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的美国文化地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

内容推荐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一定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遥远。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目录

出版说明

一套连接上海与世界的书何承伟

总序

中国文化在交融和激荡中升华熊月之

壹 他们来自大洋彼岸:美国与上海的前世今生

 1、美国人初登上海滩

 2、暂住或永留?这是个问题

 3、公共租界:英、美租界合体而成“大力神”

 4、“半吊子的英国人”

 5、“百分百的美国人”:上海美国社团形成

 6、战争阴霾下的艰苦岁月

 7、V型反转:从“大偏离”到参展上海世博会

贰 美国与上海的那些人和事

 1、文惠廉:上海关租界的创立者

 2、华尔:一个冒险家的疯狂人生

 3、林乐知:著书立说牖斯民

 4、海淑德与“中国的威斯理安学院”

 5、卜舫济与“东方的哈佛大学”

 6、美国政治要员访问上海

 7、美国文化名人造访上海

 8、鲍威尔、斯诺和《密勒氏评论报》

 9、人力车夫臧大咬子事件

叁 上海洋场中的美利坚生活

 1、开辟一个时代的商业:旗昌洋行

 2、美国绅士们的社交天堂:美国总会

 3、美国夫人们的公共空间:美国妇女公会

 4、也许是最纯粹美式教育:美童公学

 5、一所美式大学的百年变迁:沪江大学

 6、美国人自己的社区教堂:国际礼拜堂

 7、全副武装的美国志愿兵:万国商团美国队

 8、好莱坞电影与上海的百年情缘

肆 他乡遇故知:上海的美国地标

 1、国际礼拜堂之建筑

 2、西侨青年会大楼

 3、美国海军基督教青年会大楼

 4、尚贤堂、尚贤坊

 5、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

 6、姚家花园与落水山庄

 7、沪江大学建筑群

 8、圣约翰大学建筑群

伍 天涯若比邻:延续至今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1、尼克松访沪与《上海公报》

 2、美国电视剧与上海

 3、美国快餐与上海

 4、NBA、姚明与上海

 5、迪斯尼乐园与上海

 6、美国与上海世博会

陆 附录

 1、大事年表

 2、旅游地标指南

试读章节

1 文惠廉:上海美租界的创立者

文惠廉其人

如果你从外滩向北走,过了外白渡桥,就会看到一条叫塘沽路的地方。你可曾知道,这条路,在1949年以前,叫蓬路,或文监师路。其来源是文惠廉,上海开埠时最出名的美国人……

鸦片战争后,为取得和英国在华相当的地位,1844年7月,美国全权公使顾盛与两广总督耆英缔结了《望厦条约》。条约凡33款,第三款和第十七款规定了美国人在上海等通商五口岸与英国人相似的居住权、租地权。原来只能游弋于东南亚、香港、澳门等华南外围一带的美国传教士,自此有了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机会。文惠廉就是其中最早的一位。

文惠廉出生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18岁毕业于南卡罗莱纳州学院(College of South Carolina),22岁即获得律师从业资格。但文氏并未安心于法律和官司,而是对神学和传播福音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即进入弗吉尼亚神学院(Virginia,Theological Seminary)学习,于1837年成功成为一名牧师,随即被美国圣公会委派来华传教。

但在五口通商开埠之前,文惠廉无法深入中国,先后于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中国澳门、香港、厦门等地传教。文氏聪颖好学,很陕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粤语,并且根据粤语的发音,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文惠廉”。

到上海去!

1844年,文惠廉当选为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主教,并接受了教会给他的新任务一一到上海去!

