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会真思维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只是工艺的发明,并没有能够从学理上去进行创造。比如指南针,真正指南的原理是什么,等到英国的法拉第、马克斯韦尔创造了磁、电的概念之后,指南针学理上的意义才真正被阐释。中国人没有将“术”深入一步构成“学”,构成学理,为什么?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阐述什么是人类的真思维。如何训练真思维,如何实现创造性的智慧增长。下篇则是对中国传统思维的批判.特别是对儒家的逻辑缺陷和独断论的批判。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正面地阐述什么是人类的真思维,如何训练真思维,以及真思维最终如何能够达到创造性的智慧增长的目标。这一部分,主要来自作者在北京大学的一次长篇演讲,演讲的对象,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下篇则是对中国传统思维的批判,特别是对孔子及其儒家的错乱思维的批判。2000多年来,就是因为孔子及其儒家的这种错乱思维的全面普及,深深地催眠了历代所有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所以才造成了中国人集体而漫长的噩梦“梦幻”的巨大悲剧。

目录

上篇 兴起创造型的真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二、中国人的思维

 三、什么是正确的思维

 四、逻辑思维的新思考

 五、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篇 破除空折腾的错乱思维

 一、中国人会思维吗

 二、中国人为什么匮乏逻辑

 三、为什么说儒学反逻辑

 四、为什么说《易经》对逻辑思维有负面影响

 五、终结《易经》,解放中华民族的“易”精神

 六、儒术对思想的桎梏

 七、“易大象”才是中华民族真正伟大的灵魂

 八、“易大象”精神究竟伟大在哪

 九、“易大象”是一切理论之父

 十、谈谈传统中国文人的理论“弱智”

 十一、中国人为什么永远在毁弃哲学

 十二、思维垄断不利于追求真理

 十三、为什么人类的智慧历史只垂青于西方

 十四、“儒学”为什么只能培育文明的“废人”

 十五、儒家传统败坏了中国人的品质

 十六、从“绝对/相对”的认识看中国人的思维能力

 十七、不认“绝对”、“抽象”,是中国人思维最大的“软肋”

 十八、对中国“传统”的全息现象学分析

 十九、为青年网友推荐的书籍和格言

 二十、从愚昧的中国飞向智慧的中国

 二十一、人性的双螺旋

 二十二、老子《道德经》的现代和世界价值

 二十三、理论思维不突破,中医中药学将渐趋消亡

 二十四、孔儒是什么“主义”

 二十五、孔丘在《论语》中的直观独断思维

 二十六、孔丘有资格被称作“哲学家”吗

 二十七、不鼓励理解和创造的读书方式不可取

试读章节

一、什么是思维

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当然也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毕竟实践是在思维引领之下进行的。

但“思”是什么?“思维”是什么?“三思”又是什么?

思维包括三个内容:记忆、理解、创新。这三大块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也可表述为三种思维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记忆力和创造力,具有或要求具有某种绝对的属性,记忆力具有或要求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创造力具有或要求具有绝对的开放性或自由性,而理解力则具有或要求具有相对性。所谓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对时间而言的可变化性,绝对性是指不变或难变性,相对性是指可变或易变性。

思维过程的“时空”应更多地倚重“理解”,而不是更多地倚重记忆和创新。不会理解的人,记忆力再好也顶不过电脑;不会理解的人,创新就只能是做梦。会理解的人,记忆力会获得奇迹般的提高;会理解的人,创新将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只有理解力才是人类相对容易通过主观努力而获得的力量。记忆力是你的天赋,理解力是你后天的经验和实践,创造力则是你的天赋结合后天努力的结晶。

从而可知,一个人学习、研究、思考的工夫,应更多地花在理解上,而不是在记忆或创新上。人们的学习经验也充分证明,越是着意记忆、创新,越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善于理解的人,才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也可能是真正善于创造的人。

要造就天才,最大最厚的基础主要还在提高人们,包括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民族的平均理解力的水平上。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最关键的还在看其思维理解力及其发挥的水平。有高的理解力也相应地会有高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也即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文明创造力。没有高的理解力,记忆力会萎缩,创造力也会死去。

回看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国人最缺乏、最没有获得开发的恰恰正是理解力,甚至直到今天,很多会写文章、会作讲演的文人,连什么是理解力都说不清楚。所以他们才会“食古不化”,到了今天,还又在主张复古的“读经运动”;所以他们才会“食洋不化”,只会玩弄时髦的洋概念,闹到整个中国学术界今天几乎全患上了“失语症”;更有“食今不化”,青少年几乎全都跟着“感觉”走,索性不要“思维”。什么叫“不化”?“不化”就是不会思维,不会理解。

什么是理解和理解力?为什么西方人的理解力会强于我们中国人?

