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图书 | 平民三皇姑/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内容推荐 本书以生动感人的笔触。讲述了道光皇帝东巡祭祖,在行宫一夜风流而生下一女,该女长大后因遭慈禧排斥。无奈携咸丰密旨回归故里。在大四平村开采煤矿,发展民族企业,繁荣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故事。她反腐治贪,扶贫济困。惩治邪恶,巧断谜案。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目录 《平民三皇姑》故事流传情况 开场白 一 一夜皇妃 二 龙生凤女 三 姐弟治贪 四 蛟龙入海 五 金凤还巢 六 故乡情深 七 山岭风光 八 天兴永业 九 巡栓施威 十 庙会风云 十一 学堂童声 十二 木香果硕 十三 人参红娃 十四 达子花香 十五 哥哥生子 十六 争地风波 十七 村野谍影 十八 铁刹云光 十九 喜香缭绕 二十 尼姑奇案 二十一 四方平安 二十二 山歌盛会 二十三 太平歌舞 二十四 群芳况艳 二十五 皇姑被抢 附录一 三皇姑开矿 附录二 皇姑开矿 附录三 三皇姑开矿调查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芦花姑娘只当了一夜皇妃,却种下了龙种:怀孕了。消息一层层快马传到了京城,可皇宫中却没有下文。 十个月后的道光十年夏六月,芦花姑娘生下了龙种凤女,喜报飞送京师,仍然杳无音信。 道光皇帝在夏园行宫的一夜快活逍遥,之后,便扬长而去,回到京城皇宫里,早把夏园行宫里的芦花姑娘丢到九宵云外去了,哪里还眷恋山花野味鲜草呢!芦花姑娘在行宫里,有如冷宫静室,出入有官兵把守,没有皇帝旨意,谁敢允准她出宫,想回家探望年迈的爹妈双亲,没有圣旨敕命,谁敢放行!爹妈要看女儿,也是两眼望穿,难以见面。幸好有个佐领张佳氏张格力得对“妃子”芦花姑娘很是同情,时不时地夜晚偷偷地引芦花的阿玛讷讷进行宫里见见女儿,说说体己话。那张佐领是负责夏园行宫的安全保卫的,在他的巧计安排下,芦花姑娘一家三口还有团聚的机会。 行宫里红墙黄瓦,高深莫测,芦花姑娘在行宫里有如坐监牢狱、蹲榨砬子一样,度日如年,吃喝歇睡,有人专门服侍,倒也清闲安逸。张佐领又特意安排了几个大家闺秀,轮流进宫,教芦花习文演艺,琴棋书画,谈天说地,讲古道今,芦花倒是长进许多,还真就读习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成为永陵一带地方的汉文名流。在这样的书文琴棋中,打发着日月,安度着光阴。 后来,一连几个月没见爹妈的面,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叫进了张佐领询问,才知爹妈已经熬遭过度,积郁成疾,谢世多日了。 芦花听后,放声大哭,张佐领连忙制止说:“皇妃千万莫出声,让人知晓,密报京城,你我都得掉脑袋啊!”芦花强忍强憋,好歹没哭出声。她哀求张佐领说:“能不能让我出去,给我阿玛讷讷磕个头,烧张纸,也算尽了女儿的孝道。” 张佐领沉吟了半晌,说:“皇妃得听我的。”芦花点点头。佐领说:“今晚子时,我领你出宫,到你阿玛讷讷坟上磕完头就得回来,不能哭。让人知道了,我的脑瓜子就得搬家了。”芦花说:“我听你的。” 当天半夜,芦花在她爹妈的坟上烧了纸,祭拜了爹妈,趁佐领不注意,就在坟旁的一棵树上上了吊。张佐领一时走神儿,一听坟上没了动静,就着夜光纸火一看,皇妃已经用一条丝带套进了脖子!他一看,大吃一惊,一个箭步跑上前去,一手抱住皇妃,一手挥刀,一下子砍断丝带,救下了皇妃,也不管什么忌讳了,背起皇妃就回了行宫。 后来,人们听说芦花皇妃在这架山上上过吊,说皇上是龙,皇妃娘娘是凤,就给这座山起名叫凤凰山。 皇妃被张佐领救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宫的机会了。 据传说,芦花皇妃娘娘活了九十多岁。她死后不久,就发生了日俄战争,老毛子俄兵把夏园行宫的宝物珍品洗劫一空。紧接着,苏子河又发了大水,一下子把行宫的八十多间房子吞去了一多半,后来又有几场洪水,把整个行宫荡涤无存。从此,辉煌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夏园行宫,随着大清王朝一起,成为了历史了。 说书人讲话了,这是后话,扯远了,现在咱们还是接着说芦花皇妃生了凤女的事。 芦花皇妃所生之女,是道光皇帝的三女儿,就是三公主了。生下女儿后,芦花皇妃才有了精神,她把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到了三公主身上。从此,她人也精神了,情绪也好多了。皇宫里没有音信更好,她左右也进不了京,进不了皇宫,所以,也不盼望女儿被招进宫,也不希望皇宫来文传信儿。 三公主一天天长大起来,天天在行宫里玩耍,也常常让佐领张格力得领出行宫外玩玩耍耍。正巧的是,张佐领的妻子生了个男孩,起名叫三格子,比三公主大半年,是正月时生的。两个孩子几乎形影不离地在一起比肩而长,张佐领就天天教他们骑马射箭,刀剑棒棍,拳脚功夫,两个孩子的武艺大大长进。 可是,有一天三公主的坐骑突然惊叫嘶鸣,高高地抬起前蹄,陡然如立。这突如其来的惊吓,使三公主大惊失色,不觉一惊,从马上一下子摔了下来。张佐领和他的儿子三格子,飞马来到近前,跳下马来一看,三公主只是崴了一下脚脖,墩了一下屁股。张佐领放下心来,立即将她送回行宫,并报告了永陵总管。 永陵总管听说三公主从马上摔了下来,吓得目瞪口呆,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待他缓过神儿来后,立即下令:“备马!” 