1845年6月16日,文惠廉主教带领9名传教士踏上了上海滩,成为上海开埠以来首批寓沪的美国人。

文惠廉一行先是暂寓英国领事馆,不久,去虹口布道。文惠廉在那里建立了教堂,创力、了学堂,不断有美国人开始聚集在文主教的周围,虹口成为了了美国人到上海的第一落脚点。

1848年,文惠廉向署上海道吴健彰提出在虹口辟设美租界的要求,得到吴健彰的口头允诺,但未确切划定四至。

1854年,文惠廉于虹口建造救主堂,是为上海苏州河北建立最早的教堂,堂内附设男校,并陆续派出圣公会传教士前往嘉定、苏州、青浦等上海周边地区传教。此后来沪的美国洋行和教会纷纷前来虹口投资租地建房,他们无不对这位文主教肃然起敬,公推他是美租界开发的先驱,其在美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甚至高于在沪的

可惜,文惠廉1864年即于上海去世,卒年仅53岁。文氏一生在神学领域多有著述,他曾参与上海方言《新约圣经》的翻译,还翻译过《圣公会史纪》、《信经阐义》、《圣会祷》,以供圣公会崇拜仪式之需,并著有《进教要理问答》、《马太传福音书》、《圣教幼学》等书。

为纪念文惠廉及其一家对上海的贡献,公共租界工部局把虹口一条马路命名为“Boolle Road”(蓬路,又称文监师路,今塘沽路)。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所办大学亦以他的姓氏命名为“Boone University”,即文华大学。

2 华尔:一个冒险家的疯狂人生

184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驶出一艘商船,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美国水手站在船舷,他是故事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汤森德·华尔。在美国历史上,他也许名不见经传。但在近代中国,这却是第一位备受争议的著名人物。恨他的人认为他只是个唯利是图、恶贯满盈的兵痞海盗,爱他的人却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辞以表达对这位“战争之神”发自内心的崇拜。

流浪至沪

华尔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城的新英格兰家庭,他未满16岁即随船出海,从此孤身—人,一生漂泊,足迹遍及中北美洲、欧亚大陆的海岸。而铸就其传奇一生最重要的经历,无疑是他在上海组织洋枪队对抗太平天国的日子。

1859年9月末或10月初,华尔再度在上海登陆。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来到这个古老国度了,他发现此时的中国俨然与前几次来时不同,历经了长达8年的内战和与英法军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几乎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华尔深信这里是他飞黄腾达的地方,在上海一个投机军人能够转变为人所尊敬的士绅,封侯称王,甚至能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王国。如此野心,定与他在7年前跟随臭名昭著的投机军人韦廉·瓦克尔试图于尼加拉瓜建立独立王国的经历有关。

甫一开始,华尔遭遇不佳,积蓄很快花光的他只能接受培尔洋行所主有的一艘小火轮上的一份工作,勉强糊口。一个月内,他另谋到一份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大副的工作,—直做到1860年6月。在此期间,华尔—直寻求找到一个有钱有势的后台以实现自己的野心,但却无人看得起这位身材矮小(只有五尺七寸,约170厘米)、貌不晾人的美国水手。因缘际会,他的大胆军事计划终于打动了为卫戍上海苦于奔命的泰记洋行经理杨坊,后来的杨坊成为华尔矢志不渝的支持者,甚至其女儿也嫁于华尔为妻。以杨坊为首的上海银钱业公会华商群体就成为日后华尔那支所向披靡“洋枪队”的财力后盾。

洋枪队之王

1860年,太平天国的军队几乎占领了全部江南地区,上海近郊西南面的松江、西面的青浦、西北面的嘉定三城都已经为太平军所有,上海成为一块飞地,其安全形势自不待言。有了钱和抢劫的机会,华尔很快就召集起来—支流氓军队,并计划从松江打开这铁围的缺口。由于组建太过于匆忙,这些士兵毫无训练基础和战术素养,甚至连统一的军装都没有,都穿着平时自己的服装。而华尔却穿着自己设计的奇特的军装,并在以后的作战中总是穿着这套衣服,至死不变:一件深蓝色紧身的长褂,有点近似于“亚尔伯特亲王”式样,褂上没有任何军阶标志,朴素的黑裤,合缝处没有镶辫条,里面穿普通的白衬衫,高领,黑色宽领带打成蝶形松结。作战时他通常不戴帽子,但有时戴—顶类似法国平顶军帽式样的便帽,上面同样没有表示官阶的铜徽。这充分说明他自高自大、爱好表现的个性。这样—支军队的溃败是合隋合理的,败回上海的华尔也成为上海外侨的笑柄。但不甘失败的华尔,迅速招募了200多名菲律宾人,重新组织了他的军队,奇迹般地攻克了松江。但奇迹不会经常上演,明份的青浦之战,洋枪队又被打得灰头土脸,折损尽半,华尔本人也是身中5枪,险些丧命。