翻开任何一本近代西方的哲学史,可以看到西方有许多杰出的哲学思想家一直都在关心人类理解力的问题。从笛卡尔开始,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狄德罗、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牛顿、康德等,他们的著作的书名也多用“理解”、“理性”、“工具”、“方法”等字样。例如,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休谟的《人类理解新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康德的理性批判,实即理解力的批判。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大家的著作,凡是他们涉及理解、理性、理智、工具、方法、逻辑、知识等名称的,主要都是在探索人类思维的理解力的问题。

再翻开中国的历史,中国连一本像样的思想史都拿不出来,更不要说有关心思维理解力问题的著作。直到今天,也没有一部以自创的形式讨论思维理解力问题的专著。

思维主要在理解,因此理解的类型主导着思维的类型。不会理解,其实就是不会思维。什么是理解?理解即是对对象(问题)进行多层次、多阶段、多方面关系的分解,不仅求知其然,而且求知其所以然。“关系”又分为必然的因果关系、可能的分类关系、应然的包含或系统关系。因此,理解也可分三大类型:思辨的(或抽象的、分析的、肯定的)理解、怀疑的(或具象的、类比的、功利的、否定的)理解、独断的(或想象的、感性的、直观的、情绪的)理解。这三种理解类型即思辨型、怀疑型、独断型。

思辨的理解要求思维者遵循逻辑规律。

怀疑的理解要求思维者具有实践主体的意志,要求思维者拥有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和行为能力。

独断的理解又分主动的独断理解和被动的独断理解两种。主动的独断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直观。这种能力的强大,往往表现出有价值的综合创造能力,通常又称灵感或悟性。但灵感、悟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不能没有思辨理解、怀疑理解的基础而单独使用。因此,主动的独断理解其实是思维的塔尖,没有塔基是不可能有用的。被动的独断理解,严格地说不能叫做思维,而只是遵循权威指令的鹦鹉学舌或奴性的机器人的行为。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只会用这种被动的独断理解方式去考虑问题的人。今天,那些“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食今不化”的人,大体上也都是这种只会进行被动独断理解的人。一个民族,如果大多数都是这种只会运用被动的独断理解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生活的人,这个民族会有什么希望呢?更又如何崛起呢?而我们中国人,直到今天,思辨型、怀疑型,这两种理解能力全都匮乏。

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缺乏理解力的历史。缺乏正确思维,所以封闭保守的政治长期存在,经济上习惯于封闭保守的小农手工,文化上缺乏新发现、缺乏新发明、新创造。

P3-5

序言

什么是真思维?

真思维即从宇宙自然先验可知(可说)的真理出发,经过社会自主经验可行的(有效的)真实,走向自由精神超验可思的真诚(成),即最后达到人生终极目标——智慧的诚实、成长和成功。

中国人自从2000多年前确立了孔子及儒家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以来,就不允许除孔孟之道以外的思想观念的存在(1949年之前)。2000多年的中国“文化”,其实是一大群懵懵懂懂生来死去的中国人的一场漫长的毫无智慧增长可能的文化的“梦幻”,一场充满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痛苦的噩梦的“梦幻”。

近一百年是中国人从噩梦的痛苦逐渐走向清醒的痛苦的一百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呐喊,是中国人中的先觉者对大多数仍在噩梦之中的同胞们的催醒(启蒙)的呼唤。催醒(启蒙)什么?催醒(启蒙)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因为“梦中人”的思维绝对都是错乱的思维。而孔子及其儒家的思维正是这种错乱思维的最本质最集中的表现,也是这种错乱思维的总根源。

本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正面地阐述什么是人类的真思维,如何训练真思维,以及真思维最终如何能够达到创造性的智慧增长的目标。这一部分,主要来自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长篇演讲,演讲的对象,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下篇则是对中国传统思维的批判,特别是对孔子及其儒家的错乱思维的批判。2000多年来,就是因为孔子及其儒家的这种错乱思维的全面普及,深深地催眠了历代所有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所以才造成了中国人集体而漫长的噩梦“梦幻”的巨大悲剧。

21世纪中国人真正想从文化上“崛起”,则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抛弃2000多年来孔子儒家的“错乱思维”,并进而学会现代人类的真正思维。因为人、人群、民族思维的一切,即是人、人群、民族文化的一切。因为,人、人类的文化活动分为三类:言说、行为、思维,而人的思维的能力决定了人的言说和行为的能力。正是因此,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必须且只能是一个拥有高度真思维能力的民族。

以上所述,正是本书的宗旨,谨以此为序。

2009.1.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会真思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7127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04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16:11