总管来到了夏园行宫的“照殿”,见三公主躺在炕上,好像没有大碍,也就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放心了。他命郎中一定要认真医治,精心养护,让那几个宫女小心照料,出了差错,小心脑袋。他严厉地训斥了张佐领,说他拿脑瓜子开玩笑。三公主只是右脚脖子有点儿肿,右胳膊擦破了点皮儿,没多大事,只是屁股墩得尾巴根子疼。她见总管暴骂了张佐领,就替张佐领说情,说不关他的事,是自己不小心。那三格子拽着三公主的手,好像疼在他的心里。 芦花皇妃说:“没有事,总管不必动怒。将养几天就好了。” 一场惊险,就这样过去了。 二十多天后,三公主与三格子两个孩子又在行宫西的草地上玩了起来。他们抓蝴蝶,捉乖子,伸胳膊踪腿儿,练拳脚,又用细木棍当刀剑,练起了武术,张佐领紧跟在旁边,一边保护,一边教导,两个孩子练得也格外叫劲儿、认真,玩得十分开心。 练了一大气儿,张佐领叫停下歇歇。这时,张三格子一边拍手,一边唱着儿歌,三公主听了喜笑颜开,脸如桃花。 三格子唱道: 日头出来红彤彤, 大门挂彩, 二门挂红, 剩下三门倒有一支弓。 一支弓倒有三支箭, 个个箭头冒红绒。 第一支箭射到南京去, 第二支箭射到北京城。 剩下第三支箭没有场射, 一射射到南天宫。 玉皇大帝正坐殿, 一见红箭喜盈盈。 玉皇大帝心欢喜, 金口玉言传旨令, 开口就封了个状元红。 一岁两岁娘怀抱, 三岁四岁离怀中, 五岁六岁上街去玩耍, 七岁八岁做学童。 念到十一并十二, 龙虎年赶考进了京。 一纸卷子呈上去, 皇帝御笔一挥就批了个状元红! 三格子唱完,哈腰拾起一个小片儿片儿石,向静静的苏子河河面上横抛出去,石片儿在水面上一连打起七八个水漂儿。三公主说:“三格子,你若考上个状元,可就能做上驸马了!” “驸马?”三格子说,“我才不稀罕呢!” “那你要什么?”三公主紧问一句。 三格子说:“我要,我要……我就要你!” “去你的吧!”三公主说,“我才不给你呢!” “我不信!”三格子一口咬定地说。 沉吟了半天,三公主又问:“你长大了干什么?” “我爹说了,叫我好好练武,长大了当兵,立功当都统!” 三公主立即赞扬说:“好样的!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的!”说着竖起了大姆指,“你做了都统,我就是一品诰命夫人了!” 三格子一听,乐得蹦了个高,说:“说话算数!” “算数!” “拉勾!” “拉勾就拉勾!” 两个孩子各自伸出右手小姆指,勾在一起,说:“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再来一遍!”三格子说。 P13-16 序言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在文化部和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有关科研和文化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编委会的精选、编辑、审定,现在陆续和读者见面了。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源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传统说部,是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承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是满语“乌勒本”(ulabun)的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20世纪初以来,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为“说部”或“满族书”、“英雄传”的称谓。说部最初用满语讲述,清末满语渐废,改用汉语并夹杂一些满语讲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族各氏族都凝结和积累有精彩的“乌勒本”传本,如数家珍,口耳相传,代代承袭,保有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原生的形态,从未形成完整的文本,是民间的口碑文学。清末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原因,满族古老的习俗和原始文化日渐淡化、失忆甚至被遗弃,及至“文革”,满族传统说部已濒临消亡。抢救与保护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追在眉睫。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是抢救与保护满族传统说部的可喜成果。 吉林省的长白山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满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建功立业,这里积淀着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满族传统说部流传的历史。吉林省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新受到重视,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率先提出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问题,得到了时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佟冬先生的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抢救工作。