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发病特点、暴发流行情况、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控制措施和常用的消毒方法等方面知识。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者学习;本书内容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可供家长、幼儿园和学校老师等参考使用。
图书 | 手足口病防治手册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发病特点、暴发流行情况、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控制措施和常用的消毒方法等方面知识。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者学习;本书内容亦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可供家长、幼儿园和学校老师等参考使用。 内容推荐 手足口病是当前最为大众关注的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婴幼儿,成人也可感染。目前尚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与抗病毒治疗药物,也给本病的预防控制及重症患儿的救治带来严峻挑战。 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这本《手足口病防治手册》。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专家们力求内容翔实、新颖实用、深入浅出。本书全面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发病特点、暴发流行情况、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控制措施和常用消毒方法等知识。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者学习,也可供家长、幼儿园和学校老师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 从2008年安徽阜阳手足口病说起 第一节 安徽阜阳2008年以来的手足口病疫情 第二节 安徽省及全国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疫情 第三节 应对措施 第四节 总结与反思 第二章 手足口病的历史故事 第一节 手足口病的发现 第二节 历史上的国际疫情 第三节 历史上的中国疫情 第三章 手足口病的临床学 第一节 病原学 第二节 临床学 第三节 诊断 第四节 鉴别诊断 第五节 治疗 第六节 实验室检测 第四章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第一节 流行概况 第二节 流行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流行规律及特征 第四节 流行危险和保护因素 第五节 分子流行病学 第五章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预防措施 第二节 监测 第三节 报告 第四节 病例的调查处理 第五节 流行因素调查 第六节 现场消毒 第七节 疫情控制措施 第六章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附件一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 附件二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09年版)》的通知 附件三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的通知 附1 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 附2 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附3 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4 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手足口病防治手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益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236440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3 |
出版时间 | 2009-08-01 |
首版时间 | 2009-08-01 |
印刷时间 | 200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儿科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725.112.5-62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185 |
宽 | 11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