工作、生活和家庭忙忙碌碌,但有时想起来了,我会给斯伯纳打个电话,“喂,喝喝酒吧!”多半会被欣然接受,也没什么讲究,我在单位食堂买点熟食,去菜场买几样蔬菜,简单整一下再弄点啤酒或黄酒,就边吃边聊开了。比不上古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来得自然和亲切,窗外没有青山绿水只有高楼林立,所聊多为各自切近的人与事,免不了发一些咒诅时代浮躁、批评社会或单位不公的牢骚。与斯伯纳的聚饮每每让我产生时间慢下来的感觉。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年斯伯纳兄在繁忙的科学研究之余,还坚持认真地写点小东西。当他把这些结集编成书籍样稿送到我手上时,我就想:这家伙!看来不光是人缘情谊上的“时间富有者”,还是一个徜徉于内心后花园的“时间富有者”。作为老朋友,我不能说这本书是一本已经写得很好的书,但却算得上是一本真诚的书,一本见证古老中国华丽而艰难转身、反映个人小历史和小生活的心灵之书!感谢互联网时代,它激发了人类的潜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本书的作者,如果不去作独创性和深刻性的苛求的话,应该说,每一个“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式的个人写作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个人写作都提供了一扇见证时代、记录生活、描述情感、演绎思想的独特视窗!

从斯伯纳兄的这扇视窗里,我首先感受的是他的真诚的爱国心的跳动。留学美国的时候,由于出色的科研能力,他本可以留下来,并拥有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更多的成功机会,但是他没有和祖国讲任何条件就回来了。而在此之前,他在有关网站上发表了数篇申述和劝导回国的帖子,深入分析回国与否的利害得失,力证国内发展和回国创业环境的改善,力挺留学人员归国效力。虽然他的话有时不免失之武断、片面,但总的来说是合情合理、朴素而有说服力的。除了我认为对待爱国心应有更宽广的视野,尤其是需要基于“家园政治”和社区记忆,与实现公民的幸福和尊严联系起来外,我基本认同斯伯纳兄对一些人因无知和偏见而失去爱国心的批评。

这扇视窗带给我的第二个强烈感受是真切的心灵彷徨轨迹。斯伯纳兄本来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体制、权力、关系等政治与社会领域的那一套大可少操点心,但现实政治就像无所不在的罗网,“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你可以不吃它那一套,可是它会来吃你,吃掉你的青春、精力甚至理想!从利益分配、人才外流、教授短命、学生自杀、经费之痛以至国际交流中的困扰等,斯伯纳兄秉笔直书,对今日大学体制的弊端和痼疾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和诘问。其笔触虽然简单,但却也大体写出了很多高校的怪现状和知识者彷徨挣扎的内心痛楚。

当然,其中更多给我们展示的真实温馨的生活场景和个人感触。如写美国生活的经历,写实验室的老板、同事,写搬家,写修车,写出行,写聚会,写礼物,写辩论,不一而足,细琐中倒也可以助人长见识、展胸襟。从自己女儿谈起中美小学学习生活,写得曲折有致、深有感触。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打交道的一些外国同行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常被他收罗在笔下。而写其恩师的悼念文章,特别真挚动人,让人感叹如今很多人视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哪里还有如此深沉感人的师生情义呢。

我的几点感受自然不足以涵盖全书,联想起帕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到的两种写作的区分,我其实更想传达这样一种希望:“田间的劳作”式的专业写作和“阿多尼斯的园子”式的业余写作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像兄弟一般相互启发和携起手来,让斯伯纳兄既能收获科学研究这块田地里金灿灿的粮食,也能收获业余写作园子里各色甜蜜蜜的果实。凭着这双重的滋养,斯伯纳兄或许可以像最富活力的sperm一样自由、执着地挺进在最为深邃迷人的海洋里!

目光里的雨声

写毕于2010年5月31日凌晨3时许

后记

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文章是在北卡州的东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The Brody School of Medicine,East Carolina University)写成的。我于2001年6月2日到达北卡州。2002年初,偶尔在网上看到关于国内情况以及是否回国的帖子,其中对国内情况的描述有些偏颇。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1月22日,我在北美的一家中文BBS上发了一篇题为“回国的感觉”的文章,引起较大反响,后竞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八篇鼓励留学人员回国的文章。记得当时有人跟帖,说我的这些文章的作者是中国大使馆教育组的,是在鼓励大家回国工作,我当时看了后不禁哑然失笑。现在想来,最初写这些文章的动机无非是向北美的华人介绍国内的情况,但没想到那些关于回国的帖子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一些代表性的文章,如《回国的三大认识误区》、《华人为何难以融人北美主流社会》等,一经发表,即被北美和欧洲主要中文网站转载,如万维读者网、加拿大温莎华人在线、温哥华阳光中文网、英华论坛等。在《华声报》转载以后,新华网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转载了《华人为何难以融入北美主流社会》这篇文章。一些报纸,如加拿大的《星星生活周报》和《南非华人报》,也转刊过我的文章,如《回国的三大认识误区》等。国内的搜狐、网易、上海热线教育频道等主流网站也分别转载过我的文章。

除了在工作之余写一些关于回国的文章之外,还偶记了一些美国生活感受。这些零碎的文章,积累起来数量居然很可观。2004年12月回国后,还写了一些,代表性的文章如《忆北卡》(A memory of North Carolina)、《回忆女儿的中美小学学习生活》等。空的时候,把这些文章串起来,我在美国及回国后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历历在目。因此将《世纪彷徨》定义为我的自传体随笔最贴切不过。

书名起为“世纪彷徨”并非模仿鲁迅先生的《彷徨》。这个时代是一个浮华的时代,躁动不安且急功近利。在美国的时候,周边的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是否回国的问题;回国后,和国内的同行们讨论最多的则是大学的体制问题。因此,本书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关于这两个话题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回国问题类文章外,关于大学体制问题的文章如《谈谈教授与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什么是大学》、《有感于大学教授的寿命》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中国大学在人才管理及教育体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本书无意指责和批评哪一所大学。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现象,在国内的很多大学普遍存在。大学应该是一个学府,可现在的大学,已经变成了官场,变成了一个争名夺利的地方。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真不知将来中国的大学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书名中有“彷徨”二字,或多或少受目前中国大学现状的影响。需要声明的是,本书并不是一本批评中国大学的书,并不是声讨书。相反,她是一本热爱中国和中国大学的书。

回国后的日子,致力于建设精子实验室。不能忘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实验室的资助。如果没有国家基金的资助,就不会有现在的精子实验室,也就不会有书中收录的一些关于学术活动和对外交往的文章了;也不能忘记精子实验室的全体学生,没有他们的努力,这个实验室也不会有今天。

从2004年12月开始,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验室建设上,很少顾家。家务和孩子的教育均由我爱人负担,对此深感歉疚。所以我的感谢还应该指向我的妻子。没有她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会有现在的精子实验室,也不会有本书。

很怀念我的父亲和母亲。在我的一篇短文中,曾经把自己定义为不孝之子,现在仍然没有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谨以此书纪念我的父亲和母亲。

要感谢所有关心过斯伯纳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

要感谢和记住的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他们的努力,不会有本书的顺利出版。  就以上面的文字,作为《后记》吧。

斯伯纳

2010年7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纪彷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斯伯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30677
开本 32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