自1981年起,我省几位科研工作者背起行囊,深入到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以及河北、四川等满族聚居地区调查访问。他们历经四五年的艰辛,了解了满族说部在各地的流传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一些传承人讲述的说部进行了录音。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有组织的抢救工作中断了,但从事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始终怀有抢救满族说部的“情结”,工作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1998年,吉林省文化厅在从事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十大艺术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中,了解到上述情况,感到此事重大而紧迫,于是多次向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学者汇报、请教。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同志,文化部社文图司原司长陈琪林同志,著名专家学者钟敬文、贾芝、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等同志都充分肯定了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几经周折,在认真准备、具体筹划的基础上,于2001年8月,吉林省文化厅重新启动了这项工程。2002年6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厅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团结省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满族说部的抢救、保护工作。 这项工作,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吉林等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有关人士的认同与无私帮助,特别是得到了文化部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2003年8月,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被批准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2004年4月,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我们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根据文化部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对满族说部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不但要忠实记录,保护好文本,还要保护传承人及其知识产权;不但要保护与说部的讲述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关的资料,还要保护与说部传承相关的文物,从而对满族说部这一口头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组织科研人员到满族聚居地区深入普查,扩大线索,寻源探流,查访传承人,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采录传承人讲述的说部。在记录整理过程中,不准许增删、编改,只是在文法、句式、史实方面作适当的梳理和调整,严格保持满族传统说部的原创性、科学性、真实性,保持讲述人的讲述风格、特点,保持口述史的原汁原味。 几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深感“抢救”二字的重要。目前健在的传承人多已年逾古稀,体弱多病,渐渐失去记忆。就在二三年前,我们刚刚采录完傅英仁、马亚川讲述的说部,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发掘其记忆宝库,他们就溘然长逝了。一些熟悉往昔满族古老生活的长者和说部传承人,如二十多年前我们曾经访问过的黑龙江省的富希陆、杨青山、关墨卿、孟晓光,吉林省的何玉霖、许明达、关士英、赵文金、胡达千、张淑贞,辽宁省的张立忠,北京市的陈氏兄弟、富察·庄净,河北省的王恩祥,四川省的刘显之等先生都已相继谢世,使其名传遐迩、珍藏在记忆中的说部无以名世,成为永远的遗憾。今天出版这套丛书,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一、满族传统说部产生的历史渊源 满族及其先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满族的先民肃慎人自古就在白山黑水一带繁衍。