华尔是一个美国人,他所率领的军队惹怒太平军的屡次尝试,引起了租界各国外侨的普遍恐慌和不满,很明显在暂时安全的局面下,谁都不愿为一个不计后果的疯子而买单。英国驻华水师提督何伯将华尔拘捕,并将其转交给美国总领事,控诉他招募英国海军逃兵。根据租界内的治外法权,美国领事对美国人犯罪与否有绝对的裁定权。但狡诈的华尔通过和杨坊、上海道吴煦配合,假造自己已人大清国籍的证明,以不属美国领事管辖为由,逃脱了制裁。

回到松江的华尔终于意识到要取得更大的军事胜利,充足、健康的兵源和先进的武器装备缺—不可。华尔在松江正式改组了他的军队,设“教练局”,扩充武装,以欧美人为军官,招募中国人为士兵,组成中外混合军,11月中旬洋枪队人数发展至2000多人。面对完全屈服于己的清政府,英、法等国政府意识到太平天国的持续存在严重影响到了本国的在华利益,于是开始脱掉“中立”的外衣,“助剿”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华尔和何伯迅速“亲密无问”起来,华尔时常成为何伯家中的座上宾,并在何伯的帮助下'洋枪队的武器装备也是当时英国政府所能提供的最先进的。  海外奇男

此后,华尔领导下的洋枪队在萧塘、青浦等战役中,时时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李鸿章等清政府大员也纷纷吹捧他“勇冠三军”,清皇帝于1862年赐给他四品顶戴,赏赐花翎。随后不久,又赐予三品顶戴,洋枪队赐名“常胜军”,授华尔以副将衔。而由成功而产生的关于华尔的怪诞传说,也开始在人群中流传开来。这些弥漫着个人英雄主义传说当中,也许只有一个是真的,即华尔在战场上是不带武器的,拿一根短而且轻的藤杖指挥作战。这一风度翩翩的癖好后来成为诸多名将模仿的对象,英国人戈登和美国的麦克阿瑟就位列其中。

1862年秋,华尔被调赴浙江慈溪,9月21日与太平军作战,被击成重伤,次日,在宁波死去。尸体运回松江,葬于城内玉皇阁北。清皇帝为他建墓立祠,据载华尔的祠堂中高悬着一块横匾镌有“同仇敌忾”四个笔迹雄劲的中国大字,两边所挂的木框对联是:“海外奇男,万里勋名留碧血;云间福地,千秋庙貌表丹心。”现祠墓俱废。

3 林乐知:著书立说牖斯民

林乐知其人

1864年,上海广方言馆,一次英文课上,一位美国教师和一群年轻的中国士子,讨论热烈,学习气氛浓郁。

这位外国教习即是林乐知,1836年1月3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伯克郡,幼孤,由姨父母抚养成人。青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参加了基督教美国南方监理会,1858年毕业于佐治亚的埃默里大学,1859年底奉派来华,次年7月12日到达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47年的活动生涯。

来华初期,时运不济。1861年发生于其祖国的南北战争,直接导致了林乐知与南方监理会的音信隔绝,传教活动经费亦因之断绝。他在上海靠出租、变卖教会产业,做煤、米、棉花生意勉强维持生活。

1864年,经冯桂芬介绍,林乐知被聘为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习;1868年,林乐知接受上海字林洋行的聘请,兼任中文《上海新报》编辑(至1871年),同年以“林华书院主人”的名义自筹经费出版《教会新报》;1871年,他又被聘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员。此后,他身兼教习、译员、编辑、传教士四职,上午教书,下午译书,晚上办报,礼拜日说教。这足以证明,林乐知是一个精力多么充沛的人,换做常人,任何一项工作能够取得些许成绩GNN易,但林乐知却在这四项工作中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译西学进中华