据《山海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山中有山,名日不成,有肃慎氏之国。”据《孔子家语》卷四载:肃慎就以“梏矢石砮”为信物贡服于周天子。而后,汉、魏、晋、南北朝之挹娄、勿吉,隋唐之靺鞨,辽宋之女真,明清之满洲,这些同属于肃慎族系,只是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罢了。唐朝初年,靺鞨人曾建立“渤海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史称“海东盛国”。辽代以降,满族先世黑水女真部迅速崛起,其首领阿骨打,承继祖业,敏黾韬晦,扫平有二百余年历史的桀骜恃强的庞然大国——辽王朝,建立了雄踞北方的大金王朝。到金世宗乌禄时代,在文化和经济等诸方面均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小尧舜”。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建立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后金”。其后人又从建立大清国,到打败明王朝,定鼎中原。满族及其先民绵长的一脉相承的历史,是满族传统说部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满族是一个创造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作为北方边远的游牧、渔猎少数民族,能够两度逐鹿中原,建立政权时间长达420年,对统一中国版图,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与其以自己的文化养育顽强、坚毅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满族及其先民历经三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世代生活在广袤数千里的山林原野,征伐变乱的砥砺,苦寒环境的锤炼,培育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与品格,使他们成为粗犷剽悍、质朴豪爽、善歌尚勇、多情重义,“精骑射,善捕捉,重诚实,尚诗书,性直朴,习礼让,务农敦本”(引自《盛京通志》)的民族。渤海的武人颇喜角斗,以骁勇为荣,有“三人渤海当一虎”(引自宋·洪皓《松漠纪闻》)之谚。靺鞨人盛行歌舞之风,其渤海乐不仅传入中原王朝和日本,而且在民间不断延续流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对辽作战相当激烈的时候,便命开国元勋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在金朝建国不久的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正式颁行,当时被称为国书。女真有了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以歌伴舞在民间广为盛行。有些贵族子弟为求佳偶,常“携尊驰马,戏饮其地,妇女闻其至,多聚观之,间令侍坐,与之酒则饮,亦有起舞讴歌以侑觞者”(见《三朝北盟会编》)。这说明,女真民间一直保持先祖古朴的风俗习惯。随着北宋灭亡,金人大量入关,女真民间歌舞很快传遍中原大地,甚至在金、元杂剧中广为传唱。满洲统治者从建立后金到入主中原,注意保持满族及其先民尚武骑射和语言风俗方面的独立性,努尔哈赤时期创制满文,皇太极时期改革老满文,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康、雍、乾等几代皇帝,在强调“国语骑射”为治国之本的同时,也注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特别是积极吸收汉文化。这是满族传统说部得以滥觞的文化根源。 几度争战几度崛起,几度鼎盛几度衰落,漫长的历史充满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壮烈悲怆的故事,构筑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孕育和产生了古朴而悠久的满族民间口头文学——传统说部。满族说部的形成与传播,历史相当久远。满族先民,在从肃慎、挹娄到靺鞨以及创建大金国的历史过程中,各氏族、部落迁徙、动荡、分合频繁,到明中叶以后,随着女真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强凌弱,众暴寡,各部落之间互相争雄,连年战乱,及至进入清代,内部争斗不断,外患与内祸迭起,这使各个氏族都无法选择地交织在历史的漩涡里,涌现众多的英雄人物和感人的业绩。满族及其先民凭借自己对善恶美丑的感受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把一桩桩、一件件值得传诵、讴歌的人和事,详细地记载在各个氏族世代传袭的口碑之中,以此谈古论今。为此,不遗余力地随时积累、记录、采集、传扬本氏族的英雄故事,以光耀门楣,激励族人。满族诸姓氏间,都以据有“乌勒本”而赢得全族的拥戴和尊重,“乌勒本”令族众铭记和崇慕。 满族传统说部的广泛流传得益于“讲古”的习俗。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是一个讲究慎终追远,重视求本寻根的民族。