林氏译书,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1年至1881年,为江南制造局译书;第二阶段是1887年广学成立以后,直到1907年去世,为广学会译书。他为江南制造局译书凡8种,多为史志交涉方面,如《四裔编年表》、《列国岁计政要))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国近事汇编》。他为广学会译书、编书十余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林氏译书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巨。以《中东战纪本末》为例,其问世以后,初版三干部很陕销售一空,不到六个月就收回了出版费用。由于供不应求,购买者络绎不绝,广学会决定立即再版,再版数量比初版还多。是时,中国有维新思想的人几乎无人没阅读过此书,都认为“此书著述渊博,实事求是,语固慷慨,意亦月屯诚,原始要终,总不外发人深省之意,足征识见超卓,留心时务”。

办西学于中华

林氏办学,育才无数。1881年,在中国学者沈毓桂协助下,林乐知自任院长,创建中西书院。校址本有二处,一在法租界八仙桥林乐知住宅的对面,为第一分院,时人称之为“林公馆”或“林华书院”;二在虹口吴淞路昆山路,为第二分院。课程初为半日中学,半日西学。学生先在分院学习2年,然后选升大学院4年,如愿深造还再学2年。1884年,在第二分院隔壁设大学院。书院内设课室楼、教员住宅、学生坐房、厨房等,凡数十间。中西书院内分西文馆、中文馆、格致馆、贸易馆和算学馆五部。课程有西方语言、数学、化学、天文、航海测量、万国公约、经济、地学、金石考古等。费用除出自监理会及外籍人士外,中国买办与显宦富商等亦捐资。对一般学生准予免缴学费,富家子弟听其酌量捐助。在晚清上海的教会学校中,中西书院的特色有三,一是中西并重,二是不设宗教课程,三是主要招收富家子弟。中西书院历时30年,共培养多少人才,无确切统计。林乐知在书院创力叶年时曾说,已有二百多名学生毕业以后,到海关、电报局、铁路局及需要新知识的部门供职:“本书院历年肄业生,或至各海关,或至电报、官商各局,以及招商、铁路等局办事者,已有二百余人。再各处设立电报、水师等学堂,由本书院去学习者,亦有数十人。”北洋大臣李鸿章对中西书院的学生相当器重,至1894年,他已调用中西书院学生二百多人,让他们在电报局、武备学堂等机构中发挥作用。1896年至1906年由潘慎文任院长。大学院后改东吴大学,迁往苏州。第二分院改力、为东吴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915年再改为法科学校,称东吴大学法科,后成为法学院。

办公报传中华

林氏办报,始于1868年自创的《教会新报》,多以宗教内容为主,该报出至第300期结束,之后改刊名为《万国公报》,改版成为以时事新闻、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刊物。1883年7月28日出至第750卷,因林乐知忙于中西书院事务而停刊。6年以后,为适应广学会工作的需要,于1889年2月复刊,成为广学会的机关报,仍由林氏主编。1907年底终刊。《万国公报》的栏目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主要有政事、教事、大清国事、各国近事、掌故、杂录、京报选录等。它以持续报道中外时事、发表对中国时政的批评而开阔人们的视野,吸引人们的注意,但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其丰富的西学知识。19世纪后期,《万国公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种中文期刊都不可比拟的。《万国公报》开始时印数为1000份,以后随着影响的扩大,印数不断增加,1898年最多,达38400份,为当时各种刊物之首。影响所及,上自皇帝、军机大臣,下至普通知识分子。至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所受《万国公报》影响,甚至维新派一开始创办的杂志也用了《万国公报》的名字;1899年《万国公报》上所译载的、英国学者颉德的著作《大同学》中,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这些都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