他们通过“讲古”、“说史”、“唱颂根子”的活动,将“民间记忆”升华为世代传承的说部艺术。讲古,就是一族族长、萨满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族源传说、家族历史、民族神话以及萨满故事等。元人宇文懋昭所撰的《金志》中说,女真金代习俗,“贫者以女年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这说明在女真时期就有“行歌于途”,“自叙家世”的讲古习俗。据《金史》卷六六载:“女真既未有文字,亦未尝有记录,故祖宗事皆不载。宗翰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祖宗遗事。”从中可知,金代初期民间讲古的习俗就很盛行,已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据《金史·乐志》载:世宗不令女真后裔忘本,重视女真纯实之风,大定二十五年四月,幸上京,宴宗室于皇武殿,共饮乐。在群臣故老起舞后,自己吟歌,“上歌曲道祖宗创业艰难……歌至慨想祖宗音容如睹之语,悲感不复能成声”。世宗及群臣参与“唱颂根子”的活动,势必张扬民间讲古的习俗。满族先人的故事在“讲古”中传播,在传播中又不断被加工、修改或产生新的故事。讲古不单单是本氏族内部的事,各氏族间互相比赛,场面十分热烈。据《爱辉十里长江俗记》中记载:“满洲众姓唱诵祖德至诚,有竞歌于野者,有设棚聚友者。此风据传康熙年间来自宁古塔,戍居爱辉沿成一景焉。”由此可见,满族早年讲唱“乌勒本”,是相当活跃的,甚而搭棚竞歌,聚众观之。此景与我国南方一些民族的歌圩相类似。 满族及其先民将“讲古”、“说史”、“唱颂根子”的“乌勒本”,推崇到神秘、肃穆和崇高的地位,考其源,同满族先民所虔诚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多元神崇拜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原始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劳动和生活中,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无力与强大的自然力抗衡,于是幻想在人的周围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一切,并认为自然的东西都有灵魂,是他们控制着人类,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带来灾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了,最初的神产生了”。这就是万物有灵论和原始神话。原始先民有了原始信仰和原始神话,便利用各种方法举行祭祀,向神灵祈祷、膜拜,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即萨满教。在萨满教诸神中,除自然神祗、动物神祗(包括图腾神祗)外,最重要而数目繁多者便是人神,即祖先英雄神祗。宗教与民俗从来就是形影相随的,“讲古”的习俗与萨满教的祭祀仪式结合了起来。满族及其先民以讲唱氏族英雄史传为中心主题的说部艺术,正是依照传统的宗教>-j俗,对本族英雄业绩和不平凡经历的讴歌和礼赞。人们对祖先英雄神,供奉它,赞美它,毕恭毕敬,祈祷祖灵保佑族众,荫庇子孙。萨满教极力崇奉祖灵,亦包括对本族历世祖先和英雄神祗的讴歌与缅怀。所以,在萨满祭祀中,有众多歌颂和祈祷祖先神祗的神谕、赞文、诗文和祷语,亦有叙事体的长篇祖先英雄颂词。满族及其先民的“颂祖”、“讲祖”礼俗,世代承继不衰,是因为把勉励子孙铭记祖先创业艰难,承继祖德宗功,继往开来,奋志蹈进,作为祖先崇拜的根本目的和信条。特别是乾隆十七年颁布的《钦命满洲跳神祭天典礼》,统一了萨满祭规,使萨满祭祀变成家族祭祖活动,把祖先崇拜推向高峰。经年累世,各氏族在集体智慧的滋育下,赞文日益丰富扩展,情节愈加凝炼集中,使之逐渐升华为长篇祖先颂歌。这也成为满族传统说部的一种源流。 …… 满族传统说部作为民间口述史,其中对历史的记忆也会有不真实、不准确的地方,但它毕竟是民间口头文学而不是史书,作为信史虽不排斥传说但不可要求口头传说与史书一样真实可信。满族及其先民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说部中难免有不健康的东西和封建糟粕的成分,但这不是主流,它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把满族传统说部原原本本地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在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则指引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得到剔除。我们在采录、整理、校勘、编辑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抢救、保护和编辑、出版《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承中华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谷长春 2006年6月 后记 满族传统说部《平民三皇姑》故事流传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大四平村一带地方。至今,该地70岁以上的人仍有记忆。但是,能从头至尾讲述完整故事的,已无一人。