归土上海

林乐知是一名传教士,无论是译书、办学还是办报,其根本目的还是想让更多的中国人皈依基督。但不同之处在于,林氏传教的方式并不僵硬,通过译书、办学和办报的方式,林氏的努力客观上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1906年,正值林乐知七十寿庆之际,他回到了美国,并受到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特别接见。总统向林乐知垂询,有何良方可以增进美中友谊?他以其毕生的经验应对道,应加强对华的传教和教育事业。随后他再次来华,于1907年5月30日清晨在上海寓昕突然离世,享年71岁。

P34-44

序言

凡搞图书出版的人都知道法兰克福书展,那是了解图书世界的窗口;但参与期刊出版的人,就不太清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世界期刊联盟大会其实,那是讨论世界期刊产业走势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会议。上世纪90年代的中期,中国还不是会员,自然就无法参加。有幸的是,自那时起,我代表中国期刊界,跟着有关同仁,奔波世界各地,盼望着有一天能以正式的身份,坐在世界期刊联盟大会的会议厅里。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加,影响力的扩大,2002年的春天,在南美阿根廷的首都,中国期刊人终于实现陆梦想。

交流,总是有来有去的。在整个申请加入的过程中,世界的朋友自然也会应邀回访我们的祖国。其间,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当我尽力把参观的项目安排得丰富多彩,有文化的,自然的,历史的,更有现代的,面对这些,国外友人虽然赞叹不已,好话连连,但总感到有点不满足。朋友熟了,我就直截了当地问:“你们到底想看什么?”

没想到他们竟然说:“我们最想看我们的祖国与你们这里有关联的地方!”

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英国朋友走进外滩12号一一汇丰银行旧址,韩国朋友来到了应于马当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屋一一当年韩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以色列朋友不仅要看大名鼎鼎的上海音乐学院说该院的建筑与他们有关,还穿街走巷,来到不知名的舟山路59号,一问很小的屋子里。说美国总统卡特的得力助手——前美国财政部长犹太人麦可·布卢门撒尔在上海避难的8年时间里,就住在这里……

我没有想到,若干年前的往事竟然还有这么大的穿透力,难怪我后来到了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也点着名要去看看那里的上海村。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同行问我:“面对有7000万人来参观的世博会你最想出的是什么书?”

我脱口而出:“我最想出的是《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

这就是出版这套连接上海这座城市,与世界各国朋友心灵的大交流书系的真实的原因。

提出这个选题设想,立即得到了上海社科院、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的首肯和大力支持。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这套丛书以独特崭新的面貌、以中文版和外文版两个版本,呈现在海内外广大读者面前。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作为一部面向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文化普及作品,在编辑过程中,始终追求要体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

首先它是—本享受“悦读”的书。《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一些读过这部书的专家也由衷感叹:“上海的国际文化包容性,能够以这样新颖独到、通俗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想到,实在是耳目为之一新!”

其次它是—本好看的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图片对于初来乍到的海内外游客,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让书中的图片更出彩,各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丛书合作方上海市档案馆专门组织人手开发“珍档”,整理出了从未公开过的珍贵档案资料照片,供本书独家使用;学者教授也“倾囊而出”,熊月之、陈祖恩、汪之成等著名专家,都把自己数十年研究积累的“全部家当”奉献了出来;著名摄影家尔冬强先生,为此书献出了杰作;还有社会上的—大批热心人士,如蔡建忠先生等,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此外,本书的地图也是精心创意的产物,既实用又值得观赏、收藏。

另外它还是—本可查可读的工具书。本书作为文化和旅游兼备图书,在做文化的同时,凸现其实用性和知识性,具备查考功能。全书的百科知识、表格、指示图星罗棋布,向海内外人士详细介绍各国文化在上海的标志性特点,以及提供实际的旅游参观信息、休闲服务信息等。

为了让来上海的朋友真正觉得,上海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有介绍有关国家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还有近30年,这些国家参与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所创建的新的标志性的工程和活动项目。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当代上海城市精神的写照。本书的出版,不仅让外国友人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与有关国家的历史,更会促使双方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望《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这套大书,能成为连接上海与世界的—座桥梁,在满足外国友人的心灵需求的同时,也能了却一个中国出版人的心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的美国文化地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月之//徐涛//张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5190
开本 16开
页数 1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1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