而整理者张德玉等人生于斯、长于斯,其祖父和曾祖父又是本传统说部故事中的人物,张氏氏族是本故事的参与人和经历者。张德玉的父亲、本传统说部故事的直接传承人张立忠老人,是本故事的第一代传承人。因此,整理人张德玉既是第二代传承人,同时,多年来,又做了广泛地大量地采访、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才有幸将本故事整理传承下来。1984年,整理者张德玉调任新宾满族自治县县志办编辑、主任,后又任抚顺社会科学院满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立忠老人随子张德玉迁居,自此而后,才于1986年前,将本传统说部故事较为完整地讲述和记录下来。1988年4月29日,张立忠老人病故,在老人的晚年,将本故事抢救出来,真是幸事。 《平民三皇姑》就是根据张立忠老人讲述的记录,于2005年整理出来的,主要由张德玉整理,其女张九九(张一)与学生赵岩协助最后完成的。今天,《平民三皇姑》一书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皇姑的故事传播于世,令这一传统说部得以流传,使满族的历史文化得以弘扬,九泉之下的张立忠老人灵泉有知,也一定能安然欣慰了。 亦因此,衷心感谢该丛书编委会以及吉林人民出版社! 那么,我们是怎样整理《平民三皇姑》的呢?就是说,我们是根据什么原则进行整理的呢? 我们遵循的原则就是保持讲述人讲述的原貌,保持故事的原滋原味,使其没有加工痕迹。我们基本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们本着保持故事的完整性的原则。张老人讲述时,将有的故事情节单独列为一章,如皇姑游铁刹山,是作为独立的故事来讲述的。又如,皇姑与奕唐阿治贪,也是独立成章的。但它们却都是《平民三皇姑》说部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整理时,我们稍作加工,使其前后与整个故事成为一体,成为皇姑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并不显加工痕迹。 其次,如何保持讲述故事的原貌问题。我们知道,一个皇帝一天的生活,尤其是清代皇帝,是有专门的官员予以记注的。那么,道光皇帝究竞有没有姑娘被贬出皇宫,或者说,道光皇帝的这个三皇姑是不是在东巡兴京时,与“一夜皇妃”(有说为一夜皇后的)所生,又于咸丰末年被贬出皇宫这一情节,在任何清代文献,或是个人著述与私人笔记中,都是无法找到记载的。我们也曾请教咨讯过清史专家和1980年93岁的清福陵、清永陵陵役夫人,甚至是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都不能证实这位皇姑的真实性。陵役夫人也只是说听过这个说法,而无法证实等事实。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只能依据讲述人的口碑进行整理。但是,就道光皇帝于道光九年东巡永陵祭祖,并驻跸于夏园行宫,历史文献记载清清楚楚,非常明确。而在今新宾、永陵流传的,本长篇说部中讲述的“一夜皇妃”故事,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可以说,本长篇说部的产生是有历史的影子的。 再次,努力保持讲述人的讲述风格问题。读了《平民三皇姑》的读者,会深切体会到,或者说注意到,讲述人的讲述口吻、口气和风格。如“搁在早,这个东西就值了银子啦!”这话只有辽东人,甚至可以说,只有大四平地方人才这样说,对此,我们一概按原话整理。又如,“滴台”,这个地方在1965年修筑本桓公路时,即已铲平,大四平的年轻人已不知其所指,按说,整理时应改成今天的地名,以便当地人了解。 第四,讲述人的辽东方言的使用问题。有辽东方言,可以说是故事发生地大四平一带地方的地方语言,如“墨黑”,我们一概保留。又如,为了保持说部的原滋原味,保持故事的原貌,我们一律保留,不作改动,如“你快闭嘴吧你!”即原话使用。 第五,整理人所加的,即章目。这是为了使整个说部讲起来方便,读起来方便,而有一种有起有落、有紧有缓的感觉。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贯穿全部说部。然而,每一章却自成独立故事,使本长篇故事即可一讲到底,亦可一章一章地单独讲述,也便于阅读,加深故事印记。 总之,我们是遵循一个原则,即努力保持说部的原始性、原貌性、原风格、原模原样,很少加工,几乎不露整理人加工痕迹。 整理出版满族传统说部,我们是第一次,对这种艺术形式把握得还不够准,更加上本故事的流传年久日深,能完整地讲述的人又极少,所以,在整理时很不好梳理。特别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符合与否,尚欠研究。因此,本说部只能作为传说故事而已。有不当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张德玉谨识 戊子年仲春于珍玉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平民三皇姑/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60613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77.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张德玉//张一//赵岩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